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帶紗巾的帽子

古代帶紗巾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2-06-17 15:23:39

❶ 為什麼歷史上少數民族喜歡戴帽子 漢族都戴頭巾

少數民族一般都住在山區、大漠等邊遠地區,環境惡劣,戴帽子可以使他們免受風雨,而漢族身後儒家學說熏陶,一般都戴儒巾,以講「禮」。

❷ 古代人帶的面紗叫什麼名字頭上一頂帽子,帽子垂下面紗遮住臉.

帷帽【wéi mào】
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2)古代帶紗巾的帽子擴展閱讀:

帷帽亦作帷冒。周圍垂網的帽子。一說創於隋代。唐初貴婦人外出戴冪䍠,全身障蔽。永徽中,始用帷帽。武則天時,兩者兼用。中宗以後,無復用冪䍠。後宮人隨駕出行,皆胡服乘馬,海內效之。甚至露髻馳騁,於是帷帽亦廢。

近年所見出土陶俑,有女子所戴自頭至頸,似為針織者,當是帷帽。另有婦人所戴笠形帽,四周垂紗帷者,亦稱帷帽。至宋代,男子遠行亦用之。宋高承《事物紀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創於隋代,永徽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紗若青,全帽連綴於油帽或氈笠之前,以障風塵,為遠行之服「。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參考資料來源:

❸ 中國古代男子也包頭巾嗎

西北各少數民族的頭巾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都使用頭巾。從質料上看,西北少數民族的頭巾有布巾、毛巾、綢巾、紗巾以及尼龍巾等,色彩大都十分鮮艷。從形式上看,又分為一般頭巾和大頭巾。所謂一般頭巾,是指一般情況下包的頭巾;所謂大頭巾,指的是新疆各族在戴了小帽和其它帽子以後加頂的頭巾,這種頭巾一般都十分長大。現介紹四種較有代表性的頭巾。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由於教派不同,服飾也就有一定的區別,因而我國西北地區回族所使用的頭巾也就多種多樣。哲海林耶派婦女頭上愛頂一塊白布巾;西道堂婦女愛頂一塊毛巾。在有的地方,回族年輕婦女頭上戴發網,或是頂棕、白兩色的大頭巾;有的地方則頂綢巾,色彩更為艷麗。

❹ 在古代,女子成親時頭上戴的那個叫什麼

古代女子成親,頭上戴的冠被稱為“鳳冠”。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會發現,女子出嫁的時候好像頭上都會帶著鳳冠,但在古代的時候可不是這樣。鳳冠是只有達官貴人或者是有錢人家才戴得起的。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女子,一般就只能戴一些金簪子。

之所以叫做鳳冠,這是因為在禮冠上面有鳳凰作為點綴。鳳凰在古代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被大家當做是神鳥,所以又高貴又優雅。正是因為這般高貴,所以平民都沒有資格戴,只有皇親貴族才有資格戴。

現在的年輕人結婚的時候,多數還是沿用西方的婚禮,穿著白婚紗,帶著白色的頭巾。但是一些人在入場的時候,還是會將白色的頭巾蓋在頭上,然後由新郎來掀開蓋頭。這就是以前掀蓋頭的這個習俗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❺ 古代男女的衣服分為哪些

中國素享「衣冠王國」之美譽。中國服飾藝術包括衣裳、冠帽、鞋襪、發型、妝面和飾物幾類內容。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飾的主體部分,中國古代稱為體衣。中國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連,歷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稱為襦,有長短之分,有單夾之別。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為貴,多為貴族穿用。貧賤者所穿為褐,多用野獸皮毛或粗麻製成,故多稱貧賤者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絝、幾種。裳為裙,絝為褲,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套褲,因常用細絹織成,故稱「紈絝」,富家子弟多穿紈絝,才有「紈絝子弟」之名。是有襠的褲,又叫窮褲。
春秋戰國之際,產生了上下連在一起的衣裳,當時稱為「深衣」,以後逐漸演化成袍。唐宋時的袍服,元代的質孫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馬褂與旗袍,都與其有承繼關系。
中國歷史上服裝的沿革,多在寬袍大袖、長裙絲履和短衣縛褲、窄裙革靴兩方面不斷搖擺。漢民族服裝的特點主要為寬袍大袖,由於受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也時著短衣縛褲的胡服。
清代的長袍、馬褂、旗袍是對服飾藝術的一大發展。女裝旗袍初期較為寬大,以後腰身漸趨緊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終於成為代表中國女性優雅風范的服裝樣式。
(2)冠帽鞋靴
中國古代,人們把飾在頭上之服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
冠是方代貴族戴的帽子,漢代時的種類就達十幾種之多。古代男子20歲時舉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冕是古代帝王專用的冠,常在最莊重的場合下使用。繼承皇位者,才能加冕。
弁是在一般性場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兩種,前者為文冠,後者為武冠。
幘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或巾幘,或稱帕頭、頭或頭。幘開始時在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南北朝時,出現了將布裁成4個角戴在頭上的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成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烏紗帽。清代,官吏則戴圓錐形的禮帽。
中國的靴鞋歷史也極為悠久。夏商時代,出現了用草編織的草和以動物皮製成的即拖鞋。周代,人們用麻、葛編織鞋子,稱為屨,即麻鞋。春秋時代,出現屐等各式鞋子。絲織品縫制的鞋子也開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時,把單底的鞋叫「履」,復底的鞋稱「舄」。秦漢開始,木屐在社會上開始流行。南北朝時,南方仕宦仍穿絲履,北方人則足蹬短靴。此後,皮靴絲履就成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種類。
到三國時,襪子才由自夏代沿襲而來的三角形變成絲線編織成的腳型,與現在的襪型相似。
(3)頭式面妝
上古時代,小孩頭發多成小丫角,稱為總角。男於20歲行加冠禮後,要把頭發盤成發髦,叫結發,這成為漢族人歷代的基本發式。到清代,里人不論滿漢,一律剃去額發,腦後拖一長辮。
中國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古代成年婦女的發型基本上可分兩類:一為辮發型,分單辮、雙辮。自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女子多梳雙辮。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單辮。此發型多為社會中下層末婚女子所採用。二為高髻型,有兩種梳扎方法,一是假發髻,是先將他人之發或馬尾等製成所需樣式,用時戴於頭上,一般為富人所用。二是用絲帶束發,編成各種形狀,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單環髻、雙環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妝很有特色,春秋戰國時有桃花面,逐漸演化成紅妝。漢代始創花鈿妝。唐代,花鈿、額黃妝、時世妝部盛行很久。
在畫眉技巧上,古代婦女更是令人嘆為觀止。漢代產生了遠山眉、新妝愁眉、八字眉等。三國時創蛾眉、青黛眉。唐代,又出現了鴛鴦眉。
(4)首飾飾物
首飾,主要指頭部裝飾品和手、項、臂上的飾物,主要包括簪、釵、步搖、梳子、頭花、耳飾、項飾、臂飾、指飾等。
簪即笄,是固定發髻的單股長針。古代男女都用笄,開始多為竹製,後來漸用骨、象牙、銅、金、銀等製作,工藝日益精巧,圖案精美異常。
釵為固定發髻的雙股長針,釵頭製成各種形狀,雕龍鏤鳳,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為華貴。
步搖亦稱珠滴,是飾有金玉花獸,並綴有五彩垂珠的簪釵,行步時隨人搖動,故有此名。
佩飾是專用於佩戴在身上的各種飾物,有佩玉、佩帶、佩綬、香袋、魚袋、佩刀等不同種類。
佩玉,是古人的一種習俗。古人佩玉,在於祈求吉祥,既單佩又多種玉合佩或雜佩。佩玉大多佩於腰間。
佩帶一般是由絲、葛、獸皮製成並綉花的多綵帶子,佩於腰間。宋明時官人上朝時要束金線圈結而成的琉璃裝飾帶或玉器裝飾的紅束帶。古代女子出嫁時還繫上稱為「纓」的彩色帶,以示人有所屬。
佩劍習俗在中國歷代流行。秦漢時文武百姓皆佩劍,此風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到宋、明時,男子佩劍之習俗猶存。
古代的服飾以顏色、材料或質地等鮮明的特徵,顯示了穿者的尊卑貴賤或性別職業,故不少服飾詞語成為某類人物的代稱,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們將此類詞語輯錄如下:
黔首:秦時平民用黑巾裹頭,故代指平民。
巾幗:古代婦女戴的頭巾,故代指婦女。
黃冠:黃色的束發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飾,故代指道士。
金貂:漢以後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飾,故代指侍從貴臣。
黃衣:道士穿的黃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類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著,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
青衿:也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讀書人。
黃裳:太子的代稱。
韋帶:熟牛皮製的腰帶。普通平民系韋帶,故代指平民。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也作?),所以縉紳代稱高官。
夫:褐是麻毛織品,質地較次,是窮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貧民。
裙釵:唐以後用裙釵代指婦女。
袍澤: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將士、戰友。
左衽:古代衣襟又稱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遠方敵人。
南琛
春秋時有一個很小的國家叫鄶國,國君姓?,因為這個國家太小了,以至於到底是誰最先接受的的爵號都已經搞不清。這個小國的原址在河南中部,後來被鄭國所滅。《左傳?襄公二年》,曾記載吳記禮觀樂於魯,對各國的音樂都贊許有加,惟獨在提到鄶國音樂時說:「自鄶以下,以其微矣,無譏矣。」大意是自鄶國以下的國家國小政狹,只有置之不理。可見這個鄶國還曾經是大小僱用之間的分水嶺,後來常用「自鄶以下」這句話來比喻不值一提的事。
說鄶國是因為想說詩經中的鄶風,《鄶風》共有四篇,第一篇叫,第一篇叫〈羔裘〉,以前的學者談起這篇都說是一篇譏諷之作,大約是說鄶國國小力弱,國君卻沉醉於服飾的追求,不思振作,這不太有說服力。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怨婦詩,是講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女子的哀怨心理,這似乎更離譜。這兩種說法大約都是產生於五四時期,不過本文不想討論這首鄶風的思想,倒是從這首不起眼的詩里可以看出一些春秋時的服飾。
鄶風?羔裘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切切?????羊羔如膏,日出有照,豈不爾思,心中有悼。
服飾是人類的特殊創造,也是人所以有別於動物的標志之一,起先是為了最初的羞恥心和安全,後來發展為一種美化自身的要求,服飾的出現是對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大貢獻。中國古代的服飾,自有其獨特的一面,歷史也較悠久,從上面詩中可以看出,起碼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區的服飾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詩中的裘指的就是皮衣,古文稱求,也就是有皮毛的一面,意為下垂的形狀。現代的皮衣都是將裘內向,不露於外,而古代剛好相反,有毛皮的一面象外,裘加上外衣,被稱作?,穿的時候經常把?的袖子捲起來,露出皮毛,以顯示其尊貴。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就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劉向〈新序〉卷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草,也就是反穿著皮衣在背草,魏文侯很奇怪,就問為什麼,路人答:這是因為我愛衣服上的毛啊。文侯笑著說:你難到不知道一旦損壞了皮子,毛將生在何處呢?這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由來。其實那人反穿裘衣,剛好和現代的習慣相同,也就是光滑的皮革在外,而有毛的一面在內,但在當時卻使人看起來很古怪,並且衍生出一段成語,其實要按魏文侯的說法,現代人穿的皮衣才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呢。
本詩中所說的羔裘,狐裘,為古代通常所穿的皮料衣服,也就是羊皮,狐皮做的外套。可是古代動物眾多,為什麼單單是羊皮和狐皮成為做衣服的面料,而其他皮卻很少用呢?這里又有一個典故。漢代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這是狐死首丘,羊羔跪乳的緣故,也就是狐狸死的時候,頭必向這出生的山丘,而羊羔喝母乳的時候,要跪下來喝,這符合孝義,這樣,人穿上羊皮,狐皮衣服也就符合孝義。這當然是一種道德上的附會,實際上是因為古代羊皮和狐皮比較容易得到,也容易加工,保暖效果較好。羊一般有膻氣,所以要用乳羊的皮,狐皮一般以狐白裘最好,當然這是指富有的人家,一般人也沒資本來計較這些。狐白裘指的是狐狸腋下的白毛部分,一般一件狐皮衣服要用很多隻狐狸。〈史記?孟嘗君列傳〉里有這樣的故事,孟嘗君曾經被秦國囚禁,秦昭王想殺他,孟嘗君便使人去秦昭王的妃子那裡求情,那位妃子知道孟嘗君有一件狐白裘,便說:妾願得狐白裘。但這件狐白裘已經被獻給秦昭王,孟嘗君無奈,只得派人潛入秦王宮再把它偷出來,這就是雞鳴狗盜中「狗盜」的由來,雞鳴也發生在這一事件中,那是後話了。一件狐白裘可以買通秦王的妃子,可見其價值不菲,一般人肯定穿戴不起。狗盜還有一種引伸含義,指披著狗皮作狗形狀偷竊的人,這在戰國時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可見狗皮是比較低賤的,一般正常人不會拿狗皮作服飾。解放戰爭時東北野戰軍入關的時候穿戴的全是狗皮,被關內人稱為「狗皮帽子」,歷史的變遷有時讓人哭笑不得。
在古代和狐皮同樣珍貴的是貂皮。貂是一種食肉小動物。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對貂皮的製作有具體的描寫。一般製作一件貂皮衣服要用六十多隻貂,穿上貂皮衣,即可「立風雪中而暖於宇下。」。捕貂的辦法一般是用煙來熏,把貂熏出來,就可以捕捉,還有一種製作一個用木板做成的機關,栓上誘餌。另外有錢人打獵時貂也經常是獵物,這時是用獵狗去追,獵狗體力較好,能緊緊地盯住貂,待它精疲力竭,就可以用箭去射,不過這裡面娛樂的因素更多一些。
貂皮的貴重還在於貂很難得到,這種小動物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在古代去一次東北是很不方便的,貂皮和人參,烏拉草一起被稱為東北三寶,清朝的時候專門有一個機構叫「打牲烏拉」,這個機構的職責就是專門為皇帝獵取貂皮。紅樓夢里有多處關於貂皮的描寫,王熙鳳在冬天的打扮一般就是「帶者紫貂昭君套,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可見貂皮是大戶人家顯示富貴的一種重要服飾。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和貂有關的帽子,史書中稱為「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也叫作貂蟬冠,原來是王公貴族和武將所戴,後來貂蟬也被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陸游在〈草堂拜少陵遺像〉一詩中有「長安貂蟬多,死去誰復還」的句子。到了明代,因為當官封王的太多,貂尾嚴重不足,於是出現了用狗尾來代替貂尾的做法,這就是成語「狗尾續貂」的來歷,說來也是一個和服飾有關的典故。
詩經〈檜風〉第二篇〈素冠〉講了春秋時穿戴素服的一些事,詩中有「庶見素衣兮,我心悲傷兮。」這樣的句子,於是一般認為素衣是喪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古人不居喪也會戴素冠,著素服,〈孟子〉里就有多處在平時穿戴素服的記載。而在周密所寫的〈葵辛雜識〉中,唐朝的皇帝在平時也穿素服,戴白紗帽,而國子聲都要戴白紗巾。古樂府有一首〈白寧歌〉,有這樣的句子: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這樣的穿著,幾乎全身皆白了。其實古代的喪服關鍵不在顏色,而是以布料的粗細為標准。喪服分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最重的叫斬?,用最粗的生麻製成,斷處外露,不縫邊,穿在身上有點象電影〈第一滴血中〉蘭博直接用麻袋穿在身上的樣子。這是兒子和未嫁女為父母,妻子為丈夫守孝的喪服,期限是三年。其次為齊?,用料和上同,但是要縫邊,這是孫子為祖父母守孝一年,曾孫為曾祖父母守五個月的穿著。最輕的叫思麻,這時用的料也比較講究了,比較細,製作也很精細,這是女婿為岳父母守三個月穿的。一般古文中說的素縞麻衣指的就是喪服,而所謂「麻衣如雪」講的就不是喪服而是平時的正常穿著了。
帽子是冠的現代稱呼。冠最早叫頭衣,也就是給頭穿的衣服,是披在頭上皮或者布,一般是有地位的人披皮,一般人披布。最先是給幼兒用的,成年人是不戴的。後來因為成年人蓄發,結成的發暨露在外面太不雅觀也不方便,於是也用皮或布把它包進去,這就是最早的帽子,古代叫冠,古語中二十弱冠,十八請纓,講的都是年紀,實際與戴不戴帽沒什麼關系。
各個朝代的服飾又大不相同,而象北朝,元朝,清朝等為少數民族所統治的時期服飾又大異於其他漢族統治的朝代,這里就不多涉及了,應該用專門的篇幅來講述。

❻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❼ 古代男子頭上為什麼要包頭巾

是為了裝飾。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綉或珠玉。

❽ 在古裝劇中,有一些男女主角為了避免別人知道他們的身份,都戴那種很大的帽子,那種帽子還有紗巾垂下來的

斗笠或斗篷

❾ 回族,回民戴帽子,戴紗巾有講究嗎、3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腿的習慣。

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綉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9)古代帶紗巾的帽子擴展閱讀

回族的禁忌

1、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

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回族忌說「死」

將「逝世」一般稱為「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的稱法。

3、回族禁求簽、玩賭、拜偶像習俗

回族禁止求簽、玩賭、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讓陰陽、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也不去給別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風水陰宅,不求仙方神葯,不搞驅鬼治病等等。回民認為求簽、算命等這一切都是不正當的污穢行為。

因為回民受伊斯蘭教的影響,認為人的命運是真主安排的,人的一切都由真主前定,所以不搞其他的迷信活動。

4、回族禁煙酒:回族不喝酒,在家裡也不備酒具,家裡來客人一律不擺酒,有時為了接待客人,在參加宴會時,別人敬酒和碰杯時,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飲料代替。

❿ 古代江湖人帶的帽子叫什麼圍有紗巾的那種

綸巾

與古代帶紗巾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款短袖旗袍走秀版 瀏覽:627
純棉麻旗袍 瀏覽:130
商丘市一高有統一的校服嗎 瀏覽:401
秋裝中長款風衣外套女裝 瀏覽:333
皮帶被咬了怎麼修復 瀏覽:632
花花公子禮盒領帶多少錢 瀏覽:80
錦州哪家羽絨服做得好 瀏覽:740
校服後怎麼印圖案 瀏覽:92
杏色褲子藏青色上衣好看 瀏覽:461
瘦人買什麼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416
男士肥佬牛仔褲 瀏覽:719
出名的淘寶女裝店鋪 瀏覽:259
網紅女裝店性價比 瀏覽:248
男士圍巾有流蘇好嗎 瀏覽:390
男士低腰超彈力緊身牛仔褲 瀏覽:422
男防風風衣 瀏覽:432
手工編織衣款式女人 瀏覽:435
褲子套裝搭配什麼鞋子好看 瀏覽:958
臉大短發女士戴什麼帽子好看 瀏覽:93
兩歲半寶寶這幾天拉褲子怎麼辦 瀏覽: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