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的時候父母總會給孩子織狗頭帽,狗頭帽有怎樣的意義
在民間兒童服飾中,虎頭鞋是小兒鞋款式之一。小兒周歲或生日時,父母給他穿上新做的虎頭鞋。虎頭鞋用黃布精心製作,鞋頭上綉上虎頭,虎頭上有一「王」字。民俗認為老虎為百獸之王,穿上虎頭鞋能避邪壯膽,富貴長壽。還有「狗頭帽」,戴在頭上,也威風凜凜,與小兒稚嫩的臉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天,夫妻倆被自家的老黃狗叫醒。循聲過去,只見狗窩里躺著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桂根老伴一看,正是昨日死去的孩子,小孩面色紅潤正睡得香甜。老兩口趕緊把孩子抱到了屋中。原來,弟媳婦早就覬覦桂根家的財產了,本來以為他們沒有子嗣,哪成想桂根老來得子。於是,她買通產婆,在孩子出生之時將他掐死。然而,產婆做的這一切卻被桂根家的老黃狗發現了。老黃狗尾隨產婆,將她丟棄的嬰兒銜了回來。
守了一夜,孩子才漸漸恢復呼吸。 後來,這件事在民間傳開。人們覺得,是狗保住了孩子的性命。民間也就興起了做狗頭帽給孩子戴的習俗。人們相信,給孩子戴上了狗頭帽,孩子就可以消災免禍、大吉大利了。
2. 「東北黑話」成《闖關東》中經典語言有哪些
字體加粗部分為具體黑話,特強調。其他是整句話及其解釋。
比如,「白酒就大蔥,一盅頂兩盅。」這句被奉為經典台詞的歇後語就道出東北和山東兩地人的兩大飲食特點,
文兒他娘總叫傳武「活獸」,就是形容人很「野」、很「倔」、很「擰」,帶有「反叛」的意思。還有「孬貨」,就是形容人不好,沒出息。「虱子不能頂起被單來,螞蚱也不能穿著我的鞋跑。」(朱開山語)
還有一些土匪的「黑話」。張垛爺說:「我是里口來的(這個地盤的)。老大,看您可不像是這梗子(山頭)的。」那人「呸」了一口說:「我浪飛(沒入綹子)。」張垛爺說:「爺,給個話。」那人說:「我滿轉(什麼都干),插旗(尋找目標)呢,口渴(沒錢),只好別梁子(打劫)。」張垛爺說:「蘭頭不海(錢不多),我還有活窖(很硬的關系)。」那人站起上下打量張垛爺,一拍腰。張垛爺左手四指,右手三指交叉一揖。
那文說:「我看你是星(冒牌)!」張垛爺說:「樓子(太陽)在上,倒陽切裂(東南西北)任你打聽。」那文問:「里碼(同道人)?」張垛爺說:「空子(外人)哪敢起垛。」那文說:「山不轉水轉,報個蔓(姓)吧。」張垛爺說:「跟頭(張)。」張垛爺掏出一摞銀元,放到那頂狗皮帽子里,說:「請林子後面的幾位兄弟搬姜子(喝酒),山串(喝醉)。」
拓展資料
民俗學者曹保明先生著有《土匪》一書。該書根據偽滿康德2年1月《臨江縣志》,對土匪黑話進行了編篡整理,比較全面,現轉錄如下,供大家把玩、參考。
據《臨江縣志》載:
碰碼——見面。
碰——有交情。
頂——無交情。
滑——走。
蹻——行路。
水——官兵。
項——錢財。
板山——飲酒。
山串——飲醉。
押白——休息。
活窖——有認識人可以里外勾結。
頂天——帽子。
拉線、線頭子——偵探。
嘈腹肯腹——吃飯。
開克——打仗。
踢筋——打傷了。
狗子——巡警。
皮子——狗。
風子——馬。
水櫃——看人票。
跳子——兵。
飛子柴火——子彈。
別梁子——劫路。
放亮子——放火。
壓水——設卡。
漂洋子——水餃。
翻張子——餅。
珍珠閃——粳米飯。
馬牙敢——玉米飯。
肯海草——吸食鴉片。
東北當年的土匪黑話有多少? 搜狐歷史
3. mlb沒有狗頭帽子嗎
有。
_LB品牌創立於1997年,是F&F旗下街頭生活運動品牌 [1] ,在韓國擁有超過290家店鋪。一直致力於把MLB品牌發展成時尚潮流品牌。F&F擁有MLB品牌完整合法的授權。
4. 「狗頭落地,三年不利」,這句話里的狗頭指的什麼
我覺得狗頭指的是人類生活中戴的帽子,因為帽子掉了,然後就會遇到一些倒霉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是帽子。
5. 不要誤解了,狗頭落地,三年不利,什麼狗頭這么厲害
這句俗語中說的“狗頭”,並不是真實的狗的頭,而是指我們平時頭上戴的帽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帽子掉在了地上,表示這個人將會遇到一些比較倒霉的事情。
6. 「狗頭落地,三年不利」,這句話中的「狗頭」是指什麼
指的是帽子,形容一個人如果帽子掉在了地上,則表示這個人將會遇到一些比較倒霉的事情。
7. 石柱土家族服飾
土家族的服飾別具一格。男女老少都穿滾邊無領向右開襟衣,中年婦女的衣襟角上綴兩顆銅扣子:上衣為花邊衣,褲也是花邊褲;更有特色的是在褲膝蓋部兩外側綉有圓形的「雙鳳朝陽」圖案。喜穿綉花邊鞋,圍青布綉花圍腰,其花紋圖案全為手工刺綉。綉工精細,色彩鮮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土家閨女還普遍用紅頭繩扎一根長辮子,自幼穿耳戴圓圈式的大耳墜。土家族婦女習慣頭梳「盤龍髻」,在頭上戴大小不同的銀質花枝,胸前向右開襟處戴一掛長牙簽,手指上戴銀質戒子,手腕上戴銀質扭或空心花手鐲。一年四季,土家人男女習慣在頭上包青帕或白帕子。男的腳上還習慣穿白布襪,女的腳上喜纏青布或藍布裹腳。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小孩的服飾主要是在帽子上,根據年齡、季節的不同,分別戴「雞冠帽」、「狗頭帽」、「魚尾帽」等。有的還用五色絲線綴上銀質的「長命富貴」、「富貴雙全」或「福祿壽喜」等字,也有在帽子上綴銀質的「八洞神仙」或「十八羅漢」的圖樣。這些服飾都是土家人用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自製的。在五十年代,從城鎮到農村,穿戴還較普遍,現在,邊遠的農村,仍將製作服飾的技藝代代相傳,婦女和老年人還習慣穿戴本民族的服飾。。
8. 請問古代各朝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帽子是什麼樣的最好有圖釋
反正很酷!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9. 狗頭落地,三年不利,狗頭具體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中的“狗頭”是指我們戴的“帽子”。為什麼這么說,是因為原來在農村的時候,有很多人帶著帽子,冬天天氣寒冷,出家串門,都會帶上一個皮帽子或者大棉帽,夏天去地里幹活,都會戴著草帽呀遮太陽,農村人互相之間都熟悉,說話並不將就什麼嗎,就會把對方的帽子調侃說成“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