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官帽有哪些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B.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1、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C. 中國古代官的帽子 唐朝的多講一些,最好有圖片,重量,大小...... 好的有200懸賞 急!
別的朝代的真不清楚,唐代的可以說一下名稱。至於圖片,網路一下名稱就能出來了。
1. 武弁,即籠冠。天子加金附蟬、下巾幘;侍中、中書令加貂蟬。諸武官府衛領軍九品以上戴用。
2. 弁服,以鹿皮製成,天子12琪(琪即白玉珠),玉簪導;皇太子9琪,犀簪導。文官九品公事所服,通用烏紗製成,一品9琪、二品8琪、二品7琪、四品6琪、五品5琪及犀簪導,六品以下去琪,至玄宗時廢而不用。
3. 翼善冠是唐太宗製作的一種冠式,形似襆頭。以轉角相交於上,開元十七年便廢而下用。
4. 遠游冠,3梁,金附蟬9首,犀簪導,其餘同通天冠。皇太子、親王戴用。宗室封王者用時去附蟬。天子雜服有時也戴,為5梁。
5. 進賢冠,為文官的冠式,戴時加於黑介幀上。三品以上3梁,五品以上2梁,九品以上1粱。
6. 法冠,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冠式,又名獬豸冠。其冠制與進賢冠大致相同,上加兩顆真珠,作一角或二角形。
這是我從《中國古代服飾》作者王明澤,看到的,里邊還有其他朝代的介紹,不過都是文字描述。網上可以下到。
《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這本也不錯。
《中國服飾史教程》孫世圃,這本里邊有小圖,不過也不是都有。
D. 古代新郎戴的帽子叫什麼
弁/bian 四聲
除了通稱冠以外,古代還以弁解釋為男人的帽子,因為在古代女子不能帶帽子
所以看見弁這個字也可以指戴帽子的男子
E. 古代男子結婚的新郎帽子上為什麼插一根翎子
不是被稱作「新郎官」嗎?當時普通百姓結婚是件大事,插翎代表這一天他是「官」,這是民間婚禮的一種增加喜慶的做法
F. 日本傳統婚禮時,新娘和新郎的服裝是什麼樣的要全套的,請給圖。還有結婚的儀式事什麼樣的!!
所謂「挙式(きょしき)」,是指在神前或佛主前許下誓言的宗教結婚儀式。目前,日本現行的結婚儀式主要可分為四種,若依照起始的時間順序來排,大致可分為-神前式、佛前式、教會式以及人前式。(注1)一般而言,婚禮舉行的形式是依照兩人或者雙方家人的信仰來選擇的。「挙式」除了可以在神社、教會或寺廟舉行之外,也可以在附有神殿或禮拜堂的專門會場、飯店及餐廳來舉行。另外,近年來,在日本,有越來越多的新人不想舉行拘泥於宗教形式的婚禮;於是,沒有所謂的神明,只是在出席者前許下誓言的人前式結婚,已漸漸流行起來。
此外,在當下只要一說到結婚,大家就會把結婚儀式和喜宴聯想在一起;事實上,目前這四種現行結婚儀式及喜宴,在明治以前是不存在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此外儀式到底是如何進行呢?接下來,就按照起始順序一一來介紹這四種儀式。
【神前式】
所謂「神前式」,是指在神社的神殿內,以日本神道教為基礎,所舉行的婚禮儀式。新娘著純白的和服,新郎著附有家紋的和服在神社的神靈前許下結婚誓言,正式結為夫妻,整個儀式過程可以說是相當庄嚴肅穆。不過,近年來由於舉行教會式結婚的人增多,使得許多人對於傳統的神前式結婚較趨勢微(注2)而感到惋惜。然而,事實上神前結婚式不完全算是日本的傳統結婚儀式。
「神前結婚式」是在明治33年(西元1900年)由皇太子(即後來的大正天皇)參考天主教的儀式,以得到神明的許可、見證為前提,加上神道教的基礎,開始舉行的結婚儀式。而在這之前,日本並沒有所謂的制式結婚儀式。在西方,信天主教的成年男女在結為夫妻時是必須得到神的許可,相較之下,日本顯得無禮、隨便。也因此,皇太子在旁人建議不要光是舉辦喜宴就好,應該舉行一個庄嚴的儀式的情況下,就參考天主教的形式舉行後來所謂的「神前結婚式」。
由前述可知,「神前結婚式」是以皇室為主,開始舉行的儀式。距今約有101年的歷史了。在尚未普及前,「神前結婚式」是只有上等階級才會舉辦的儀式。其真正普及於民間,成為一般民眾普遍舉行的儀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約昭和35年左右開始。由於「神前結婚式」是大正天皇所採用的結婚儀式,於是在廣為大眾所採納的同時,也被多數人誤認為是日本傳統儀式之一。
「神前結婚式」不是歷代傳統儀式卻被誤認為傳統儀式,整個儀式的進行是以神官為中心,莊重嚴肅地舉行;然而儀式光是靠神官的努力似乎仍顯不足。基於此,有些人試著改用「教會結婚式」,且發現在整個儀式的過程中,內心有股莫名的感動產生,而這也就是為何近年來「神前結婚式」會日趨勢微之故。
◎神前式的結婚過程如下:
1. 參列者入場:出席者入場就位
2. 新郎新婦入場:新郎在前、新娘在後依序入場
3. 修祓(しゅうばつ):在招神之前,先用水洗凈身心
4. 祝詞奏上:由神官捧上祭祀神的祈禱文
5. 三獻の儀:新郎新娘獻酒三次,每次三杯一共九次
6. 誓詞奏上:說出新郎新娘的結婚誓言
7. 指輪交換:互相將戒指戴入對方左手的無名指
8. 玉串奉てん:向神明謹獻纏有白棉紙的小楊桐樹的樹枝
9. 親族固めの杯:所有親友舉杯互敬
10. 退場
(注1)若以日本整個結婚史來排-自宅式、神前式、佛前式、教會式、人前式,所謂的「自宅式」是日本在還未有神前式之前大家所通用的方式一種,它可說是後來「人前式」的前身。其特徵有兩個:1.在新郎家,以媒人當司儀舉行簡單地儀式。2.以喝三獻酒為結為夫妻的憑據。儀式會在男方家中放置祭祀祖先或者神明的神龕房間內舉行,過程十分簡便。
(注2)雖然現今較趨勢微,但在這四種當中仍是相當受歡迎的一種,只不過相較於剛盛行時,就顯得比較趨微。
【佛前式】
佛前式是屬於少數派。
大部分佛前式的婚禮,是在佛寺或自家的佛壇舉行,和人前式和教會式比起來,似乎很少有什麼場地或是飯店是可以舉行佛教式婚禮。而且大多是佛教徒才會採取這種儀式,一般日本人很少有機會看到這種婚禮。
佛前式婚禮上,男女雙方在佛像面前宣讀婚約,向祖先報告,兩人結為夫妻是百年之緣份,感謝佛祖,他們將相守一生。婚禮上還把一種叫"紙垂"的白色紙剪成又細又薄的紙條,然後把他纏在柏楊樹枝上,這是一種傳統的風俗,意味著把已故的親人的魂招回來,永保平安!在婚禮上進行玉串奉奠儀式時,必須由和男女雙方血緣親近的人主持
由於佛教式結婚在日本並不風行,所以只有少數人才會採用的。日本女星石田光的婚禮就是採用這種儀式。
◎佛前式的結婚過程:
1. 來賓(らいひん)?親族著席:司儀介紹,親族入坐
2. 新郎?新婦?媒酌人(ばいしゃくにん)入場:新郎新娘媒人進場
3式師入場:師父和隨侍的人入場
4. 獻香三拝:進香三拜
5. 啟白文(けいびゃくぶん):師父在佛前報告兩人即將結婚,祈求神明保佑
6. 灑水潅頂:師父將神水灑在兩人頭上
7. 壽珠授與(じゅしゅじゅよ)?指輪交換:授與佛珠之後交換戒指
8. 三帰禮文:師父吟誦兩人結婚誓言的經文
9. 杯事:新郎新娘交杯、兩方親友舉杯互敬
10.誓いの言葉:新郎代表宣讀誓約文,兩人向師父用印
11.式師示訓:師父對兩人說及祝福的話
12.一同三拝:師父退場
13. 両家親族紹介?寫真撮影
【教會式】
從小聽「公主與王子從小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童話故事長大的女孩子,大概都會夢想自己有一天,會有一個白馬王子牽引著自己走向白色的教堂,在牧師(或神父)面前許給自己一個美麗幸福的未來,畢竟白色婚紗及教堂的聖鍾聲響都代表著幸福日子的開始...。教堂婚禮的主要程序大約包括禱告、經文頌讀、祝福、誓言及交換戒子等等,每一個程序都有其特定的意義,整場婚禮氣氛溫馨庄嚴。
雖然神前式是最能代表日本傳統的形象的婚禮,但教會式婚禮也逐漸的被日本人所接受。
教會式婚禮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堂舉行的婚禮,教會式婚禮根據教派的不同而又有再細分。原則上本來只有信徒才能在教堂舉行婚禮,特別是天主教派對這要求更為嚴格!但最近以來,即使不是信徒,只要在教堂里接受簡單的培訓也可和信徒一樣在庄嚴的氣氛中,走進神聖的教堂和心愛的人約定終身!
教會式結婚的興起,始於江戶時代,西洋人到日本見到日本的結婚形式太過於草率,成為夫婦後,也可以輕易的離婚,離婚之後再結婚也無妨,就是因為沒有在神的面前互定終身,才會造成日本人薄弱的婚姻觀念。
因此,很多西洋的傳教士有鑒於日本性風俗的混亂,於是便引進了教會式結婚。而日本在明治時代也強烈要求民眾舉行結婚儀式,因此除了神前式之外,也有教會式的婚禮。
但因為日本大多是多神信仰,並不是非常能接受一神信仰,因此初期只有少數的信教的教徒才能在教堂舉行婚禮。但最近則不這麼嚴格的要求了。
◎教會式結婚的過程如下:
1.參列者入場
2.新婦入場
3.式辭:牧師為婚禮開場
4.祝辭:引聖經上的話祝福他
5.講話:牧師給予祝福
6.誓約式:新郎新娘宣誓
7.指輪交換と祝福:交換戒指
8 結婚證明書署名:簽署結婚證書
9.結婚宣言:牧師宣布成為夫妻
10. 祈禱:為他們祈禱祝百年好合
11. 新郎新婦退場
12. 參列者退場
【人前式】
人前式可以說是最適合日本的宗教觀的一種結婚形式,因為日本人是多神信仰,西方篤信耶穌的一神信仰並不是和日本的宗教觀非常的契合。最近,不喜歡太過鄭重其事的形式的人們,為了祝賀自己的結婚,而在參加的親戚,朋友們面前,宣誓結婚的人前儀式正在增加。
人前式婚禮不用受男女雙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約束,而只是在親戚,朋友面前簽定一個結婚合約書就行了!然後一起大聲朗讀婚約書,宣讀自己對對方的愛,整個過程僅需10到15分鍾。結婚儀式結束後便是婚宴,婚宴一般都和結婚儀式在同一地舉行,這樣也就免去了許多麻煩!
◎人前式的過程如下:
1.參列者入場:新郎新娘以外的出席者入場
2.新郎新婦入場:新娘和父親入場
3.開式の辭:司儀宣布儀式開始,說明人前式的儀式
4.誓いの言葉:新郎新婦在出席者面前宣誓
5.指輪交換:交換戒指
6.指輪披露:出席者認同新人所交換完的戒指
7 結婚の承認:出席者拍手對結婚表示贊
8.新郎新婦署名:新郎新婦簽署結婚證明書
9. 立會人署名:證婚人簽署結婚證明書
10. 結婚宣言:司儀者宣布結婚儀式完成
11. 新郎新婦退場:大家拍手給予祝福
12. 參列者退場
G. 古代管家的帽子圖片
官帽,是中國、朝鮮、東寧、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種帽子,屬烏紗帽的一種,最開始是由展腳襆頭演變而成。宋元時代,「烏紗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變成了官員職位的代名詞。[1]得官者,戴烏紗,失官者,被稱之謂「丟烏紗帽」。[2]其內型用鐵絲編織而成,成為硬殼,後部高而隆起,內襯黑紗,外塗繒紗(繒是一種絲織品),塗黑漆,外型多為圓頭,前有一折,並飾以玉勝(以示明潔)。
明代官帽外形與唐代初期的襆頭,小有近似之處,官烏紗帽由襆頭帽子外施紗塗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圓翅等。是用鐵銅絲編成帽的框,然後再用烏紗覆外。圓頂,分上下二階,左右各插一個帽翅。官帽的別稱烏紗帽常被人喻為官位的代稱。烏紗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戴烏紗帽的常服,多與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製:凡官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作為官服。在團領衫外束腰帶,亦作為公服使用。[3]同時又規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員,以及侍奉父母辭閑之官,允許繼續戴烏紗帽,而因事罷官者,則服飾與百姓一樣,不允許再戴烏紗帽。[4]明初烏紗帽尚未高聳,而至中葉,則風氣大變。如正德時兵部尚書王敞,「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杠,人呼為『三高先生』。
明朝以前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