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布拉格帽子

布拉格帽子

發布時間:2022-06-10 00:45:49

A. 《布拉格之戀》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電影原著的名字是什麼

《布拉格之戀》改編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原著裡面的描述:
一個作者企圖讓讀者相信他的主人公們都曾經實有其人,是毫無意義的。--米蘭.昆德拉
就象米蘭.昆德拉說的一樣,要讓影迷們相信這部電影《布拉格之戀》和原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完全相符的,那是毫無意義的。
巴門尼德於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一個問題:面對生活,我們選擇什麼呢,是沉重,還是輕松。並把看到的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而且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另一半是消極的。那一方是沉重,還是輕松呢?
巴門德尼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他對嗎?這是個疑問。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稜兩可。

在原著裡面,「托馬斯突然想起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著名的假說: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遊著尋找那另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了。但托馬斯似乎並不在乎他的另一半是誰,而特瑞沙卻希望完全擁有他的愛,並把自己的所有一切都獻給了托馬斯。
托馬斯與特麗莎,特麗莎與薩賓娜,托馬斯與薩賓娜,薩賓娜與弗蘭茨,托馬斯與無數女人,特麗莎與偶遇的男子……雙雙對對或者孤孤單單,都掙扎在愛和情慾里。三個主角的個性:
托馬斯:莎賓娜的情人,麗莎的愛人,一個永遠在捕獵異性的男人,丹尼爾.戴.劉易斯那淺藍色而近乎透明的眼睛永遠處於捕獵狀態。雖然是技術高超的腦科醫生,但他的主管卻說他了解女人比了解腦部結構更專業。他獨特的個性:永遠不媚俗,生命對他來說是很輕很輕的,性愛的經歷是他一直都在追求的部分。他有獨特的口頭禪:把衣服都脫掉。
特麗莎:嬌小,執著,單純,有一點小女人的自私和狹隘,是一個傳統的女人(在愛這一方面而言)。敢於嘗試新事物,卻無法接受現實的殘酷,所以她說:生命對她來說是很沉重的。嚴密地守護自己的丈夫,卻仍不能阻止他在外拈花惹草,她不能接受:她希望完全是屬於他的,包括他的所有。

莎賓娜:崇尚個性,追求自由自在,忠於自己心靈的一個女人。永不放棄追求生命中的快樂!她的規條就是:不能媚俗。也許,這就是她喜歡托馬斯的根本原因。
--------------------------------
電影是這樣開頭的:「布拉格有位醫生。。。」
電影的第一部分:托馬斯在小鎮遇到特麗莎
對所有機緣的召喚:那本書(《安娜.卡列尼娜》),貝多芬(那時候放的音樂),數字六(他住在 № 6的房間,她在六點下班,她故意湊上的),黃色的公園長凳(他坐在她經常坐的那個位置),使她愛情萌動,跑到布拉格去找托馬斯。從此,開始兩兒女甜蜜而又痛苦的愛情。
電影的第二部分:托馬斯與薩賓娜
似乎是托馬斯那迷人的眼睛和個性把薩賓娜迷住。托馬斯在對特麗莎的愛之外依然擁有很多情人關系。並導致特麗莎的精神負擔加重。特麗莎每天幾乎都在做惡夢,夢見他去找他的情人。但他依然沒有改變,他說:性對他來說,很輕,他在乎的是愛。(似乎這是他的借口)
電影的第三部分:布拉格政變
在托馬斯和特麗莎的愛情將要走向毀滅的時候,布拉格發生了政變,俄羅斯入侵。引出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的話題。
俄狄浦斯故事是眾所周知的:他是一個被遺棄的嬰兒,被波里斯國王收養,長大成人。一天,他遇見一位顯貴官員在山路騎馬而來,一場口角,他竟把那人殺害了。後來,他成了依俄卡斯達皇後的丈夫,當了底比斯的國王。他一點也不知道他在山裡殺害的人就是他自己的父親,而與他同床的竟然是他的母親。正在這時候,命運之神降災於他的臣民,瘟疫蔓延,人們痛苦不堪。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正是災禍之源,便自刺雙目,離開底比斯流浪而去。
托馬斯指責政府當局「不知道」國家失去了自由。不過他馬上就遭到了審查。
特麗也似乎受到外界的變化的強烈沖擊。
電影的第四部分:在瑞士的特麗莎與薩賓娜
在這里有點看不明白特麗莎與薩賓娜在拍攝對方裸體的時候所發生的心理變化。不過記住了一個鏡頭,就是當薩賓娜的愛慕者破門進來的時候,特麗莎的驚慌,和他說的話,他跟他自己的妻子離婚了,要跟薩賓娜在一起,當他放下行李走後,薩賓娜對特麗莎說了一句話:sorry,要請你走了,因為,我要做一件事情。也許誰都沒有猜准她是要馬上搬出這個地方,只是要躲避她的情人弗蘭茨,但我想不明白當她聽到他跟他妻子離婚的時候,她上去擁抱了他,並流下了淚水。為什麼?也許,她覺得他沒有托馬斯那樣不羈的性格,也許是她覺得他不喜歡她那黑色帽子的原因。但誰知道呢,反正,她就這樣離開了,當他回到這個房子的時候,當他熱情的打開門後,想擁抱他的情人的時候,面對他的是一個冷冷清清的空房子,讓他在那一刻目瞪口呆。這樣的情況,又有誰接受的了呢?!
電影的第五部分:托馬斯與特麗莎回歸鄉村
他們返回布拉格後,發現那裡已經不能呆下去了,但又不能再出國外去了,所以,他們想到了到向下去。
我只想說:他們到了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所描寫的鄉村去了。下面是有關蒲寧的資料:
----------------------------
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是俄羅斯最後一個古典作家、詩人,俄羅斯批判現實的重要代表,193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寫鄉村美境的經典。
蒲寧的鄉村所彌漫的神秘氣息,只要在於他描繪的「晦暝之境」中的鄉村。一寫鄉村,他就著意地將鄉村置於黃昏和夜晚。他自己簡直就是那鄉村最敏感的神經,可以將出鄉村的神秘、活脫、勃鬱感測到讀者的心中去。
在他的一篇小說《新年》中,一對感情冷漠的夫妻,為了挽救將要崩潰的感情生活,回到了男人幼時生活過的庄園。那個庄園極為寂靜,寂靜得有如一團厚厚的莫名的溫情。女人躺在那張古老寬大的床上,不知為什麼,感到很愉快,一種對自己男人的眷戀之情悄悄生起,竟自己被自己感動得嚶嚶低泣起來。

神秘的鄉村氣息,復活了將要熄滅的愛情火焰,讓人怦然心動。
他還寫過:
一對鄉下的小情人,在傍晚的荊花叢中倘徉,夜嵐花把他們都陶醉了,男孩有了親吻女孩的沖動——
「親親你行么?」
「不讓。」
「那就親眉毛?」
「眉毛會掉。」
「那就親眼睛?」
「眼睛會瞎。」
「那就親鼻子?」
「鼻子會塌。」
「。。。。。。」
這樣質朴與純情,好象只存在鄉土之上。
-------------------------
托馬斯與特麗莎回歸鄉村後,就象《新年》里的夫妻一樣,愛情的火焰復燃。
不過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小狗卡林漢病逝。小狗卡林漢一直伴隨著特麗莎,並且小狗卡林漢與她的小夥伴摩非斯特(是他們農戶朋友的一條心愛的小豬)在這個鄉村愉快的生活著,現在,小狗卡林漢離開了特麗莎。
電影的第四部分:輕與重在生命介紹後留住疑問
當托馬斯與特麗莎和他們的朋友來到小店喝酒跳舞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生命將在第二天的早上就要結束,他們在最後狂歡著,喝著酒,跳著舞。導演故意地設計了一個場景,讓托馬斯與特麗莎來到一個「№ 6」房門前,對應了前面他們一開始在小鎮見面的時候的機緣。
片子在他們開車的時候,特麗莎甜蜜的看著托馬斯,托馬斯微笑的看了一下特麗莎,落後看著前方......
片子所有探索的主題都伴隨著音樂結束。
--------------------
片子有三組鏡頭是特具美感的:
一是在托馬斯在特麗莎走後,他在河邊看著白鵝游過來的畫面。
二是托馬斯與特麗莎在鄉村裡的畫面,安靜的土地,神秘的黃昏,樸素的生活。
三是在片子將完的時候,托馬斯與特麗莎在小酒店裡,特麗莎似乎的有點帶醉的舞步走向托馬斯的時候,她那充滿愛意的眼神......

B. 布拉格的人民性格

布拉格之戀周五的歐美電影賞析課上作為愛情片的範例,老師讓我們看了《布拉格之戀》,盡管老師說這片子我們不好看進去,但是我覺得還是比上次《哈維最後的機會》有意思,再怎麼說這也是歷史框架電影,而不是單獨的為了講故事的故事。但在此地我不得不說下,這片子實在深邃,我並不認為我看懂的了多少,但是我感覺又確實理解感悟了許多,所以寫下來,為再看做個思想上的積淀。另外由於本片長達三個多小時,我也並沒有完全全神貫注的看了進去,中間還是時有跑神或者聊天的事情發生的,但盡管我在課堂上堅持到底,但是過於長的片子令老師自己都沒放完,所以我的觀感其實也是不完整的。老師教導我們,這片兒是1988年拍的反映1968年歷史的片子,如今已有三十+的歲月了,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魅力,可能,這就是歷史框架類電影的魔法…開頭就是很贊的,平鋪直敘,迅速的交代了男主人公的大致情況,並通過了一些細節表現出他的性格,於是冗長的背景就迅速的結束了,剩下的都是發展了。怎麼評價男主人公托馬斯這老小子最貼切呢——大種馬!托馬斯貌似是個專業技術異常強大的腦部醫生,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傢伙對女人的了解已經超過了他的專業。他多情、濫情、甚至是飢渴,他是一個多情而自由的主義者,他喜歡和女人進行各種交流,但是又不願意令任何一位女性束縛著自己,但至少我是佩服他的,特別是他的眼光,因為和他有關系的女人有很多,他最後選擇了最適合做老婆的人做了自己的妻子——特蕾莎,而不是薩賓那。薩賓那好像最初是一位和托馬斯屬於同一醫院的護士,他們很快就搞到了一起,但是雙方又都是灑脫的,雙方都有自己的生活,特別是薩賓那貌似能看開托馬斯的所作所為這一點,就十分的不簡單。其實薩賓那也曾許多次嘗試抓住托馬斯,都以失敗告終,但薩賓那都不在意,因為她清楚的知道,她和托馬斯走的最近,這么一直的走下去總會有一天他們迥乎不同的人生道路是會要相逢的,她等的起。但是特蕾莎的突然出現打亂了這原本美好的一切,可能是源自女人的直覺吧,薩賓那從特蕾莎出現的第一刻起,她就知道這可能是奪走原本會屬於自己男人的女人,她也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無論是在她家的床上擺托馬斯的帽子,在掛架上放托馬斯的襪子,帶特蕾莎看托馬斯所拍不同的女人的裸照,她原本認為她所做的這一切足以擊退這個青澀的女孩,但她又著實低估了愛情的魔力和特蕾莎的堅持,於是薩賓那完敗了,以後她再也沒有得到過托馬斯,其實之前她也沒得到過。其中有一個很棒兒的細節,薩賓那故意把托馬斯的襪子藏了起來,而把自己的長筒襪給他穿上了,當托馬斯穿上的那刻,薩賓那笑的那叫一個燦爛,彷彿她已經贏得了正常斗爭的勝利,但是我也認為這是一個伏筆,說明薩賓那必定面對的失敗。而在這以後的歲月里,薩賓那一直在努力的調整著自己的狀態,努力的完成自我的救贖。她開始變得無與倫比的灑脫和前衛,而正是她的極力不願媚俗和崇尚自由的個性令她得到了許多優秀的男人的鍾情,代表人物就是高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法蘭斯。她可以毫無諱忌的跟法蘭斯上床,但是當她看見聽到法蘭斯熱切的眼神和他和他妻子離婚的消息之後,她又毅然決然的離開了他,盡管她深知他是個好男人,但是不管是什麼都不能阻礙她獲取和保證自己的自由。她正是用這種男性才有的調侃式的玩世不恭來忠於自我,也正是如此她在整個劇情中才體現出了中性特有的那登峰造極的魅力。 薩賓那的代表性和象徵意義比特蕾莎更真實,她的經歷代表著現實生活中那些註定無法完美的感情,但是薩賓那顯然比大多數人都強,她沒有陷進去,而是選擇了遠走高飛,但這並不代表她就能無視這段感情,因為哪怕到她離開之前的最後一個畫面上,托馬斯的和她第一次見面時的那頂帽子都一直在最顯赫的地方。不管怎麼說薩賓那是敗了,而且是完敗,沒有任何餘地。那這場女人對決中的勝利者就是勝利者么?其實也不能這么說,因為特蕾莎自己也是備受煎熬和折磨的,而這種折磨,從她見到托馬斯的第一眼起,一直持續到生命的盡頭。而緣起為六,命終為六也算是一種生命輪回的詮釋……其實關於特蕾莎的問題確實是值得討論的,特蕾莎在遇見托馬斯之前是一個純潔天真善良的好孩子,我們可以說是托馬斯玷污了特蕾莎,但是反過來講,也是托馬斯讓特蕾莎從無知變成了知性,從而令特蕾莎實現了其原本人生軌跡里或許不能實現的人生價值。所以托馬斯對於特蕾莎就具有了雙重性的身份——破壞者和啟明星,但是當這兩者合為一體化身成丈夫的時候,特蕾莎就不能忍受了。特蕾莎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在和自己生活的同時,和許許多多的女性保持不正常的關系。(據老師說小說的原名貌似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托馬斯是輕的代表,他渴望自由,需要通過肆意妄為的行動來填補欲壑,於是他放浪形骸。而特蕾莎則是重的代表,她堅持社會契約的存在,社會中任何一個公民不管他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都要為他所在的這個位置付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她不能容忍托馬斯的所作所為,她已經產生了幻覺,她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以說托馬斯其實是應該感謝蘇聯人發動的尤里的復仇,因為正是這場變革,挽救了他的愛情,成了真正的永恆的布拉格之春。面對社會的動盪,兩人把感情放在一邊,在同侵略者的斗爭中找到了共同點,一個用相機記錄事件,一個負責照顧安全,最終選擇流亡。(其中有一點令我記憶深刻,就是蘇聯軍官拿槍指著特蕾莎,但特蕾莎還是用照相機不停的拍著,要是中國的電影,特蕾莎已經死了很多次了,這里的特蕾莎還是活的好好的,但是這確實體現出了特蕾莎的勇敢和對侵略者的憤怒,以及蘇聯士兵自己的迷惘和外強中干。再往後就是流亡瑞士日內瓦的橋段了,從這時起,他倆就又沒有了共同的奮斗目標,於是她們之間的分歧再次出現,托馬斯再次花天酒地,而特蕾莎在生命所換來的照片變得一錢不值之後為了生機,不得不去拍仙人掌和光女郎。為了生計,特蕾莎找到了薩賓那,進行了關於裸照的拍攝,這段戲是我認為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按說本應是敵人的人卻是一對朋友,現在又因為一些特定的原因不得不走到一起進行合作,她們其實都清楚對方到底對自己喜歡的在乎的男人都做了什麼,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但是她們依舊沒有撕破臉皮。她們倆進行了一段相得益彰的配合,很精彩很緊密,在這段戲中既展現出來了薩賓那的灑脫也表現了特蕾莎的羞澀。她們倆互相的進行著拍照,然後是肆意的張狂的流出了眼淚的大笑,這個笑算是個相當有感覺的地方,我並不能完全讀懂,但是我感覺這誇張的笑里,包涵這同情、理解、嘲諷、得色。甚至還有解脫和退讓…這個笑容結束以後,薩賓那遠走高飛,而特蕾莎則回到家鄉,她們都離開了托馬斯,但一個是暫時的一個不是,盡管她們對托馬斯的愛都毫無減少。在留給托馬斯的信中,特蕾莎試著解釋分手的原因:他的生活太輕,而她的生活太沉重,讓她不堪忍受。在異國他成一她唯一的依靠但她對這個依靠沒有信心,無法想像若他離開後自己如何生活所以她只能回到熟悉的故國。盡管有受迫害的危險至少讓她知道這世界除了他還有別的,沒有他後她仍然嘗試能夠活下去。 這之後托馬斯又象沒人管的孩子開始一個人的日子,孤獨,在異鄉。在失去她的陪伴,在不再需要擔心她的嫉妒和痛苦後,他開始不習慣,於是他回去找她。分離後的重聚讓他們彼此感到從未有過的依賴,他們又在反對虛偽上取得一致。托馬斯不能忍受自己的文章被曲解和被當局利用,拒寫悔過書,她堅定地支持他的立場。處在惡劣的社會環境這種信任彌足珍貴,更讓他們珍視對方的陪伴。 托馬斯由醫生降成清潔工,他對女人天生的魅力讓他又回到原來唐璜般的生活,這又成了逃避生活苦悶的一種方式。她想要相信他人可以沒有愛而做愛的解釋,甚至嘗試象他一樣「輕」,可一時的放縱只讓她感到羞辱和恐懼,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氣。她要逃離,他不理解但依了她,因為生活的經驗已讓他感到他們不可分割。 他們到了鄉村。生活盡管單調,但辛勤的勞動讓他們遠離城市的喧囂和誘惑,找到心靈的平靜。他們度過了最快樂的幸福時光,無需擔心他人的干擾,沒有謊言和欺騙,沒有傷害。 在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小狗卡列寧臨終的時候,特蕾莎非常認真地對托馬斯講述她對卡列寧和對他的不同的愛。托馬斯沒有生氣,他懂得 特蕾莎言語中的真誠和信任,這信任曾被他視為一種負擔,現在已經是一種享受。似乎這時他們才真正相愛,他們相依為命,相互取暖,為此所有的犧牲都變得無足輕重。 影片最後他們葬身於一場到鄰村跳舞返回的車禍中,出事前特蕾莎問正在駕車的托馬斯在想什麼,他說他只感到很幸福。能在這樣的狀態下一起進行另一個世界,是幸福的。 這部電影又是一個輪回的客觀反映,同時它也是社會契約論的有力支持者。它向我闡述了錯誤的時間里遇到正確的人是痛苦的,反之亦然,只有正確的時候遇到正確的人才是有可能會幸福的。同時本片也講述了潛移默化和溫水煮青蛙的偉大(特蕾莎正是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改造了托馬斯,這讓我想起了蘇打綠所說的「要溫柔的改變這個世界),其實真正改變托馬斯的是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令托馬斯重了些,也令特蕾莎輕了些,他倆為了共同的責任都放棄和改變了一些自己過去的特質。責任成了偉大的調和劑,而它調和出來的就是愛。 而責任,代表、包含著責任的愛,就是布拉格之戀告訴我們的,雙方只有真正的負到了責任,愛情才會有可能比布拉格之春長久……

C. 奧地利有哪些厲害的足球運動員

波爾斯特,奧地利歷史上著名前鋒
瓦斯蒂奇,歐錦賽決賽階段歷史上年齡最大的進球者
哈佩爾,奧地利足球運動員與教練,曾率三支不同球隊闖入歐洲冠軍杯決賽,並兩次奪冠,被稱為「魔術師」
伊萬席茨,目前奧地利隊長,最大牌球員

當然還有一些如

尚尼(Harald Cerny)
費辛加(Wolfgang Feiersinger)
哈斯·克蘭克爾(Hans Krankl)

D. 納粹十大王牌師

二戰德軍納粹的十大王牌師有:帝國師、警衛旗師、歐根師、諾德蘭師、第三裝甲師、第七裝甲師、第十一裝甲師、第二十一裝甲師、第一裝甲師、骷髏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裝備與最先進作戰理念,再加上日耳曼軍人的尚武傳統和納粹的四處擴張侵略的需要。

因此德國軍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英勇頑強的軍隊,美英盟國的王牌師憑心而論與德軍的王牌師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到了二戰的中後期,德軍都是在絕對劣勢下以少打多。

(4)布拉格帽子擴展閱讀:

德國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是黨衛軍中第一個成為師級規模的部隊。但當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團擴編為師級建制,「帝國」師居於第二的位置。

參加了白色方案-入侵波蘭;黃色方案-入侵法國及低地國家;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台風行動-莫斯科戰役;堡壘行動-庫爾斯克戰役;守望萊茵行動-突出部戰役;春醒行動-維也納戰役等戰役。

「帝國師」作為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一部分參加了入侵俄國的作戰,在葉利尼亞戰役和斯摩棱斯克戰役中都表現的很不錯。它也是目標直指莫斯科的「台風」作戰的先頭部隊之一。

1941年11月,「帝國師」到達莫斯科郊外,成了德軍在俄國推進極限的見證人。但就在俄國首都在望的時候,惡劣的天氣、巨大的人員和裝備的損失以及一場聲勢浩大的蘇軍冬季攻勢結束了該師繼續推進的努力。伴隨著一場場血腥的、傷亡極大的、逐步後撤的防禦作戰,該師戰鬥力漸漸耗盡。

E. 開蒙特kenmont是哪國家品牌

開蒙特kenmont是捷克布拉格的品牌。

1、品牌歷史

開蒙特kenmont是一家以滑雪用品為主的服飾公司。2006年,開蒙特kenmont由上海歐梵實業有限公司引入中國,該公司根據根據東方人的臉型與特質,重新包裝與定製,並融入了亞洲元素。

2、上海歐梵實業有限公司聯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青浦區崧復路1600號。

電話:021-58886666

官網:Kenmont官網

F. 謝霆鋒一個帽子戴到發黑都不換,是節約還是隨意

謝霆鋒的人生就像一部故事書,裡面內容精彩繽紛,只需一翻開就再也不捨得合上,越往後越想理解,剛出生就自帶星二代光環,16歲進入演藝圈,摔吉他、叛逆這樣的事他沒少干。18歲戀上比本人大11歲的王菲,當時在文娛圈一度被視為不可理喻。後來又閱歷一些事,與張柏芝結為夫妻,生下兩個兒子Lucas和Quintus,原本以為人生就這樣的,結果還是逃不開離婚的命運,很神奇的是,最後他又和王菲走到了一同

那謝霆鋒到底有多不愛裝扮呢?一張圖來通知你,看看他戴的帽子就曉得了,這天他來到捷克的布拉格做節目,一邊走一邊逛當地的美食一條街,鏡頭幾次掃過他頭上的帽子,這整個帽子都臟到發黑了。而他好屢次做節目都是戴著這個帽子,連網友都看不去了,這也太隨意了吧,這么臟了還不捨得扔。

個人覺得隨意和節約的成分各佔一半,隨意是他的確很不拘小節,歷來不會把時間糜費在裝扮上,而節約是他覺得不需求糜費太多金錢在裝扮上,但他買吉他和音樂設備是很捨得花錢的。

G. 有誰能告訴我」布拉格之春」的資料嗎

由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The Unl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改編而來的影《布拉格之春》獲得了票房的勝利。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是成功的,但嚴格來講,它又是種無奈的媚俗。
片以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首都布拉格為歷史背景,圍繞托馬斯、特麗莎、莎賓娜與弗蘭茨四個年輕人之間的關系展開情,敘述了人類共同的命運主題。按結構主義雙元對立理論,我們可以將其主題結構陳列如下:
1. Soul & Body 靈與肉
2. Lightness & Being 輕與重
3. Shit & Kitch 糞便與媚俗
4. Karenin & Mofesto 卡列寧與莫菲斯特
當然,我們還可以挖掘出其它主題結構,如侵略與抵抗、忠誠與背叛、人性與獸性等等,從根本上講,電影的敘事都是圍繞這四個二元對立展開的,人物、情節、命運最終都上升到這四個哲學層面上來了。
特麗莎的到來打破了托馬斯靈肉分離的生活,那在夢中緊緊拽住他不放的小手鎖住了托馬斯的愛情,隨著聯的進軍,生命也開始變得沉重。二人離開布拉格又重返布拉格,與生命和愛相比,蘇聯「偉大的進軍」顯得是那麼的虛無可笑。與此同時,莎賓娜對弗蘭茨和洲大陸的背叛,進一步諷刺了所謂自由民主共產主義理想的媚俗。電影雖未插入斯大林兒子因糞便而死的情節,但通過托馬斯拒絕為當局簽字的行為,表現了捷克知識分子不為強權低頭的骨氣,暴露了當局政客虛偽醜陋、臭不可當的嘴臉。在這樣一個極權的社會里,生活被謊言所掩蓋,一切都是那麼的輕,唯人性的光芒才能體現生命的厚重。當卡列寧和一塵不染的小豬莫菲斯特結成好友時,電影進入了一種鄉村生活的清麗與野趣,對生命的思考,是影片的高潮。人性與獸性,本是相通,沒有靈肉分離的困惑,也就無所謂什麼忠誠與背叛了。難怪特麗莎抱著因癌症而奄奄一息的卡列寧時會說:「Do you know Tomas, maybe I like her more than you .」托馬斯最後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了卡列寧的痛苦,在一個清晨,二人為她搭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卡列寧微笑著,這是一個多麼溫馨的畫面啊,沒有了輕與重的顧慮,靈與肉在此合一。
除此之外,電影在許多鏡頭的處理上也是非常成功,比如說特麗莎的鏡子,在鏡頭前,同一個鏡子里出現過特麗莎的帽子,托馬斯、弗蘭茨的身影和特麗莎的裸體。拉康說過:「鏡象是主題與包括他人在內的客體進行『自戀性』同化的原型。」法國電影理論家鮑里同時指出:「正是鏡象的原型為電影觀眾的深層心理析提供了模型。」人物-鏡子-鏡頭-觀眾,多重認同,意蘊可謂深刻;還有就是在莎賓娜的畫室里,出現過一個縱深鏡頭:由抽象畫和玻璃陳列的畫室里,特麗莎和托馬斯的情人莎賓娜正親切地交談,遠處廚房裡的托馬斯正一言不發地切著菜――一個鏡頭便讓人產生了對三人之間微妙關系的思考;另外,電影在表現特麗莎對靈肉分離的困惑時,有這么一組畫面:在巴羅克式的音樂背景下,麗莎以柔美的身姿出現在游泳池裡,鏡頭隨後以特麗莎本人的視角展開,在水面和水下進行交替,這時幻覺出現了,池邊練習的少女時而光著身子,時而又赤身裸體,教練時而變成托馬斯,時而又變成它自己,隨著音調的加強,鏡頭又在池水和特麗莎之間轉換,蒙太奇的運用非常的成功;再談談蘇聯進軍布拉格的鏡頭,完全採用黑白的畫面,既給人一種歷史的實感和厚重感,又如夢境一般虛幻無形,捷克歌手傷感的歌聲和街邊議人群中的小提琴與坦克的擠壓撞裂聲交雜在一起,更有種催人淚下的效果。特別是那張蘇軍舉槍對准特麗莎的照相機鏡頭的照片被洗出來時,畫面故意停滯幾秒,所有場景又切換為彩色,對歷史和生命的表現非常的有力。
然而,盡管有種種成功之處,這部電影嚴格來講還是擺脫不了所有成功影片媚俗。媚俗本是昆得拉在這部小說中想要表現的一大主題,卻在電影中被淡化了。首先,弗蘭茨這一與托馬斯平行的人物成了影片中的配角,其追求虛假崇高的精神實質非但沒有的到批判在被莎賓娜拋棄後還可能使觀眾產生一種同情,這就誤讀了主題。其次,作為一部表現存在主義的電影,畫外音和獨立字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除了開頭短短幾秒話外音外,整部片對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哲理的意向表達都做得太少,如果沒有讀過原著,觀眾實在摸不出昆德拉的本意。三,讀過《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讀者都知道,馬斯在第三章就死了,小說的情節是打亂了的,有的倒敘,有的插敘。雖說電影不能成為文學的奴僕,可以有自己的表現方式,但如此連續性的敘事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一些重大的主題,作者很多精闢的論述在影片中徹底消失了。最後,說說影片的結尾。薩賓娜接到來信,告訴她托馬斯和特麗莎死於車禍――雨天,剎車失靈然後鏡頭又閃回到那個感人的瘋狂的鄉間舞會,托馬斯和特麗莎幾乎是跳著舞伴著上飄的樂曲聲走上樓梯去度過一個甜蜜的夜晚。此時,死亡的命運與愛情的幸福在讀者心中形成了巨大的差,著就是這樣結局的,而在電影中,考夫曼卻在卡車行使的路上安排了這樣的對白:「Tomas, what are you thinking?」「 I'm thinking how happy I am.」這無疑畫蛇添足了,就象小學生寫作文非要在文末點明中心思想一樣,給人感覺實在太輕。
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媚俗之處,然而這並不影響其總體上的成功。克拉考爾說過:「電影所攫取的是事物的表層,一部影片越少直接接觸內心生活、意識形態和靈問題,它就越富於電影性。」如果企圖讓《布拉格之戀》直接用文學的手法將「大主題」搬上銀幕,那它的結局也就和大多數先鋒派電影一樣,走向與現實和票房相反的方向了。畢竟文學中很多東西是電影所不能表達的,要成功,便要媚俗,這是電影的無奈,就看如何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權衡取捨了。

H. 捷克的文化

談及捷克文化,必須提到捷克文學,因為這里誕生了卡夫卡、哈謝克、塞弗爾特、昆德拉等世界級文學巨匠。
捷克在20世紀曾有過兩次文學藝術的繁榮,第一次繁榮是20世紀初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後,捷克出現了許多文學大家。比如人們熟知的雅洛斯拉夫·哈謝克(1883-1923)、弗拉迪斯拉夫·萬楚拉(1891-1942)、卡·恰佩克(1890-1938),還有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詩人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1901-1986)。「這一批捷克文學家一下子將捷克文學提升到了歐洲文學的高度,可惜這個文學進程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
1938年,德、意、英、法四國首腦簽訂慕尼黑協定,命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給納粹德國,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又進入了被佔領時期。「但即便在被佔領時期,捷克亦有出色的作家和作品。」紅色經典《絞刑架下的報告》作者尤利烏斯· 伏契克(1903-1943),還有恰佩克、萬楚拉,「他們都被德國法西斯殺害了,但他們的作品還是讓人們感受到了捷克文學的存在。
第二次繁榮則源於20世紀60年代,那時有瓦茨拉夫·哈維爾(1936-2011)、米蘭·昆德拉(1929-)、伊凡·克里瑪(1931-)這三位並稱為「捷克文壇三駕馬車」的大家。「這些人在上個世紀60年代,比如我們現在會提到的『布拉格之春』中以作家的身份發揮了特別積極的作用。昆德拉的代表作《玩笑》就是在60年代初出現在捷克讀者的視野中的。」1968年8月,捷克「布拉格之春」被鎮壓告終。「這時捷克文學重新跌落低谷。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時候,捷克作家還是用他們的方式讓作品發出聲音。」 服飾禮儀:捷克人在穿著上比較講究,正式場合都是西裝或長大衣,天氣寒冷時還戴帽,圍較長較寬的漂亮的圍巾,婦女愛穿具有傳統風格的黑色或深紅色裙,一旦結婚,男子就把羽毛從帽子上摘下來。
儀態禮儀:捷克人認為可以沒有好衣服,不可沒有好風度。他們不但在與別人打交道時談吐文雅,彬彬有禮,而且獨處時也不隨便,對舉止輕浮的人非常討厭,對公眾場合摟肩搭背的現象也沒有好感。在家裡,對長輩恭敬,在室外,扶老攜幼者隨處可見。
相見禮儀:現代捷克人絕大多數只有一個姓和一個名,即姓,名各一詞或一節,為了與自己同名同姓而且身份又相近者相區別,有人還要加一個中間名。稱呼時,一般稱呼先生小姐。見面行握手禮。
餐飲禮儀:捷克人習慣吃西餐,也愛吃中國菜,尤其喜愛廣東菜餚。在家裡宴請客人時,往往在請柬上註明請自帶餐具,因此,客人須自帶餐具赴宴。捷克居民每人每年要消費160升左右的啤酒,居世界前列。
喜喪禮儀:每年新年開始,這里都要舉行迎接新生兒的傳統儀式。元月3日選出新年裡的第一批嬰兒公民,選中的將得到衣服和搖籃車等獎品。當地人的婚禮在教堂舉行。這一天,新娘家門緊閉,等待由新郎及媒人所率領的迎親隊伍前來迎娶。
商務禮儀:捷克對外貿易發展很快,它同世界上一百多家和地區有經濟貿易聯系,其具體外貿進出口業務由外貿企業負責。在當地進行商業會晤時,一般要提前多日約定。談判前應有足夠准備,談判過程中應有耐心。
旅遊禮儀:捷克千方百計地發展旅遊業,幾乎所有歷史文物,名勝古跡都對旅遊者開放,而且特別重視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和水平。他們待客彬彬有禮,喜歡不厭其煩地介紹這里的山川景物,名勝特色,歷史掌故和風土人情,一般情況下可付給小費,或事先打聽後再作決定是否付小費。
主要禁忌:捷克民族將玫瑰花視為國花,人們普遍忌諱紅三角圖案。受歡迎的談話內容是體育運動等,不受歡迎的話題是政治問題和家庭瑣事等。 捷克人的飲食以豬肉為主,日常民族飯菜是豬肉排、甜酸菜和饅頭片,捷克人喜飲啤酒,人均消費量160升,據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別錯過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麵皮包肉餡的洋水餃,但是配上東歐人特愛的酸白菜(Zeli)及沾醬,相當美味。
捷克人嗜食肉類,水果蔬菜很少。捷克的國菜,可以說就是烤豬肉了(Knedliky及Zeli),燉煮的食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捷克人嗜酒,當地釀制的皮耳森啤酒(PlzenskyPrazdroj)相當知名,皮爾森啤工廠開放參觀,愛酒人士不可錯過。另外,摩拉維亞地區的葡萄酒也相當不錯。捷克各地的Pub提供各式酒類,除了啤酒,還有梅子白蘭地(slivovice)、草葯苦酒(becherovka)等,都算得上口味特殊。
捷克和斯洛代表客人在食上習慣吃西餐。他們吃早餐時,要有麥粥。而在晚餐時,一般都要有湯。但是,他們愛吃清湯,同時也特別愛吃用奶油做的各種點心。一般說來,他們在口味上與法國人相似,喜食以炸、燜烹的菜餚。
捷克最有名的美食是gulas是一種燉牛肉。而這種燉牛肉的方法也很復雜,他要按照時間添加二十三種不同的調味料。整個製作過程要大約四個小時。

I. 捷克民俗、文化及產業

捷克人比較溫順嚴禁,既不像義大利和荷蘭人那麼開朗好客,也不像德國人那樣高傲冷淡,捷克官方語言為捷克語屬斯拉夫語系,捷克盛產啤酒.水晶.斯高達汽車.葡萄酒也不錯.

J. 上一個在歐冠淘汰賽獨中四元的是誰

梅西是第一個在歐冠主客場淘汰賽中獨中四元的球員
歐冠歷史上也只有六人上演過獨中四元
梅西之前,只有范巴斯滕(AC米蘭)、小因扎吉(拉齊奧)、普爾紹(摩納哥)、范尼(曼聯)和舍甫琴科(AC米蘭)做到過

第一個當屬
范巴斯滕(AC米蘭)

1988年10月16日 1988-89賽季歐冠第一輪 AC米蘭 5-2 索菲亞列夫斯基

范巴斯滕在此役的第2、第13、第43和第84分鍾獨中四元,維爾迪斯也攻入一球,幫助AC米蘭5比2輕取索菲亞列夫斯基,並且以總比分7比2晉級下一輪。

小因扎吉(拉齊奧)

2000年3月14日 1999-2000賽季歐冠第二階段小組賽D組 拉齊奧 5-1 馬賽

此役的第17分鍾、第37分鍾、第38分鍾和第71分鍾,小因扎吉連入四球,讓做客的馬賽隊完全失去抵抗能力,最終1比5敗下陣來。賽後時任拉齊奧主帥的埃里克森甚至為因扎吉惋惜:「本來他可以進六個球的,可惜沒有。如果真那樣,他就可以創下冠軍杯的單場進球紀錄了。」

普爾紹(摩納哥)

2003年11月5日 2003-04賽季歐冠小組賽 C組 摩納哥 8-3 拉科魯尼亞

摩納哥和拉科魯尼亞這場比賽堪稱「刷數據」,克羅埃西亞前鋒在第25分鍾至第49分鍾內連入四球,雙方梅花間竹般地進球,在第68分鍾就將比分刷新至8比3,這也是終場比分。摩納哥這個賽季在歐冠上的神奇一直延續到決賽,可惜決賽中他們負於更神奇的波爾圖。

范尼(曼聯)

2004年11月3日 2004-05賽季歐冠小組賽 D組 曼聯 4-1 布拉格斯巴達

又是一場一個人決定一場比賽的表演,第14、第25、第60和第90分鍾范尼包辦了4粒進球,布拉格斯巴達只是扳回挽回顏面的一球。

舍甫琴科(AC米蘭)

2005年11月1日 2005-06賽季歐冠小組賽 E組 費內巴切 0-4 AC米蘭

烏克蘭核彈頭在比賽的第16、第52、第70和第76分鍾完成超級帽子戲法,幫助米蘭在客場輕取費內巴切,這也是迄今的獨中四元表演中,

梅西(巴塞羅那)

2010年4月7日 2009-10賽季歐冠1/4決賽次回合 巴塞羅那 4-1 阿森納

比賽的第18分鍾,本特納為阿森納首開紀錄,但僅3分鍾後,梅西就用一粒進球開始了自己的表演,第41分鍾梅西就完成了自己的帽子戲法。下半場第80分鍾,梅西又戲耍對方防線攻入第四球。

與布拉格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衣服風衣網爛了怎麼辦 瀏覽:655
卡地亞手錶皮帶怎麼上 瀏覽:254
飲料蓋子做帽子 瀏覽:373
g2000男士皮帶 瀏覽:243
問一下萬斯鞋配什麼褲子 瀏覽:36
韓雪的小品藍色外套 瀏覽:31
快手紅人褲子四千多 瀏覽:449
純陽蘿莉校服匯總 瀏覽:416
長裙子是什麼風格 瀏覽:425
發鬢如何夾到帽子上 瀏覽:328
立體女t恤品牌及商品 瀏覽:324
抖音4個奶奶旗袍 瀏覽:759
男生藍寸衫怎麼配褲子好看 瀏覽:295
tnfsupreme聯名羽絨服多少錢 瀏覽:627
加拿大大鵝羽絨服真假辨別 瀏覽:957
男士正裝襯衫哪個品牌質優 瀏覽:777
印花女襯衫什麼牌子的好 瀏覽:552
淘寶網中老年羽絨服女款 瀏覽:176
日本女裝叫和服男裝叫 瀏覽:326
阿迪褲子穿什麼鞋子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