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宋代官帽
為什麼宋朝官帽上有兩根長翅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貳』 宋朝官員官帽上兩根長翅膀,有什麼由來
趙匡胤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老漢低頭頷首道:「官爺別折殺草民了,老漢我不過是一介平民,怎敢稱為世外高人!之所以能看出相公您是位官爺,是因為剛才您走過窄巷的時候,總是側著身子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帽子。如果相公您不是當官的常戴長翅的官帽,又怎會不自覺地有這種反應呢?」
寇準聞言,低頭不語,又好像是一切盡在不言中。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它的發明者不是別人,正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
『叄』 宋朝官帽官職級別
宋朝官帽有兩種,高級別官員戴直腳襆頭,低級別官員戴交腳襆頭。
從宋朝開始,官員穿朝服,必戴方心圓領。宋朝的常服繼承了唐朝的衣式,靠顏色區別品級。宋朝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襆頭。
唐朝的軟襆頭在宋朝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至於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交腳襆頭。
(3)古代宋朝當官人的帽子擴展閱讀:
宋襲唐制
宋神宗元豐以前。如上所述,就是這時期的變化情況。名義上與唐代沒有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卻有很大區別。主要在於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
宰相之權既已分削,又設參知政事互為牽制,相權益弱,而皇權卻由此加強。另一方面的變化是,中樞機構中三省制已進入衰落荒廢的階段。職權的轉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聲。
元豐改制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開始的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元豐改制撤銷中書門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不過,這三個官位只是虛設,從不授人。
又仿照唐制,用尚書左僕射、右僕射代行尚書省的職權;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職權;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他們是正宰相。這時,參知政事的名稱被取銷,而增設了四名副宰相,即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
政和改制
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門下侍郎,少宰兼中書侍郎。欽宗靖康年間,又廢除太宰和少宰,改為尚書左僕射和右僕射。
建炎復制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僕射和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又將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還取消尚書左、右丞的官稱,大體上恢復了宋初的制度。
『肆』 宋朝官員帶的長翅帽是誰發明的有什麼用意
宋朝官員帶的長翅帽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其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官員在朝堂之上不能交頭接耳,不能竊竊私語議論朝綱,為的是保持朝堂之上的嚴肅感,也是對自己一種政權的穩固措施。其實這種長翅帽在之前的朝代中並沒有,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看見自己的臣子們的行為,所以苦思冥想想出來的措施,這種長翅帽兩邊的鐵翅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也不是為了美觀,為了好看設計的,為的是防止人心而設計的,就是一種古代皇權穩固的措施而已。
所以,長翅帽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為的就是杜絕臣子在朝堂之上竊竊私語,議論朝綱的不嚴肅的現象發生,其實也是一種加強皇權的一種措施。
『伍』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宋朝官員上朝時戴的帽子,一般左右兩邊會有兩個長長的“耳朵”,這種“耳朵”在過去叫作帽翅,也有叫作襆頭的。其作用據說是帝王為了防止大臣們在朝堂上交頭接耳、胡亂議論,就在他們的帽子上加了這樣兩個帽翅,使他們一轉頭或者議論、活動時,兩個帽翅就會上下抖動,帝王一看就知道是哪位大臣不守規矩,又在下面交頭接耳了。
帽翅的來源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帽翅是來源於宋太祖趙匡胤。當時宋朝剛剛建立,朝堂上大臣們習慣交頭接耳,私下議論國事交流想法,趙匡胤為此很是生氣,就把唐朝時流傳下來的帽子襆頭加長,變成了兩根向左右伸長的帽翅,如果大臣們靠得太近的話,帽翅就很容易頂住對方的頭,從而避免了大臣們私下議論國事。
『陸』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傳說宋朝長翅帽是趙匡胤為免朝臣交頭接耳發明,但這種說法只是傳說,沒有根據。
宋朝官吏的帽子上,都有兩根長長的翅膀,這種特別的帽子被稱作「長翅帽」。
據說,長翅帽的發明者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上朝的時候,經常發現底下的文武大臣們在一起交頭接耳,不知在說些什麼,有一回早朝,他又見到有大臣在兩側說著些什麼,趙匡胤心裡很不高興,但當時並沒有發作。
退朝後,趙匡胤想了個辦法,他讓內侍省的人在原本的襆頭紗帽的後面,加上了兩根長長的帽翅,這種帽翅是用鐵片或者竹片做成骨架製成,一頂帽子的兩邊,帽翅各穿出一尺多長。
『柒』 宋朝大臣們上朝時戴的帽子很奇特,為何會這樣設計
盡管長翅帽在宋朝發展得非常成熟和完善,但是它並非誕生於宋朝。事實上,在唐朝末期的時候,長翅帽就已經出現,只是到了宋朝才得到了完善的發展。但無論發展成什麼樣子,它們都屬於漢服的一部分。漢服這個概念其實相當廣泛,因為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漢族的服裝樣式是一直在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的。比如說秦漢時期的服飾,和隋唐乃至之後的服飾就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其中對於男子來講,尤其是成年男子,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衣著變化就是加冠,加冠代表著男子已經成年。
像東漢時期,考慮到場合和禮儀問題,男子開始戴頭巾。而且由於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戴的頭巾樣式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到了西晉之後,五胡亂華之後,北方游牧民族對漢族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二者的文化進行交流與碰撞,漢服的樣式也因此受到了影響。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隋朝。
總而言之,無論戴的是什麼樣的帽子,我們都可以從它的樣式、材質等特徵來分析出哪個朝代的特徵。比如唐朝文化交融,經濟強盛,因此襆頭種類繁多,而且精美無比;宋朝崇尚程朱理學,因此以簡單樸素為主。而帽在我國的歷史當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早在夏商周時期,"帽"就已經開始成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這個時期的"帽"是只有統治者才可以佩戴的,其餘的人根據不同的社會地位而佩戴不同的與"帽"具備同等作用的物品,例如"巾"。而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衣冠制度;等到漢武帝推翻秦朝,進一步統一中國,官帽體系也就此而形成。
由此可見,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自有記載以來,"帽"便已經作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而出現;隨著皇權不斷地集中、加強、鞏固,"帽"也隨之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從樣式到材質等一點一點展現出封建帝制等級不斷地森嚴。除了權利階級以外,翅帽的不斷變化同時也反映出了文明的發達程度。隨著文明越來越發達,人們的審美水平會不斷提升,對於翅帽的款式要求也會越來越精緻。因此除了是階級的產物以外,更是文明的產物。"帽"是我國一種相當特殊的歷史文化,幾千年來,從未斷絕。
『捌』 你知道北宋時期,官員的帽子為什麼那麼長嗎
當今社會影視劇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而北宋時期的影視劇也不在少數。相信很多細心的觀眾發現了,在北宋時期影視劇當中,官員的帽子後邊都有兩個比較長的延伸(展腳襆頭),動起來一晃一晃的很有喜感,像現在一些財神的電動玩具。但是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不知道為什麼在北宋時期官員的帽子會有展腳襆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雖然看上去很簡單的一些改變,不過卻真真實實的發揮到了作用,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玖』 為什麼北宋時官爵的帽子都有兩個很長的耳朵
常看宋朝歷史劇的朋友們經常會看到,官員的紗帽後面都拖著兩根長長的“翅膀”,為何有這種官帽?其實宋朝並不只是皇帝才帶這種帽子,大臣上朝的時候也需要佩戴這種帽子,學名為“長翅帽”,好似有兩個長長的翅膀。長翅用鐵片和竹篾做成骨架,開始的時候“翅膀”也就一尺長,大概30CM,後來越做越長。關於這個帽子的發明者你知道是誰嗎?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旦戴上這種長翅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行為方式,在此說一個與長翅帽有關的趣聞軼事:
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頭子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拾』 宋代官員的官帽上都有長長的「翅膀」是為啥
據說,有這樣一則故事:某天,宋朝的宰相寇準微服私訪,到京城郊外一帶視察民情。他身穿青衣,戴小帽,儼然一副窮酸書生的樣子,跟老百姓交談的時候,也輕聲細語,不擺官威、官架。可是,他與一個老丈人談話時,這個老漢畢恭畢敬,甚至跪地迎送。寇準有點疑惑,自己明明是微服出行,難道泄露了?
於是他向老漢發問,“我不過是一介書生,老丈為何如此恭敬?”老漢說,“相公可是朝廷命官,老漢怎敢怠慢?”原來,老漢先前看到寇準穿過窄巷時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上了帽子,這一看就是經常戴長翅帽的習慣。可見,宋朝的官員戴長翅帽是經常性的,久而久之成了習慣,這種習慣也有別於普通人。
其目的正是為了加強皇權,不可謂不高明,這跟劉邦當皇帝後讓叔孫通教樊噲等人禮儀一樣,君臣有別,如此才能體會到做皇帝的威嚴,其本質正是皇權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