❶ 我國於哪一年摘掉了貧油國帽子
我國在1963年因為大慶油田的量化生產從此徹底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相關的解釋如下:
1963年12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我國石油產品已經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自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後,我國原油產量逐年上升。1959年產油372萬噸,比1958年增加145萬噸。1963年達686萬噸,汽油、柴油、潤滑油等主要油品產量均提前超額完成計劃。石油工業給農業、輕工業和化學工業提供了許多原料產品,石油的品種也有數百種,過去需要依賴進口的一些高級石油產品也已試製成功和正式生產。與此同時,1963年石油工業的建設規模也大大超過往年。新建成的煉油裝置總加工能力,比1962年新建的增加4倍多。建築安裝質量全部達到了國家標准。全國鑽井、採油、煉油等各項可比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中,已有3/4超過歷史先進水平。
❷ 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的人是誰
是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首創的地質力學,打開了中國石油寶藏的大門,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使中國進入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
李四光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2)摘掉中石油特困企業帽子擴展閱讀:
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李四光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李四光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
❸ 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廣大石油戰線工作者的主人翁的姿態、為國爭光的榮譽感、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腳踏實地的科學干勁、以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積極拼搏的「鐵人」精神。
在舊中國,我國的石油工業十分落後,只有西北的玉門等幾個地方產石油,總共只有四十幾名技術人員、8台鑽淺井的鑽機。
大慶油田之後,我國又相繼建成了大港、勝利、遼河、江漢、任丘、中原、塔里木等石油基地和天然氣基地。石油年產量到20世紀70年代末就達到了1億噸。2005年,我國的原油產量達到了1.82億噸。
(3)摘掉中石油特困企業帽子擴展閱讀:
地質工作者在我國東北的松嫩平原上發現了一個大油田。為了紀念即將到來的建國10周年大慶,這個大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一場開發大慶油田的大會戰打響了。昔日荒涼的大草原上,匯聚了幾萬人的石油大軍。當中有個名叫王進喜的中年人。從15歲起就進玉門油礦做苦工,受盡了外國工頭的欺辱。解放後,窮苦人民翻了身,當上了鑽井隊長。
作為一名石油工人,在北京開會的時候,看到國家因缺石油,汽車頂上背著黑乎乎的煤氣包,心裡十分難過,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十分艱苦。石油工人們為早日出油,日夜奮戰在工地上。鑽機運到了,可是起重設備沒有到。為了早一天開鑽,王進喜便帶領工人們硬是人推肩扛,把上百噸的鑽機運到了井場上,把井架豎立起來。
鑽機開鑽需要水,工人們就用桶裝、用盆端,運來四五十噸水,保證了鑽機按時開鑽。有一次,發生了井噴事故,因為當時沒有攪拌機,王進喜帶頭跳進了冰冷的泥漿(jiāng)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壓井用的泥漿,終於制服了井噴。
為了開發油田,王進喜不知疲勞,日夜奮戰,人們都稱他為「鐵人」。
❹ 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市勞動模範誰的名言
「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出自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鐵人」王進喜的感人事跡,文中用了「他暗下決心:」來引述王進喜的"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換句話說,「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並不是誰說的,而是作者認為王進喜暗下的決心。
建國初期,國內一線工人覺悟都很高,尤其是參加各種會戰的工人都如此,畢竟在當時來講,那絕對是光榮的事情,所以有「暗下決心」的具體言論或許不實,但是此類想法,每個一線工人都會有,因為那是光榮與理想並存的年代!
❺ 侯祥麟找到了哪幾大油田,為中國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親,李四光的研究成果,使我國找到了大油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然而我國的煉油工業幾乎還是一片空白,90%以上的石油產品需要進口,侯祥麟帶領科技人員憑借著「我為祖國煉石油」的干勁,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實現了國內石油產品的自給,徹底擺脫了我國石油產品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兩彈一星」是中國的驕傲,特殊的潤滑油脂成了研製工作的瓶頸,為解決這一問題,侯祥麟等一批科技工作者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資料缺乏、設備缺乏、實驗室內有毒氟元素危害人體等一系列困難,經過三年多不懈努力,終於研製出一系列高精尖特種潤滑油脂,滿足了「兩彈一星」發展的特殊需求。
❻ 為什麼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解放初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後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難,當時全國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進口。頂著「中國貧油論」的壓力,李四光根據自己幾十年來對地質力學的研究,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肯定地說:「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1954年,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他親自組織隊伍,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展石油普查,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中國終於摘掉了「貧油」的帽子。
❼ 把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是勞動模範的。名言是誰
這句話出自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鐵人」王進喜的感人事跡,文中用了「他暗下決心:」來引述王進喜的"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換句話說,「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並不是誰說的,而是作者認為王進喜暗下的決心。
(7)摘掉中石油特困企業帽子擴展閱讀:
建國初期,國內確實缺少石油,而且1958年之後,國內對開採石油的決心非常大,當時上上下下對勘探石油,摘掉「貧油國」的帽子抱有絕對的信心,王進喜肯定也有這個心思,這一點毋庸置疑。
王進喜雖然後期當了隊長,實際上,還是一線的工人,而且威望很高,這主要是因為王進喜做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確實贏得了工人們的一直擁戴。從這一點來講,王進喜雖然不能文縐縐的「暗下決心」,但是同樣的想法,還是有的。
❽ 中國是怎麼摘掉「貧油帽」的
大慶油田:摘掉中國貧油帽子
1959年9月26日16時許,松嫩平原上,黑龍江省肇州縣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松遼盆地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出油的日子又臨近國慶,時任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的歐陽欽提議,以大同鎮為中心,包括周圍有石油構造地區在內,成立大慶區,同時將大同鎮改為大慶鎮;而石油部領導在研究松遼油田勘探、開發方案時,也一致同意將新發現的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❾ 為我國的石油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答案:李四光
❿ 是誰摘掉中國貧油帽
李四光經過科學調查,認為中國有大量石油,讓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然後王進喜去打油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