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諸葛亮的一個故事100字
空城計
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維後繼續向魏國進軍,魏國派司馬懿抵擋蜀軍,在街亭打敗馬謖,而諸葛亮城中空無一人,兵都出去解圍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殘,諸葛亮心生一計,命令打開城門,派幾個老兵在打掃衛生,自己帶兩個兒童在城樓上面彈琴,司馬懿的兵來到城外,看到四個城門大開,諸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馬懿命令兵不動,自己上前一看,看諸葛亮神情自若、琴聲不亂,懷疑有伏兵,這才命令撤軍。
諸葛亮長眠五丈原
火燒赤壁
諸葛亮巧收姜維
舌戰群儒
智激周瑜
增灶退兵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有說法為諸葛亮之妻黃月英所造)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曝出自己女兒非常丑。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諸葛亮下定決定,再次登門求婚,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難住了諸葛亮。為了和才女黃月英成婚,諸葛亮用毅力、智慧並巧借朋友之勢,終於戰勝了黃家父女設立的一道道難關,最終贏得美人心。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學業、交友、成婚大事,磨礪成才,策略驚天,智慧蓋世。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表了千古流傳的《隆中對》,毅然出山,譜寫出驚天動地的傳奇。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孔明燈 流傳至今的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㈡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要200字左右。急急急
空城計
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維後繼續向魏國進軍,魏國派司馬懿抵擋蜀軍,在街亭打敗馬謖,而諸葛亮城中空無一人,兵都出去解圍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殘,諸葛亮心生一計,命令打開城門,派幾個老兵在打掃衛生,自己帶兩個兒童在城樓上面彈琴,司馬懿的兵來到城外,看到四個城門大開,諸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馬懿命令兵不動,自己上前一看,看諸葛亮神情自若、琴聲不亂,懷疑有伏兵,這才命令撤軍。
諸葛亮長眠五丈原
火燒赤壁
諸葛亮巧收姜維
舌戰群儒
智激周瑜
增灶退兵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有說法為諸葛亮之妻黃月英所造)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曝出自己女兒非常丑。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諸葛亮下定決定,再次登門求婚,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難住了諸葛亮。為了和才女黃月英成婚,諸葛亮用毅力、智慧並巧借朋友之勢,終於戰勝了黃家父女設立的一道道難關,最終贏得美人心。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學業、交友、成婚大事,磨礪成才,策略驚天,智慧蓋世。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表了千古流傳的《隆中對》,毅然出山,譜寫出驚天動地的傳奇。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孔明燈 流傳至今的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㈢ 誰知道關於諸葛亮的小故事(300字這樣)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理論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躬耕南陽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務農。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新野。後來在一次拜訪司馬徽時聽過他說:「儒生俗士,
三顧茅廬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後又受徐庶推薦,想徐庶帶他來引見,但徐庶卻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一說三次都見到了,另一種說法是去了多次),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諸葛亮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勝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賜與將軍之地,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撫恤軍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扶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即說明了此奪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說以後便被稱為隆中對(隆中一地仍有爭議,一說草廬對),而劉備聽後更加大贊,於是諸葛亮開始仕於劉備。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系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過江作說
當時,因劉琦後母影響,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的辦法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在外卻可得安嗎?)」劉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黃祖被孫軍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徐庶之母被曹操軍隊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諸葛亮便和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大民眾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便隨軍回到劉備處。11月,曹操在赤壁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於12月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任免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等鎮守荊州。至下年12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逝世,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託孤
222年8月,
白帝託孤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逝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223年2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的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詳見諸葛亮南征)。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六齣祁山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230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
書法篇
遠涉帖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書刻文字稱作「書法」。 這標志著作為交流工具的「寫字」,與作為美學欣賞與實用相統一的「書法」,正式拉開了距離,並使後者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書法藝術。這時漢隸已成為別具風格的主導字體,同時又始創了草書、行書和楷書,使篆、隸、草、行、楷五體基本齊備。
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6�1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 『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
上述記載是可信的,特別是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 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從宋代開始,把 前人著名書跡摹刻拓印下來,以便流傳,稱之為「法帖」。這一則記載說明:在宋代諸葛亮的書法作品是作為有示範意義的「法帖」流行於世的。 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常德府志》記載:「卧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卧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我們知道,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㈣ 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短一點
諸葛亮小時候,由父親帶去拜水鏡先生為師。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說:「我出三個題目,答對了就收下你。」接著出了一個啞題: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面前,又點了點。
諸葛亮向水鏡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後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生坐在蒲團上說:「我出的第二個題目是,要你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座位。」諸葛亮走到牆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連忙起來阻止說:「不要捅漏了房子!」
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離開座位了嗎?」
先生穩坐回椅子上說:「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
諸葛亮指指先生說:「你這老匹夫,分明沒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氣得臉色發紫,諸葛亮卻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頂上。先生氣急了,只好脫了鞋蹲在諸葛亮父親的肩上去拿帽子。這時,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來。先生拿到了帽子,卻找不到鞋子,諸葛亮說:「您寸步難行啦!」
水鏡先生哈哈大笑,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後的一天早上,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庄,誰就出師。」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謊報:「家裡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根本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
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鑽,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誰不尊敬?現在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庄。諸葛亮哪裡肯走,水鏡先生使幾個弟子,硬把他趕了庄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庄,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上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恩師,弟子願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㈤ 關於諸葛亮的小故事
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牧劉表,後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其弟諸葛均諸葛亮小時侯遇到了一位樣樣精通,博學的老師——司馬徽。他想把老師的知識學到手,可是上課的時間很短。他看見老師用蘆花雞來定時,就想了一個辦法。當蘆花雞要叫的時候,就把自己隨身帶的米喂給它吃。雞有了吃就不叫了,這樣就可以延長上課的時間了。終於有一天,被司馬老師發現了,諸葛亮就實話實說認了錯。隱居起來,躬耕於南陽 。 諸葛亮小時候,由父親帶去拜水鏡先生為師。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說:「我出三個題目,答對了就收下你。」接著出了一個啞題: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面前,又點了點。
諸葛亮向水鏡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後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生坐在蒲團上說:「我出的第二個題目是,要你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座位。」諸葛亮走到牆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連忙起來阻止說:「不要捅漏了房子!」
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離開座位了嗎?」
先生穩坐回椅子上說:「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
諸葛亮指指先生說:「你這老匹夫,分明沒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氣得臉色發紫,諸葛亮卻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頂上。先生氣急了,只好脫了鞋蹲在諸葛亮父親的肩上去拿帽子。這時,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來。先生拿到了帽子,卻找不到鞋子,諸葛亮說:「您寸步難行啦!」
水鏡先生哈哈大笑,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後的一天早上,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庄,誰就出師。」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謊報:「家裡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根本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
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鑽,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誰不尊敬?現在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庄。諸葛亮哪裡肯走,水鏡先生使幾個弟子,硬把他趕了庄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庄,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上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恩師,弟子願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㈥ 諸葛亮的帽子有幾種顏色,除了下面這一種
諸葛亮的幾種帽子是在各種地方戲曲里的設計,實際上諸葛亮的帽子只有一種,就是和流傳下來的他的畫像一樣,圍在頭上的一塊布,這在當時是大儒名士的打扮。
〈語林〉中有記載,說當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的時候,司馬懿派人去偵察諸葛亮的行動,偵察的人回來報告說:諸葛亮坐在車子上,頭帶葛布做的葛巾,手拿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嘆到:諸葛亮真名士也!
上面的故事是當時對諸葛亮外貌的唯一記載,當時諸葛亮白衣大袖手拿羽扇頭帶葛巾的打扮,在東漢末年晉魏時期名士中是非常流行的。當時的頭巾分兩中葛布做的頭巾,和綸做的頭巾,綸是一種更高級的絲織品,裡面有襯底。
㈦ 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
1、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篇一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么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里,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2、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篇二
諸葛亮八、九歲時,還不會說話,家裡又窮,爹爹就讓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這山上有個道觀,里邊住個白發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觀門閑轉,見了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劃劃地問這問那。諸葛亮總是樂呵呵地用手勢一一回答。
老道人見諸葛亮聰明可愛,便給他治病,很快就把諸葛亮不會說話的病治好了。諸葛亮會說話了。非常高興,跑到道觀向老道人拜謝。老道人說:「回家對你爹娘說,我要收下你當徒弟,教你記憶識字,學天文地理,陰陽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來學,不可一天曠課!」
從此,諸葛亮就拜這位老道人為師,風雨無阻,日不錯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聰明好學,專心致志,讀書過目不忘,聽講一遍就記住了。老道人對他更加喜愛了。轉眼七、八年過去了。
再說,在這山腰間,有個「庵」,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從這庵前經過。有一天,他下山走到這里,突然狂風大作,鋪天蓋地地下起雨來。諸葛亮忙到庵內避雨。一個從未見過的女子把他迎進屋裡。只見這女子長得細眉大眼,油嫩絲白,嬌嬈仙姿,猶如仙女下凡。
他不由心中一動:庵里有這樣漂亮的女子呀!臨走,那女子把諸葛亮送出門,笑著說:「今天我們算認識了,往後上山下山渴了累了來歇息用茶。」
打這以後,諸葛亮每到庵中來,那女子不僅殷勤接待,還盛情挽留,做好的飯菜。吃過飯他們不是說笑,就是下棋逗趣。與道觀相比,這里真是另一個天地。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語弄得神魂顛倒!
諸葛亮思想出了岔,對學習倦了起來。他笑著從庵里出來,走進觀里發愁,真是「出門歡喜進門愁,笑臉丟在門外頭」。師父講的他這個耳朵進去,從那個耳朵出來,印不到腦子上;書上寫的,看一遍不知道說的啥,再看一遍還是記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問題,把諸葛亮叫到跟前,長嘆一聲說:「毀樹容易栽樹難哪!我白下了這些年的功夫!」
3、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篇三
諸葛亮小時候,由父親帶去拜水鏡先生為師。水鏡先生對諸葛亮說:「我出三個題目,答對了就收下你。」接著出了一個啞題:他屈起食指,伸到諸葛亮面前,又點了點。
諸葛亮向水鏡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後退三步,站在一邊解釋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生坐在蒲團上說:「我出的第二個題目是,要你想辦法使我離開這座位。」諸葛亮走到牆角,順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
先生連忙起來阻止說:「不要捅漏了房子!」
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離開座位了嗎?」
先生穩坐回椅子上說:「你能使我寸步難行嗎?」
諸葛亮指指先生說:「你這老匹夫,分明沒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氣得臉色發紫,諸葛亮卻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頂上。先生氣急了,只好脫了鞋蹲在諸葛亮父親的肩上去拿帽子。這時,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來。先生拿到了帽子,卻找不到鞋子,諸葛亮說:「您寸步難行啦!」
水鏡先生哈哈大笑,說:「好聰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4、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篇四
三年後,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三年之期已滿,幾天後我要對你們進行考試,考不過的以後不準說是我的弟子。」大家都在讀書備考,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整天在水鏡莊周圍溜達。
一天早上,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庄,誰就出師。」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謊報:「家裡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根本不理睬。龐統說:「先生讓我走出水鏡庄,我恐怕是辦不到了,不過先生讓我出去試試,我倒可能在先生的允許下走進來。」
水鏡先生說:「龐統修耍小聰明,一旁站下。」徐庶假造了一封家書,哭著對水鏡先生說:「家母病重,望先生准許回家看看老母。」水鏡先生說:「午時三刻後自便。」
只有諸葛亮,早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鑽,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誰不尊敬?現在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庄。諸葛亮哪裡肯走,水鏡先生使龐統、徐庶,硬把他趕了庄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把龐徐二人笑蒙了。諸葛亮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庄,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上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恩師,弟子願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諸葛亮說:「龐統徐庶也出了水鏡庄,理應出師,請先生恩准。」水鏡先生想了想,也答應了。
據說水鏡先生承認的弟子,只有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
5、諸葛亮小時候的故事篇五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曝出自己女兒非常丑。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
諸葛亮下定決定,再次登門求婚,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難住了諸葛亮。為了和才女黃月英成婚,諸葛亮用毅力、智慧並巧借朋友之勢,終於戰勝了黃家父女設立的一道道難關,最終贏得美人心。諸葛亮在隆中完成了學業、交友、成婚大事,磨礪成才,策略驚天,智慧蓋世。
㈧ 傣家人的「諸葛亮的帽子」是什麼
傣家人的「諸葛亮的帽子」是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家人世代居住的居所,它那美觀的樓頂,傳說里稱之為"諸葛亮的帽子"。
傣家竹樓為桿欄式的建築,造型美觀,外形像個架在高柱上的大帳篷。竹樓是用各種竹料(或木料)穿斗在一起,互相牽扯,極為牢固。樓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籬圍住,堂內用木板隔成兩半,內為卧室,外為客廳。樓房下層無牆,用以堆放雜物或飼養禽獸。
竹樓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特點。樓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氣不易上升到室內,水也淹不到樓室上。竹樓為四方形,樓內四面通風,夏天涼爽,冬天暖和。傣家人喜歡在竹樓周圍載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滿詩情畫意。
結構說明 :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牆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生活用途 :竹樓的平面呈方形,底層架空多不用牆壁,供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樓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設火塘,是燒茶做飯和家人團聚的地方;外有開敞的前廊和曬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飯、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風;曬台是主人盥洗、曬衣、晾曬農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這一廊一台是竹樓不可缺少的部分。這樣的竹樓一防潮濕,二散熱通風,三可避蟲獸侵襲,四可避洪水沖擊。因為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發洪水,樓下架空,牆又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於洪水的通過。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幾乎村村都有佛寺。規定在佛寺的對面和側向不許蓋房子;民房的樓面高度不許超過佛寺中佛像坐台的檯面。由於經濟上的懸殊差別,村裡百姓的住房本來在大小和質量上無法與頭人相比,但還在建房上作了許多規定,如勞動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準做雕刻裝飾,廊子不許作三間,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門,甚至樓梯也不許分作兩段,樓上樓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長的木料,還不得用石頭柱礎等等。這種種限制的確也影響了民居建築在技術上的發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長的壽命。
㈨ 有關諸葛亮的10個故事
1、初出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
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
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赤壁鬥智
劉備率軍到了夏口(今湖北漢口)之後,諸葛亮說:「如今態勢緊急,我請求親赴江東求救於孫權。」當時孫權率領軍隊駐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觀望事態的發展。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
諸葛亮為孫權分析局勢:「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也把部眾聚集在漢水之南,打算與曹操爭奪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勢力,基本上占據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所以劉豫州逃到了這里。
接著,諸葛亮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
「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為何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
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
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
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3、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
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4、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群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
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5、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是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採取的攻心戰策略,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東漢以來,南中屬於益州轄區之內,分置益州郡(即建寧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四個行政區。
6、三氣周瑜
東吳水師都督周瑜,為借荊州一事,屢向劉備索討。所有計劃終歸失敗,業已二次受諸葛亮之氣。周瑜耿耿不忘,欲遣魯肅為劉氏代取西川,換還荊州,實則欲出其不意,襲取荊州,不料又被諸葛先生識破。
周瑜領軍至城下,趙雲嚴陣以待。周瑜知道有準備,不敢攻城,傳令回軍。諸葛亮早派關公、張飛、黃忠、魏延,分四路殺來。氣的周瑜箭瘡迸裂,墜於馬下,退於巴邱。探知劉封、關平又截住水路。
諸葛亮送書於周瑜,陳述利害,嘲笑周瑜不達時務。拆閱後,周瑜即氣死。臨終,薦舉魯肅,繼任水師都督,統馭東吳兵馬。
7、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饅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8、孔明燈
孔明燈流傳至今的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9、求娶黃月英
諸葛亮隨叔父逃亂來到襄陽,結草廬而居,躬耕苦讀。孤獨的諸葛亮遊走襄陽,結交朋友,拜見師長,見識和學業大長。諸葛亮偶然聽說黃家灣有一位才女黃月英,就想求見結交。不料被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擋在門外。
諸葛亮被黃承彥考來考去,顯示出學識才華,但他曝出自己女兒非常丑。諸葛亮若想娶一個漂亮媳婦的話,就另請高就。諸葛亮下定決定,再次登門求婚,黃月英提出一系列難題難住了諸葛亮。
為了和才女黃月英成婚,諸葛亮用毅力、智慧並巧借朋友之勢,終於戰勝了黃家父女設立的一道道難關,最終贏得美人心。
10、病重而逝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
奔行數里,司馬懿數次問左右將領:「諸葛亮還活著嗎」?眾將俱回:「還活著」。司馬懿不敢再追趕。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