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羌族帽子的文化

羌族帽子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17 06:34:39

❶ 寧強有羌族特色的東西是什麼

繁衍生息

羌族在中國歷史悠久,羌族文化的語言、服飾、飲食、權落布局、
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等,展現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強自古就是羌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翻開長長的中國歷史畫卷,
以「羌」命名的州、縣,唯有寧羌,自夏商時期寧羌就是羌人繁衍生
息的天然樂土,古代羌民在寧羌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創造和
發展了燦爛的羌族文明,給我們留下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瑰寶。
迄今仍散居於寧強境內各地的少數羌人後裔,他們的生活習慣、
行為方式、勞動生產、建築格局以及宗教信仰等習俗,與現今羌地風
土人情無一二致。
古羌文物、羌族文獻、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羌族民間文化傳人
等文化遺跡記載著寧強歷史的變遷,也深深地影響著寧強人民的生產
生活,給寧強烙上了一個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明洪武年間,羌
民因九成揭竿起義,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鎮壓,大肆屠殺搜捕羌人,致
使部分羌人被殺,部分被遣送出境工管制,部分不願離開故土的羌人,
只好隱瞞身份,以漢族身份隱居在南山一帶的深山老林,繁衍發展成
今天的寧強人。

固守文化

羌族之所以是羌族,是他固守著自己的文化。寧強人也始終堅守
著自己固有的文化,寧強的文化是羌族文化,主要表現在文化的源頭、
表現在民間文化方面。主要體現其民居建築、服飾、風俗習慣等方面。
寧強羌人的居舍既有所有羌民建築的共同特點,又不斷地形成了自己
獨特的風格,並深遠地影響著當地近代民居建築。他們定居寧強的數
百年裡,在建築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練就了高超精湛的技能,特別
是明清時期木樓的建築,更是融實用、工藝、堅固、防禦於一體,可
以說寧強近代民居從格局、選址、修造、裝飾等方面,都是羌人建築
的翻版和延續。
在民居格局上,清、民時期基本上是「長三間帶轉閣」、「長五
間帶轉閣」、「四間兩頭轉閣」等。這種格局早在三百多年前的羌民
居中就已定型。對清、明時期居舍影響最大,至今延續不衰的是木樓,
而寧強境內現存的八十餘年前的青木川大院,一百五十年前的蒼社鄉
「楊家書院」和近二百年前的燕子砭廟子嶺周家貢院(殘跡)等遍布
寧強的百年老屋,皆與羌人木樓一脈相承。在5·12地震中現存的木
樓除瓦片摔落外其它完好無損顯示其堅固抗震的特性。
寧強羌民的服飾,色澤素雅,古樸大方。男子的衣服多以青藍色
為主。其款式喜歡身寬袖敞,褲管大而短,下打「綁腿」,腳穿麻草
鞋,冬天裹棕片。婦女則以青、綠、花色為主,並喜歡衣褲綉花邊,
鑲嵌五色花草圖案。寧強羌民沒有戴帽子的習慣,但男女老幼都有纏
帕子的風俗,在和四川交界地區特講究。頭帕、色調是男子青、藍、
黑色,婦女為棗兒紅、翠竹綠、淡青色。年輕的婦女還喜歡在頭帕上
戴一些銀、珠之類的頭飾。寧強這一帶羌人明顯服飾特徵的服飾文化,
其源頭是明初當地大量羌人被迫隱姓埋名,分散生存在寧強大山裡,
繁衍發展成今天的寧強人,將自己千萬年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徵的服飾
繼承和沿襲下來,形成了今天寧強獨具羌風的服飾文化。

文武儺戲

居住在秦巴山區的羌民後裔,過著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生活。在
這樣的環境中,他們繼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就是儺戲(漢族稱之
為端公戲)和生產勞動。
在缺少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地方,懂得一些醫術的端公掌據著當地
祭祀、祈福、逐疫等形式,而這些儀式主要靠儺藝表現。
寧強以山地為主,種植苞谷,因地廣人稀,於是出現大規模的互
助形式。在大群的勞動群體後面,有兩個通曉古今歷史傳說而嗓音高
亢的人敲著鑼鼓高唱,一為督促勞動進度,監察質量,二為誦唱神靈
和先人,使勞動者隨著歌者默唱,心追先賢聖哲,潛移默化,以其行
為思想規范自己,因而忘記了勞作的艱辛,專心勞作,進度很快。這
就是融傳承、教化、娛樂、勞動為一體的鑼鼓草,是儺戲中文戲的一
種。
對寧強羌族民俗影響最深的是羌民的儺戲中武戲——儺技,會儺
藝的民間藝人有360餘人,遍布全縣26個鄉鎮,他們能夠爬上插滿鋒
利鋼刀的刀山,赤腳在燒紅的炭火上行走,可以將燒紅的鐵耙含在嘴
里,將油鍋內的東西撈出。這些表演主要在於展示儺技藝人的威風,
顯示其武藝高超,吸引信徒,招徠觀眾,現在已經成為寧強對外表演
的項目之一。

❷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❸ 羌族服飾帽子怎麼

羌族服飾一般包帕子,帽子很少見,多是特殊時期特殊場合才戴帽子,有釋比(巫師)作法時候戴的金絲猴皮帽(自製),常見的就是雨天外出戴的寬沿草帽(買的),也有帶黃軍帽(買的),還有的老人帶保暖帽(買的),節日戴的狐皮帽(自製)。帽子很好帶,頭上一扣就行了,為了穩固可以系緊帽帶。
我想你該不會問這么白痴的問題,估計你表述不清楚,把頭帕說成帽子了。
也有種頭帕是先在頭上纏現成,然後用線縫住,通常還要縫上點裝飾品,一般是男人圖省事才這樣做,縫上去的裝飾品通常是他本人捕獲的獵物毛皮和爪牙,或者是顯示財富地位的珠寶(現在縫珠寶的少,因為假珠寶太多,怕嘲笑或者被鑒定),這樣懶惰的男人就可以大大縮短打扮的時間。
常見的頭帕纏法很多,每個羌寨之間纏法都有區別,頭帕和服裝一樣,是區別不同寨子的標志。很多寨子的服飾就是文化記載,用服飾和刺綉圖案記錄著本山寨本部族的歷史。

❹ 羌族的民風民俗

1、服飾

羌族人民的服飾樸素、美觀而具特色。古代羌族多著皮製、毛制衣裝。明代以來紡織業發達起來,則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毛裝。解放後至今,服飾的面料更加多樣化。男子喜包青色頭帕,冬季有的還喜帶狐皮帽,穿麻、棉、綢、毛面料的長衫,有的長衫飾有花邊。外套為無袖的羊皮或毛、棉製皮褂,可以防寒、遮雨、墊坐,且適於勞動。

2、婚姻家庭

羌族的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盛行入贅,還有指腹為婚、訂娃娃親、篼篼親等。其他還有姑舅表優先婚,新娘婚後一年內返居娘家、兄死弟納其嫂、弟死兄娶弟婦等遺俗。解放後,特別是現在,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後習俗已得到改變。

3、喪葬文化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喪葬習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幾種。火葬是其傳統葬俗,每個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墳場,用石砌圍圈,往往有碑記載姓氏與開始設立墳場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歲以上正常病故,認為是壽終歸天,要唱喪歌,舉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遺囑是否選擇火葬的。凶死或傳染病死者則必須火葬。嬰兒死後裝小木棺置於岩洞為岩葬。也有的死嬰裝棺放入河水中飄走稱為水葬。

4、飲食待客

羌家好客尚禮,家中來客,全家熱情相迎,問寒問暖。遠客臨門,立即備酒飯茶招待,並獻敬酒歌。客人進房要讓座於上方,招待咂酒、糖食、水果、茶水,唱敬酒歌以示祝福。客人談話,不能隨意打斷。晚上睡覺,先安排客人睡下,除老人外,不得睡於客人先。早上起床,要向長輩、老人和客人問安。有客人和長輩及老人在場不準翹腿而坐。坐火塘四周,男女、賓主有別。任何人不得把腳放到火塘上面。

5、特產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現在中國官方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等地,人口大約有三十萬左右餘人,特產與四川大部分地區相同,口味偏重麻辣。

6、民居

一般都住寨子坪村。丹青水磨,秀美山川,在老人村、寨子坪村、黑土坡、劉家溝也以民族歌舞和壩壩宴。

❺ 羌族有什麼習俗

習俗

1.節日

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家家戶戶就要掃塵、敬灶,備好豐盛的年貨。除夕之夜,要燒豬頭肉敬獻祖先和神靈。全家人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年飯,再圍坐在火塘四周守歲。一般初一不勞動,不走人戶。初二以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的走訪。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舉辦各種娛樂活動。

此外,羌族還要過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即「吉祥歡樂的日子」。又稱」過小年」。原是在秋天收獲糧食後,祭祀神靈和祖先,向神還願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各地歡慶的時間不一,一般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初十。主要的活動是還願敬神和吃宴席。羌歷年在20世紀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復,成為羌族人民共同的節日。在羌區各地,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轉山會、塔子會、祭天會、山王會、山神會或者碉碉會。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氣候差異,舉行的時間、次數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一次或二、三次。

領歌節,羌語稱「瓦爾俄足」。主要流行於茂縣曲谷一帶。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如該寨有13歲至50歲婦女死亡,則當年不舉行)。是為了紀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莎朗,農事和家務事皆由男人操持 。

2.婚嫁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懷抱婚」、「童子婚」、「買賣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有轉房、入贅、搶婚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自主婚姻逐漸居多。但傳統的禮儀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隨著羌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儀式更增添了新的內容。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將羌族的傳統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婚嫁儀式主要有訂婚和結婚。在羌寨,媒人被稱為「紅爺」。如果男子對女子有意,男方家就會備禮,請紅爺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家要徵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後,紅爺會帶上豬膘、酒等禮物,去女方家吃「許口酒」。數月或數年後,男方家又請紅爺攜禮到女方家,以「小訂酒」招待近親,並請釋比測算雙方生辰八字,定下結婚吉日。隨即,男方家要備重禮前往女家報期,並在女家辦酒席,即「大訂酒」,作為正式訂婚禮,歡宴女方整個家族。

此後,兩家開始婚禮籌備,期待著「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來。「花夜」 意即為新人舉辦的喜慶晚會,是結婚最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舉行,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這一天,女方家高朋滿座,桌上放著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意)。

男方家派出的能說會道的迎親隊伍會受到熱情的款待。雙方要按照習俗進行盤歌比賽。盤歌即以歌盤問之意,方式為一問一答,所唱內容廣泛,形式隨意而風趣。次日清晨,舅舅給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紅綢,新娘哭嫁,拜別父母、兄長和族人。到男方家門口,釋比要做祭祀神靈的儀式,驅趕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氣」後,再向新人祝福。眾人為新人舉行「掛紅」儀式。新人在神龕前行禮,一拜祖宗創業恩,二拜父母養育恩,三拜夫妻偕白頭,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親人和賓客,最後夫妻對拜。

拜堂後新娘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人了。隨後,眾人歡宴。當晚,男家父母點香敬神,對新人祝福。所有來賓在院壩圍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謝客日,主人再備兩桌宴席「謝客」。新人要帶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巴感謝紅爺,表示有頭有尾,圓圓滿滿。婚後第三天,新婚夫婦要「回門」。由新郎及弟兄背著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僅在女方家小住幾日,而新娘可以住數日、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才由丈夫接回,開始家庭生活 。

3.喪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歷史最為悠久,《呂氏春秋·義賞》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纍,而憂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覽》引《莊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揚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縣沙壩、赤不蘇、較場等地保留下來。每個家族有自己的火墳場。

大部分地區由於受漢族影響,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將土葬作為主要葬式,並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喪不請自到、協助料理喪事的習俗。喪家需及時通報親屬,向母舅家稟告逝者去世前後的情況,請釋比殺羊祭祀、測算下葬時日。一般三天之後,眾人在風水寶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墳前點篝火,燒柏枝,敬香蠟、煙酒、肉類,以示祭奠。葬後三日,再備祭品,並修整墓地。到此時,喪葬禮儀才告結束。

崖葬主要存在於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兒童不到三歲就夭折,用蜂桶或簡易木箱裝殮,置於山岩洞穴中 。

(5)羌族帽子的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陸續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的汶川縣威州姜維城、理縣箭山寨、茂縣營盤山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發現了較多的春秋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縣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縣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銅器等。這些考古發現,不僅說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棲息繁衍,而且為探討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

羌族源於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游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系。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十分活躍。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代羌人分布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系,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同時,歸附的羌人大量內遷,從地域上分為東羌和西羌。

進入中原的東羌附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私有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區,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發羌、唐氂、西南地區的氂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駹羌諸多羌人部落。其中,氂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後繼續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游)。

白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參狼羌,主要在今甘肅武都市,特別是白龍江一帶。冉駹羌則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各部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後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之後,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時期,活動在甘青和青藏高原東南部的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其中,西山八國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各部的統稱。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於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於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

宋代以後,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

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准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於得以安居樂業,並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與史書文獻及考古資料結合,印證了羌族的來源。

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後,中國逐步變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和全國其他民族一樣,羌族也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經向帝國主義、反動官府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過英勇不屈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組成2000人的軍隊,開赴浙江前線,在寧波鎮海戰役中,重創英國侵略軍。1894年,羌族地區一個坤姓土司的殘余勢力,依仗封建特權,盤剝所屬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戶羌族人民的強烈反對。

他們一致向清朝官府列舉了坤土司23條罪狀,與封建土司的餘孽展開了面對面的斗爭,終於迫使清朝將坤土司「摘去頂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設立「官鹽店」,對食鹽實行壟斷專賣,從中漁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裝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鹽店」,允許食鹽自由買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理縣通化鄉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眾,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群起殺死了作惡多端的團總。1924至1926年,理縣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壓榨,2000多人攻陷理縣縣城,還攻打到汶川、茂縣、松潘等地,斗爭堅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族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農革命政權,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一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後勤保障。紅軍北上抗日後,國民黨卷土重來,在羌族地區實行白色恐怖統治,經過革命鍛煉的羌族人民,繼續不斷地向反動派展開英勇不屈的斗爭。

1942年,茂縣爆發了「茂北事變」。茂縣專區的專員和縣長以「鏟煙」為名,派兵洗劫了茂縣北路蠶陵鄉的一些村寨,引起當地羌、漢各族人民的強烈憤慨。他們消滅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隊,並順勢直攻茂縣縣城,打垮了守城的國民黨軍隊,將縣城團團圍住。這次斗爭雖然由於國民黨的收買分化最後遭到失敗,但斗爭的聲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顯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

1947年,茂縣龍坪、三齊等鄉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稱為「龍坪事件」的武裝起義。事件起因於國民黨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層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後來發展成為羌族人民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武裝起義。這次斗爭最後也因羌族統治階級的背叛而失敗,但再一次顯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❻ 藏族人怎麼有禮帽羌族人戴什麼帽子

禮帽?你說的是黑氈帽吧?藏族本來就有用氈子和毛皮做帽子的習俗,有各種形狀和色彩,大約是晚清時期,英國人高筒禮帽樣式從印度傳入,首先在拉薩上層社會中流行,黑氈帽是直接用綿羊毛或山羊絨,氂牛絨在模具上碾壓成型染色而成的,因其佩戴方便、價格便宜而流行至今。
羌族人一般包帕子,帽子很少見,多是特殊時期特殊場合才戴帽子,有釋比(巫師)作法時候戴的金絲猴皮帽(自製),常見的就是雨天外出戴的寬沿草帽(買的),也有帶黃軍帽(買的),還有的老人帶保暖帽(買的),節日戴的狐皮帽(自製)。
羌族人包的頭帕,要求九尺長的面料,黑帕子居多,白色一般是女性包的,材料有棉、麻紗、絲,以粗蠶絲織的最好。也有種頭帕是先在頭上纏成形狀,然後用線縫住,通常還要縫上點裝飾品,一般是男人圖省事才這樣做,縫上去的裝飾品通常是他本人捕獲的獵物毛皮和爪牙,或者是顯示財富地位的珠寶(現在縫珠寶的少,因為假珠寶太多,怕嘲笑或者被鑒定),這樣懶惰的男人就可以大大縮短打扮的時間。女的一般比較有耐心打扮,頭帕上的刺綉更是精心,有些女性專門刺綉一塊面料縫在帕子上,帕子一有舊色,就拆下來縫新帕子上。
常見的頭帕纏法很多,男女之間更有不同,每個羌寨之間纏法都有區別,頭帕和服裝一樣,是區別不同寨子的標志。很多寨子的服飾就是文化記載,用服飾和刺綉圖案記錄著本山寨本部族的歷史。

❼ 羌族的文化介紹

北川羌民崇拜神靈。所信仰的神共有30餘種,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自然界諸神,即太陽神、山神、樹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歷代祖先),有的地方還有媳婦神(主持家務勞動、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勞動工藝神,如柱柱神(房屋建築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輔助石匠砌屋有功)、鐵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社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諸神中天神和太陽神最崇高,是主宰萬物、保護人畜、給人類以光明和溫暖的神,舊時早晨和臨近黃昏時,羌民都要燒香和燒柏枝祭祀。山神、樹神、羊神亦備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須舉行隆重的祭山儀式;樹神(又稱生命神)能遮蓋神體,保護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對神林、神樹嚴加保護,且要按期祭祀。我縣青片鄉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壩、貫嶺等鄉境內的神樹,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

羌族尚白,"以白為善",崇拜白石(乳白色的石英石、羌語稱"阿渥爾")。因而,所信仰的諸神,除火神以鍋庄(火塘)為標志,樹神以神林、神樹為代表,羊神以兩羊角為象徵外,其餘均以白石為象徵。白石所代表的神靈以供奉的地點相區別,如供在小塔和房頂上的白石為天神、太陽神,供在山上的白石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為家神等。舊時羌人走親訪友時,常將白石作為最珍貴的禮物相贈。

羌族執行人神交往的是端公,羌語稱為"許"、"釋比",或尊稱為"阿巴許",都壩河流域的羌人又稱其為"著"。只限男性充任,不脫離農業生產。分為上壇、中壇和下壇。上壇與神打交道(神事),不殺牲,主持祭神儀式;中壇與人打交道(人事);下壇與鬼怪精靈打交道(鬼事),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動手殺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頭、羊皮鼓、神棍、師刀、令牌、銅鑼、銅鏡、銅印、羊角卦、獸齒卦等,均被視為極神聖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頭最為貴重,不許人亂摸亂動。

羌族端公的巫術,除經、咒外,還有預卜(羊髀卜、白狗卜、雞蛋卜)、送鬼(送茅人)、踩紅鍋(踩燒紅的鐵鍋)、舔鏵頭(舔燒紅的鐵鏵)、吐油火(喝燒燙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臉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和社會經驗,是羌族文化的傳承人,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還願、招魂驅鬼、治病禳災、卜葬送親均由其操作。

羌族文化源遠流長

遠古時代,北川境內的羌族人戈基人,與從西北大草原南遷來的黨項羌人,實現了大融合,成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勞智慧、驍勇善戰、能歌善舞,成為了羌族在人類民族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眾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謂之"碉房",兼有居住和防禦之功能,近、現代,漸改為木質結構為主,其中吊腳樓最富有特色。

羌民族傳統服裝的基本色調以蔚藍色、青色和白色為主,男女均著過膝蓋長衫、腰帶、衣領、衣袖、褲腳邊都有挑花刺綉圖案。其飲食以本地所產玉米、蕎麥、青稞、小麥、洋芋等雜糧為食,喜飲咂酒,民間膳食和風味小吃,堪稱一絕。

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慶歌、喪歌、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為流行,羌人以農歷十月初一為新年,即羌歷年,是羌族最隆重的節日,多在豐收時節舉行祭山會,以宰羊祭山,祈求佑護。羌笛、口弦、、羊皮鼓、嗩吶等是羌族喜慶時常用的樂器。羌民最信奉的神靈有30餘種,諸多神靈皆以白石為象徵,同時對大禹敬若神明。

❽ 羌族三大文化特色是什麼

羌族三大文化特色是:服飾、飲食、建築。
1、服飾
羌族服飾各地略有差異。其中:汶川縣的龍溪、綿虒、雁門,理縣的蒲溪,茂縣的赤不蘇、黑虎、三龍、渭門,北川縣的青片,松潘縣的鎮坪等地服飾具有代表性。頭飾,男女包頭帕。赤不蘇一帶的婦女盛行「一匹瓦」,瓦片狀的青布上綉有花紋,用銀牌、環扣點綴。
2、飲食
羌族飲食豐富。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麥、青稞,輔以蕎麥、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傳統的飲食有攪團、玉米蒸蒸、「金裹銀」或「銀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豬膘肉。
人們普遍吸蘭花煙,還喜歡飲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3、建築
羌族一般在向陽、背風,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帶築屋造房,由幾戶或幾十戶形成自然村寨。建築大致分為兩類:碉樓與碉房。碉樓屬古代建築遺存,漢代稱「邛籠」。

❾ 古羌族崇拜的圖騰是什麼

古羌族崇拜的圖騰是羊。

羌族在創造游牧文明的過程中認為萬物有靈,這種觀念最終形成了以」羊」為偶像的圖騰崇拜觀,羊作為十二生肖之一,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天性溫順、善良。早在15萬年以前就生活在西北廣袤的草原上,隨著羌族由西北向岷江一帶遷移定居,羊和羌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羊在羌語中叫「且」或「吉子」。「吉子」的漢語是「白色的公羊」。古羌人認為白色的公羊具有超自然靈異和超凡的生殖能力,繁衍生息的過程中選出與自己 存活最密切、最親近、最重要、影像最大的生物—羊。

把它放在特殊的位置,採用專門的儀式經常崇拜,在對羊的崇拜過程中,羌族先民逐漸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觀念和精神的異化,羊開始顯示它從來沒有過的神聖和巨大的魔力。

當今羌人的生活中,最喜歡養的牲畜是羊,穿生羊皮做的褂子,用羊毛紡線制衣,祭祀活動用羊做祭品,用羊骨羊毛做占卜,羌族文化的精神領袖「釋比」的帽子也用羊皮做成羊角的形狀。上面以羊牙、羊骨做裝飾,釋比的法器也稱羊皮鼓。

「在每年的羌歷年最高的祭祀儀式—」刮巴爾「儀式上,也要授直封羊,這一程序,羌語稱為」值得國拉「,要給五隻羊授神繩,羌語稱為」執爾「,意思是這些羊分屬各五位神。」

(9)羌族帽子的文化擴展閱讀:

古羌族的文化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民歌與民間故事的內容廣泛,語言生動。民歌分苦歌、頌歌、情歌、山歌、酒歌、喜慶歌等多種。傳說故事如<開天闢地>、《羌戈大戰》、<日夜想紅軍>等都是珍貴的文學、歷史資料。舞蹈以羌族鍋庄「跳沙朗」最流行,傳統的祭祀風俗舞「跳盔甲」極富濃郁的民俗風格。

歌舞時還常常以羌笛——一種古老的六聲湛雙管豎笛,以及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等樂器伴奏。羌族還以獨特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這些建築包括碉樓(古稱邛籠)、索橋、棧道以及掘井、築堰等。民間工藝美術則以挑花、刺綉和編織毪子、地毯最為出色。

早在明清時代,刺綉已在羌族地區盛行,後來桃花技藝也為羌族婦女喜愛。其針法除挑花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和平綉等。圖案的題材多取決於自然物。挑綉圖案的內容多為吉祥如意。

❿ 羌族手工藝品有哪些

在歷史悠久的 羌族文化 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含有羌族特色的風俗習慣和民間技藝。羌族的民間技藝十分精湛,各類手工藝品栩栩如生,讓人有購買的慾望。那麼你知道羌族的民間工藝品都有哪一些嗎?下面給大家盤點羌族的常見工藝品,來了解看看吧。

羌族手工藝品:金銀首飾、珠寶玉器
黃龍一帶歷史悠久,東西南北各路商人馬隊往來經商,積淀了豐富的商業文化,也養成了人們收藏、交易、販賣金銀首飾、珠寶玉器的愛好。如今,各旅遊攤點金銀首飾、玉器、貓眼、水晶和綠松石、翡翠、珊瑚、天眼石、琥珀等隨處可見。

羌族手工藝品:藏刀
藏刀異常鋒利,多由匠人手工製作,刀鞘刀把上鑲有珊瑚、瑪瑙、綠松石等,有的手把上還雕有姓氏或各種動物、花卉等圖案,工藝精巧,富麗豪華,造型古樸奇特。小夥子們常將其系於腰間,既作裝飾,又可狩獵。

羌族手工藝品:刺綉品
雲雲鞋和綉花圍腰是羌族刺綉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其他還有藏式統包、挎包、帽子、氆氌、氈子、褥子、壁掛等,也都精美絕倫。

羌族手工藝品:雕刻
黃龍一帶還有許多雕刻物品,如骨雕、木雕、石雕、玉雕、角雕等,有心的遊客甚至可以尋到有文物價值的古代作品買回收藏。

與羌族帽子的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霧霾藍馬甲配什麼內搭 瀏覽:210
男生把自己的外套讓女生拿著 瀏覽:290
古代什麼帽子 瀏覽:850
女裝什麼品牌衣服便宜 瀏覽:231
這是一條黑色的褲子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76
女裝秋冬時尚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435
他的褲子多少錢英語怎麼翻譯 瀏覽:338
羊褲子可以用溫水洗嗎 瀏覽:536
絕地求生連帽風衣魔 瀏覽:910
如何用兩條圍巾做古裝 瀏覽:391
旗袍技師服 瀏覽:552
歐式女裝復古 瀏覽:748
夏季女裝上衣短袖百搭 瀏覽:460
亞麻色褲子配鞋 瀏覽:848
豆豆皮鞋穿什麼褲子 瀏覽:405
如何做女裝工作室 瀏覽:908
女裝題 瀏覽:975
男生白色襯衫配什麼牛仔褲 瀏覽:359
男人穿啥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432
灰白格褲子搭配上衣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