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款:男生頭巾嘻哈頭套
嘻哈頭套是方臉男生跳舞的最愛,它非常適合這種嘻哈風格,讓人時時刻刻感覺全棉的柔軟舒適,讓人不禁一眼就愛上了它,那可調節帽頂更好的呈現了整個帽子的空頂帽檐,是運動時尚的最愛。
第二款:頭巾帽針織帽
這一款頭巾帽針織帽非常適合方臉的,它那採用純棉滌混紡材質,帶彈力,帶彈力,款式簡潔大方、頗具休閑風格的套頭帽,佩戴起來不僅舒適還很輕更有經典的四種顏色選擇,都很適合秋季氣息。
第三款:英倫爵士帽
英倫爵士帽採用的是平檐草帽帽圍、錐形帽檐和短檐檐形製作而成的一款平檐材質的帽子,凸顯了人們自然休閑的風格,擁有者黃色黑邊、橘色黑邊、卡其色藍邊等多種顏色選擇,是方臉型朋友逛街出外的不錯選擇,而且它的材料是細草材質,不僅容易定型還不容易變形。
第四款:亞麻鴨舌帽
亞麻鴨舌帽款式大氣時尚,做工考究,它是採用了先進的三層防曬工藝與彈性舒適定型好用外層作為清新舒適的棉麻緄紡面料,清涼舒適,不僅同時兼具定型和防汗的功能,還具有單層帽子不具備的保護頭發的功能,清涼不過分,透氣不出汗,更加適合中老年方臉型的人。
2. 中國有哪些值得驕傲的地方
看看建國60多年,想想華夏5000年。翻開歷史,上下五千年,悠悠歲月長,頓生出幾分悲哀來。中華民族尤其是大漢民族雖然以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稱大,但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縱橫向比較起,,其實只能算是個平庸之輩。何謂平庸無能?首先從國人經常引以驕傲自豪的老本進行概述,——其實我們是被一些「善意的謊言」 欺騙了,事實的真相可能並非如此。提起國人驕傲的資本,首先必提「四大發明」了。有人說,中國人在古代就有造紙、火葯、指南針、印刷術四大發明。怎麼能說我們平庸無能沒有智慧結晶呢?對於老喊這四大發明以示本民族之聰慧者,其實是很讓人臉紅的。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這些東西,又拿它們來干什麼了?火葯用於放煙花爆竹,司南用來測風水算人命,觀了數千年的天相,也不知道地球是圍著太陽轉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火箭推進器、衛星定位導航儀、彩色印刷技術、大型自動化控製造紙設備又有哪一項是我們中國人領先創造出來的呢?而且所謂的四大發明,只不過是李約瑟這個外國人挖中國故字堆發現的,這四大發明中只有造紙是對於中國自身利益有過重大歷史作用的,其它印刷術歐洲是獨立發明的,火葯和指南針對於中國歷史基本上沒有什麼刺激作用。(實質上我們發明的黑火葯嚴格說只是一種物理合成物,真正意義上的化學合成黃火葯是洋人研究出來的)。而歐洲國家民族卻把我們的發明用於製造槍炮征服他人,用指南針來進行遠洋航海。從科技文化動力上說我們幾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人類歷史的發展,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對於中國所謂的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高論,有學者研究指出也是無稽之談。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是中國只有3500年的歷史。國際學術界的世界史著作或者教科書,中國最早的文明──商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地點在今河南安陽一帶.(考古依據:中國地區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成熟的青銅冶煉術,及出土的冶煉的青銅器;國家形態已出現。)而我們自己的歷史教科書從所謂的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開始算起是沒有任何考古依據的。這也不無道理。對於另一個讓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的「四大文明古國」的高帽子,國際上和學術界也是不會有這種幼稚式的提法的.如果是按照「四個最古老的文明國家」的定義的話,那麼,我們中國,不要說四大,連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我們的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過三千多年的時間,而中東兩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也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口愛琴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只是就大的區域來說,在各大文明區域周邊,還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亞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猶太文明等。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國」的定義的話,也只能是在這些文明和國家裡去排,那裡輪得到中國呢。」我們中國人輝煌燦爛的時候,你們(西方人)還在樹上呢「,如今國人再說這話就有些不對了。從朝代更替上來看,從商、周到隋、唐、宋,中國人基本上是自己斗自己,斗來斗去,無非是在長城圍牆里,你唱罷來我登場,老店鋪掛換新招牌,整個社會並沒什麼本質的飛躍。 中國歷代皇帝除了把自己圈在城牆里,爭權奪勢、納糧收稅、建宮修陵、遊山玩水、醉生夢死、滿足於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外,他們的腦袋瓜子里哪曾有過一點像樣的國家意識?明朝萬曆皇帝居然二十年不理朝政,乾脆棄國家民族於不顧。中華民族至今仍是一個沒有完全覺醒的民族, 跟鄰近的日本大和民族和韓國的大韓民族比起來,中國人只會「窩里斗」,做法實在不高明。「跟天斗、地斗、人斗,其樂無窮」,其實很悲哀,最後都得自己吃苦頭。從經濟上講,直到現在不少人還習慣於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而古時人除了占卜算卦、男耕女織、婚喪嫁娶、生兒育女之外,頂多就是個吟詩作畫,對酒當歌,根本就找不到什麼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中國老百姓在封建帝王、貪官污吏、地主豪強等多重壓迫下一直都是最窮困的,所謂「唐朝時一個馬車夫都比歐洲貴族富有」之類的蠢話恐怕也只有白痴才說得出來。有很多國人喜歡誇誇其談說「唐朝時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事實上,中國從來就不是什麼「世界的中心」,唐朝時世界上有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查理曼帝國。那時候世界的中心在君士坦丁堡,在巴格達;漢朝時有羅馬帝國、安息帝國(波斯的繼承者)。那時候世界的中心在羅馬、在亞歷山大里亞、在巴比倫尼亞。中國地區一直都是遠離文明的中心,在歐亞大陸最偏僻的角落裡。再說中國現在是經濟大國,GDP如何牛,但一平均起來,算到每個人頭上就成了半截牛毛了。從政治上講,中國三千多年來一直都是專制、腐敗、黑暗的政治,一直都還是類似於中世紀般的半封建專制體制;幾乎停滯不前的農耕經濟必然導致上層建築的昏昏欲睡,這種昏庸無為再加上腐敗的上層建築反過來又壓制了科技文化和生產力的進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從文化上講,中國文化其實質根本就是腐朽墮落的奴才文化、太監文化、官場文化、偽君子文化、慵懶文化,、鼠目寸光、不求進取、貪圖安逸又固步自封。可取之處甚少,這個問題也是自五四以來魯迅等仁人志士早就已經多次闡明了的。「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龍應台)要是沒有外來勢力的震撼,恐怕國人現在還認為中國居天下之中,四海之內皆皇土。從戰爭史與民族關繫上講,在古代歷史戰爭中和族群關繫上,中華民族的大族群漢族常常處於劣勢地位。匈奴人、契丹人、黨項人、女真人、蒙古人、滿人等少數民族經常欺侮大漢,有時公然騎在漢民族頭上作威作福。也許有人喜歡吹噓什麼秦漢武威、隋唐盛世。要真是那麼強盛,怎麼最終竟會淪落成少數民族的奴隸?後人傳頌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說是和親外交,其實是把我們女兒姊妹送去給人家作「慰安婦」——大漠、長河、落日,珠淚洗粉,告別祖國家庭父母,赤裸裸的去給蠻漢提供性服務,我們的姊妹們是多麼的悲痛無奈?世界歷史上還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皇父皇母這么無恥無能?這有什麼光榮的?有什麼值得昌贊的?到了近現代史,中華民族各族群間關系算是緩和了。
3. 古代女子頭發怎麼梳
中國古代頭飾,發型,服飾。
先 秦
這一時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人類發式在這一時期,已經從原始時期的披頭散發,逐步演變到梳辮、挽髻的階段。發式的妝飾品也隨即出現。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眾多出土文物中所顯示的資料,足以說明這一切。春秋戰國時期所流傳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長沙陳山大隊楚墓中出土的帛畫中描繪了梳椎髻的楚國婦人。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結發至頂、腦後垂辮的商代人物。洛陽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銅女孩則梳理著分垂兩邊的雙辮。還有安陽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長發,並將發梢擰在一起後而盤至頭頂,再戴上帽箍。這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較為流行的一種發石妝飾,且商代以後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當時所流行的帽箍已經出現了裝飾品和裝飾紋樣。這就足以說明其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帶有強烈的裝飾性,並進一步側重於裝飾性,成為一種發式妝飾品。
據考遠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已經使用「 發器」來梳理頭發,其功能與當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1.商代的發式辮發局部(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發式,以梳辮發為主。從形象資料來看,這個時期的男子辮發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本圖為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
商代的發式之二
商代的發式 辮發盤頂的商代男子,此圖為商代陶俑。(河南安陽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現在台灣)。商代男子發式,以梳辮發為主。從形象資料來看,這個時期的男子辮發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
商代的發式之三
商代的發式 左圖為梳辮發、穿華麗服裝的商代貴族,身上有明顯的圖案花紋,前胸飾有龍紋,兩臂飾有降龍紋(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圖為梳辮發的商代奴僕(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後期的都城,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在殷墟遺址里,曾發現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風尚的珍貴資料。其造型優美、題材廣泛、姿態生動,足以說明這時期的玉器工藝水平。更難得的是在這一些玉器玉佩上還雕刻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發式衣著各具特色,反映了當時衣冠服飾的典型特點。
商代發式骨笄之一
商代發式 商代骨笄(傳世實物,原件現藏上海博物館)。笄是我國在新時器時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發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發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 衡笄插進冠帽固定於發髻之後,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栓住。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商代發式骨笄之二
商代發式 商代笄飾男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圖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紋樣,可能是早期的文身,頭上插的飾物,可能是一對發笄 ,由此可見商代發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國在新時器時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發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發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隻能戴住發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發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衡笄插進冠帽固定於發髻之後,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栓住。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商代的冠飾之一
商代的冠飾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雙手撫膝、跪坐。頭飾較有特點:長發,並將發梢擰在一起,盤在頭頂、戴圓箍形冠。這種頭飾是當時較為流行的式樣。
商代的冠飾之二
商代的冠飾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麵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鳥紋璜、魚紋璜、獸紋璜等等。一直流傳到西周後期。
商代的冠飾之三
商代的冠飾 戴捲筒式冠巾、穿華麗服裝的貴族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領窄袖衣,衣著華麗,衣上布滿雲形花紋。腰束寬頻,腰帶壓著衣領下部,衣長過膝。腹部懸有一塊長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卷雲形飾物,似乎是佩帶著一種刀劍之類的武器。
商代的冠飾之四
商代的冠飾 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佩帶蔽膝(前身腰間系有一條象徵權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斷割之意,後世將其加闊變為蔽膝)的貴族男子。(西周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弗格美術館)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歷經戰亂,終於達到了「六王畢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綜合各國文化,化異為同,為今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漢承秦後,基本沿襲了秦代的體制,廢除了秦末的苛政,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中國社會出現了繁榮昌盛得景象,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發展和提高。
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也日趨提高,發式妝飾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宮廷貴族的發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本圖為穿三重深衣的婦女(陝西西安紅慶村出土加彩陶俑)。
魏晉、南北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前後達369年之久的動盪時期,連年戰亂,經濟、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壞。自東漢末年起,各路豪強頻繁征戰,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進而由司馬氏建立了統一的晉朝。然而,只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太康之治」又陷入了諸王混戰及北方少數民族割據的局勢。晉滅之後,就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形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南方社會經濟發展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時期。
由於連年的天災人禍,老百姓貧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離鄉向南方遷徙。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與當地廣大的漢族相互雜居,增加了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機會。北南文化的交流,不同民族風俗的融合,促使這一時期的民風與民俗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發式妝飾,自然也較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發展。
到魏晉南北朝時,以往隨軍慰勞軍中將士的軍妓,逐步流向民間。這些人對自己的儀容專事修飾,發式妝飾極盡奢侈,傳統的審美觀念受到挑戰。由質朴而趨於豪華,由自然而趨於雕琢,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發式造型崇尚高與大,「太之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可恆戴,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曰假頭。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晉書·五行志》詳細記載了為達到發式造型高與大的目的,而不惜借用假髻,假頭,甚至於借頭,其形式同我們今天在戲劇化妝中使用的假頭套相類似,只是外觀上要求假頭套高大得多。其中的「蔽髻」是最富於代表性的一種假髻,髻上鑲有諸多飾件,在宮中還以飾件的數目多寡,來區分宮女的尊卑,且規定非命婦不得使用佩飾。與此同時,受各種不同文化及習俗相互交融的影響,發式及妝飾多種多樣,無奇不有。雜記中曾記錄:魏有靈蛇髻、反綰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涵煙髻;晉有纈子髻、墜馬髻、流蘇髻、蛾眉驚鵠髻、芙蓉髻;宋有飛天髻;梁有回心髻、歸真髻;陳有凌雲髻、隨雲髻;北族室韋有叉手髻;北齊有偏 髻等。
靈蛇髻:《采蘭雜志》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因蛇的形與神給創作者以啟迪和遐想,將其仿之為給。且不論傳說十否臆造,然而此髻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或頭前則始終生動優美,變化無窮,決不雷同,故謂之「十不得一二也。」側也許就是不僅為當時的婦女所偏愛,而且為後世所流傳的主要原因吧。
反綰髻:屬高髻中的一種發式,《國憲家猷》載:「魏武帝令宮人梳反綰髻。」因此可以認為這種發式是當時宮中貴婦的主要髻發,其梳理法是將頭發向後聚攏,並用絲帶結扎,再分成若乾股不等份,然後再翻綰成各種式樣不同的反綰髻。如編梳成驚鳥展翅欲飛的「警鵠髻」,編梳成單刀式及雙刀式的「翻刀及」,將多股頭發翻綰而成的「百花及」等,其樣式之多,全憑各種編梳,反綰的手法不同則樣式各異,手法百變則樣式萬千。另在反綰的及下留一條發尾,使其垂於背後,一稱「燕尾」亦稱「分髾髻」,與漢代所流行的相似。
十字髻:因其發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順序是先於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十字型的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成環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發式獨特而莊重,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婦女之中。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中,就有極為形象生動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晉婦女發式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本圖為在發髻上插步搖的婦女(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北魏漆繪屏風局部)。
魏晉婦女發式之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本圖為梳環髻或丫髻的婦女(河南鄧縣出土南北朝彩色畫像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顧愷之《女史箴圖》,彩色絹本,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華《女史箴》一文而繪。全卷共九個部分,這是其中一個部分,畫面為一貴婦席地而坐,一侍女為其理發梳妝。侍女(站立者)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髻後垂有一髾。這種發式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魏晉以後,再度流行,成為廣大婦女的主要發型。在顧愷之的另一幅圖卷《列女圖》里也有描繪。(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隋唐幃帽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幃帽是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此圖為戴幃帽、穿襦裙的婦女(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彩繪陶俑)。
隋唐婦女的面部妝飾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古時婦女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然後用一種以燒焦的柳條或礦石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唐代婦女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蛾眉」到寬二闊的「廣眉」,應有盡有。《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的眉飾,就是一種廣眉。所謂「花鈿」是兩眉之間的裝飾。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日,壽陽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宮女見之奇異,乃爭相效仿。到了唐代,花鈿除了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製造者。至於面靨,是因為有個貴婦,面頰上有塊斑痕,特點此作為掩飾,眾人覺其妍麗,便競而效之,遂成一時風氣。
唐代婦女發髻演變
婦女發髻的演變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雲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左1圖為隋代婦女的發髻;左2、3圖為初躺婦女的發髻。左4、5圖為盛唐婦女的發髻;左6圖為中唐婦女的發髻。左7圖為中晚唐婦女的發髻;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宋
唐滅後,經歷了五代十國,至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建立宋朝,史稱北宋,恢復了中國的統一。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封建經濟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紡織、造紙、印刷都是當時十分興盛的產業。此後由於國內矛盾的激化,相繼爆發了一系列農民起義,北方女真族乘機征服北宋,自此中國又分裂成宋、金二個對立的政權,歷經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
宋代婦女發式多承晚唐五代遺風,亦以高髻為尚。在福州南宋黃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實物,此種高髻大多摻有從他人頭上剪下來的頭發,加添進自己的髻發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頭發編結成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需要時直接戴在頭上。其使用方法類似於今日的頭套。時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種不同式樣的假髻,可供不同層次的人物,在不同場合選擇使用。由於假髻使用范圍的日益廣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經設有專門生產和銷售假髻的鋪子。
此外,宋代發式仍可謂豐富多彩,無奇不有,亦頗具特性。
朝天髻:是富有時代性的一種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競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見到此種發髻的典型式樣。其做法:先梳發至頂,再編結成二個對稱的圓柱形發髻,並伸向前額。另還須在髻下墊以簪釵等物,方使發髻前部高高翹起,然後再在髻上鑲飾各式花飾、珠寶,整個發式造型渾然一體,別具一格。
包髻:在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中,我們還能見到一種別具時代特色的發式——包髻。《東京夢華錄》載,中等說媒人者戴冠子,黃包髻。它的製法是在發式造型已經定型以後,再將絹、帛一類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種發式的特徵在於絹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將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雲等物狀,裝飾於發髻造型之上,並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朴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新穎發式。
雙蟠髻丫:又名「龍蕊髻」。髻心特大,有雙根扎以彩色之繒。宋代得此髻名,蘇軾詞有「紺綰雙蟠髻」句。我們在宋人所繪《半閑秋興圖》中可以見到雙蟠髻。
三髻丫:將髻發分成三髻至頭頂,或梳理三鬟亦可。范石湖歌:「白頭老媼0.篸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宋李嵩《聽阮圖》中有所髻式。
面飾:宋承前代遺風,好在額頭和臉頰粘貼花鈿。這是一種用極薄的金屬片和彩色紙做成的小花、小鳥、小鴨等花樣。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膠水粘貼。因用此膠來粘貼花鈿,只須用口呵噓就能溶解貼用,故得名為「呵膠」。以後又有用黑光紙作團靨妝飾面部。還有一種「魚媚子」是用魚腮中的小骨來做妝飾物的。《宋徽宗宮詞》所述「壽陽落梅妝」則更為傳奇,引以為時髦,以至相互仿效。
明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婦女發簪
明代婦女首飾 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發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發簪等。本圖為明代婦女所戴的嵌寶珠翠發簪。
明代婦女首飾 簪珠翠發飾的貴婦及掛玉佩的侍女(陳洪綬《夔龍補袞圖》)。陳洪綬是明朝末年的重要畫家,尤其擅畫仕女。他的創作態度認真,隨時吸收唐宋繪畫的優良傳統,而又不斷創新,所繪作品勾勒精細,設色清雅,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夔龍補袞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共三個仕女,前面一個年事稍大,穿著比較華麗,可能是一個貴婦,另外兩個年齡幼小,似宮女身份。其中一人手中托著一件袞服。三個婦女的服裝,樣式基本一致,都是宋代時期的典型裝束,有的肩上還搭有雲肩。明代婦女在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 宮絛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在本圖中反映得比較明確,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藉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另外,貴婦的發髻之上還插有簪釵頭面,這些都是明代婦女常用的飾物,其質料隨人的身份而定。
清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4. "中國有哪些值得驕傲的地方
看看建國50多年,想想華夏5000年。翻開歷史,上下五千年,悠悠歲月長,頓生出幾分悲哀來了,中華民族尤其是大漢民族雖然以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稱大,但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縱橫向比較起來,其實只能算是個平庸之輩。
何謂平庸無能?首先從國人經常引以驕傲自豪的老本進行概述,——其實我們是被一些「善意的謊言」 欺騙了,事實的真相可能並非如此。
提起國人驕傲的資本,首先必提「四大發明」了。有人說,中國人在古代就有造紙、火葯、指南針、印刷術四大發明了,怎麼能說我們平庸無能沒有智慧結晶呢?對於老喊這四大發明以示本民族之聰慧者,其實是很讓人臉紅的。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這些東西,又拿它們來干什麼了?火葯用於放煙花爆竹,司南用來測風水算人命,觀了數千年的天相,也不知道地球是圍著太陽轉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火箭推進器、衛星定位導航儀、彩色印刷技術、大型自動化控製造紙設備又有哪一項是我們中國人領先創造出來的呢?
而且所謂的四大發明,只不過是李約瑟這個外國人挖中國故字堆發現的,這四大發明中只有造紙是對於中國自身利益有過重大歷史作用的,其它印刷術歐洲是獨立發明的,火葯和指南針對於中國歷史基本上沒有什麼刺激作用,(實質上我們發明的黑火葯嚴格說只是一種物理合成物,真正意義上的化學合成黃火葯是洋人研究出來的)。而歐洲國家民族卻把我們的發明用於製造槍炮征服他人,用指南針來進行遠洋航海。從科技文化動力上說我們幾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人類歷史的發展,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
對於中國所謂的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高論,有學者研究指出也是無稽之談。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是中國只有3500年的歷史。國際學術界的世界史著作或者教科書,中國最早的文明──商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地點在今河南安陽一帶。(考古依據:中國地區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成熟的青銅冶煉術,及出土的冶煉的青銅器;國家形態已出現。)而我們自己的歷史教科書從所謂的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開始算起是沒有任何考古依據的。這也不無道理。
對於另一個讓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的「四大文明古國」的高帽子,國際上和學術界也是不會有這種幼稚式的提法的。如果是按照「四個最古老的文明國家」的定義的話,那麼,我們中國,不要說四大,連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我們的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過三千多年的時間,而中東兩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也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口愛琴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只是就大的區域來說,在各大文明區域周邊,還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亞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猶太文明等,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國」的定義的話,也只能是在這些文明和國家裡去排,那裡輪得到中國呢。「我們中國人輝煌燦爛的時候,你們(西方人)還在樹上呢」,如今國人再說這話就有些不對了。
從朝代更替上來看,從商、周到隋、唐、宋,中國人基本上是自己斗自己,斗來斗去,無非是在長城圍牆里,你唱罷來我登場,老店鋪掛換新招牌,整個社會並沒什麼本質的飛躍。 中國歷代皇帝除了把自己圈在城牆里,爭權奪勢,納糧收稅,建宮修陵,遊山玩水,醉生夢死,滿足於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外,他們的腦袋瓜子里哪曾有過一點像樣的國家意識?明朝萬曆皇帝居然二十年不理朝政,乾脆棄國家民族於不顧。
中華民族至今仍是一個沒有完全覺醒的民族, 跟鄰近的日本大和民族和韓國的大韓民族比起來,中國人只會「窩里斗」,做法實在不高明。「跟天斗、地斗、人斗,其樂無窮」,其實很悲哀,最後都得自己吃苦頭。
從經濟上講,直到現在,不少人還習慣於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而古時人除了占卜算卦,男耕女織,婚喪嫁娶,生兒育女之外,頂多就是個吟詩作畫,對酒當歌,根本就找不到什麼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中國老百姓在封建帝王,貪官污吏,地主豪強等多重壓迫下一直都是最窮困的,所謂「唐朝時一個馬車夫都比歐洲貴族富有」之類的蠢話恐怕也只有白痴才說得出來。
有很多國人喜歡誇誇其談說「唐朝時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事實上,中國從來就不是什麼「世界的中心」,唐朝時世界上有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查理曼帝國。那時候世界的中心在君士坦丁堡,在巴格達;漢朝時有羅馬帝國,安息帝國(波斯的繼承者)。那時候世界的中心在羅馬,在亞歷山大里亞,在巴比倫尼亞。中國地區一直都是遠離文明的中心,在歐亞大陸最偏僻的角落裡。再說中國現在是經濟大國,GDP如何牛比,但一平均起來,算到每個人頭上就成了半截牛毛了。
從政治上講,中國三千多年來一直都是專制、腐敗、黑暗的政治,一直都還是類似於中世紀般的半封建專制體制;幾乎停滯不前的農耕經濟必然導致上層建築的昏昏欲睡,這種昏庸無為再加上腐敗的上層建築反過來又壓制了科技文化和生產力的進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從文化上講,中國文化其實質根本就是腐朽墮落的奴才文化,太監文化,官場文化,偽君子文化,慵懶文化, 鼠目寸光、不求進取、貪圖安逸又固步自封。可取之處甚少,這個問題也是自五四以來魯迅等仁人志士早就已經多次闡明了的。「因為中國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寧可閉著眼假寐。」(龍應台)要是沒有外來勢力的震撼,恐怕國人現在還認為中國居天下之中,四海之內皆皇土。
從戰爭史與民族關繫上講,在古代歷史戰爭中和族群關繫上,中華民族的大族群漢族常常處於劣勢地位,匈奴人、契丹人、黨項人、女真人、蒙古人、滿人等少數民族經常欺侮大漢,有時公然騎在漢民族頭上作威作福。也許有人喜歡吹噓什麼秦漢武威、隋唐盛世,試問,要真是那麼強盛,怎麼最終竟會淪落成少數民族的奴隸?後人傳頌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說是和親外交,其實是把我們女兒姊妹送去給人家作「慰安婦」,——大漠、長河、落日,珠淚洗粉,告別祖國家庭父母,赤裸裸的去給蠻漢提供性服務,我們的姊妹們是多麼的悲痛無奈?世界歷史上還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皇父皇母這么無恥無能?這有什麼光榮的?有什麼值得昌贊的?
到了近現代史,中華民族各族群間關系算是緩和了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望採納哦
5. 河南安陽殺人案:女孩上學路上失蹤,找到屍體牽扯7起案件!發生了什麼
1991年11月26日下午,河南省安陽市鐵西區警方接到當地群眾報案,稱其侄女平平(化名,11歲)在吃午飯、上學後失蹤。經過幾天的搜尋,12月1日,警方終於在中州路南段東側的建築垃圾中發現了一具屍體。屍檢發現屍體是被強奸後殺害的。萍萍被證實是被他的家人殺害的。
隨後,段國一對1月21日強奸燕燕(化名)未遂供認不諱,對強奸林琳(化名)和點點(化名)供認不諱。從那時起,段承認了七起強奸和三起謀殺。1992年3月24日,段國毅被法院審判,槍決。
惡是惡之源,「熱手毀花」是強奸犯常用的方法。小編在此奉勸女生們,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並適當向周圍的人求助,保持觀察和警惕。
6. 安陽市人白事啥風俗習慣
安陽葬俗多而繁雜,當地人舉行葬禮時,必有一套完整的安葬儀式,認為只有這樣才算盡了孝心。如果老人的葬禮太過簡單,就會被當地人說不孝之類的言語。那麼究竟哪些安葬儀式,才算真正向逝者盡孝呢?接下來的安陽傳統葬俗拾零,為您揭開古城安陽傳統葬俗。
得濟、老盆、搭靈棚,安陽傳統葬俗拾零
其一、得濟:老人狀況不好時,嫡系親屬都要在場。如果老人思維還清晰,多數會給子女一個交代,諸如家庭問題、社會問題以及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等。也有彌留之際,一直處於昏迷狀態中的,這樣的人安靜地離去,通常不會受太多痛苦。當地人有一個說法,當老人臨終時,誰在跟前守著,亡人就得了誰的濟。(人得濟,是對親人孝順的意思。實際上在人活著的時候,從精神上、生活上照顧周到,才是真正的得濟)。
其二、壽衣:壽衣以「領」和「腰」為單位,只能單數,不能雙數,不論冬夏,都有單衣、棉衣。壽衣不論內衣外衣,一律不能使用紐扣,只能用帶子,扣子諧音是「克子」,意思是對子女不利。帶子是指後繼有人,並能給後代帶來好運。
得濟、老盆、搭靈棚,安陽傳統葬俗拾零
壽衣的衣料忌諱用緞子,緞子諧音是「斷子」,所以不用。還不能使用皮衣、皮帽、皮鞋等皮製品,據說皮製品亡人穿了,到陰曹會被誤認為是獸類,下世不能轉生為人。壽衣的製作時間多講究閏月,閏月為四年輪一次,據說什麼時間做的壽衣,什麼時間穿,所以閏月製做的壽衣,就不會很快使用上。意思是讓使用者健康長壽。
亡人要穿不鈉底的軟底布鞋,女人要穿綉花布鞋,男、女都穿白色襪子,用黑色綁腿帶,男人戴黑色或蘭色帽子,女人用黑紗包頭,男女都要頭枕雞鳴枕,表示死者能知晨昏,足蹬蓮花枕,以示吉利(足蹬蓮花上西天)。
三、停放:亡人穿戴整齊後,要往靈床上停放,這叫做「抱喪」,靈床上要放七根穀草,本地叫草鋪(有恆溫棺可直接停放到恆溫棺內),靈床應放在堂屋正中與門口稍偏一點(據說只有皇帝才能在正中間),靈床上要鋪綠色褥子,亡人身上要蓋紅色被子,停放時亡人的頭應朝門口,停放好以後,要用麻皮把亡人的手、腳輕輕兜住(麻皮叫「拌腳繩」)。
據說是防炸屍時,屍體不能大步行走,出殯時要把拌腳繩剪斷,不然下世不會走路)。亡人的兩手不能空,一隻手拿一個用白布手絹包著的元寶,另一隻手要拿一包五穀雜糧(相傳:元寶是亡人在黃泉路上花銷,亡人在黃泉路上要過好多關口,螞蟻山是其中一個,在過螞蟻山時,亡人把五穀雜糧撒掉,螞蟻去吃時就會閃開一條路,亡人才能順利通過)。靈床正後還要放小鏡子一個,以示亡靈出遊不會迷路。
得濟、老盆、搭靈棚,安陽傳統葬俗拾零
其四、閉口錢:用硬幣一枚(古銅錢最好)中間鑽眼,用紅線穿住放到亡人的嘴裡,另一頭分男左女右掛在耳朵上(本地有個說法叫:抬手銀子閉口錢。閉口錢是用來買口緣的,相傳,人的吃福是有限的,如果一生陽間沒有吃夠,到陰間就用閉口錢來買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叫買口緣),閉口錢放好以後,要用草紙把亡人的臉蓋住,有人瞻仰時,把紙錯開,如果用恆溫棺就不用蓋紙了。
其五、靈前供桌:靈床正前要放小供桌一張,供桌上有供燒香的香爐一個,燈盞一個,沒燈盞可用白蠟燭一支(據說點燃的燈盞與蠟燭是亡靈出遊時照路用的,如果想讓亡靈活動,就點燃,想讓亡靈休息,就息滅,也有點常明燈的)。
7. 中國十大靈異事件
這個也是我在網上搜索的
中國十大真實靈異事件
蘇北鄉村鬼事喪屍生存手冊
關中鬼事
華師大怪談
橋頭索命鬼異聞
夜半遇鬼事件
我父親的靈異事件
女生宿舍恐怖事件
民間異事錄
廈門大學靈異故事
山區靈異事件
中國真實靈異事件絕密檔案部隊里發生的事情
一個護士的靈異經歷
三國時期的靈異事件
長沙十大靈異事件
古代靈異事件大全
野村鬼話
湘西異事筆記
最恐怖的一封家書
現代真實靈異事件簿
一人講一個鬼故事
驚世大海難
詭案組
中國離奇兇案
神秘禁地
地底詭事
天津刑警奇聞錄
恐怖食人案
少女連環被殺案
女法醫手記
招財靈寵貔貅全解
搜神記
子不語
中國神獸妖怪大全
中國鬼文化大全
醫院靈異事件親歷記
驚濤:海軍300部隊記事
建國初期恐怖事件和神秘機構
廣州七大靈異事件
揚州十大靈異事件
天津十大靈異事件
公安廳靈異檔案大曝光
我生活六年的電影院
天津刑警奇聞錄
聽雷:我在091詭案組的十年
神秘事件調查員秘密筆記
冒死記錄中國神秘事件
重慶紅衣男孩離奇命案
中國真實靈異事件絕密檔案娛樂圈十大靈異事件
小猴子的真實靈異事件合集
沈陽鬼樓事件
全球最離奇靈異事件匯編
上海二十大真實靈異事件
粵東鬧鬼村真實事件
河南鬼村之謎[1]
故宮十大真實恐怖事件
南京十大極陰之地
貴州「空中怪車」事件
雙魚玉佩與彭加木失蹤事件[3]
北京二十大真實靈異事件大解密
8. 中老年婦女的帽子
類似於小禮帽的,就是四周都是有帽檐的那種,就挺好的,還顯得有氣質,當然面料還是呢子似地那種好一點,如果不喜歡有帽檐的,還可以挑一些設計比較特別的款式,也可以注意你母親平時的衣服主要是什麼顏色,和她有沒有特別喜歡的顏色,都可以注意搭配
9. 中國各地名吃都有什麼
1.台北:鴛鴦火鍋
2.高雄:蚵仔煎
3.台南:炒鱔魚
4.香港:燒臘
5.哈爾濱:得莫利燉活魚
6.大連:咸魚餅子
7.梅州:客家釀豆腐
8.齊齊哈爾:殺豬菜
9.湛江:本地雞
10.延安:羊腥湯
11.西安:涼拌驢肉
12.湘潭:毛家紅燒肉
13.廣州:老火靚湯
14.順德:菊花魚生
15.延吉:狗肉火鍋
16.長春:地三鮮
17.佳木斯:酸菜豬肉燉粉條
18.沈陽:四川火鍋
19.呼和浩特:蒙古烤肉
20.北京:水煮魚
21.吉林:狗肉湯
22.深圳:重慶老火鍋
23.珠海:黃骨魚
24.廈門:水煮活魚
25.龍岩:酒醉河田雞
26.成都:泡椒墨魚仔
27.宜賓:黃辣丁魚火鍋
28.長沙:干窩帶皮蛇
29.海口:砂窩文昌雞
30.三亞:紅咖哩金瓜加積鴨
31.南昌:藜蒿炒臘肉
32.贛州:贛南小炒魚
33.萍鄉:辣子炒薰肉
34.吉安:井岡山煙筍燒肉
35.安順:炒餌塊
36.銀川:雪花羊肉
37.柳州:螺絲雞
38.瀘州:魚頭火鍋
39.敦煌:雙塔魚
40.泉州:薑母鴨
41.彭州:九尺板鴨
42.南陽:鎮平道口燒雞
43.邵陽:爆炒豬血丸子
44.西雙版納:傣味拼盤
45.天水:天水雜燴
46.周庄:萬三蹄
47.烏魯木齊:手抓羊肉
48.伊犁:馬肉
49.喀什:饢坑肉
50.鄭州:鯉魚三吃
51.開封:芝麻翅中翅
52.洛陽:連湯肉片
53.安陽:扣碗酥肉
54.石家莊:抓炒全魚
55.大同:燴菜
56.秦皇島:清蒸海鮮
57.太原:過油肉
58.南京:蘆蒿炒香乾
59.蘇州:蔥烤鯽魚
60.無錫:肉骨頭
61.揚州:清燉蟹粉獅子頭
62.南通:天下第一鮮
63.徐州:sha湯
64.高郵:香酥麻鴨
65.上海:炒鱔糊
66.杭州:老鴨煲
67.紹興:霉乾菜燒肉
10. 想知道: 安陽市 安陽帽子店 在哪
鍾樓的那個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