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建軍以來共有幾種制式軍服分別是什麼
2004年12月1日後,我國解放軍三軍將士換著新軍裝。 解放軍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在新式士兵常服換發後,對常服、作訓服的穿著方法進行了重新調整規定。按照規定,師以下作戰部隊士兵在作戰、訓練、執勤、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時間與場合,應當著作訓服或工作服;常服一般只在節假日和非作戰、訓練、執勤時間和場合著穿。除師以下作戰部隊以外其他軍隊單位的士兵,在工作、日常生活等一般時間與場合,以及慶典、集會、集體學習、節假日等特殊時間與場合,應當著常服;作戰、訓練、執勤和體力勞動等時間和場合,應當著作訓服或工作服。士兵著夏常服時要戴大檐帽,穿制式皮鞋;著冬常服時要戴冬帽或大檐帽,穿制式冬鞋或皮鞋。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曾更換三批軍裝。 第一批軍服 即民主革命時期的軍服。192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南昌領導有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2萬餘人參加的起義,起義部隊仍用原番號,著國民革命軍服裝,加系紅領巾。同年9月,湘贛邊界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者大部分是農民自衛軍、工農義勇隊,穿的是農民、工人自己的便服。參加秋收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仍著原軍裝,只是在臂上佩帶了紅布袖章,以示區別。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的服裝主要靠自帶、自製、打土豪和戰場繳獲敵人軍服,沒有統一的樣式。 1929年,紅軍用2萬余元製作紅軍制式服裝。軍裝、帽子、綁腿都選用灰粗布,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衣領綴一副紅布製成的平行四邊形領章。之後, 又在紅領章周圍鑲上了黑布邊。紅軍的帽子為八角帽,上綴紅布五角星帽徽。幹部、戰士的服裝樣式相同。之後,紅四軍指戰員穿上了嶄新的軍裝,並在長汀城南寨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這是紅軍第一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自製的軍裝。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和新編第四軍。在服裝樣式上採取左臂佩帶長方形「八路」、「新四軍」臂章,服裝顏色為草黃色,戰士為4個貼袋,幹部為兩個貼袋、兩個吊袋。1947年3月,我軍正式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八路」、「新四軍」臂章,各部隊分別佩帶標有番號的臂章或胸章。軍服顏色也不一致,多數是土黃色,中原部隊則是灰色。1949年1月,軍委後勤部規定了全軍統一的服裝樣式。軍服為草綠色棉平布中山裝,胸前佩帶長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頭戴解放帽,帽徽為「八一」紅五角星,1949年10月參加開國典禮閱兵式的部隊穿的就是這種軍服。 第二批軍服 即社會主義時期的軍服。中國人民解放軍自從1950年統一軍服制式,經歷了1955年軍銜服裝和1965年的改裝,1987年形成定型系列化多功能軍服這樣幾個階段的變化。 「五〇」式軍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很快由單一軍種發展為陸、海、空三大軍種。根據部隊正規化建設的要求,總後勤部組織專門人員對軍服制式進行了研究,設計出新的軍服和帽徽。1950年1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1950年軍服(簡稱「五〇」式軍服)裝備部隊,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在全軍范圍內統一了軍服樣式。「五〇」式軍服按陸、海、空軍幹部、戰士和女軍人區分,並有夏服和冬服之分。帽子、服裝顏色與所在軍種男軍服相同。 「五五」式軍銜服裝。1953年1月9日,總後勤部擔負研製軍銜服裝的任務。軍銜服裝參照了蘇聯和東歐國家軍服樣式,結合我國服裝特點進行了設計。於1955年10月1日起實行,簡稱「五五」式軍銜服裝。 「五五」式軍銜服裝首次突破了單一制式軍服,分禮服和常服兩類,禮服主要配發給校級以上軍官,用於重要場合和出國訪問時穿著。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和士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等。 「六五」式軍服。60年代中期,由於黨和國家指導思想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擾,我軍的軍銜制度也遭到了否定。1965年5月24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我軍新的帽徽、領章和部分軍裝樣式的決定。官兵一律戴解放帽、佩帶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海軍軍服樣式改為與陸、空軍相同,顏色為深灰色。當時,全軍幹部和戰士,男、女軍人軍服衣料、式樣基本相同,人們只能從上衣口袋區分幹部和戰士,以領子區分男服女服。這是我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倒退。 「八五」式軍服。1985年新式服裝裝備部隊,簡稱「八五」式軍服。「八五」式軍服主要沿用「五五」式軍服樣式。幹部、戰士增發制式襯衣,增發大檐帽,解放帽作為工作帽予以保留;圓形「八一」徽和軍種肩章、領章取代了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師、團職幹部配發了混紡毛料夏服、冬服和大衣,軍職以上則為純毛料。營職以下幹部和戰士服裝仍有滌棉織品。 但是,「八五」式軍服無常服、禮服之分,也沒有制式的作訓服,仍是單一軍服體制,尚待進一步改進,於是有了「八七」系列軍服。 「八七」系列軍服除了禮服、作戰服和訓練服三大類服裝外,還包括大衣、風雨衣、雨衣以及同上述服裝所配套的針織衫、針織襯衣、襯褲、絨衣褲、棉衣褲、棉背心和各種特種服裝等。該系列軍服裝備部隊後,改變了我軍服裝長期以來體制單一的落後狀況,對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批軍服 即新時期軍服。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於1997年7月1日進駐香港,其新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駐香港部隊試穿新一代軍服。新一代軍服的研製是面向 21世紀的,設計目標是2000年開始裝備全軍。其研製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2000年全國人民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部隊的服裝也應有所提高;二是當前各國軍隊都在研製新一代服裝,我軍的服裝應與世界軍隊服裝接軌;三是為適應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我軍應以嶄新的面貌進入 21世紀。這不僅可以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軍服的差距,適應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和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而且還能提高我軍在世界軍事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新一代軍服主要設置了禮服、常服、作訓服和工作服4個系列。 此外,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佩帶帽徽,其圖案由國徽、盾牌、長城和松枝組成。 198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全軍官兵改佩軍種(專業技術)符號或領花,軍人常服和制式襯衣綴軍種或專業技術符號,軍官禮服綴領花。 1992年5月,文職幹部統一配發服裝,佩帶文職幹部領花。 2004年11月29日之後,我軍換上新裝。這是我軍陸海空三軍建軍以來換上的最「靚」裝束,也是中國空軍50年來第一次更換服裝。我軍除駐外武官和儀仗部隊之外,目前駐港澳部隊是惟一一支佩有服飾軍服的部隊。它之所以好看,不僅因為它在款式上進行了改變,更重要的是它佩帶了綬帶、軍種胸標、姓名牌和臂章等服飾。與駐港澳部隊相比,我軍大多數部隊的服飾只有帽徽、肩章和領章。雖然這些服飾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軍官兵的威武形象,但隨著世界軍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軍單調的服飾已經遠遠落後於外國軍隊,並且滿足不了現在的審美需求。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由於武器裝備偵察手段的變化,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我軍未來服裝要有防護的功能,防核生化、防熱輻射等等。
⑵ 明代將士的鎧甲真有傳言中的這么華麗嗎
一直以來,在涉及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裡,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軍官都披掛金光燦燦的山紋甲,肩上有巨大的銅制吞肩獸等等形象很誇張和炫酷的鎧甲。其實這種形象我們在明代的墓道石像生和寺廟雕塑壁畫上見到很多,特別是小時候的連環畫更是將這個形象深入人心。參考明代的《出警入蹕圖》,裡面的軍人裝束也是非常華麗。那麼在真實歷史中,普通明軍軍官們當年真的是穿戴如此華麗嗎?
歷史上,真實戚家軍的軍官們應該是披掛布面甲或鎖子甲沒有裝飾,頭頂斗笠盔,主將戚繼光應該穿和其他軍官一樣的樸素鎧甲,只是他的斗笠盔上會有長長的朱紅簪纓和小旗。士兵穿號衣無甲頭包頭巾,前排對敵的士兵有簡單的布面胸甲做加強保護。真實的戚家軍應該就是這樣一支樸素的軍隊,他們沒有金盔金甲卻打敗了兇悍的倭寇,他們沒有華麗軍服卻有浙東人的堅韌和勇敢,這才是勇悍的吳越之魂。休言江南多文弱,虎士三千倭寇清。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鳳翅金盔,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⑶ 將軍,中國軍隊的大檐帽,有什麼講究
看帽帶能認出誰是將軍,中國軍隊的大檐帽,有什麼講究?
經常看軍旅題材電視劇的朋友,肯定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軍隊的大檐帽上,也就是帽徽的下邊,總有一對帽帶。之前的87式軍服有,現在的07式軍服還有。那麼,帽帶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目前採用了07式軍服,07式軍服的大檐帽依舊沿用了帽帶。而且和之前的模式差不多,將官大檐帽的帽帶還是金黃色的。順便說一句,士兵的大檐帽上沒有帽帶。之前是軍官的大檐帽上才有帽帶,現在士官的大檐帽上也有了帽帶,只有士兵沒有。望採納
⑷ 看帽帶能認出誰是將軍,中國軍隊的大檐帽,有什麼講究
看帽帶能認出誰是將軍,中國軍隊的大檐帽,有什麼講究?
經常看軍旅題材電視劇的朋友,肯定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軍隊的大檐帽上,也就是帽徽的下邊,總有一對帽帶。之前的87式軍服有,現在的07式軍服還有。那麼,帽帶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目前採用了07式軍服,07式軍服的大檐帽依舊沿用了帽帶。而且和之前的模式差不多,將官大檐帽的帽帶還是金黃色的。順便說一句,士兵的大檐帽上沒有帽帶。之前是軍官的大檐帽上才有帽帶,現在士官的大檐帽上也有了帽帶,只有士兵沒有。
望採納
⑸ 中國軍服用了60多年的軍帽,至今現在,為何仍在使用
在軍服的設計過程中,沿用了蘇式軍服很多特點。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那種常見的冬季帽開始進入中國軍隊。當時,到了冬季,官兵們都會戴上這種冬季棉帽子。在上世紀60年代,戴解放帽和冬季帽可是一種時尚,反應這類型的電視劇很多。在歷史的發展中,中國軍隊先後又換發了65式、85式、87式軍服,以至於現在使用的07式。很多老物件都已經退役,比如解放帽、領章、武裝帶等等,但是冬季帽至今仍在使用。
⑹ 帶沿帽子的由來那個時代有了這種帽子(就像警察帽帶個鴨舌的)
由來無法考證
但有用途 遮擋陽光 當然古代有些俠客用來遮住自己的臉(指沿比較大的)
⑺ 明朝官兵的軍裝是什麼樣的普通衛所兵
⑻ 軍服的軍服材質
圖片和正文內容無關~內容由於比較難搜集,來源於貼吧博主的簡介~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西周是青銅台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西周初年開始實行「國人」當兵的制度。《周禮.春 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周天子、諸侯的各種冕服,其中的韋弁服是為「兵事之服」。西周軍隊中還沒有武官,天子及諸侯就是軍隊的統帥,他們出征所穿韋弁服,就 是專用戎服。帥與兵的戎服區別只在與兵的裳要比帥的短些(以便於奔跑);衣裳簡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著的「練甲」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 疇。
東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春秋戰國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銅鎧甲。戰國後期,出現 了鐵制鎧甲。春秋戰國時期的戎服開始採用深衣。深衣是一種上衣與下裳連成一體的衣服。黃河流域的不少諸侯國已經開始創建騎兵,騎兵的出現必然要改變服裝, 於是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便成為了戎服。
戰國皮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 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另外,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 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的戎服,上自將軍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褲,士卒腿上裹有行纏, 足穿靴或履。
兵的首飾有四類。一類為幘,有兩種,一種為騎兵,一種為軍吏的。第二類是冠,為騎兵所戴。第三類為帽。第四類是發髻。靴履也有四種,根據形象 定名為高統靴、方口翹頭履、方口齊頭履、方口尖頭履。靴和履都用帶縛於腳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帶用皮革做成。帶用帶勾系接。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 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
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 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 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漢代的戎服在整體上有多方面與秦代相似,軍隊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禪衣,下穿褲。禪衣為深衣,又稱沙轂禪衣(即有縐紋的單衣)。漢代軍人的冠飾基本上是平巾幘外罩武冠。
東漢時期,武吏還有在平巾幘外加沙冠的習慣。漢代戎服外一般束兩條腰帶,一條為皮製,一條為絹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為主,有圓頭平底、月牙形頭 等樣式。
漢代是我國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春秋以後,軍隊規模日益擴大,軍、兵種和戰略戰術也不斷復雜,於是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軍事家,形成了實際上的專職武官。
區別官兵身份的不僅是服飾,還有軍服上的徽識。軍服上標出徽識在先秦時代已有制度。漢代的徽識,主要有章、幡和負羽三種。章的級別較低,主要為士 卒所佩帶,章上一般要註明佩帶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屬部隊,以便作戰犧牲後識別。幡為武官所佩帶,為右肩上斜披著帛做成的類似披肩的飾物。負羽則軍官和士卒 都可使用。騎兵在漢末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主要歸功於馬鞍、馬鐙的發明。
魏晉時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
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戰袍和褲褶服。袍長及膝 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領,但也有盤圓領。褲則為大口褲。東晉與西晉相比較褲腳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褲。
冠飾主要有武冠、鶡 冠、卻敵冠、樊噲冠、幘、幅布和帢等。軍人一般都穿圓頭靴,靴尖不起翹。鎧甲和戎服外均束帶。左側為鐵制筒袖鎧,是一種胸背相連、短袖,用魚鱗性甲片編綴 而成,筒袖鎧的外形與西漢的鐵鎧很相似,從頭上套穿,這種筒袖鎧堅硬無比。胄基本沿襲東漢的形制,胄頂高高地豎有纓飾。
右側為魏晉時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 褲褶服。袍長及膝下,寬袖。褶短至兩胯,緊身小袖,袍、褶一般都為交直領,右衽,但也有圓領。
元(公元1279年至1368年)
元朝之所以能東征西討,依靠的是一支強大的軍隊,蒙古主力軍全部是騎兵,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而且還配有火器,尤為突出的是甲 胄。甲身全部用網甲製成,外表用銅鐵絲綴滿甲片,內層用牛皮為襯,製作十分精巧。
元代的戎服在建國之初無論將帥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飾——質孫服。蒙古式 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政權,爭取漢族上層人士、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漢法。
定都北京後,朝廷制定百官的禮服、公 服,大都採用漢制。公服與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樣。平時一般都穿靴。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 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
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 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
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 「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明代的甲胄絕大多數是用鋼鐵製造的,技術十分先進,種類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歷史 上最完備的,而軍戎服飾的等級差別也最明顯。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種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賜服。除常服使用較普遍外,其餘三種都屬於宮廷服飾,不屬戎服范圍。
穿常服時要戴烏紗帽,常服和賜服雖也不屬於戎服范圍,但常服作為武官的品級制度經常要穿戴。明代軍人在穿戎服時,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為 紅笠軍帽。冠有忠靜冠、小冠等。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 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 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明代的下級軍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清(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根本不穿鎧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稱胄,胄分官胄、隨侍胄、兵胄幾種。清代中後期鎧甲廢棄不用後,戎服成了軍隊的唯一服飾。戎服都是滿族衣裳。
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補服、行袍等幾種服飾。補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補子區分文武官的品級。行袍為武 官的戎服,其形制與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飾與袍服一樣,文武相同。
士兵的戎服要簡單的多,上身穿對襟無領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長寬口褲,上衣外面一般還要罩一 件馬褂。士兵的冠飾有暖帽、涼帽、頭巾和氈帽等幾種。
清軍的軍官一般穿靴,士兵穿雙梁鞋或如意頭鞋。清代的腰帶有朝帶、吉服帶、常服帶、行帶等幾種。清代 中後期,由於久無戰事,天下太平,統治集團上層日益驕奢淫逸起來,再加上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封建意識作崇,居然堅持「騎術乃滿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 棄對現代科學技術和兵器的研製,使國防力量迅速衰弱。
新軍軍服雖然仍然參雜很多舊色戎服,但無疑是中國近代軍服的開始。舊式戎服從歷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則是在滿清皇朝被推翻以後。清代一般 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
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 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 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 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⑼ 明朝的頭盔為什麼是飛碟狀
應該是沿襲蒙古軍隊的。宋朝軍服一般是氈帽。
頭盔也是分等級的,最常見的頭盔是生鐵做成的,生鐵脆弱易生銹,明末個別渣滓會把生銹的頭盔重新鍍一層就發下去,杜松就是帶著銹鐵盔被人一箭洞穿腦門的。
銅盔的話,不多見,有銅還不如鑄銅板。
上等的頭盔是用生鐵加了炭鑄的,韌性比較好,是介於鐵和鋼之間的一種,但是普通小兵是配不起的,通常用於有門路的高級將領。
⑽ 明朝有《錦衣衛》里那種軍裝嗎叫啥
身著飛魚服,腰佩綉春刀是錦衣衛主要特徵
由於具有儀仗隊的職能,所以錦衣衛的服飾異常華美。校尉穿的官服因襲了元代禮服的樣式,《長安客話》中稱其「鵝帽錦衣」,也就是用鵝毛裝飾的帽子和顏色亮麗的衣服。每當皇帝祭祀或巡遊時,作為侍從的錦衣衛校尉更要身著飛魚服,腰佩綉春刀。飛魚服是僅次於蟒袍的隆重禮服,官員到了一定品級才能穿著。綉春刀輕巧短小,除非御賜,否則不能擅自佩戴。景泰年間,錦衣衛指揮使和當值侍衛又獲准穿著麒麟服,這是公、侯、伯、駙馬才有資格穿的禮服。錦衣衛大漢將軍在當值時要穿戴飾以小旗的頭盔、對襟的罩甲。盔甲有金盔金甲、紅盔紅甲和紅盔青甲等各種顏色。腰間還要懸掛宮禁金牌和佩刀,手持金瓜或斧鉞。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出警入蹕圖》中能清楚地看到隨駕扈從的錦衣衛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