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官帽有哪些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烏紗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為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② 明朝殿閣大學士,頭上戴的什麼手中拿的是什麼
"大學士"是一品
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手裡拿的是: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
③ 明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王上
④ 古代那個朝代的官帽前面貼一塊玉.玉上面有蘭花圖案
從古畫上的人物形象看,大約是明朝。
宋以前,玉多系於腰間。
清,則戴在手上。
⑤ 在烏紗帽上鑲上玉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意義請各位高手回答。
烏紗帽起源於東晉,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逐漸流行起來,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到了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已經成了一種常見服飾。隨後,經過宋朝的改良,一直到明朝才成為官員專用品,普通老百姓不能佩戴
⑥ 為什麼君王的帽子前面吊著12根玉石珠串
這象徵著皇帝的權力,征著古代奴隸或封建君主的最高權力和政治思想。原意是提醒你不要看,不要被眼睛蒙蔽。當然這12旒玉石珠串同時也經歷過朝代的變化。
12根玉石珠串是為了保持君王的威嚴以及提醒君王的義務。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不同的朝代在形制和場合上都發生了變化,從12旒改為5旒,通常是5旒,每根有九顆珠子,象徵著「九五之尊」。同時按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因此這也是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的。
⑦ 清平樂的官帽中間沒有玉,而大宋宮詞的帽子有玉,是不是那個沒有還原到啊
帽子上那塊石頭叫帽准,清朝的時候才在瓜皮帽上出現。宋朝肯定沒那東西,這很明顯是《大宋宮詞》的服裝設計人員穿鑿附會了。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帽正才流行。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⑧ 明朝皇帝在典禮上戴的皇冠,前後所綴珍珠是各12串嗎為什麼
現代能夠看到皇帝的皇冠最多隻能到明朝,這得靠郭沫若同志挖了定陵,大家才對明朝皇帝的皇冠有直觀的認識,題目說的那種皇冠有個專用名稱——冕旒。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冠,裡面有很多的講究。
冕旒其實發源很早,據傳說可以追索到黃帝那裡去,至於原始社會或者奴隸社會的統治者是不是戴禮冠,戴什麼樣的禮冠,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畢竟沒有考古實物出土,也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
明朝皇帝其實都很少戴冕旒,他們有自己的常用的皇冠,感謝郭沫若同志,他給我們挖出了明朝皇帝日常佩戴的皇冠,讓我們能夠直觀的看到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⑨ 明朝御史官服中間的那個圈圈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元朝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後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
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
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三、襆頭:
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
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
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
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折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它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規定: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
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
海馬。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官服補子
明代官像畫保存了當代的官服藝術形式。明朝傳至今日的官服,幾乎盪然無存,少數從墓穴挖出來的幾件,也是破損腐朽變色了。而官像畫里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艷,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可說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歷史的官樣服裝秀,也提供學術研究、古裝戲、現代的服飾造形設計良好的參考。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實例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
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古人與現代人都注重頭圍身段、個性氣質的整體表現,除了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女生冠釵細件的形式花樣,更是多采多姿,翠博山(翠蓋)、金鳳(金翟)、珠翠翟、珠滴、寶鈿;三博鬢(皇後才有)、珠牌(挑珠排、挑排結子)、珠翠雲片、冠緣設計,乃至發形、耳飾、胸針等,都有極豐富的變化內容,這顯示出古代手工社會,注重冠帽藝術表現,以及個人美感風格造形的品味。
由官家婦女裝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系。
二、衣服方面:
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而官家婦女更以紅色官服較多,所以,我們稱女生的刺綉、手工藝叫「女紅」,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
明代官服的纖綉花樣紋圖也頗多變化。有人說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龍袍,然而明朝留傳下來的「李貞寫真像」中,李貞就穿著五爪金龍的龍袍。官太太也有穿龍袍的,但可能都是比較大的官婦人。
⑩ 明朝官帽有帽正么
但凡和歷史沾點邊的影視劇,演的大部分朝代官員的帽子上都有「一塊玉」,這個裝飾物在帽子前方正中的位置,叫帽正或者帽准。但帽正主要是在明清才開始流行,明代時候的士大夫、讀書人就十分喜歡用玉器作為帽正,大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意思吧!文飾亦是多種多樣,有螭龍紋、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但是至今未出土明代帶有帽正的帽子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