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動物園頭盔帽子好看嗎。在瘋狂動物園中,我們是可以佩戴許多的帽子的,這些帽子的等級不同,樣式也是不同的,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頭盔的形象展示吧,戴上頭盔之後,就有了盔甲,不知道這個盔甲是不是很強大的呢。
這個頭盔是2級的帽子,戴上之後,是不是很有一種安全的感覺,其實小編也不是很懂,這個安全帽為什麼是這個顏色的呢。
『貳』 中國古代頭盔樣式那麼多,為何影視劇里卻盡是「飛碟帽
如果讓人們想像出一個標準的中國盔甲武士的形象,可能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老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一個個頂盔摜甲、威風凜凜的武將們,同時想當然的認為這些武將門所穿戴的盔甲的樣式就是三國時期的盔甲樣式。但是,雖然這部電視劇雖然在很多細節上都進行了仔細的考證,卻唯獨在武將門的盔甲上大玩了一把「穿越」,出現了不少根本不屬於東漢時期的盔甲式樣,甚至出現了日式鎧甲部件,比如那個廣為詬病的濃濃日式感覺的頭盔前立。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頭盔上的前立
當然,《三國演義》尚且算是略有「穿越」,某香港導演的一系列電影中,則乾脆就是堪稱魔幻了。這部導演非常著名的三部電影《見龍卸甲》、《錦衣衛》、《鴻門宴》,局中角色都戴上了外形酷似英國MK-2鋼盔的頭盔,而被網友們戲稱為「飛碟帽三部曲」(現在還要再加上一部《天降雄師》)。其中特別《見龍卸甲》中,蜀漢方頭戴英式鋼盔,曹魏方頭戴德式鋼盔,引得很多軍迷高呼:「這不是三國!這是阿拉曼!」
▲電影《天降雄師》中的「飛碟帽」
從冷兵器歷史研究角度,這類影片可能會讓有些人誤會,彷彿不論是秦末、三國還是明代,中國頭盔都是飛碟帽形的。那麼,為了整本溯源,本文將主要講講真實歷史上的中國頭盔,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飛碟帽三部曲」之《見龍卸甲》
隨著戰爭的擴大和生產力的發展,加強戰士頭部這一重要部位的防護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為了防護頭部,各種各樣的「頭盔」出現了。華夏先民早在商代就已經開始用青銅頭盔來武裝戰士了,這種頭盔在安陽殷墟大量出土,因其與漢字中「胄」字十分相似的外形,甚至可以推測漢字中的「胄」字可能就是為了描述這種青銅頭盔而出現的。
▲商代青銅胄
商代時的青銅胄由整體鑄造形成,可能是因為其佩戴者的身份不一般的關系,這些商代的青銅胄上往往都有精緻的饕餮紋。進入西周時期後,青銅胄開始出現為了追求大量生產而盡量簡便的傾向,復雜的紋飾逐漸減少,其形制也越發朝著貼合頭形的實用化方向發展,彷彿一個「適合扣在人腦袋上的大碗」一般。
▲青銅胄
戰國時期,隨著煉鐵技術的發展,以鋼鐵作為製造頭盔的材料成了新的發展方向。鋼鐵因為與青銅大不相同的金屬性能,所以戰國時期的工匠們沒有選擇鑄造鐵盔,而是使用了打造鋼鐵甲片,然後用甲片拼成頭盔的辦法。於1965年在燕下都出土的燕鐵兜鰲就是以這種工藝製成的頭盔,整盔由八十九片甲片編綴而成。至此,中國的頭盔走入了「黑鐵時代」,而這種「甲片編綴成盔」的頭盔形制,也長期為後人所使用。
▲燕下都鐵胄
進入東漢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用甲片編綴的扎甲盔越來越符合人體工程學、貼合人的頭型,也開始出現了使用不同規格的甲片編綴一頂頭盔的情況。於1980年在吉林省榆樹縣的東漢墓葬中出土的一頂鐵胄,便是由三種甲片編綴製成的。如果說在反映這一時期的戰爭題材電影中,《赤壁》還算有點影子的話,那麼某位港導的「飛碟帽」,則實在是謬之千里了。
▲東漢鐵胄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隨著工藝的越發成熟,甲片越發可以做到在增大尺寸的同時,而不降低強度,於是便出現了由幾塊甲片拼貼為成主體的整體式頭盔。這類頭盔一般為成一個半圓形的盔頂,隨後在盔頂邊沿編綴以小型甲片為護頸以保護後腦。在鄴南城古城址出土的北朝時期的頭盔便屬於這種類型,這種形制已經和出現在不少古裝影視作品中的頭盔有不少相似之處了。
▲鄴南城出土的北朝頭盔
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流行的頭盔形制則是被稱為「沖角盔」的一種盔型。這種頭盔以前端的尖角而得名,相傳自東漢時期就已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大量普及。大量的南北朝時期的披甲武士佣都戴著這樣的一頂頭盔。這種頭盔形制還極大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在日本形成了「沖角付胄」的頭盔形制。
▲南北朝武士佣,頭盔十分特別
進入隋唐時期,頭盔的形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受到來自北方突厥的影響,開始出現模仿野獸頭部的獸首狀頭盔。另外,受到佛教的影響,開始出現模彷彿教菩薩的發髻形狀凸起的頭盔。進入盛唐以後,隨著社會的越發繁榮和戰爭的減少,頭盔上的裝飾越發豐富起來。逐漸的在頭盔兩側耳部增加「折耳」等裝飾,唐代的天王像就反映了這種武備的發展和變化。此外,朱雀等瑞獸也經常被裝點在頭盔上,成為精緻的裝飾品。一些頭盔上的「折耳」乾脆就製成了風翅的樣式。
▲唐天王像
▲五代時期的武士雕像
「安史之亂」後,盛唐時代結束,被後世稱為「殘唐五代」的時期來臨。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戰爭愈發頻繁,其一個結果是武備上的裝飾性色彩漸淡,實用性逐漸增強,頭盔上的裝飾減少,朝實用方向發展。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被現代人所熟知的鳳翅盔出現了,並在進入宋代後成為了宋代軍隊普遍裝備的頭盔。
▲宋代繪制的《免胄圖》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鳳翅盔
除了鳳翅盔外,在南宋時期開始流行起一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在後來的元代也相當流行。這種盔型的實物曾在山東省郯城出土,整體由青銅鑄造而成。
蒙元的入主中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頭盔的發展史,隨著元朝的建立,「蒙古缽胄」也進入了中國。「缽胄」的盔體以四到五片盔片連接成尖頂深缽狀,其材質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其頂飾有被後世戲稱為「避雷針」的櫻槍。
▲西藏蒙古式缽胄
雖然蒙元王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下被趕回了草原,但是蒙元對中國武備的影響卻難以磨滅。雖然明朝也曾試圖恢復以鳳翅盔為代表的宋朝武備形制,但是在實戰層面,依舊大量使用了蒙元風格的武備。反映在頭盔上,就是蒙古風格的頭盔依舊廣泛裝備於軍隊。
▲受到蒙元強烈影響的明代武備
進入清代以後,頭盔的樣式被完全統一。蒙式缽胄成為了清代軍隊的唯一正式裝備的頭盔。其結構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相比明代的明顯特點是是其纓槍加高,頓項為帶護喉的蒙古式樣。滿清入關後,缽胄纓槍越來越高,裝飾越發華麗。清軍高級軍官頭盔大量使用鏤空掐絲裝飾還飾以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精緻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可能是因為滿清貴族深受藏傳佛教影響的關系,不少清代缽胄尤其是官員使用的缽胄的形象與藏傳佛教的喇嘛塔頗為相似。但是因為其過高的櫻槍,現代人更多的還是想到了「避雷針」。
▲乾隆的缽胄
說到最後,要特意提一下,這位香港導演其實也不是不知道大家對他的吐槽。他甚至還面對采訪時表示:「這不是我的喜好,是歷史中本身就有這種頭盔。別看博物館里展覽過一兩個頭盔,就覺得頭盔只有這幾種。中國人有一個方面沒有做好,就是保護我們的歷代文物。」
▲電影《錦衣衛》中的主角造型
其實他這么說也不算完全捕風捉影,因為類似形制的頭盔中國古代是有過的。那就是前面提及的南宋時期那種形似倒扣海碗的笠形盔。這種盔形在元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大發展。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頭盔一般是尖頂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古代中國人,特別是明代人是有發髻的,因此笠形必然很高聳,為發髻留出足夠空間。所以,這位導演要麼是把古代中國人都當成了光頭或禿子,要麼只是在博物館里看了一眼展出的個別頭盔,不求甚解,就以英式頭盔為模版當道具了。然後再責怪中國人沒保護好文物。拜託!是您沒有好好研究好嘛。
▲元代笠形盔
▲明代笠形盔
而最為可怕的是這位導演對於歷史影片里道具的態度。面對「從《錦衣衛》到《天將雄師》,不同朝代不同的角色,都戴這樣的頭盔,會不會也有些奇怪?」的提問,這位導演的回答竟是:「頭盔是用來做保護用的,它的功能和邏輯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它不會變成一個特別反常的東西。」
▲飛碟帽宇宙四部曲
總之,不論是商代的「饕餮紋銅胄」,還是清代的「避雷針」,中國的頭盔發展歷經了從青銅到鋼鐵、從甲片編綴到一體式缽胄的發展。但是這樣的紛繁變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並沒能很好的體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導演對於歷史道具考據程度的漠視態度。而這可能才是中國影視的最大悲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叄』 安全帽和頭盔的區別
安全帽和安全頭盔同為頭部防護用品,有著相同的基本功能,但是安全帽和安全頭盔缺不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它們之間有著四個巨大的區別。
一、結構組成區別:
直觀地從外貌來看:安全帽由帽殼、帽襯、下頜帶、後箍等組成,安全頭盔由殼體、緩沖層、舒適襯墊、佩戴裝置、護目鏡等組成。顯而易見,安全帽基本上就只有一頂帽子,而安全頭盔則是全方位的將頭部「包裹」的嚴嚴實實。
二、用途區別:
安全帽主要是針對工業生產中的工人,防護工人頭部受外力傷害。
而安全頭盔則是針對摩托車、輕騎、電瓶車等車輛駕駛員和乘坐人員,讓他們在享受著速度與激情的同時多一份安全的保障。
三、性能區別:
正常情況下,一頂安全帽的重量在400克左右,而一頂安全頭盔的重量要達到一公斤以上,也就是說一頂安全頭盔的重量接近三頂安全帽。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安全頭盔有增加了頭部保護區、護目鏡等額外配件,而安全帽則沒有。
四、保護范圍區別:
安全帽主要保護的是頭的頂部,一般針對高空墜落物導致的傷害。而安全頭盔則是360度無死角的對頭部的上面、正面、側面都進行了全方位的保護。
另外,相比之下,安全帽所能承受的沖擊力也比安全頭盔要小得多。
由上可見,安全頭盔的防護性能是全方位碾壓安全帽的,但是安全頭盔更重、視野更狹窄,並不適合作業使用。
『肆』 頭盔可以代替安全帽嗎
安全帽不能代替頭盔。安全帽和頭盔的形狀不同,防護作用也不相同。如果在駕駛時佩戴安全帽,只能對駕駛者的頭頂起到一定防護作用,而不能對後腦勺部分起到較好的防護作用。另外,騎電動車時,可能會遇到風沙、飛絮等漂浮物,需要擋風面罩保護眼睛。
安全帽是指對人頭部受墜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傷害起防護作用的帽子。安全帽由帽殼、帽襯、下頦帶及附件等組成。應用場景限工業生產,除了防沖擊外,還要求耐穿刺。
電動車頭盔是對電動車騎乘人員頭部受外力沖擊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傷害起防護作用的帽子。電動車頭盔由帽殼、帽襯、下頦帶、擋風鏡片及附件等組成。應用場景限自行車或電動車騎行(摩托車應佩戴全覆式頭盔)。從外形上看,帽殼部分可以保護整個頭部,擋風鏡片還可防刺眼陽光(限非透明鏡片)和阻擋騎行中遇到的灰塵和飛蟲。不適合作業使用。
『伍』 越南頭盔帽有個寓意啊
在越南有一大奇觀,那就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男子漢都喜歡戴綠色的硬殼帽,貨攤上也堆滿了這種綠帽子。在越南,不論是城市還是鄉下,只要是男人,十有八九都戴著頂綠帽子。
這要是在中國啊,回頭率肯定是百分之兩百啊。不過在越南,這種像頭盔的綠色帽子是越南男士的愛物。他象徵著帽子的主人是愛黨愛國的英雄,而且據說帽子顏色越深,說明帽子的主人地位越高或財富更多。
當年胡志明主席南征北戰鬧革命,戴的就是這種硬殼帽。因此越南人喜歡戴綠帽子也是為了紀念。
經歷過不少戰爭的越南,以前當兵的男子戴上綠色帽子可以很好地隱蔽自己。雖然戰爭遠去,但帽子仍然沿襲了「戰時的顏色」。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有兩個性別不同的越南人,其外表沒有明顯的性別特徵,那麼你只要看他們頭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綠帽子的是男人,戴白帽子的是女人。
在越南女人的心目中,戴綠帽子的男人就算不是保家衛國的功臣,也該是功臣的崇拜者。所以越南男人有理由在和平年代仍然受到女人的愛戴,不下地幹活,不從事體力勞動。
『陸』 安全帽與頭盔的區別在那
一、概念不同
1、安全帽是指對人頭部受墜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傷害起防護作用的帽子。安全帽由帽殼、帽襯、下頦帶及附件等組成。
2、頭盔是保護頭部的裝具,是軍人訓練、作戰時戴的帽子,是人們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多呈半圓形,主要由外殼、襯里和懸掛裝置三部分組成。
二、作用不同
1、安全帽
(1)緩沖減震作用:帽殼與帽襯之間有25~50mm的間隙,當物體擊安全帽時,帽殼不因受力變形而直接影響到頭頂部。
(2)分散應力作用:帽殼為橢圓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當物體墜落在帽殼上時,物體不能停留立即滑落;而且帽殼受打擊點的承受的力向周圍傳遞。
通過帽襯緩沖減少的力可達2/3以上,其餘的力經帽襯的移個面積傳遞給人的頭蓋骨,這樣就把著力點變成了著力面,從而避免了沖擊力在帽殼上某點應力集中,減少了單位面積受力。
2、頭盔作用於軍事、建築、采礦和一些運動,如美式足球、腳踏車、棒球、滑雪、冰上曲棍球、賽馬、馬術、運動、賽車、機車等。
三、構成不同
1、安全帽是由帽殼、帽襯和下頦帶等三部分組成。
(1)帽殼:這是安全帽的主要部件,一般採用橢圓形或半球形薄殼結構。這種結構,在沖擊壓力下會產生一定的壓力變形,由於材料的剛性性能吸收和分散受力。
加上表面光滑與圓形曲線易使沖擊物滑走,而減少沖擊的時間。根據需要和加強安全帽外殼的強度,外殼可製成光頂、頂筋、有沿和無沿等多種型式。
(2)帽襯:帽襯是帽殼內直接與佩戴者頭頂部接觸部件的總稱,其由帽箍環帶、頂帶、護帶、托帶、吸汗帶、襯墊技拴繩等組成。帽襯的材料可用棉織帶、合成纖維帶和塑料襯帶製成,帽箍為環狀帶,在佩戴時緊緊圍繞人的頭部,帶的前額部分襯有吸汗材料,具有一定的吸汗作用。
帽箍環形帶可分成固定帶和可調節帶兩種,帽箍有加後頸箍和無後鄶i箍兩種。頂帶是與人頭頂部相接觸的襯帶,頂帶與帽殼可用鉚釘連接,或用帶的插口與帽殼的插座連接,頂帶有十字形、六條形。相應設插口4~6個。
(3)下頦帶:足系在下頦上的帶子,起固定安全帽的作用,下頦帶由帶和鎖緊卡組成。沒有後頸箍的帽襯,採用「y」字形下頦帶。
2、通常,頭盔的殼體都由強度較高的材料製成,如金屬、工程塑料、凱芙拉纖維等等,通過它的變形來吸收大部分沖擊力。
襯里材料具有吸汗、保暖、減震的功能,軍用頭盔則往往還具有進一步減緩沖擊力、防止殼體碎片傷及頭部的功能;懸掛系統則是介於殼體與內襯之間的部分,通常可以調節,以適應不同的佩戴者頭型的差別。
一些特殊用途的頭盔,還安裝有耳機、話筒,留有安裝攝像頭、照明電筒等附加設備的插口。
『柒』 頭盔是由什麼構成的
頭盔是保護頭部的裝具,是軍人訓練、作戰時戴的帽子,是人們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多呈半圓形,主要由外殼、襯里和懸掛裝置三部分組成。外殼分別用特種鋼、玻璃鋼、增強塑料、皮革、尼龍等材料製作,以抵禦彈頭、彈片和其他打擊物對頭部的傷害。中國古代稱為胄、首鎧、兜鍪或頭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