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
⑵ 古代官帽上面那顆珠子是什麼材料製作的
古代官員的官帽上的頂珠,根據品階的不同,用料材質不同,自然價值也不同。當然價值也不僅僅體現在材質上,越是官階高的,頂珠自然更值錢。
六品官員的上頭珠是由深海貝類製成的,顏色主要是白色的,就不像五品的頂珠那麼好看。
七品地方官使用的是黃金。比較庸俗,不夠典雅。
八級官員和九級官員使用陰陽紋縷花金。到了末尾的兩個品階,材料都用得一樣,只用圖案來區分。再下面連品級都沒有的,肯定就沒有頂珠了。
至於具體的市價值多少錢?曾經再一個國外拍賣會上,清朝乾隆時期某個官員帽子頂珠拍出了20萬美元的價格,對於擁有數百年歷史的物件來講,已經是文物了,肯定與實際珠寶的價格不同。
⑶ 明朝的"布"和"紗"的原材料
一、棉、毛、麻、化學纖維等將纖維拉長加捻紡成的細縷,通常用作織布的原材料。
二、絲織物類名。《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裨衣」。顏師古註:「紗,紡絲而織也。輕者為紗,縐者為縠。」
三、經緯線稀疏或有小孔的織品:羽~。窗~。~布。~帽(古代文官戴的一種帽子,後作官職的代稱。亦稱「烏紗帽」)。
四、 像紗布的:鐵~。塑料~。
五、輕薄的紡織品:例如喬其~。泡泡~。巴厘紗等等。
⑷ 劉宋發明的烏紗帽,為何到明朝時才成為官員的標配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在多數人的眼裡,“頭戴烏紗帽,身穿盤領袍,腰掛玉帶,足蹬皂靴”,這就是封建時代官僚階級的標配。
因此,古代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它自然是寓意著其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自夏開啟了“家天下”以來,歷代統治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君主專制,都喜用服飾來對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進行劃分,藉助允許統治階級使用某些服飾,而禁止被統治階級使用某些服飾,繼而加強被統治階級的服從心態。如西周,朝廷不允許百姓帶冠冕,所謂“士冠,庶人巾”;西漢,朝廷不允許商人穿絲制的衣服,也不允許百姓穿有顏色的衣服(西漢末年,允許百姓穿青綠色的衣服);唐代,朝廷不允許百姓穿黃、紫色的衣服。
而烏紗帽亦是如此,在明代,只有官僚階級才能佩戴烏紗帽,《明史》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自洪武三年,烏紗帽是為官僚階級的專利,普通百姓不得佩戴烏紗帽,只能是佩戴四方平定巾(《明史》載:“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帶巾,改四方平定巾”)。自此,終明一朝,若是見有人頭戴烏紗帽,那必是官僚無疑。
朱元璋
到了明代,隨著漢人重新掌權,而朱元璋又熱衷於恢復漢人“冠冕”制度,及加強君主專制,因此“烏紗帽”順其自然的就被朱元璋定為了官員專屬的帽子。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自此烏紗帽正式成為官員的標配。
當然,明代的烏紗帽,完全有別於唐宋的烏紗帽。首先,它的樣式被規范:“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其以藤絲或麻為材料,並塗以漆,待漆膠硬之後,帽固定成形,再外裹黑紗,同時其形制與唐宋的烏紗帽相仿,前有半圓的頂,後腦部分有後山高起,兩旁有展角。
而對於烏紗帽的品級之分,《明史》載:“凡職官,一品、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頂、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品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明代,一品、二品官員的烏紗帽,其帽頂、帽珠可用玉裝飾;三品至五品官員,其帽頂用金裝飾,帽珠除玉外,皆可用;六品至九品,帽頂只能用銀裝飾,而帽珠則只能用瑪瑙、水晶,或香木裝飾。
此外,需注意的是,明代的官帽可不只有烏紗帽,它只是明代官員上班常戴的官帽。在這之外,還有梁冠、襆頭等官帽,其中梁冠是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及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重大節日,所戴的官帽;襆頭是文武百官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所戴的。
⑸ 為什麼古代的官叫烏紗帽難道帽子是用烏紗做的嗎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⑹ 古代的官帽用什麼做的
用黑色的綢或布做的,所以官帽也叫「烏紗帽」。
古代,幾個新官見面,初次相識,相互祝賀,有成語叫:彈冠相慶,表示很得意的意思,這成語中的「冠」就指烏紗帽。
⑺ 明朝中各級官員的官服,官帽有什麼區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一品常服:頭飾用珠翠慶雲冠,珠翠翟3,金翟1,口銜珠結。鬢邊珠翠花2,小珠翠梳1雙,金雲頭連三釵1,金壓鬢雙頭釵2,金腦梳1,金簪2,金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都用金。衣服為長襖、長裙,質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長襖鑲紫或綠邊,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看帶用紅、綠、紫,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長裙橫豎金綉纏枝花紋。
二品禮
服,除特髻上少1隻金翟鳥口銜珠結外,與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與一品同。
三品禮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1,後鬢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雲霞孔雀紋。鈒花金墜子。褙子上施金綉雲霞孔雀紋。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銜珠結。長襖,看帶或紫或綠,並綉雲霞孔雀紋,長裙橫豎襕並綉纏枝花紋,余同二品。四品禮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隻金孔雀,此外與三品同。四品常服與三品同。
五品禮服:特髻上銀鍍金
鴛鴦4,口銜珠結。正面珠翠鴛鴦1,小珠鋪翠雲喜花3朵,後鬢翠鴛鴦1,銀鍍金雲頭連三釵1,小珠簾梳1,鍍金銀簪2,小珠梳環1雙。霞帔上施綉雲霞鴛鴦紋,鍍金銀鈒花墜子。褙子上施雲霞鴛鴦紋。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鴛鴦3,鍍金銀鴛鴦2,挑珠牌。鬢邊小珠翠花2朵,雲頭連三釵1,梳1,壓鬢雙頭釵2,鍍金簪2,銀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皆銀鍍金。衣服為鑲邊綉雲霞鴛鴦紋長襖,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禮服:首飾特髻上翠松三株,銀鍍金練雀4,口銜珠結。正面銀鍍金練雀1,小朱翠花4朵,後鬢翠梭毬1,翠練雀2,翠梳4,銀雲頭連三釵1,珠緣翠簾梳1,銀簪2。衣服綾或羅、綢、絹大袖衫,綉雲霞練雀紋霞帔,鈒花銀墜子。褙子上施雲霞練雀紋,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鍍金銀練鵲3,又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鐲釧皆用銀。衣服為有邊長襖,紫或綠綉雲霞練鵲文看帶,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禮服:首飾為小珠慶雲冠,銀間鍍金銀練鵲3,又銀間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銀間鍍金雲頭連三釵1,銀間鍍金壓鬢雙頭釵2,銀間鍍金腦梳1,銀間鍍金簪2。衣服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綉纏枝花,鈒花銀墜子,褙子綉摘枝團花。及襟側鑲邊綉纏枝花長襖,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網: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⑻ 我想知道古代一品到七品官員的頂戴都是什麼材料,
官員的服飾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 濫用的。
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里把各品穿戴
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獅子)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海馬) 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獬豸) 黃鸝
⑼ 明朝官帽有哪些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⑽ 烏紗帽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呵呵,你好哦.朋友,我去幫你查了下,烏紗帽是這樣的.
在赴法參加「中國文化年」的巡展品中,有四頂帽子是從山東鄒縣的朱元璋第十子魯荒王陵出土的。
這四頂帽子分別是圓檐高頂竹編帽、烏紗翼善冠、皮弁、九旒冕,從便帽到王冠一應俱全。這些帽子全是黑色的,更特別的是,有用竹蔑做的,有用藤篾做的,而不全是用紗或絲做的(黑色是漆染上的)。南京博物院的文
物專家汪遵國先生說,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與其它朝代的帽子有明顯區別。除了竹、藤篾製成的,由於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紗做的,所以也稱「烏紗帽」。當了官叫作「戴了烏紗帽」,革職的稱「摘去烏紗帽」,這些說法就源於明代,其它朝代的官帽不限於黑色,「烏紗帽」是明代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