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尼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
1、年節的頭天拂曉,家家婦女忙著舂粑粑,做團籽面,寨子上空響徹了「空通、空通」的舂碓聲。男人們忙著殺豬宰牛,烹制各種美味食品。屬龍日那天上午,有的只食團籽和粑粑,不吃早飯。有的宰殺一隻大紅公雞,全家共食,表示合家團圓。
2、 「耶苦扎」開始這天,中年男子殺豬、殺牛;小夥子上山砍樹,割藤條,運回寨里做鞦韆;婦女則在家煮飯、做菜、舂糯米粑。盪鞦韆,是節日的一項重大活動。節日里,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賽球、拔河、歌詠比賽等,使傳統的節日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更富風彩。
3、祭母節這天,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帶著祭品,以村寨為單位,集中到寨子邊的一棵大樹前,扯來芭蕉葉,墊在地上,擺出各家各戶帶來的酒、肉、雞、甘蔗、糖果等祭品,並敲響大鼓和鋩鑼。男女老少在主持長者的帶領下,成排成行跪在大樹前三叩首,並唱起思母歌。
4、每年農歷正月的第一輪屬龍日為正月竜祭寨神的日子。公祭的獻物是一頭豬,這頭豬被殺死後,即安放在樹台上,呈跪匐狀。每戶出一男子參加公祭,每人將一碗三色糯米飯和一把香交給主祭人獻到竜台上,然後叩頭膜拜。祭拜完畢,飲酒吃飯,席間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禱辭。
5、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伴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
(1)墨江哈尼族老年服裝連帽子擴展閱讀:
哈尼族注意事項:
1、哈尼族普遍敬重長輩。吃飯時,好菜放在老人一邊,讓老人先嘗。兒女要給老人斟酒、盛飯,雙手捧上。在山間田野勞動休息時喝水,要讓年長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齡大小順序飲用。當勞動歸來,晚輩要給老人端茶水、遞上水煙筒。
2、哈尼族熱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識或不相識的人,總是含笑問候、讓路,並熱情地邀請到家裡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讓座,很快捧出一碗「燜鍋酒」。客人飲過酒,主人會喜笑顏開地倒上一懷濃茶,傾心交談。對客人必用最好的飯菜盛情款待。
3、進餐時,先給客人斟酒,當給所有人斟完酒後,還要給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斷,吉祥幸福。若是逢年過節到哈尼人家裡作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團圓的糯米粑粑到火塘邊烘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雙手捧給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邊。
㈡ 哈尼族的服裝象徵是什麼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一) 各種佩飾 象徵吉祥
佩飾是哈尼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佩飾有挎包、項圈、手鐲、耳環、銀鏈、銀梳、銀幣、銀鈴、銀泡、銀針筒、帽子、圍腰、腰帶等,佩飾不僅多種多樣,質地也各異。銀泡綴飾是哈尼族服飾一個引人注目的焦點,除普遍使用的銀飾品外,海貝、羽毛、料珠、毛線、纓穗、骨針、綠殼蟲等也用來作裝飾。在黑色的底布上鑲釘銀泡花紋圖案,顯得華麗而朴實。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㈢ 哈尼族的文化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在紅河南岸哈尼族社會中,神靈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這些神靈是須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時祭祀。「龍樹」被認為是人類的保護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個村寨都有公共的龍樹,有的地方如紅河南岸一帶還有家族自己的龍樹。在西雙版納哈尼族地區,每年的羊日都是忌日,遇到不吉利的事,如寨內死人,野獸進寨,狗爬屋頂,發生火災等也都認為是忌日,必須停止生產,進行祭祀活動,以避免災禍降臨。
20世紀初,基督教傳入部分哈尼族地區,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區傳播過,信教的人不多,影響不大。1949年以後,上述宗教活動已逐漸減少。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將靛青染料放入一個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後開染。染後將布浸泡在牛皮製作的膠水中,用清水漂洗曬干。有些地區,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證色彩鮮艷。
哈尼族男子頭裹黑或白色包頭,老人戴瓜皮帽,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繩製作的木板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開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泡。每逢年節或與姑娘約會,小夥子們把美麗的羽毛或鮮花插在頭上。瀾滄一帶的男子裹黑布包頭,身穿對襟上衣,大襟鑲兩行銀幣,兩側綉幾何圖形。
女子的服飾各地各有特色。紅河地區穿右開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紐扣,下穿長褲,著盛裝時外加一件披肩,有的還系花圍腰,打花綁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有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穿高筒尖頭綉花鞋。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長及膝蓋的折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足,喜慶節日愛穿綉花鞋。女子蓄發編辮,少女多垂辮。歲數較大的婦女把辮子盤於頭頂,用黑或藍布纏頭,或戴自製的帽子。帽上鑲小銀泡、料珠,或是垂下許多絲線編織的流蘇。也有的喜愛用銀鏈和成串的銀幣、銀泡作胸飾,戴耳環和耳墜。瀾滄的婦女喜戴大銀耳環。
節日的哈尼族婦女在靛青色的包頭巾上,用五彩絲線刺綉出美麗的圖案花紋,額前腦後還掛著一束束艷麗的瓔珞。上衣胸前綴滿銀泡、銀紐,中間掛一塊八角大銀牌,小腿要包一塊綉花布,上面扎一對用紅色毛線製成的絨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摘掉頭上的帽子,改用布包頭,同時將牙齒染紅,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談情說愛了。哈尼族少女用豬油抹發,梳成下垂的單辮。女孩子到了一定的歲數,也要染紅牙齒,繫上圍襟,戴上銀飾,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參加「串姑娘」了。哈尼族成年婦女多編雙辮,並把辮子纏繞在頭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紅色圍腰,婚後改系藍色圍腰,系圍腰的高低是區分女子是否結婚的標志。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紅河縣葉車婦女一般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語言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彝語、傈僳語、拉祜語、納西語比較接近。哈尼語又分為哈(尼)雅(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三個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關自稱單位分布的地區相當。方言之間差別較大。
哈尼語特點為母音有松緊之 分,無長短之別;韻母多是單母音,復合韻母多是借用。居住在西雙版納境內的哈尼族多講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由於長期與其他民族交往,哈尼族多會講漢語、傣語等語言。
文字
1949年以前哈尼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結繩記事。1957年,中國政府幫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造了一種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區試行。1981年西雙版納州在中國科學院民族語言研究所幫助下,以格朗和哈尼族鄉蘇湖丫口老寨的語言為標准音,對試行的哈尼文進行修改、補充和調整,制定了一套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在西雙版納試行。 在雲南哀牢山哈尼族流傳著哈尼族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阿培:祖先,聰坡坡 :從一處搬到另一處,也有逃難之意),記錄了哈尼族漫長曲折的遷徙過程。
哈尼族的傳統文學是口頭文學,依世代口耳相傳保存下來並不斷充實。神話傳說和「史詩」是哈尼族文學中最古老的部分,《創世紀》解釋了天地物的來歷、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傳人種》是敘述人類經歷了嚴酷的江水災害繼續繁衍的故事,還有《祭龍春規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討媳婦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觀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習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識和習俗的重要資料。 在哀牢山區,哈尼族將全年分為三季,「造它」為冷季,「渥都」為暖季,「熱渥」為雨季,每季四個月。冷季相當於夏歷的秋末和冬季;暖季約當於夏歷的春季和初夏 ;雨季約當於夏歷的夏季和初秋,體現和適應哈尼族農業生態梯田農耕的季節性和階段性。
哈尼族在「三季節」劃分之外,有物候歷的劃分。物候歷將一年分為12個月,根據哀牢山氣候變化、植被變化、動物(主要是鳥、蟲等)變化的規律來確定月份及安排農事活動 。
哈尼族的農事歷法基本上同於夏歷,按自然界天象和哀牢山區物候變化輪回周期紀年,每年分為12個月,以月亮圓缺周期紀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哈尼族的日,以12生肖命名,推算方法同於夏歷。哈尼族的歷法,是對自然生態、自然規律的逐步認識而逐步發展的。據研究,哈尼族曾實行過「十三月歷」,即將一年分為13個月,其中有兩個月是各15天。哈尼族還實行過「十月歷」,即每年分為10個月,每月36天。上述「十二月歷」、「十三月歷」、「十月歷」都是每年360天,與現行公歷(太陽歷)的365·25天略有差異。哈尼族不是採用隔年置閏的方式解決,而是每年五月和十月各設三天過年日,,一年為366天。
㈣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體現在宗教、婚俗、喪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2、哈尼族根據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別的喪葬方式
人死後實行土葬。一些地區為死者選擇墓地時用滾雞蛋的方式,雞蛋滾到什麼地方破了,就在那裡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5、哈尼族具有特別的禮儀禁忌
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
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
㈤ 哈尼族的服飾特點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綉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制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㈥ 哈尼族服飾有什麼民族特點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該民族生存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飾文化可謂五彩斑斕,製作工藝精湛,體現了哈尼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
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婦女)服飾上穿左大襟青藍色上衣,衣服長及膝部,衣裙一體。腰帶是一根綉滿月亮花、狗牙花的藍布帶,或是銀腰帶。正面從胸部到腹部輟有數十甚至上百顆銀泡,衣角四周綉滿花草圖案;下穿窄管青藍長褲,小腿纏綁腿布。
哈尼族臘乜支系(婦女)包頭巾用桃紅印花布鑲黑布做成,四角綴有玻璃珠組成的花邊。衣服為土布料,胸部綴有銀泡、銀鈴;腹部鑲二排三角形銀泡;用銀幣做紐扣或布制滿襟對扣。腰系一條圍腰,褲子用黑布縫制,圍腰、襠部、褲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以黑布裹頭。
婦女著無領右襟上衣,穿長褲,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褲腳皆鑲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婦女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銀飾,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帶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褶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綉花腰帶和圍腰。婦女一般喜歡帶耳環和耳墜,不少地區還帶銀制項圈和大手鐲。婦女是否已經結婚在服飾上有明顯的區別,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這種古樸奇特的裝束來源於它的歷史傳說。相傳很早以前,葉車人由一側藍灰(昆明市附近)南遷時,被強族圍困,為不致絕滅種族,他們將男子用鍋灰抹黑面部,女子則改穿短衣短褲,分12路出擊,突圍終於成功,最後遷入紅河流域定居。為了紀念這次突圍,葉車婦女將那時的穿著沿襲至今。
如今,這種既能表現民族風格,又能表現粗獷健美的服飾,已不局限於哀牢山谷之中,它已做為一種高尚的服飾文化,被搬上了文藝舞台。
㈦ 哈尼族帽子文化的研究
哈尼族婦女的服飾與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古樸的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年齡、婚否、是否生育或婚喪喜事等在服飾上都有明顯的標志。紅河易車婦女上著「胞裳」(一種下擺呈圓形的短上衣),下穿緊身短褲,頭戴「帕常」(一種尖頂的三角形頭帕),服飾獨具一格,很有特色。這種裝束源於古時易車王子為阿波雷山神的七公主所救的傳說故事。勛海縣部分地區的哈尼族新娘在進人男方寨門前有改穿白裙子的習俗,也是依據一個歷史傳說故事而形成。婦女頭飾,婚前多垂辮,婚後則盤發於頂,以黑布或藍布纏頭或戴自製的各式帽子。哈尼族的服飾文化隨著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許多自身的特徵。
㈧ 雲南服飾的特點
朝鮮族,朝鮮族比較喜歡素白服裝,固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是短衣長裙,大多用絲綢縫制。上衣斜襟無扣,以長帶在胸前打結;長裙在腰間有細摺,腳穿船型布膠鞋。男子穿白色短上衣,深色坎肩,下穿褲腿肥大的長褲。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歡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坎肩,下著深色長褲,女子大多穿白色或淺藍色上衣,外套紅色或黑色絲絨坎肩,右衽結鈕處系「三須」或「五須」銀飾品,腰系綉花圍裙,下著藍色或白色寬褲,足蹬綉花「百結鞋」。喜戴耳環、手鐲。外出時,男女多戴「大理草帽」。
傣族,傣族男子一般用白布或青布包頭,上衣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穿長筒褲,紋身習俗很普遍,女子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西雙版納的婦女束發,穿淺色緊身窄袖短衫和花筒裙。
壯族,壯族服裝款式多種多樣。婦女頭上包提花毛巾,喜戴銀首飾;服裝一般為藍黑色,無領左妊,綉花滾邊,腰間系綉花圍腰,下身穿寬腳褲。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系腰帶。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緻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荷包上綉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綉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布朗族穿著簡朴,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㈨ 哈尼族頭飾特點少點
彩布包巾,頭巾上鑲釘有銀泡,左右用彩色毛線紮成飄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