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顏回的故事
1、顏回攫甑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
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凈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那樣的,剛剛炭灰飄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看見的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
2、顏回不仕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
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3、顏回好學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魯國國君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之後再沒有發現好學的人了。」
(1)顏回孔子帽子擴展閱讀
顏回言行一致,孔子稱贊他的德仁,說他「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善哉回也」。據傳說,當時有的同窗認為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過高,很不服氣。有一天,他們出了個點子,想考驗顏回一下。見顏回走來,就派人繞道於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錠金子,然後躲在一邊,遠遠地看他如何處置。
顏回突然發現了路上閃閃發光的金子,拾起來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一行小字:「天賜顏回一錠金」。他搖了搖頭,把金子翻過來,在另一面也寫了一行字:「外財不發命窮人」。寫完後,把金子仍放在原處,拂袖而去。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大家從心裡更加佩服顏回。
孔子還說過:「我自從有了顏回,在他的影響下,弟子更加親密團結」。但由於顏回用腦過度,二十九歲時,頭發全白,不幸在四十歲病死。顏回死後,歷代統治者都為他封官晉爵,唐朝贈封他為兗公,宋朝封他為兗國公,元朝封他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又尊為復聖顏子。
❷ 關於顏回的短故事集
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顏回著名的故事有兩個:
故事一:顏回敬師食污飯,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故事二:顏回不仕,出自《莊子·孔子謂顏回曰》。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2)顏回孔子帽子擴展閱讀:
顏回被歷代追封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其故事較易查考的關系,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❸ 孔子的弟子明明對了卻說他錯的是哪個
顏回。
顏回在街上看到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上前勸架,說:「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了,別吵了。」那人指著顏回的鼻子說:「你算老幾?我就聽孔夫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顏回問:「如果你錯了怎麼辦?」那人回答:「我把腦袋給你.如果你錯了怎麼辦?」顏回說:「我就把帽子輸給你。」於是,兩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後,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心想,老師一定是老糊塗了.雖然不情願,顏回還是把帽子遞給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興地走了。接著,孔子對顏回說:「說你輸了,只是輸了一頂帽子;說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生慚愧萬分!」孔子淡淡地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孔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寬容他人的典型.明知是對方無理,或者是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大損.這種寬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❹ 孔子的弟子和某一個人打賭,那個人的賭注是把頭割掉,兩個人爭執不下,問孔子,孔子說弟子輸了。
顏回在街上看到一個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上前勸架,說:「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了,別吵了.」那人指著顏回的鼻子說:「你算老幾?我就聽孔夫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顏回問:「如果你錯了怎麼辦?」那人回答:「我把腦袋給你.如果你錯了怎麼辦?」顏回說:「我就把帽子輸給你.」
於是,兩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後,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心想,老師一定是老糊塗了.雖然不情願,顏回還是把帽子遞給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興地走了.
接著,孔子對顏回說:「說你輸了,只是輸了一頂帽子;說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是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生慚愧萬分!」孔子淡淡地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寬容他人的典型.明知是對方無理,或者是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大損.這種寬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❺ 顏回的三八二十四的故事,當時的孔子是你,你會怎麼辦400字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上街,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原來是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枚錢?」。顏回見狀,就上前勸架,對買布者說:「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了,別吵了。」
誰知這人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要你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一條命。你錯了呢?」
顏回說:「我就把帽子輸給你。」
於是,兩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後,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事後孔子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以為我老糊塗了,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帽子;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撲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差之甚遠,我真是慚愧萬分!」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❻ 孔子對顏回說:三八就是二十三是真的嗎
是真的。
這個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孔子世家》。
故事是這樣的: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 是你算錯了, 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風起雲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從空樹干離開。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
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6)顏回孔子帽子擴展閱讀:
孔子軼事: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❼ 選文告訴我們顏回愛學習怎麼怎麼被孔子成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顏回學習「不遷怒,不貳過」,被孔子稱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這個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中的《孔子世家》。
故事是這樣的: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 是你算錯了, 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❽ 歷史上顏回怎麼死的,孔子最得意的門徒竟挨餓而死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❾ 問"顏回輸冠"這個典故
《顏回輸冠》出自《論語》,講述了顏回跟人打賭的一件事情。
顏回在街上碰到買布人與賣布人在吵架,買布人理直氣壯的說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什麼要我二十四錢?於是顏回說,三八就是二十四。
買布人急了要與顏回打賭,並且要讓孔子評判,如果自己輸了願意輸自己的人頭,顏回說要是自己輸了就輸自己的帽子。兩個人找孔子評理,孔子卻出乎顏回意料的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啊。
顏回於是輸了自己的帽子,顏回聽了老師的話,將自己的帽子乖乖的送給了買布人。但是顏回卻覺得孔子老糊塗了,於是決定不再跟隨孔子學習。
顏回借口回家有事,跟孔子告別,孔子囑咐顏回說,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走到路上,忽然下起雨,顏回趕緊跑到一個千年古樹的樹洞中避雨,可是想到老師的話,馬上跑出來,剛剛出來就見到一個閃電將大樹劈倒,於是心中佩服老師的先見之明。
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深夜,顏回不願意打擾別人了,於是用佩劍撥開妻子的房門走到床邊,卻摸到床頭睡著一個人,床尾睡著一個人,於是大怒,舉起佩劍要砍,又想起老師的話,於是點上燈,卻發現妻子與妹妹各睡一頭,於是顏回非常震撼。
天明的時候顏回返回老師那裡,見到老師就跪倒在地,說了自己的經過,問老師何以有先見之明。孔子說,你走的時候我見到要下雨了,於是囑咐你一句,見你帶著佩劍生著氣走了,覺得不放心也囑咐你一句,並不是有什麼先見之明。
顏回又問為什麼老師一定要說三八是二十三,孔子說,你要是輸了只是輸掉一頂帽子,如果是買布人輸了就是一條人命,難道你想要人家的命嗎?顏回大徹大悟,從此之後再也沒有離開過孔子。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與思想的深邃,也可以見到顏回一開始的時候對孔子也是存在著疑惑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必然的。
創作簡介: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捨,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訒」。
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❿ 顏回輸冠原文及出處
出處最早見於論語,但實為後人編寫的哲理小故事,不是真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