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騰沖餌絲獨特在哪裡
特點不是餌絲,餌絲不過就是用隆陽區的大白谷種植的大米製作的,哪裡做的都一樣,用遮放米做的還更香更好吃呢,只不過成本太高。
騰沖餌絲的特點是在於他的湯料,那裡的人追求清淡的口味,所以湯里沒有添加過油膩的帽子,自然配合餌絲大米的香味,吃起來就感覺香甜。
❷ 雲南小鍋米線和普通的米線有什麼區別它有哪些配料
說起雲南美食,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過橋米線。雲南人愛米線人盡皆知,他們能想出無數的法子把它吃下肚去,大鍋米線、小鍋米線、豆花米線、雜醬米線、雞絲米線、涼米線、鹵米線……,每一種米線都是雲南人獨有的飲食記憶。
對於雲南人來說,米線的吃法也是千差萬別。江浙人吃面時說的澆頭,在雲南叫做「帽子」。一碗最簡單的米線在雲南哪裡都吃得開,就靠那一勺各有風味的「帽子」。
玉溪憑著一勺鱔魚帽子就能行走南北。新鮮鱔魚去骨切段,用辣椒油和醬料炒熟,和著炸豬皮做的「葉子」,再配上薄荷、韭菜等配料,紅的辣油、白的米線、綠的小菜尤為鮮艷,麻辣鮮香的滋味讓人久久懷念。
到了夏季就該吃涼米線了。米線本身筋道透滑,涼了之後就比面條更清爽。瀝干水分,加上雞絲、韭菜、豆芽,澆上甜醬油、醋,辣椒油是不可缺少的精髓,一碗酸、辣、香都佔全了,實在很難讓人不愛。
說起雲南米線,每個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過橋米線,而對於小鍋米線,外省的人可能很少人會知道這個口味的米線。
正宗的小鍋米線,在做法上是有些講究的,它是在銅鍋中放入高湯、肉醬、酸腌菜、韭菜等調料煮沸,然後加米線再次煮沸後加少許醬油調味,最後用碗盛出,一碗香噴噴的小鍋米線就做好了。在家裡做的話,用煮鍋代替銅鍋即可,高湯也是,沒有的話用清水代替也是可以的。
小鍋米線的靈魂還少不了酸腌菜和米線帽子,酸腌菜就是用青菜、辣椒、鹽一起腌漬的一種鹹菜,很提香。米線帽子就是米線的澆頭,簡單的理解就是肉醬。少了這兩種食材,那它就不是地道的雲南小鍋米線啦。
❸ 雲南好吃的美食
1、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雞湯一碗,每碗不少於600克。二是切成片類的食品,其中包括生的薄肉片、腰片、雞片、魚片各一盤,加上處理過的豆腐皮、韭菜、綠豆芽、豌豆尖、香菜和蔥各一盤。三是米線。只需把這些冷盤放進熱湯里一燙,就可以吃了。味道鮮美無比。
2、雲南鮮花餅
雲南鮮花餅味道甜美。一口咬下去滿口清香,回味無窮。鮮花餅用鮮花、火腿、白糖、麵粉製作而成。在昆明有很多出名的鮮花餅店,可以網路購買,也可以實地購買。
3、雲南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艷,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
4、雲南野生菌
雲南是野生菌的王國,品種有上千種之多。野生菌含有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其中比較有名且常見的有:雞樅菌、牛肝菌、松茸、雞油菌、燕窩菌等。
❹ 巍山扒肉餌絲的做法哪裡可以培訓學習
巍山扒肉餌絲是大理特色小吃之一,餌絲是由黃穀米經過蒸、舂、揉最後切成絲,將餌絲拌 上肉湯汁,加入扒肉、蔥、香菜等即可食用。本菜餌絲筋道、肉質鮮美、湯汁濃稠,適合各種 人群食用。 巍山扒肉餌絲選料嚴格、製作考究,首先將巍山本地鮮豬肉(豬後腿、豬肘子、豬肚皮上的 三鮮肉)放在栗炭火上把外表燒成焦黃,再用溫水刮洗干凈,放入土鍋,注入冷水,加上適量 巍山本地閹雞肉和火腿用大火將水煮沸,打去浮沫,加入草果、生薑,繼用微火慢慢燉扒,放 入精鹽。再用巍山有名的「黃穀米」碾製成的軟米泡後生蒸,放在石臼舂成糊狀,揉成團,冷 卻後切成絲,就製成了獨具巍山特色的餌絲。餌絲燙好後,加上燉好的扒肉湯汁,放入蔥花、 芝麻油等作料,蓋上扒肉「帽子」,喜愛辣味者則加入辣椒,便製成了一碗色鮮味正、清淡適 中、不油不膩、香氣四溢的巍山扒肉餌絲。 巍山的扒肉餌絲之所以成為雲南的風味名小吃,不僅是它的味美,還有它的葯用功能。巍 山扒餌絲溫中補氣、健脾健胃,還有美容功效。 烹煮餌絲也很有學問,有經驗的廚師都懂得應該如何掌握時間和火候。將餌絲在開水中燙到 熟而不爛之時,加上燉好的扒肉、湯汁,放上蔥花、醬油,再添加蒜汁、香焙辣椒面以及用巍 山草場山上的大紅袍花椒所制的麻油等,這樣的扒肉餌絲吃起來湯汁鮮美,味道濃香,入口令 人回味無窮,百吃不厭。
❺ 雲南燒餌塊怎麼做
餌塊為雲南特有,是昆明最著名的名特小吃之一,燒、煮、炒、鹵、蒸、炸均可,風味各異,久食不厭。《急就篇》有「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了一條:「溲米面蒸之則為餌」;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說「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現在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餌,當然也可以用機器,但仍是米蒸為飯後做,與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線、蒸成的卷粉都不同。餌的原料是飯米為主,若是糯米做,是「糍粑」,糯米磨粉做,是年糕,都有別於餌。如今江浙一事,這東西在農村仍是在過年時熱熱鬧鬧來做,不捏成各式花樣,在城市則製成每個寸把寬五寸長左右的小條在菜市出售,但名字就叫年糕,混於糯米製品,失了古意。
餌塊可做成各種形狀,除長絲叫餌絲外,其餘不論餅形、卷形、塊形都叫「餌」。這「塊」本地音讀如「快」,查字典就較難查到了,不過推音及義或推形及義似乎都可以猜這「塊」就是「塊」,吃的東西要和士分開,就尋這么一個「快」字出來。另外,昆明方言中多有把第三聲讀為第四聲的,也可以佐證。
昆明以前的「餌」都是一兩斤的大「塊」佔主導地位,且已有文考「餌」就是「餌塊」,這源流就基本算是清楚了。
燒鉺塊用做成薄餅形的餌塊在無煙炭火上烤,到微焦黃時,在表面塗芝麻醬、辣醬、油辣椒等,還可夾入牛、羊肉冷片或油條,是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
餌塊切成一寸見方小薄片加雲腿絲、肉片、雞蛋、蔬菜等炒,就成了既可做主可以佐餐的炒餌塊,其中最出名的要稱「大救駕」。
炒餌塊最顯餌塊的豐采,所以每年農歷的大年初二,昆明人的傳統都要炒餌塊吃。把餌塊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大蔥、韭菜、豌豆尖炒制,澆以甜、咸醬油,拌以少許油辣椒,吃起來香甜濃厚,咸辣醇正,色彩豐富,濃烈如油畫,集中體現了滇味的情致。
炒餌塊還一種叫「大救駕」的,起源於騰沖,在昆明也很有名氣。據說明朝滅亡後,李定,劉文秀等大西軍於1656年擁永曆帝朱由榔輾轉來到昆明。兩年後,清軍三路入滇,吳三桂率軍逼近昆明,永曆帝與李、劉二將率軍西走。至騰沖時,曾幾斷炊斷,危及性命,騰沖老百姓炒餌塊奉上,才算解圍。永曆帝嘆,這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因此,騰沖炒餌塊就被稱"大救駕"。「大救駕」與昆明炒餌塊不同的是,切成三角形的餌塊薄如紙,佐料以雞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蔥為主,決不放醬油,只用鹽調制鹹味。因此,其色彩如水粉畫,清新明快,紅、黃、白、綠,甚是清秀雅潔。食之,味道也較清爽,香辣適度,別具一格。
鹵餌塊來自玉溪,成名於昆明端仕街的永順園。鹵餌塊用一鍋碗的方法干鹵而成,選用昆明地區有名的官渡餌塊切成長短整齊,粗細均勻的細絲,然後用熟豬油、甜、咸醬油、酸腌菜、韭菜、豌豆尖、辣椒油等佐料在小銅鍋里先後與餌塊反復翻炒,直至汁濃爆於每根餌塊絲上,油亮紅潤,濃香撲算,鹵味醇厚,方盛碗開吃。
蒸餌塊是燒餌塊的變種,怕燒烤火氣大,改為厚片蒸抹醬吃,和軟不燥熱。
炸餌塊應叫「炸餌塊片」或「沙炒餌塊片」,與上述用新鮮餌塊做主料不同,採用瑩白通明,菲薄的餌塊干製成,以香脆為其特色。沙炒的餌塊片摻有糯米製成,是滇池地區農人正月十六吃炒蠶豆時摻在一起炒的雜拌八之一,香、脆、泡,回味著大米的甜味,尤為齒牙伶俐的年青人所喜好。
餌絲的吃法主要是如米線、面條般做成「湯」的,騰沖餌絲以氽肉為鮮湯,傾入餌絲中便成。這是由於騰沖餌絲用所謂「漿米」做成,質地既有「筋骨」又軟,湯一燙便入口柔糯。巍山粑肉餌絲是用豬後腿燒後刮洗,再大塊不放鹽燉到極爛,瘦肉成纖維肥肉不感油膩,雲南人稱「粑」,粑肉做餌絲的「罩帽」,餌絲用當地有名的「黃皮谷」製成,潔白無瑕而柔韌不易斷,加肉、油辣子等,鮮香可口。
小鍋餌絲在昆明有盛名,用口徑五寸左右的小銅鍋分鍋加肉末、豆尖、甜醬油等作料,下少許高湯,亦燜亦炒,加青豌豆、紅辣油起鍋,味濃油亮,吃起來特別有「勁」。在大米產區,大米被加工為多種食品,米線(很多地方叫米粉)、卷粉(或叫河粉、粉條等),在南方很普遍,唯餌塊這種吃食,除江浙上海之「小年糕」與之差略相似外,雲南在吃法與品種上,似可目之為「獨尊」了。大米經選、洗、泡、漂、蒸、舂、揉成為圓餅,置鐵架上以炭火烤熟,於一面上塗醬油、芝麻醬、辣醬而食。或夾油條、火腿片、香腸片同食。
❻ 芒市的餌絲
芒市餌絲有點像昆明的細米線但是不像米線是圓的餌絲的切面是方形的。德宏餌絲吃前需要用水泡,泡開後質軟絲長,不易拉斷。吃的時候燙一下就可以
因為是大米做成的所以都是白色的。
餌絲吃時,先開放入漏勺,置於鋁鍋中讓滾水稍燙變軟,然後倒入碗中,加上肉湯以及蔥花、本地芫荽、味精、醬油、草果面、蒜汁、蒜油、芹菜末、韭菜末、芝麻油、檸檬水(代替醋)等多種配料即可食用。
在本地方吃的時候,餌絲店無論大小都提供泡菜。泡的蘿卜絲還有酸菜或是小米辣等。
我在芒市讀書,個人很喜歡吃
❼ 餌絲怎麼煮好吃
雲南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在那裡有很多好吃的食品,而餌絲就是其中一種,餌絲是一種米製品,由糯米粉製成。餌絲的做法有很多,有涼拌的,還有腌制的,但是在做之前必須要在開水中煮一下,使之變軟,口感會更佳,而且多吃餌絲會補充蛋白質和鈣元素,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做法吧。
1、餌絲是雲南特有的一種米製品,其以柔糯適中的米飯,米漿加水打碎攪勻壓制而成,或成卷或成塊條,可切作大塊燒後加各種醬或者拌在煮沸的豆粉中加佐料,香油這也就是餌塊了。當然了餌塊也可以煮吃,不過一般都是再切的更細成細條或絲狀也就是餌絲也。在滾水中略微焯焯,加各式肉湯與肉末和佐料就可以食用。
2、也可以和餌塊一樣拌稀豆粉食用也就是稀豆粉餌絲,這一美味有兩個地方做得都不錯,一個是保山地區的騰沖縣,一個是德宏州的盈江縣,不過可惜的是騰沖縣的餌絲不錯而稀豆粉略不如盈江縣的,而盈江縣又是稀豆粉不錯但餌絲又沒有騰沖的好,實在是可惜,事物總是難十全十美的。
3、天下餌絲出雲南,雲南餌絲當推滇西南為正宗原產地,而其中可分為大理餌絲,騰沖餌絲,德宏泡餌絲。餌絲之所以出現在滇西南是有深刻自然社會歷史原因的。首先餌絲的出現要有適宜稻米生長的溫帶或是亞熱帶天氣,這是必然的天時要求。其次是人和就是稻米產量的過剩,因為在餌絲的製作過程中大量的米質會流失掉,所以在米產量未達到豐裕前餌絲是不能夠出現。
4、所以滇西南餌絲的大量出現不會早於元明,從李原陽《白古通》和《李京雲南通志》看滇西南最早的稻米種植者之一是生活在古彌昆澤(方國瑜先生考證洱海古名彌昆澤,古彌字寫作弓耳後省寫變形為洱字)邊的烏蠻(彝族先民)白蠻(白族先民),而烏蠻在南詔國破落後多留居到洱海地區的山區南澗,彌渡等地。宋代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段氏白族政權時期是滇西農業發展的時期。
5、一部分的漢人為避宋金的戰亂從宋國遷居大理地區是唐代南詔國大量擄劫漢人到洱海為奴後的又一次中原先進耕種文化的流入,大量宋代的農業技術傳入洱海地區。餌絲的雛形可能出現於這個時期。當時一些大理商人到廣西銅案山用滇馬換取漢地茶葉的貿易賬目中時常會有一種叫米塊的東西可能就是餌塊,洱與餌同音可能餌塊就是當時的漢人對來自洱海地區的商人攜帶的干糧米塊的稱呼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