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著後金的王權。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後來經過美化改造,變成了當時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1)蒙古清朝帽子擴展閱讀: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開始初步定製,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點為: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和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2. 清朝士兵 的帽子是什麼顏色的 所有的...
這跟滿洲八旗有關,滿洲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八旗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並按方向定該旗的位置。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封稱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封稱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於八旗者皆可以為兵。實際上,清代兵有常數,餉有定額,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非所有滿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後來披甲的人數占滿族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小。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入關前滿洲八旗共309個佐領,又半分佐領18個;蒙古佐領117個,又半分佐領5個;漢軍佐領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八旗滿、蒙、漢佐領共583個,又半分佐領28個。清統治全國之初,由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爭,滿洲八旗發展迅速。康熙時滿洲佐領達到669個,嘉慶時增加到681個。此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蒙古佐領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又增加76個,雍正二年(1724)定製為204個。八旗制度建立時有蒙古人編在滿洲八旗內,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領35個,又半分佐領2個,編在滿洲八旗下。順治十五年有漢軍佐領206個,又半分佐領3個。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佐領1個。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個。此後,因八旗生計愈來愈困難,一部分漢軍出旗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漢軍佐領減少到266個。此後終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額數,清末光緒、宣統時,實存職官約6680人,兵丁12萬人。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時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與綠營共同構成清朝統治全國的強有力的軍事工具,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八旗兵無論滿洲、蒙古或漢軍,均以營為單位,由都統及副都統率領,稱作驍騎營,用於駐防或征戰。並有炮營、槍營、護炮藤牌營,附屬於漢軍驍騎營。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聰時期定王公爵止於貝勒,崇德元年始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九等。順治十年()增奉恩將軍為十等。亦有異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漢人甚少。清代世職,太宗時與官名本多相同,順治四年成為榮譽稱號。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壯丁原則上三年編審一次,分正戶、另戶、另記檔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最後補充一點,什麼樣的旗就帶什麼樣的帽子!
3. 從清朝開始皇帝都戴寶塔形帽子,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那是正式上朝祭祀禮服,便服時戴圓頂子小帽,與常人一樣!
4.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4)蒙古清朝帽子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5. 為什麼清朝的帽子有時是三角形斜的,有時是倒著的梯形的
我認為呢,三角形斜的應該不是滿族的帽子吧,滿蒙一家,我覺得「倒著的梯形」是滿族的帽子,三角形斜的應該是蒙古族的帽子。
6. 百年前,晚清時期的蒙古是什麼樣子的
蒙古人是清朝皇權建立的一大助力,所以清朝建立以後清朝的皇帝對蒙古也是照顧有加,雖然清朝注重滿漢平等,但是蒙古在當時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從清朝皇帝的皇後有不少都是出自蒙古就可以看得出來,就在今年大火的兩部同題材同時期的宮斗劇裡面都出現了來自蒙古的妃子,兩部劇對比下來人們就會發現,如懿傳裡面很多細節都是符合史實的,就比如說裡面嫁到蒙古的公主的行頭。所以我也找了不少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來自晚清,裡面記錄了晚清時期真實的蒙古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無論是哪個民族,貴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階級,這張照片所記錄的就是蒙古的一個大家庭,從這張照片來看人可真是不少,而這些女子的打扮完全就是蒙古貴族的打扮,雖然怪異,但含金量很高。
7. 清朝官員的官帽就像漢族的斗笠,滿族沒入關之前不是游牧民族嗎怎麼官帽像漢族斗笠
這種官帽是清代官員夏季帶的,叫作官笠。
內部材料是用產自東北松花江流域的一種樺樹屬植物編織的外面裱白絹拴紅纓。
笠是東亞地區普遍使用的夏季帽子,不僅僅是在中原地區。關外的滿洲,朝鮮,蒙古都有,更遠的日本,琉球也有。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使用就更為普遍了。所以別以為笠是漢人的專利。
只不過不同地區會因自然條件的限制,會採用不同的材料製作笠,因為材料的特性笠的款式也會有區別。
8. 元代蒙古服飾和清代有什麼區別
清朝時代的蒙古民族服飾受清朝服飾制度,蒙古王公貴族的服飾按官銜品級戴頂子和翎羽,穿蟒袍和補服,以區別其身份地位。文武品官服飾有朝冠、吉服官、端罩、補服、朝服、蟒袍等。據《巴彥淖爾文史資料選輯》所載:旗扎薩克諾彥戴紅寶石頂子,花翎;旗協理戴珊瑚頂子暗花翎;管旗章京戴紫紅珊瑚頂子;梅林章京戴亮藍頂子暗花翎;扎蘭章京戴不透明藍頂子、暗花領翎等
清代品官冠服,只能說明蒙古民族上層任務服飾的部分變化,而不是意味著整個蒙古民族服飾滿族化了。其實清代廣大蒙古人民的服飾,不但保持著自己民族固有的特色,而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款式風格和縫制工藝。
據文獻資料和出土文物記載,滿族服飾的不少款式如辮發、紅緯帽、暖帽、立領大襟袍、馬褂、套褲、長短坎肩、雲肩等,是在吸收元代蒙古民族服飾某些款式風格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不僅如此,元代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服飾,對滿族也有很深的影響。不過,在元代滿族也不是照抄照搬蒙古民族的服飾,而是吸取可用之處和自己傳統款式融合在一起,創造了許多富有滿族特色的服飾。那麼清代蒙古民族服飾的有些款式,也不是照搬滿族服飾,而是和自己傳統款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許多具有地區特色的服飾,豐富和發展了蒙古民族服飾。蒙古民族的服飾與其統一的語言文字一樣,依然保持其固有的特色,使它更加精美、更加豐富多彩。
從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蒙古地區原由的軍事手工業逐漸轉入製作各種生活用品的行業性手工業。17世紀末,漠南、漠北和漠西的廣大蒙古地區,出現了不少工業隊伍,那些能工巧匠們以金、銀、珍珠、珊瑚、瑪瑙、翡翠、琥珀、綠松石製作各種頭飾、衣飾和火鐮餐刀;以皮毛、布帛、錦緞縫制各種服飾;其式樣之多、製做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穿戴起來,真可謂是風度翩翩、光彩奪目、美不勝收。這時,蒙古民族服飾,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款式的基礎上,已經出現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飾。
其中按部落和地區大致可分為:巴爾虎服飾、科爾沁服飾、巴林服飾、喀喇沁服飾、烏珠穆沁服飾、阿巴嘎服飾、蘇尼特服飾、察哈爾服飾、土默特服飾、杜爾伯特服飾、烏喇特服飾、鄂爾多斯服飾、土爾扈特服飾、阿拉善服飾、喀爾喀服飾、布利亞特服飾、厄魯特服飾、和碩特服飾等。
按服飾的基本款式大致可分為:尖頂護耳帽、圓頂護耳帽、尖頂立檐帽、圓頂立檐帽、風雪帽、勞布吉帽、陶爾其克帽、尤登帽、頭巾、大耳套、小耳套;寬下擺袍、窄下擺袍、開衩袍、無開衩袍、馬蹄袖袍、無馬蹄袖袍、答忽、呼爾木(馬褂)、長坎肩、短坎肩、大襟長坎肩、對襟長坎肩、大襟短坎肩、對襟短坎肩、巴圖魯坎肩、琵琶襟坎肩;便褲、套褲;大翹尖靴子、小翹尖靴子、圓頭靴子、尖頭靴子、薄底靴子、厚底靴子、氈靴子、套靴子;氈襪、皮襪、棉襪、布襪等。
按性別和年齡可分為:男子服飾、婦女服飾、老年男子服飾、中年男子服飾、青年男子服飾、少年服飾、兒童服飾、老年婦女服飾、中年婦女服飾、媳婦服飾、少女服飾等。
按用途可分為:冬季服飾、夏季服飾、春秋季服飾、宗教服飾、禮服、便服、生活服、勞動服、婚禮服、摔跤服、賽馬服、射箭服、睡衣、喪事服等。
男子裝飾又可分為:後垂式獨辮發、頂子、翎子、火鐮、餐刀、圖海、鼻煙壺、褡褳、銀碗、碗袋、煙袋、煙袋套、煙荷包、手鐲、戒指等。
婦女裝飾也可分為已婚婦女裝飾和未婚婦女裝飾。已婚婦女裝飾有發辮式頭飾、發髻式頭飾、針線荷包、孛勒、鼻煙壺、煙袋、煙荷包、牙簽、香草荷包、手鐲、戒指等。未婚婦女裝飾有獨辮封發、珊瑚額帶、耳環、針線包、手鐲、戒指等。
按面料色彩可分為:熏皮袍、白茬皮袍、吊麵皮袍、吊面羔皮袍、吊面長毛羔皮袍、吊面二茬皮袍、吊面狐狸皮袍、吊面貂皮袍、吊面銀鼠皮袍,錦緞袍、緞子袍、絲絨袍、布袍、水獺皮帽、狐狸皮帽、貉皮帽、羔皮帽、羊皮帽、絲絨帽、大絨帽、布頭巾、緞子頭巾、布腰帶、絲綢腰帶、皮腰帶、熏皮褲、白茬皮褲、吊麵皮褲、粉皮褲、棉褲、單褲、夾褲、皮套褲、布套褲、牛皮靴子、香牛皮靴子、羊皮靴子、布靴子、素大絨靴子、盤線大絨靴子、綉花靴子、貼花靴子、摳花靴子、盤花靴子、皮坎肩、棉坎肩、緞子坎肩、布坎肩等。
清代蒙古民族服飾不但在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等方面有新的發展變化,而且在縫制工藝方面已有了獨立的裁剪工藝、縫紉工藝、刺綉工藝、鑲邊工藝、圖案工藝和扣襻兒工藝。
總之,到了清代,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風格、服飾種類已基本定型。立領大襟袍和長短坎肩已取代了蒙古汗國和元明時期的交領式長袍和半袖長袍,甚至富有地區特色的長袍、長短坎肩和帽靴越來越豐富起來了。不過在冠飾、馬褂、答忽、套褲、翹尖靴子等方面,依然保留著以前的款式風格。
蒙古民族服飾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不斷增添新的款式風格和色彩內容,從而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蒙古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許多獨具風採的衣冠服飾。這些服飾不僅有得以生存的實用價值,而且也充分反映著蒙古民族的心理素質和審美觀念。蒙古高原地處亞洲腹地,屬於大陸性氣候。這塊遼闊而富饒美麗的草原,因海拔高,地形復雜,所以氣候變化多端,寒暑溫差較大。自古以來,勤勞勇敢、富有創造力的蒙古民族人民所以能夠縱橫馳騁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逐水草而居,畜牧遷徒,其服飾起了重要作用。
在寒冷的風雪天,牧人躍馬揚鞭,賓士在茫茫的草原上,頂風冒雪,無所畏懼,是有賴於其結構嚴密、配套合理的服飾。他們在野外穿戴著風雪帽、肥大的皮袍、寬厚的腰帶、套有氈襪子的長筒靴子,能風雪無阻、行走自如。而他們團聚在蒙古包里歡慶時,則要身穿吊面羔皮袍,頭戴圓頂立檐帽,腳著布靴子。這是為了適應屋裡的溫度和抵擋在外邊暫時停留時的寒冷。他們所束的寬厚的腰帶,無論騎馬、步行,既穩當又防寒,且能保護內臟不受顛簸。在夏季,牧人騎馬放牧時往往用長長的頭巾裹住頭部,這既能防止日曬又能保護頭部。他們穿的長筒靴子是為了騎馬方便、走路安全。他們騎馬出門時往往佩帶弓箭和火鐮餐刀。它既是生產工具,又是自衛武器。有的地區至今還保留著這種習俗。逢年過節和喜慶節日,蒙古人則穿戴雍容華貴的服飾,其中男子的金銀佩帶、婦女的金銀珠寶頭飾以及他們所穿的華美的帽子、靴子、長袍馬褂、長短坎肩最引人注目。這些服飾的豪華的裝飾、美麗的圖案、鮮艷的色彩,為世人所贊嘆不已。而這些服飾的結構嚴密、配套合理的製作工藝,更使人驚嘆不已。
蒙古民族服飾的鮮艷的色彩和使色彩強烈對比的穿法,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蒙古人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在廣闊無堰的草原上,鮮艷的色彩為人們提供視覺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把鮮艷的色彩不僅當作審美的對象,而更重要的是把它用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上。他們最能懂得在遠距離聯系時,穿鮮艷色彩的服飾確是最通行和最方便的方式。在暴風雪中,鮮艷的色彩可能成為生死攸關的視覺信息。這與現代人把紅、綠、黃等鮮艷的色彩用在交通運輸、體育運動和軍事上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清代以後服飾的色彩主要為裝飾的需要服務。
清代蒙古民族服飾的色彩同樣含有社會象徵意義。比如白色標志純潔、吉祥、幸福和富庶等內容;紅色標志親熱、溫暖、高貴和蒸蒸日上等內容;藍色標志寥廓、雄俊、誠實和智慧等內容;綠色標志繁衍、生息、繁榮和昌盛等內容;黃色標志光芒、燦爛、崇高和永恆等內容;黑色標志黑暗、邪惡和不幸等內容。就摔跤服的藍、黃、紅色綢緞組成的綵帶而言,依次為天、地、日的象徵。
元代蒙古族男女服飾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樣式較遼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制以羅,大袖,盤領,右衽」。其職位級別,在服裝的顏色及紋樣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襆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從僕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袍服的形制,除遼金通用者外,還有一種樣式,為圓領,緊袖,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
9. 怎麼清朝的瓜皮帽和元代帽子那麼像
瓜皮帽確切的說還是起源於蒙古元朝,是明太祖根據蒙古族瓦楞氈帽設計出來的,明朝時雖有人佩戴但帶的人很少,大部分漢人還是帶儒巾,方巾,東坡巾這種漢族巾帽。直到清朝滿族人強迫漢人帶瓜皮帽,瓜皮帽又廣泛普及了。
10. 元朝蒙古人的瓦楞帽怎麼在清朝消失了袍子也變了
清朝蒙古人一部分也這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