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不喜歡知乎
很多人都曾被各網站上轉貼的知乎問答吸引過。想像一下,當你瀏覽過那些有意轉貼過來的問答後,你不禁對知乎這個網站產生了美好的遐想:「知乎是個多麼有益的網站!我有許多不解之謎,窮我半生思索仍未能究其真解;如今好了:我只要在知乎上提出我的問題,就有無數知識分子和愛好求知的人來幫我解答;或是一語道破天機,或是極其富有誠意地用連篇累牘的知識為背景,竭盡所能來為我盡釋疑問。」
可是如果你真的上了知乎這個垃圾網站,你就會發現,所有的回答都是那麼的相似,它們總結起來最終只有一句:
——你什麼都不知道,瓊恩·雪諾。
為什麼會這樣?回答了下列問題,我們就會找到答案。
一、上知乎的都有哪些人?
知乎上活躍著四種人:
什麼也不知道的人。
「什麼都知道」的人。
「機智」的人。
二三流民間知識分子。
什麼也不知道的人:占整個知乎的70~80%,他們提的問題要麼根本沒人理,要麼所有人都用「機智」的回答來冷嘲熱諷。
「什麼都知道」的人:占整個知乎的20~30%,經常一個問題有了一個回復,這群人就蜂擁而至,給出類似的答案,然後互相點贊。花花轎子眾人抬,你給我點贊,我給你點贊,我們都得到了人氣。我提一個問題,你來答,我給你點贊。你再提一個問題,我亦用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我搔你背上的癢,你搔我背上的癢,正可謂相得益彰。
譬如有人問了一個常識性的經濟學問題。下面有人讀過幾本經濟學書籍,就把幾本書中的觀點提煉一下,寫下一段兩百字的回答——大部分是新古典主義的那些東西,知乎上談起經濟學,不踩凱恩斯兩腳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懂經濟。
然後下面就有人贊嘆道,你這是本格的奧派啊。並點贊。
接下來又有人評論:「奧派+1。「並點贊。
好像他們真的懂奧派一樣。
【奧地利學派】發源於19世紀末的一種小眾經濟學流派,部分觀點後來為主流經濟學所吸收。至今只有極少數經濟學家持嚴格的奧地利學派觀點。
另外70%的無知者想提問?沒有關系,在一個話題內部,問題的排列是按照熱度而不是時間順序排列的,題主無法通過其他論壇中的自頂方式來把問題頂上來。正是憑借這20%的人數,卻能夠把70%的人踩在腳下,讓整個知乎都按照他們的規矩來運行。
「機智」的人,約占知乎總人數的10%至15%:
——和妹子去電影院,為了看什麼電影而意見不一,怎麼辦?
——看來你是真的想看電影。
大家一定看到過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狡黠和機智。但實際上呢?這個回答只是在說:「題主你就是個注孤生的節奏,洗洗睡吧。」其實根本沒有正面回答問題,沒有起到任何建設性作用。然而人們喜歡這種機智的諷刺,通過在這樣的答案上點贊,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有的人說了:這答案如何不好?聽在爾等耳中不啻為當頭棒喝啊!還計較看什麼電影?乖乖順從著妹子跟她看一樣的電影,不這樣是泡不到妹子的!
誠然,在有的人看來,追妹子就是應該什麼都順從著她。可是,這個回答真的深究問題的本源了嗎?
題主問的難道是怎樣追妹子?非也!追不追得到妹子是一回事;跟妹子合不合得來是另一回事。假設你想去看X戰警——當然了,這並不是一部逼格有多高的電影,而妹子非要看《爸爸去哪兒》。(喜歡看爸爸去哪兒的親們請默默把我拉黑。)確實,陪著她看一場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也稱不上是一件難事;但這不應該引起你更進一步的思索嗎?兩個人要在一起,和兩個人在一起多久,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在一起容易,相處長久卻難。你能指望一個三觀和你差得很多的人和你天長地久?
既然由於雙方的本質原因而不能長久,那麼是否要付出努力去在一起?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題主最大的疑惑,正是在於這里,而不是「不陪妹子看電影是不是就追不到妹子了?」!
這些「機智」的人,看似聰明,實際上也只是站在自己的主觀立場上,去臆測別人怎樣去面對問題。
上述的這一類人經常由第二類兼任。即使這樣,你不得不根據他們的要求,力圖使你的問題變得合他們的胃口,就差沒嚼碎了喂給他們,結果得到了他們的諷刺。
你放低了姿態去求他們,他們反而嘲笑你無知。
二三流民間知識分子:佔全部知乎用戶的大概1%,他們是所有「論文」式回答的作者。比如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如何評價姜昆在相聲界的歷史地位?」排名第一的答案寫了足足數萬字。從清朝開始,把相聲的前世今生一一歷數。相聲藝人在清朝的地位怎樣怎樣,民國時的地位怎樣怎樣,相聲藝人是怎樣吃喝嫖賭敗家而死的,再到解放後,再講到侯寶林,還沒到姜昆呢!答主寫累了,得,後文你且等著去吧!要知道姜昆怎樣怎樣,還得再來個上萬字。
這下你明白了,原來不是什麼人提個問題都是有人用上萬字來回答的。這樣的「知識分子」,大都是隔上一段時間,覺得有必要寫點什麼了,就在諸多問題中尋覓一番,找那適合自己發揮的,開始搜集材料,編撰答案。實在現有的問題中沒有可心的,就弄個小號,或者授意相熟的網友,故意提上一個問題。花上幾天時間,最後寫出來的答案,都是歷數該項事物的歷史沿革,娓娓道來,令人大長見識。誠然,搜集這些材料,並不是簡單地網路一下,否則他們也就太沒含金量了。就算是耍猴的,還得會幾手猴鞭呢!那可是傳男不傳女的絕技。實際上,這也是一個網路歷史小說作者,如果想要自己寫出來的穿越小說不會看起來像是小白文的話,所必備的功夫。所不同的是,三流知識分子並不用費勁把材料變成故事,只要用平易的語言敘述出來就足夠令他們看起來宛然一代學宗了。
二、知乎上運用的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知乎上的問答要遵守的標准,那就是:客觀。
如果用五個字來概括,則是:他們的客觀。
是的。客觀不客觀,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只有那些「什麼都知道」的人,絕對客觀的人,才有權力裁定什麼是客觀。
例如,在知乎通行無阻的一條准則:凡是不問「是不是」,直接問「為什麼」的問題,都是耍流氓。
假設70%的人認為豬肉比雞肉好吃。但是,人們總是想要更好吃的東西,所以你就想,如果能夠知道豬肉比雞肉好吃的原因,我們不就能讓豬肉乃至許多其他食物變得更美味了嗎?你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豬肉比雞肉好吃?
然而在20%的人內部認為,雞肉比豬肉好吃,因為如果認為豬肉好吃會得罪一些人,那樣會令他們顯得不客觀。所以為了客觀,他們認為雞肉比豬肉好吃。
於是先是有人回答:「所有不問『是不是』,直接問『為什麼』的問題,都是耍流氓。」
在知乎有一件很惡心的事,那就是你的問題你不能自己做主,別人可以任意修改你的問題。這也正是20%的人馬上就要做的:修改你的問題。你的提問就變成了「雞肉和豬肉哪個好吃?為什麼?」
接下來就有蜂擁而至的答案稱,雞肉比豬肉好吃。並舉出各種理由。答題者們互相點贊,偶有不識時務的人回答說豬肉好吃,也沒人響應,落得個被折疊的下場。
最後,你都不認識你提的問題了。知乎上20%的人,就是用這種方式貫徹著他們的「客觀」,讓一個個和他們觀點不同的、「不客觀」的人,要麼被他們改造,屈從於他們的價值觀,要麼直接滾粗。
三、知乎這樣做有什麼後果?
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對應試教育的譴責逐漸興起。在應試教育下,學生們被迫地接受著教師灌輸給他們的三觀,猶如工廠流水線加工出來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標准化產品。大家說,這樣下去,會壓抑人性的發展,對青少年的全面成長不利。經過多年推行素質教育,雖然如今的教育體制實質上仍然是應試教育,但也比當年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步。啟發自由思維,提倡創造性思想,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而知乎恰恰充當了逆歷史潮流的角色。通過在內部建立一套自己的所謂「客觀」的價值體系,只提倡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一味打壓偏離他們價值觀的,把知乎建設為一言堂。
說到「知乎」二字,很多人都會想到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知乎」的由來,但它明顯是在貫徹這樣一種思想。這個出發點原本是極好的。
但是在20%的「全知者」手中,這反而變成了壓迫70%「無知者」的工具。你們知不知道,你們說了不算,我們說了才算。你以為你知道?我修改你的問題,再緊隨以機智的回答,你就不知道了。如果你知道的和我們知道的相同,那麼恭喜你,你確實知道;如果你知道的和我們知道的不同,那麼:
你什麼都不知道,瓊恩·雪諾。
就算你試圖證明自己是知道的,他們也會持這樣的論調:你什麼都不知道,而且還不虛心。
就這樣,知乎上的人們沉浸在自我構造的「知道」的極樂夢境中,儼然掌握了世間真理。
我要說,這種做法,比起應試教育來,為害愈烈。
應試教育僅僅是叫你怎麼答試卷上的題。實際上,一方面課本上的知識大部分雖然趨於保守,也是建立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基礎上的。另一方面真的去相信課本上的一切的人也實在不多。
知乎則是叫你怎麼用他們的「客觀」來看世間的事物。如果你最終接受了他們的「客觀」,那麼你看世界的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你在工作中被人穿小鞋了。你對自己說:看問題要客觀。新來的人本來就要被使喚干這干那。你不聽話,難道你有什麼特殊的?你有經天緯地之才?所以你還是乖乖的吧。
你的老婆跟人跑了。你對自己說:既然愛她,就要嘗試接受她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束縛她。再說,如果因為這事鬧將起來,在女性群體看來,我多不客觀啊!這我可不能幹。(知乎上還真的有這樣的問題:女朋友想跟不同的人做愛,我該怎麼辦?得票最多的一個答案大意是說,既然你不是直接跟她分手而是提問,說明你沒死心,那麼不妨考慮一下可行性。)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知乎打著促進知識交流的幌子,行的是阻礙自由思想之實。他們甚至連提問都設置好了重重的規矩:為了提一個符合知乎規范的問題,你不得不把去讀他們所推崇的一篇專業論述,按照他們規定的格式和邏輯來提問。這種限制,本質上和八股文沒有區別,其目的就是使你的思維方式按照他們的規定來進行。如果你拒絕這樣做,那抱歉了,你的問題不是一個好問題,我們拒絕回答。稍有質疑,還會被扣上「反智主義」的帽子。要我說,像知乎這種阻礙思想進步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反智主義。
我的觀點非常主觀,一點也不客觀。但是,像知乎那樣的客觀,我寧可不要。
B. 知乎動不動就禁言到底是什麼狗屁網站
不要卸載知乎,多開小號去到處懟人,其實大部分評論都能舉報,『騷擾辱罵歧視』是萬能舉報理由。懟人別講臟話就行,去惡心別的知乎用戶,也可以釣釣魚,引戰,慢慢把逼乎的水攪渾。
C. 頭發剪短了很難看怎麼辦 知乎
頭發剪短了很難看怎麼辦?你可以買一個假發,把頭發重新弄一下就好了,喜歡什麼樣的發型,買一頂假發戴起來,等過一段時間,頭發長長長長了就可以了。把剪發拿下來然後就喜歡怎麼弄就怎麼弄了這樣子就會變得更美了?
D. 知乎怎麼申訴解封
要是系統沒給你限制你就換一個就是了,屏蔽限制了就麻煩了解不了只能走渠道了
E. 圓臉戴什麼帽子好看知乎
我個人覺得圓臉戴牛仔帽比較酷。
F. 什麼樣的帽子可以搭配所有衣服,知乎
你好!從顏色上講:黑色、白色和灰色的帽子可以搭配所有衣服!但還是要注意不同季節選擇不同款式的帽子,總不能夏天戴冬天的帽子吧!
帽子的選配最主要的還是要與衣服顏色搭配,下面我指導你如何搭配帽子:
1、帽子的顏色千萬不能與衣服、包包充色!帽子在與衣服進行搭配時盡量選擇顏色相近的,即同色系搭配。這種搭配法則使人從頭到腳的顏色層次顯得分明,色彩協調,而且可給人造成身材修長的形象。如果選擇一頂白色的帽子搭配黑色的衣服,這樣看起來就非常的突兀,非常的不和諧。如若一頂灰色的帽子搭配黑色的衣服看起來就很舒服,層級感也很強。
2、冬季佩戴的帽子通常是毛線帽和套頭帽,還有部分人喜歡保暖效果很好的雷鋒帽。這就要求帽子的顏色要選擇顏色較深一些的,因為深色的帽子看起來不至於扎眼,保暖的效果也要比淺色的帽子好得很多。
3、帽子與服裝的搭配採用對比色彩組合是流行時尚的搭配,能突出衣服和帽子的色彩。但是,帽子與衣服色差較大時,有可能會顯身材矮小。
4、帽子的色彩還要看臉色修正,臉色偏黃不適合黃綠色調的帽子,可選灰粉等色,也不適合強烈對比色;膚色黑或白的人選色餘地就比較大。
5、黑色的衣服適合搭配黑色、灰色或紅色等顏色的帽子。搭配黑色的帽子,是更好的整體性效果;搭配灰色的帽子,不失一種優雅的洋氣;搭配紅色的帽子,是清新的點亮,並帶有一抹活力和俏皮......黑色的衣服也可以搭配黑白斑點的帽子,是一種時尚的律動。
答題人:心向善美而行從仁義
G. 干發帽好不好用 知乎
干發帽怎麼用干發帽詳細使用方法
很多長發的妹子在洗頭的時候都會很煩惱,長長的頭發如果直接用吹風機吹乾,會花費很多時間,而且對發質的損傷也很嚴重。其實如果用干發帽的話,就可以輕松解決這個難題了。干發帽怎麼用呢?今天,新浪裝修搶工長的小編教大家如何使用干發帽。
干發帽是採用纖維為原料而製作成的一種在洗完頭發使用的帽子,它能迅速的吸收洗完頭發的大部分水分,沐浴後即可睡覺。現在市場上的干發帽有維卡纖維和超細纖維兩種,這兩種材質的產品吸水性強,不脫毛,不掉色,壽命長,易清洗且不容易滋生細菌,抗菌防臭。在洗完頭發,用干發帽包好頭發,幾分鍾及可以把濕發上的水分吸到干發帽中,幾分鍾長發就可以飄逸起來。並且在沐浴洗完頭後,包上干發帽就可以睡覺,干發帽不會影響你的睡眠,也不會使你頭痛或者感冒的。用干發帽減少了吹風機對頭發的傷害。干發帽是一款比較時尚、環保的家紡工具。
干發帽詳細使用方法
在首次使用干發帽的時候要把干發帽先用熱水燙20分鍾,那樣有助於干發帽的吸水。在洗完頭發的時候先將臉朝下,讓頭發自然下垂,頭發下垂的時候再用手梳理一下頭發,那樣可以在頭發幹了後不易打結,在撐開干發帽較寬的一邊,有紐扣的以免使在上面,沒有紐扣的在裡面,戴在頭上。
干發帽詳細使用方法
把干發帽戴好後,一定要檢查,帽子是否戴穩,頭發是否全部包裹在裡面,等檢查完畢後,就要把頭發旋盤起來。在螺旋的時候一定帶旋緊實,那樣防止頭發運動或者做事情的時候掉下來。如果還是不同,可以看圖片的喲。
干發帽詳細使用方法
頭發螺旋好以後,就要拉住干發帽的一頭有繩子,往上往後扣在紐扣上。最後檢查干發帽是否戴還沒有,帽子濕透以後,取下它把水擰干,就按照剛才的方法繼續戴好使用。戴好乾發帽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不用擔心頭發的水會掉落一地的情況了。
H. IT圈說的白帽子,紅帽子,黑帽子都是指什麼
白帽子:亦稱白帽黑客、白帽子黑客,是指那些專門研究或者從事網路、計算機技術防禦的人,他們通常受雇於各大公司,是維護世界網路、計算機安全的主要力量。很多白帽還受雇於公司,對產品進行模擬黑客攻擊,以檢測產品的可靠性。
黑帽子:亦稱黑帽黑客、黑帽子黑客,他們專門研究病毒木馬、研究操作系統,尋找漏洞,並且以個人意志為出發點,攻擊網路或者計算機。
紅帽子:也叫紅帽黑客、紅帽子黑客,最為人所接受的說法叫紅客。嚴格的來說,紅帽黑客仍然是屬於白帽和灰帽范疇的,但是又與這兩者有一些顯著的差別:紅帽黑客以正義、道德、進步、強大為宗旨,以熱愛祖國、堅持正義、開拓進取為精神支柱,這與網路和計算機世界裡的無國界情況不同,所以,並不能簡單講紅客就歸於兩者中的任何一類。
紅客通常會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去維護國內網路的安全,並對外來的進攻進行還擊,通常,在一個國家受的網路或者計算機受到國外其他黑客的攻擊時,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並敢於針對這些攻擊行為做出激烈回應的,往往是這些紅客們。
黑客起源
「黑客」一詞是英文Hacker的音譯。這個詞早在莎士比亞時代就已存在了,但是人們第一次真正理解它時,卻是在計算機問世之後。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解釋,「hack」一詞最早的意思是劈砍,而這個詞意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計算機遭到別人的非法入侵。因此《牛津英語詞典》中「Hacker」一詞涉及到計算機的義項是:「利用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技術,設法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訪問計算機文件或網路的人。」
最早的計算機於1946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而最早的黑客出現於麻省理工學院。貝爾實驗室也有。最初的黑客一般都是一些高級的技術人員,他們熱衷於挑戰、崇尚自由並主張信息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