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東廠太監帽子製作

東廠太監帽子製作

發布時間:2022-07-09 12:44:16

A. 西廠和東廠一樣都是太監嗎

西廠和東廠的首領都是太監,但成員不是太監,成員是錦衣衛里選出來的。

1、西廠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組織了新的內廷機構——西廠。

西廠以汪直為提督,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錦衣衛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2、東廠

東廠,明代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

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

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1)東廠太監帽子製作擴展閱讀:

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置的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被撤銷,只相隔一個月明憲宗又恢復西廠。

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劉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屬於外臣。而東廠、西廠的首領是宦官,即內臣。

在與錦衣衛的關繫上,東廠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錦衣衛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可口頭直達。

皇帝還賦予東廠督主以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東廠和錦衣衛的關系,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系 。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東廠、西廠與錦衣衛共同點是 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即「巡查緝捕」

總之,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東廠、西廠與錦衣衛都是這樣的機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廠

B. 明朝有「西廠」這個特務機構嗎錦衣衛和東廠又有什麼關系明朝的錦衣

西廠即明朝官署名。即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於東廠之外增設西東廠與西廠布局圖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范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正德元年(1506)復置,劉瑾被誅後,即廢去。
[編輯本段]歷史
西廠的成立是非常偶然的,成化十二年(1476),當時的一位奸臣李子龍以「左道」馳名一時,在朝中有極多的親信。在親信的幫助之下,李子龍有機會深入內宮,到萬歲山等地觀察。雖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據傳李子龍意欲弒君,並且被錦衣衛校尉發現,李子龍遂伏法。 當時二十餘歲的成化帝明憲宗得知此事後,認為到處都布滿危險,因而大為緊張、疑神疑鬼,為了避免類似的事再次發生,明憲宗朱見深十分想了解宮外的民臣動向,於是令宦官汪直從錦衣衛中選人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 這個喬裝成百姓的偵查是不成氣候的,於是憲宗組織了西廠,以汪直為首,並從錦衣衛中選拔成員。成化十八年(1482),憲宗得知汪直的惡行,於是下旨廢西廠。後來明武宗為了打壓大臣對他的諫言而短暫復回西廠,由「八虎」之一的宦官谷大用任提督。但無論如何,西廠都是「廠衛」中為期最短的。
[編輯本段]制度
西廠的成員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
[編輯本段]沒落與消失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於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陞官發財,拚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就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東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憲宗的孫子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台。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范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台,明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編輯本段]影響
西廠的成立令汪直的權力「更上一層樓」,也令他的焰氣更高。史書上記載了汪直腳下的黨羽奇多,每次出府都橫行霸道。此外,之前提到西廠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並不向皇帝奏請,無形之中造成了大量冤案,西廠成員也可借廠中的權力陷害異己,殘害忠良。其三,西廠所限定的偵查范圍不只是北京城,而是全國各地,任何人也會成為西廠所監視、所害的對象。
[編輯本段]西廠、東廠與錦衣衛的異同
廠衛,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於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於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廠衛是明代特務政治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於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東廠、西廠和錦衣衛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置的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設大內親軍都督府,十五年設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被撤銷,只相隔一個月明憲宗又恢復西廠。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劉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屬於外臣。而東廠、西廠的首領是宦官,即內臣。 在與錦衣衛的關繫上,東廠後來居上。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錦衣衛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可口頭直達;皇帝還賦予東廠督主以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東廠和錦衣衛的關系,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系 。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東廠、西廠與錦衣衛共同點是 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即「巡查緝捕」 總之,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東廠、西廠與錦衣衛都是這樣的機構。
[編輯本段]西廠與內行廠
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於是他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搜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西廠廠址設在靈濟宮前,以舊灰廠為廠署總部。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陞官發財,拚命的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就是那個連中三元的人才)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一個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開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五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俗話說:「物極必反」,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東廠也隨之解散。幾年以後,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台。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范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直到五年後,劉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 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最後談一個題外話:皇帝與宦官的關系。大家一定對歷史上為什麼那麼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實從廣義上講,宦官這個群體也可以算作官僚機構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階層所不具備的優點: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處內宮,和皇帝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 其次,宦官本身是閹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們在為皇帝辦事的時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著想,不象士大夫階層,往往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有時不太買皇帝的帳。 第三,宦官並非目不識丁的粗人,相當數量的宦官文化水平並不抵,他們作為皇帝的私人秘書完全可以勝任,也不會向一般文人那樣有那麼多異議。 最後,宦官是後妃與外界溝通的主要途徑,後妃如果想對朝政施加影響,就必須與宦官聯合。 總之,出於專制政權的內部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供自己使用,而最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們就有他們的用武之地,雖然他們經常給朝政製造混亂,但任何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會輕易舍棄這個有力的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宦官能夠區別於外戚,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原因。
[編輯本段]西廠影像
以明朝廠衛制度為題材的劇目,經常出現在銀幕中並為大家所熟悉,如2010年《錦衣衛》

開放分類:
政治,歷史,明朝,官署,特務機關
[我來完善] 「西廠」相關詞條:
更多
錦衣衛東廠內行廠

C. 古代的東廠是干什麼的,為什麼管理東廠的都是太監,難道東廠所有人都是太監

東廠,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 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權,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過很大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系起來也比較方便。於是朱棣一反太祖關於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D. 明朝東廠的太監是怎麼個編制了一般幾人一組了么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4)東廠太監帽子製作擴展閱讀:

東廠,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朝時期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宦官提督但任。

廠公1人,屬官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人,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

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E. 明朝時期的宦官機構,除了東西廠還有什麼

明朝時候宦官的權利應該是幾個朝代裡面相對來說比較大的了,那時候的宦官機構首當其沖就是東廠和西廠了,但是還有一個部門被忽略了,那就是錦衣衛。也就因此構成了「兩廠一衛」這一廣泛流傳的說法。

東廠、西廠、錦衣衛,在明朝時期可是出盡了風頭,他們是直接替皇上辦事的,不用通過大理寺等重重機構的審核批准,直接就可以抓人,不管抓王官大臣還是平頭百姓,都是風風火火、無所顧忌的,畢竟人家後面有皇帝撐腰呢。

所以,這種本來是服侍皇上的機構,權利一旦沒有掌握好,很容易導致變了性質。這種機構的逐漸強大,也很容易加速朝代滅亡,宦官手裡權利過大很容易使國家和百姓陷於水火之中。

F. 明代宦官到底掌握了多少權力

這要從要從明代宦官機構的「十二監、四司、八局,即二十四衙門」說起,其中最能體現 」明代宦官到底掌握了多少權力「就是」司禮監「和」御馬監「這兩個職能部門。
詳細如下:

明代宦官的總體概況
歷數中國古代各朝,唯東漢、唐、明三代,宦官為禍最烈,而尤以明朝為最。作為皇權卵翼下禍國殃民的一股特殊勢力,他們威福遠達官門之外,滲透到各地各部門,人數竟達數萬之多。
明朝有名的宦官在中國古代是比較多的,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這些都算是宦官一門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有的能夠挾持皇帝,有的被稱為「站皇帝」,有的被稱為「九千歲」。
明朝的宦官正式的工作機構有二十四個,還有好些附屬機構。朝政上他們甚至可以與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分庭抗禮,地方上他們還可以監督封疆大吏,軍隊中可以監軍。可以這么說,他們已經完全的參與到明代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可以說,他們是明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參與者。

洪武建文朝概況
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深知宦官禍國亂政的劣跡,他曾說「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嘆」。所以他對宦官採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比如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階不得超過四品,政府各部門不得與宦官公文往來等等。由於仍不放心,他還特地在一塊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這幾個大字,以示威懾。
但是由於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以致事無巨細都得有皇上一人來處理,但是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所以朱元璋最後也不得不將一些事交給宦官去做。也就是在朱元璋當政的中後期,宦官開始在政治舞台上露面。比如派遣宦官參與稅務,參與茶馬交易,委派宦官特使,而且還增設宦官機構,後來的二十四衙門就是在洪武朝奠定的基礎。
建文朝時由於朱允炆嚴格遵從祖訓,所以宦官勢力沒有興起。

宦官勢力的抬頭
明成祖朱棣時,宦官開始受到重用,權勢也越來越大,這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朱棣起兵,是屬於謀逆性質的,竊取機密,宦官充當耳目,「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
很多宦官都是功臣,特例:鄭和。
宦官稱謂在此時得以揚眉吐氣,歷史上宦官的職務,秦有中車府令,漢唐沿襲不變,至於中謁者、中常侍之類,都是以中字名宦官,明洪武年間以監正、監丞之類。永樂初「始改監正曰太監」,這就使宦官由「中」字一下而躍身為「太」字輩了。 在任職上更是開了很多先例,比如宦官監軍、宦官分鎮地方、進一步插手經濟而且還開始利用東廠進行特務活動。臭名昭著的東廠就是在這個時候登上歷史舞台的,關於東廠,後面再詳細介紹,這里不再贅言。
文宗在位僅僅十個月,倒是沒什麼大的政策。他的兒子宣宗在位時,卻做出了一件貽害無窮的事,那就是:設立了內書堂。
內書堂就是宮內較小太監讀書識字的地方,內書堂的設立也就改了太監不得識字的祖訓,這樣也就為以後太監參政提供了方便。內書堂的第一任教授還是為大學士,叫做陳山。其實為那些小太監講學的人書評都不差,一半都是出自翰林院、詹事府、殿閣等這種有學問的地方。順便說一下內書堂有副對聯很有特色,上聯:學未到孔孟門牆,須努力趲行幾步;下聯:做不盡家庭事業,且開懷丟在一邊。
其實明宣宗還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他叫太監識字也只是想讓他們幫自己處理一下政務。畢竟後世的皇帝很少有像他們老祖宗朱元璋那樣的勞模,一天處理幾百件政務,所以就不得不找點幫手了。宣宗對太監實際上是很好的,他曾賜幾個太監免死詔,還送給太監銀牌,那些銀牌可有諸如「忠肝義膽」、「忠誠自勵」、「心跡雙清」的字樣,以示褒獎。不過由於明宣宗還是個勤政的皇帝,太監雖受寵,卻還不敢放肆,也未專權,但是宦官掌權的苗頭開始萌發。

宦官勢力的急劇膨脹
從明英宗到明武宗時,這段時期是宦官勢力發展的黃金期,這時候大牌宦官雲集,宦官名副其實的成為了呼風喚雨的一股勢力。
先是英宗朝正統年間有挾持皇帝以致發生土木之變的王振,接著天順時又有陰謀篡位的曹吉祥,然後還有憲宗時期的汪直,武宗時期的「站皇帝」劉瑾。
這一時期宦官的情況和明初就有著很大的不同了,宦官開始把持朝政,專權誤國,橫行無忌。後人曾這樣評論「國朝文武大臣見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見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見劉瑾而跪者十之八」。大家平時所說的明朝太監的拙劣事跡其實也主要是指這個時期及其以後的,宦官在這時已經全方面的插手到明朝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的個個方面,後面還要細講,這里不再多說。

宦官事業的低迷期
如果你認為宦官的勢力會一直膨脹下去,那麼你就錯了。嘉靖一朝,是有明一代監管宦官最為嚴格的一朝。嘉靖御宇四十五年,卻沒有一個權宦出現,與他對宦官的嚴格控制是不無關系的。這是與嘉靖皇帝的自身經歷有關的,由於他出身王爺,正是由於皇帝無子,他才得以入繼大統。而他早些年當王爺的經歷讓他看到了宦官的種種劣跡。
加之嘉靖本人猜忌、多疑的個性,使他不會像那些皇帝那樣信任宦官。他總是把宦官玩弄於股掌之上,事實上嘉靖帝認為所有人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上,而且不把他們當人看,所以嘉靖朝的太監遠沒有前朝的太監風光,當然更好沒有他們後朝的太監啦。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不過陽光總在風雨後,嘉靖朝過後便迎來了宦官們的春天。

宦官勢力登峰造極
穆宗時期太監沒有太大作為,轉機發生在萬曆朝。先是有「大伴」馮保飛揚跋扈,而萬曆皇帝本人極力往各地派遣鹽鹽稅使,為自己大肆斂財,因而這時期的宦官勢力實際上是相當的囂張。頂峰發生在明熹宗年間,自然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也是臭名昭著的「九千歲」魏忠賢。
天啟年間,朝政由他把持,倒行逆施,陷害忠良,殘害百姓,收受賄賂,拉幫結黨無惡不作,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實際上也給明王朝敲響了喪鍾。而崇禎皇帝雖然鏟除了魏忠賢這一惡勢力團伙,但是由於崇禎帝自己性格的原因,是他在後來又走上了重用宦官的道路,比之前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宦官的惡劣形跡又進一步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亡。

宦官機構
既然明朝宦官能夠在這樣的程度上左右政治,甚至是把持國柄,那麼他們的機構也必然疊床架屋,異常龐大。前面提到過培養小宦官的內書房,其實那隻不過是宦官機構的冰山一角。下面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衙門以及其他一些宦官的重要機構。

廿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二十四衙門)
司禮監、惜薪司、內官監、鍾鼓司、御用監、寶鈔司、司設監 、混堂司、御馬監、兵仗局、 神宮監、銀作局、尚膳監、浣衣局、尚寶監、巾帽局、印綬監、 針工局、直殿監、內織染局
尚衣監、酒醋面局、都知監、司苑局

除了這二十四個衙門外,還有很多部門,比如文書房、中書房、提督東廠、御前近侍、提督京營、南京守備等等,這幾個只是宦官衙門中上層的機構,其他諸如管理日常生活、油鹽醬醋方面的宦官部門還有很多。
這些機構中司禮監和御馬監是最能體現明代宦官掌握多少權力。

司禮監,在宣德年間成為宦官系列中的總領,排於二十四衙門之首,該監人員編制最多,職責范圍最廣,職權也最大,是名副其實的太監第一職務。
《明史》中有「提督掌督理皇城內一應儀禮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禁,催督光祿供應等事。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記奏章及諸出納號簿。」到後來,提督太監和掌印太監逐漸發展為一人。掌印太監同大學士一起工作,其「秩尊視元輔」,權力相當於內閣首輔,而其寵信程度,則以近侍君王而往往在首輔之上。其實這只是司禮監最為重要的職務,另外司禮監還與三法司會審大案,代表皇帝參加內閣會議、廷議,以對閣臣或眾大臣的議事進行控制和監視。
南京守備是司禮監的外差,其地位相當高,守備南京的公侯伯都得聽他的指揮。排座次時,守備太監坐首席,公侯伯上座,都督只能側左。
司禮監下還有文書房,是掌收通政司每日封進本章,並會極門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閣票,在內之搭票,一應聖諭旨意御批的機要部門。「凡升司禮者,必由文書房出,如外廷之詹、翰也。」這樣司禮監得以掌握國家軍政大事的一切機密動態。
司禮監還掌握著宦官衙門的升遷降貶、外派、撤回、懲辦的權力。
司禮監所有權力中最為關鍵、與中樞決策系統關系最大的是批朱和掌控廠衛。

御馬監,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寫道「(御馬監)掌乃御廄兵符等,與兵部相關。近日內臣用事稍關兵柄者,輒改御馬銜以出,如督撫之兼司馬中丞。」這就是說,御馬監與兵部及督撫共執兵柄,實為內廷「樞府」。其實,御馬監還要管理草場和皇莊、經營皇店,與戶部分理財政,為明廷的「內管家」;兩度設置的西廠,也由御馬監提督,與司禮監提督的東廠分庭抗禮。
御馬監相當重要的的一個職能就是統帥禁兵。這一職能使得御馬監在內廷諸衙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明朝宦官參與軍政事務的基礎,也使御馬監本身逐漸具備多種軍事職能,並被視為內廷中的武職衙門。
另外,御馬監還具有財政職能。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管理御馬草料場上。至成化時期,由於御馬監管理草料場的經驗,皇莊後來也由御馬監來經營。這樣,御馬監由於具有軍事和經濟兩方面的權力成為太監機構中的第二熱門。

宦官政治的具體體現
一、架空內閣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除了中國歷史上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丞相制度,將中書省的權力分歸於六部,另外還設了其他一些機構。但是這樣造成權力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無法處理政務,所以後來又設置了內閣、殿閣大學士,以後發展為內閣制度。但是內閣畢竟不是法定的行政機構,而只是類似於一個智囊團的性質,因而他們得到的權力也只是票擬。隨之而產生的另一項權力則是批朱,這一特權則掌握在司禮監的手裡。
所謂「批朱」,相當於現在的蓋印。批朱權是皇帝的權利,也是明王朝辦事的最後一道程序,批朱之後,意味著最後拍板,而這個至高無上的權利,本該由皇帝完成,後來卻落入了內宮的手中。因為有這樣的規定,司禮太監批朱時「間有偏旁偏訛者,亦不妨略為改動 」有這樣的權力,有就是改動票擬之權。這批朱權就成了司禮監壓制內閣的有力武器。
二、操縱廠衛
眾所周知的東廠,其實只是司禮監的一個下屬機構而已,是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第二、三人擔任廠公,人稱「督主」。東廠作為一個特務機構,由於直接聽命於皇帝,權勢非常之大,這一點僅從東廠一把手的稱謂上就可以看出,督主有關防一顆,篆文是「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關防」。如若司禮監掌印太監與東廠督主同為一人,那麼此人勢力絕對如日中天,非同尋常。
與東廠相呼應的則是錦衣衛。雖然錦衣衛設立較早,但由於宦官的特殊身份,加之宦官勢力的不斷膨脹錦衣衛的地位逐漸屈居於東廠之下。錦衣衛的官員常常由掌握東廠的司禮太監親信出任,這樣司禮監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錦衣衛了。比如英宗時期王振為司禮太監,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就是他的私黨,可謂政出一門。
三、插手財政
徵收各種賦稅的大權,關繫到整個國家財政的收入。而在明代,這一分量如此之重的大權卻又一次被宦官所干預。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分遣中官楊實等核天下庫藏出納之數,這便是宦官插手財政的開始。隨著宦官勢力的增大,稅務全便逐步被宦官控制,而到了萬曆時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於萬曆皇帝貪婪的性格,加之皇宮大興土木,軍費又大量增加,他不斷的向各地派遣礦、鹽稅使搜刮銀兩。而宦官為了中飽私囊,也不遺餘力地增加稅務的項目,提高稅務的比率,也就是所謂的增稅、濫稅。
在明代紡織業是第一大手工業,而其中又以絲織為主,而監督織造的差事又被宦官攬了下來。在宦官職務中有「織造」一職,而且有提督太監南京、蘇州、杭州各一員。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明朝那三個地方是絕對的經濟中心,因而油水之大可想而知。而織造所管有基本上以絲織為主,而絲綢又是值錢的東西,所以宦官把持這個職務,使他們對經濟的干預又加深了一步。當時輿論有這樣的呼聲「今天下之為民害者,熟有甚於監督織造之使乎」、「今天下苦織造久已」,這主要是宦官借織造之名,加大所需織造的數額,營私舞弊,敲詐民財。
四、統兵監軍
關於宦官統兵,大名鼎鼎的鄭和就是因為仗打得好才得到成祖的信賴的。明軍在土木堡的慘敗也正是由於王振親自統兵的結果,而汪直更是喜歡統兵打仗。至於宦官監軍,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明末時期,每有戰事,將領所到之處則必有監軍之太監。而那些太監非但不能起到積極作用,反而處處掣肘軍事將領,因而所打之仗也多敗績。《國史舊聞》中指出宦官監軍的四處弊病:侵蝕軍實、避敵殃民、遏制大將、謊報軍功。
五、擔任鎮守和守備
所謂鎮守和守備,本來都是武將的職銜。但是隨著宦官勢力的擴張,各地的鎮守、守備逐漸由他們所把持。《明史•職官志》中有「鎮守,鎮守太監始於洪熙,遍設 於正統,凡各省各鎮無不有鎮守太監,至嘉靖八年後始革」。 另外職官志中還設有南京守備、天壽山守備、湖廣承天府守備等職務。由宦官擔任地方鎮守和守備,地方行政必然會受到干預,加之宦官的惡劣本性,地方百姓則會嚴重受到他們禍害。

宦官政治的影響
宦官橫行,宦官勢力的蔓延,給明王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這里我們分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分別闡述。
政治上進一步強化了封建專制主義,由於宦官只聽命於皇帝,並在很大程度上傾軋內閣和六部的權力,這樣就導致皇權的進一步集中。
宦官的惡劣行跡,還導致了各種社會矛盾日趨激化。由於操縱著廠衛,這些特務便會利用職務之便為非作歹,凈是做些傷天害理的勾當,弄得人人自危。以至於百姓見有華衣怒馬、操京師語音者,即驚恐相告,遠遠避開。明朝宦官的逞凶肆虐,使明代封建專制主義的枷鎖更緊地套在人民的身上,加劇了封疆統治與人民的矛盾。
宦官的專權,激化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明爭暗鬥,如明朝後期的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作為統治階級的不同派別,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門戶之見是很深的。而魏忠賢秉政後,兩黨的爭斗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尤其是楊漣上書揭發魏忠賢的24大罪後,「忠賢憤甚,欲盡殺異己者」,他命其黨羽炮製《三朝要典》、《東林點將錄》等,將反對自己的東林黨人統統殺掉。可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東山再起,又極力將閹黨及與閹黨有關的人統統一網打盡,兩派力量一直持續到明亡。這也極大削弱了統治階級的力量。
宦官對經濟的破壞則更加嚴重。他們插手財政,擾亂正常的經濟政策。作為礦、鹽稅使,他們橫征暴斂,大肆搜刮;作為織造,他們巧立名目,中飽私囊。正常的經濟生活已經完全被他們打破了,這樣的結果是到處「鼎沸同煎,無一片安樂之地。貧富盡傾,農桑腳困」,「三家之村,雞犬悉盡,五都之市,絲粟皆空」。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百姓無法生存,農民起義便會揭竿而起。 宦官監軍,加快了軍隊的腐敗,加之設守備、鎮守之處又多是邊塞要地,導致邊防大為削弱,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這樣一來,明末發生農民戰爭後,由於各處軍隊皆有宦官掣肘,導致將領無法有效統帥軍隊,使農民軍得以較為順利的發展,加快了明王朝的覆亡。 對明朝宦官政治的探究 最後我們來探究一下明朝宦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諸如撤銷丞相,設立四輔官、殿閣等等,這樣皇權高度集中於皇帝一人,皇帝就不得不依靠宦官處理朝政和其他宮廷事務。這樣,宦官的參政也就成了必然,宦官預政也有了合理的理由。
皇權的高度集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撤銷了丞相,這樣一來,皇帝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皇帝的任務驟然增多。那麼皇帝必然就會找人幫助自己,丞相肯定是不行了,因為當初就是怕相權過大才撤銷的,跳來跳去就選擇了宦官。
由於明朝的慣例,皇帝所選妃子一概選自民間,這樣後宮的素質必然不高,因而對皇子的教育也就會相應的弱化。這樣,與皇儲接觸最多的宦官對皇儲的影響就會加大,於是皇帝登基後對宦官的過度依賴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時,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明朝皇帝的綜合素質是歷朝歷代中最差的了。
但是,我們可以從各種史料中看出,不管宦官的權力有多大,它畢竟不過是代行皇帝手中的權力。不論那些宦官有多麼的厲害,他們無不是拉著皇帝的虎皮扯的大旗。一旦他們不能滿足皇帝的意願, 或是對皇權造成了威脅,立即就會被皇帝除掉。王世貞曾經說過,「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憂,再嚬而危,片紙中夜下而晨就縛,左右無不鳥散獸竄,是以能為亂而不能為變也」。就是像魏忠賢那樣,勢力權傾朝野,生祠遍立中國,真是到了」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天啟帝一死,照樣還是被崇禎帝一舉拿下,最後自縊身死。這就充分表明,宦官專權是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午發根除的積弊。

希望您能滿意,請採納,謝謝!

G. 西廠和東廠都是明朝太監特務機構,為什麼只有西廠被撤消

東廠和西廠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太監特務機構,建立之初的目的就是鞏固皇權、鞏固統治,和錦衣衛合稱為廠衛。錦衣衛是一個軍事職位,負責收集情報,緝拿犯人。東廠和西廠的存在則是為了侍奉皇上及後宮,雖然是太監的天下,但是權力可是很大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西廠建立以後權力漸漸超過了東廠,這觸犯了東廠的利益,東廠也是促進西廠被廢除的關鍵因素。而自古以來皇帝都喜歡重用自己的親信,畢竟很早就形成了以血緣為核心的紐帶,親戚總比陌生人靠譜。東廠作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情報機構,對維護皇帝的統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沒有被廢除。

H. 東廠里全是太監嗎

不是,東廠首領是太監,下邊辦事的不是太監。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

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丑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

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8)東廠太監帽子製作擴展閱讀: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 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東廠建立初期客觀上有反腐敗的效果,極大的加強了皇權。但東廠更產生了極為惡劣的歷史影響。

一、越過正常的官僚機構,進行特務活動,存在大量陰暗面,人為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

二、為宦官專權提供了條件,但在明朝宦官只是皇帝權力的延伸 。

由於東廠鎮壓的手段極其殘酷,且有因向獨裁者邀功或其私利而為之,所以容易製造大量的冤假錯案,以致於東廠在明代社會上的口碑極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廠

I. 古代太監應穿什麼色的衣服呢

你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除非專門做了這方面科研的研究人員才能清楚,畢竟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偏門了。

歷朝歷代的太監服飾實在太多了,就拿明朝來說,明朝有多少個皇帝?每個皇帝地下又有多少個不同階層的太監,三宮六院等等,每個階層的太監穿的衣服還都不一樣吧?

在明朝,階層是按補子、顏色等樣式區分的,比如最低等的綠色到高等的紅色等等。

據我所知的明朝最初開始的太監服裝樣式是明圓領袍,用顏色和補子區分。還有就是曳撒,貼里等,隨著官宦的越來越受寵後,穿著也越來越華麗,比如賜服飛魚的飛魚服等,掌管東廠等機制。

這是一個挺復雜的課題,我也只能給你說這么多了,學渣,知道的有限。

這是飛魚紋賜服,不單單是東廠太監穿著。

賜服就是皇帝恩賜的,所以,只要被恩賜,都可以穿。飛魚紋只是一個紋樣。這件文物的形制叫貼里。

好了,太復雜了,不多說了。

與東廠太監帽子製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阿依蓮羽絨服轉賣 瀏覽:434
風衣上的縫的組詞 瀏覽:780
boy衛衣一般多少錢 瀏覽:824
褲子上的尿液打濕後變成了黃色 瀏覽:175
女士女風衣新款 瀏覽:51
浪漫童裝卓維樂品牌 瀏覽:447
裙子和運動鞋的搭配 瀏覽:349
男生黑色衣外套搭配圖 瀏覽:627
黑綠色上衣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755
怎麼把帽衫的帽子改大 瀏覽:377
長袖套頭衣針織衫 瀏覽:51
紅色衣服穿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900
長款皮衣配什麼好看 瀏覽:94
冬款冰雪絲睡衣 瀏覽:854
男眼menseye男裝品牌 瀏覽:732
利用帽子矩陣怎麼算高杠桿點 瀏覽:989
踩李沁裙子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256
男裝保羅襯衫價格查詢 瀏覽:611
范冰冰格子襯衫 瀏覽:836
呢大衣和風衣搭配鞋子好看 瀏覽: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