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官員帽子頂上有個小珠,價格讓人望塵莫及,究竟多貴
首先古代官員帽子上有一個小珠子,這個官員是指的清朝官員。價格如果按照紅色寶石的價格來換算的話,鴿血紅寶石1克拉相當於1萬塊錢左右。
除了官帽上的珠子,官帽的整體製作材料沒有特別昂貴。但是官帽也是一個象徵,這些官員等級越高,佩戴的官帽也就級別越高,也就是說官帽上的珠子也就相應價格更高。
B. 清代官員帽子上的那個「頂珠」,究竟是什麼
頂戴花翎,帽子最高處的「頂珠」,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1.八品、九品——鏤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員都用鏤花金頂。不同的是,八品用陰紋鏤花金,而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員,使用的也是金頂。不同的是,七品頂珠為素金。
3.六品——硨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員頂珠為水晶。水晶是無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結晶,屬貴重礦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員的頂珠為青金石,在中國古代稱為「繆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藍寶石
三品官員使用的是藍寶石,相比一品官員的紅寶石,藍寶石的產量和種類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紅寶石
C. 誰知道古代帽子前面裝飾的那東東叫啥啊
《禮記·玉藻》中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龍卷是鄉有龍紋的袞服;玉藻是將玉珠穿在五色絲線上做成的垂飾,也叫垂旒。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後各懸掛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顆玉石,共長12寸。周代的玉旒是用紅、白、蒼(深藍色)、黃、黑這五種顏色的玉石互相間隔穿成的,漢代以後的玉旒就全部使用白色的珍珠來穿了。冕版要前俯後仰,表示君主有謙恭的美德;12串玉旒是極數,表示君主的地位最高,玉旒則是遮蔽臉靣,提醒君主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涵養,以免政治流於嚴酷;耳邊的垂飾是在提醒君主不可聽信讒言,要"充耳不聞"。總之,冕的這些部件表現了古代國君"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而放小過,無求備於一人"的政治哲學。參考資料:http://www.shineblog.com/user1/10257/archives/2005/99116.shtml
D. 為什麼古代官員的帽子兩邊都有很長的翅膀
其實關於古代官員頭上的烏紗帽兩邊有兩個小翅膀這種裝飾風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但是在唐朝時期,烏紗帽兩邊的這對長翅的長度並不是很長。而具有很長長度的烏紗帽,最早的形成時期是我國北宋時期。
而後來到了明朝以後,對於這種帽子的要求就沒有宋朝那麼嚴了,相對來說把帽子上的小翅膀的長度又縮短了一些,而到了清朝,對於烏紗帽旁邊兩個小翅膀的要求,就已經取消掉了。
E. 中國古代帽飾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F. 古代帽子上鑲嵌的綠色的圓的東西是什麼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瑪瑙等材料製成,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鑽孔後縫綴在帽子前端。明、清時期較為流行。清邃園《負曝閑談》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兒上一塊碧霞璽,鮮妍奪目。」其中「一塊碧霞璽」,即指「帽准」。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縐紗皮襖。。。。。。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准也沒有一顆」。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二回:「俚幾對珠花同珠嵌條,才勿對,單喜歡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來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現與帽子是分不開的,其本身的實質就是帽飾,民間俗稱帽花。帽花是指裝飾於帽上的飾物,多用於小孩出生或小孩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節日,大小排列成組。還有一些婦女用的帽花,以團花、團壽、團鶴、福祿壽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圖案為主。多為老年婦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壽時兒媳贈送的祝壽禮物。
帽正與一種便帽的關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於京城了。清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
G. 中國古代帽飾是什麼樣子的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變化,但是一直沒有改變過,雖然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H. 古代君王帽子前面懸掛著一個「門簾」,是干什麼用的
這個“門簾”叫做冕旒,它的作用就是提醒皇帝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威嚴。在一些重要的正式場合,皇帝如果總是咋咋呼呼大驚小怪,難免會讓人覺得有失體面。因此,皇帝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冕旒就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皇帝只要有一點小動作,分量極重的冕旒就會隨之晃動而打在皇帝臉上,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打臉場景,皇帝自然而然就會端正身姿,穩重下來了。
相傳冕旒之制在上古黃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不過此時的制度規則還不大完善,直到周朝禮制的確定之後,冕旒制度才被完善。根據規定,君主、諸侯和卿大夫參加祭祀時需要佩戴禮冠,而在禮冠之中,冕旒是最高級別的,為君主所戴。旒指的就是從冕上垂下來的細穗,均為12寸長的五彩細繩,旒上的玉珠依照朱、白、蒼、黃、玄的顏色順序所綴,及漢朝時旒上所綴已皆為白玉珠了。
I. 古代帽子上正前面綉的那個玉叫什麽
古代帽子上的玉叫冠玉,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發用具,表示成年貴族,明清繼承沿用其表意。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