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羅布人村寨的最後的羅布人
⑵ 羅布泊之謎
游移之謎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學家們曾對羅布泊的確切位置爭論不休,最終問題沒有解決,卻引出了爭論更加激烈的「羅布泊游移說」。此說是由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認為羅布泊存在南北湖區,由於入湖河水帶有大量泥沙,沉積後抬高了湖底,原來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處更低的地方流去,又過許多年,抬高的湖底由於風蝕會再次降低,湖水再度迴流,這個周期為1500年。
斯文·赫定這一學說,雖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認可,但對此質疑反對者也不在少數。近年來,我國科學家根據對羅布泊的科考結果,也對羅布泊游移說提出了質疑和否定。然而對這一問題的爭論,使人們對羅布泊這個幽靈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撲朔迷離了。
大耳朵之謎
就在人們對羅布泊一個個未解之謎爭論不休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2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拍攝的羅布泊的照片上,羅布泊竟酷似人的一隻耳朵,不但有耳輪、耳孔,甚至還有耳垂。對於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觀點認為,這主要是50年代後期來自天山南坡的洪水沖擊而成。洪水流進湖盆時,穿經沙漠,挾裹著大量泥沙,沖擊、溶蝕著原來的干湖盆,並按水流前進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環狀條帶。正因為乾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變化,影響了局部組成成分的變化,這就勢必影響乾涸湖床的光譜特徵,從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觀點,科學家們眾說紛紜,爭論不已,也許對於羅布泊的爭論永遠都不會結束。
詭異之謎
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壯的故事,更為羅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紗。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古絲綢之路就從中穿過,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盪,枯骨到處皆是。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此地時,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無一全者……」。許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遠的地方,不可思議的事時有發生。
1949年,從重慶飛往迪化(烏魯木齊)的一架飛機,在鄯善縣上空失蹤。1958年卻在羅布泊東部發現了它,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飛機本來是西北方向飛行,為什麼突然改變航線飛向正南?
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事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國家出動了飛機、軍隊、警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毯式搜索,卻一無所獲。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3具卧干屍。汽車距離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蘭農場職工3人乘一輛北京吉普車去羅布泊探寶而失蹤。後來的探險家在距樓蘭17公里出發現了其中2人的屍體,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汽車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失蹤。當直升飛機發現他的屍體時,法醫鑒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殺也不是他殺,身強力壯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羅布泊這個謎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來人們為你迷惘、思索、爭論、甚至獻身。
尋找彭加木,困難有三點。
唐守業說,大環境簡單小環境復雜是找尋的第一大難題。彭加木失蹤的庫木庫都客,南部是東西走向的庫木搭格沙漠,北面是東西走向的庫魯塔格山脈,初看上去地形十分簡單。但細看會發現,這里分布著鹽殼地、沙帶、蘆葦包、紅柳包、駱駝草,幾乎是每走一步都換一個小環境,這里的任何一個地方,藏起一個人來,都很難發現。
尋找的第二難就是尋找者必須克服枯燥情緒。由於沙漠中色調單一,長時間尋找,必定會產生枯燥、厭倦情緒。尋找過程中,情神稍一恍惚,就可能與彭加木失之交臂。
唐守業說,最後一個困難是,沙漠中的沙帶、鹽殼反光特別強烈,太陽一出,即使戴著防護鏡,也會令眼睛很不舒服。這也為尋找彭加木增加了不少難度。
「環竟惡劣復雜、情緒枯燥和視覺干擾,綜合中一起,就使得彭加木特別難找。」唐守業說,「在這次尋找中,探險隊將不貪多求快,而是要在認真細致上下功夫。」
⑶ 100年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闖入羅布泊,打破了沙漠的寂靜。一座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但卻消失了上千年
是樓蘭古國
⑷ 冒險家的故事
(1865年~1952年)
斯文•海定是瑞典探險家,他一生中有30年時光是在中亞細亞和中國進行探險。
斯文•海定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1894年~1897年在中國西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時得到的。他解開了環繞羅布泊這個鹹水湖盆地的位置之謎。該湖似乎已從古代中國人最早所測會的地圖上有所移動。斯文•海定發現供應該湖水源的塔里木河河道頻頻遷徒 ,致使該湖位置也隨之移動。左圖:斯文•海定騎著一頭雙峰駝。中亞細亞產的當地駱駝是用來馱貨的。
1900年,斯文•海定在沙漠中發現了樓蘭城遺跡。1905年,他重訪西藏後,繪制了第一張詳細的西藏地圖,並且發現了印度 河的發源地。
斯文•海定繼續旅行,直到60多歲。他撰寫了許多本關於自己長途旅行的書。這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名的探險家之一。
在探險旅行中,斯文•海定收集了8000多個岩石標本以及古代文明的遺物。這些物品如今保存在瑞典斯德哥爾摩 的斯文•海定基金會。
⑸ 樓蘭遺跡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西域古國名。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 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樓蘭古城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旅遊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文明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 水源改道?入侵?
樓蘭古城的發現
1900年,樓蘭古城被重新發現。有說法是新疆農民所發現,也有說法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所發現。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乾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面達12000平方公里,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里,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但至1972年,卻最終乾涸。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水豐魚肥的羅布泊變成茫茫沙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沖——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這一直是個科學之謎。
最近,中科院羅布泊環境鑽探科學考察隊對羅布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環境科學考察。考察隊認為:據初步推斷,隨著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萬年前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遷移,乾旱化逐步加劇,最後導致整個湖泊乾涸。這樣的一個解釋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則認為,羅布泊乾涸的原因很復雜。這裡面既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地域性的問題,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還有人為方面的因素。
一、全球氣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約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即由末次冰期的乾冷環境演變成冰期後時期的濕潤環境,藉此契機,人類文化也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而一萬年之後,地質環境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性變化,距今約10000年至8000年為升溫期,距今約8000年至3000年為高溫期(氣候適宜期),距今 3000年至今為降溫期。這三大環境格局變化為地質、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古環境研究所證實,只是在三階段劃分的時間上,由於方法、地點或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這種環境氣候的變化規劃了人類的活動范圍與方式。
以樓蘭為例,新石器時代人類便涉足這里,青銅器時代這里人口繁盛,這時恰值高溫期,羅布泊湖面廣闊,環境適宜。但此後進入降溫區後,水土環境變差,河水減少,湖泊縮減,沙漠擴大。在距今約2000年左右旱化加劇,這表現在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冰進發生,黃土堆積,湖沼消亡,海退發生。
樓蘭古城的消亡大約在公元前後至四世紀(中原的漢朝到北魏時期),這時正是旱化加劇的時期。其實,在這一旱化過程中,不僅是樓蘭古城消亡,而且由於沙漠擴大,先後發生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的消亡。
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國北方,甚至是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空間,只是由於樓蘭處在乾旱內陸,這里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更顯著罷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這種隆起對中國西北部的氣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於羅布泊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東亞西北內陸,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都很少到達這里。
當全球氣候發生變化時,整個東亞西部都開始出現了乾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趨勢。在這期間,羅布泊開始從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萬年左右的時候,湖面急劇下降到最後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統一的古羅布泊分解成現在的台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北面較大的羅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還有一點必須值得注意,據說從近來的遙感資料判斷,孔雀河上游曾發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這次滑坡整個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羅布泊的來水被斷。現在的問題是還不知道這次滑坡的具體時間,它是否發生在羅布泊乾涸之前還有待於研究。
三、人類過度開發加速羅布泊消亡
人類活動對羅布泊乾涸的影響,在晚近期可以說越來越大。水源和樹木是荒原上綠洲能夠存活的關鍵。樓蘭古城正建立在當時水系發達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這里曾有長勢繁茂的胡楊樹供其取材建設。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他們砍伐掉許多樹木和蘆葦,這無疑會對環境產生負作用。
在這期間,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水系的變化和戰爭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5號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樹樁」說明,樓蘭人當時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機,只好祈求生殖崇拜來保佑其子孫繁衍下去。但他們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樹木,使當地已經惡化的環境雪上加霜。
羅布泊的最終乾涸,則與我們解放後在塔里木河上游的過度開發有關。當年我們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後,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現斷流。這一點從近年來的黃河斷流就可以得到印證。羅布泊也由於沒有來水補給,便開始迅速萎縮,終至最後消亡。
四、樓蘭古城消失成為「曠世之憾」
提起樓蘭古城,人們都會想到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因為他在1901年首次對外宣布樓蘭古城的存在。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沙漠中考察,他僱傭的驢工兼向導,維吾爾族農民艾爾迪克因丟失工具,在尋找的途中,偶然在羅布泊西北岸發現一片古代遺址,斯文·赫定聽說後,馬上隨艾爾迪克來到了遺跡處,發現這片古代遺跡地面上,散布著美麗的木雕、織物、錢幣。
因缺乏飲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經過一年的准備,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專程來到這片遺跡,進行了一個星期的發掘工作。經過整理分析,赫定根據出土文書中有樓蘭字樣,遂將此遺跡定為樓蘭,這一重要發現震驚了世界,為斯文·赫定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隨後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著赫定的路線圖找到樓蘭遺址的,他們的發掘工作更徹底和細致,但同時也是破壞和掠奪性的。這些工作成了以後樓蘭探險的重要地理依據。
盡管從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難以辨認樓蘭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學家從大量資料和考察中發現,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廢棄了1500年的樓蘭城曾經輝煌一時。據專家分析,樓蘭遺跡已經有了1800年的歷史,經歷了風沙洗劫後,僅存殘缺的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牆。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看,當時普通百姓的住房條件比較簡陋,但遺跡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細的木製品和古錢幣又提醒人們,樓蘭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專家認為,樓蘭城中已有了貧富分化,這些木製品同時又為我們展示了當時木工精湛的手藝和樓蘭經濟的繁榮。專家發現,像這樣的民宅,留存下來的還有幾十間,並集中在城西組成了居住區,而在城東又分別有行政和軍事區,城市功能齊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規劃和發展意識顯而易見。
⑹ 中外探險家的四個故事
詹姆斯.庫克船長1728年出生在英國北部約克郡的一個小村莊,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航海探險擁有濃厚的興趣,長大後他參加了英國皇家海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1768年8月他受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委託,率領20名水手,駕駛著Endavour號的木製帆船,航行36000海里,首先到達了紐西蘭,在回來的途中,即1770年4月19日他作為第一位英國人在雪梨登上了澳洲大陸。幾天後,他們離開了雪梨,沿著澳洲東海岸繼續向北航行,後來在澳洲大陸最北端的Cape York (現名Cook Town),他利用上岸修船的機會,考察了當地的地理,氣候和動植物,他認為這個地方適合於人類的生存,所以他就將整個澳洲大陸的東海岸宣布為英國的領土,並命名為「新南威爾士」(NSW)。幾年後,作為英國在海外最大的犯人流放地的美國爆發了獨立戰爭,最終導致英國失去了北美殖民地,在這種局勢下,英國國王決定將澳洲作為英國新的海外犯人流放地。1788年1月26日,在菲利浦船長的率領下,第一批英國流放犯人的船隊在雪梨港登陸,從此掀開了澳洲近代歷史的篇章。所以後人將庫克船長譽為澳洲的建國者,1月26日定為國慶日。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
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險家,他從16歲開始,從事他終身以之無怨無悔的職業探險生涯,因為探險,他終身未婚,與姐姐相依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國,不但路人皆知,而且為人們所熱愛崇敬,與諾貝爾有齊名之譽。少年時,目睹瑞典極地探險家諾登舍爾載譽歸來的盛況,興起"大丈夫當如是"的念頭。機緣湊巧,諾貝爾投資俄國中亞巴庫油田,當地一位工程師想為兒子聘請家教,赫定得到了這份合同。第二年也就是1886年春天,合同期滿,赫定南下做縱貫波斯的旅行,為廣袤的亞洲腹地深深吸引,終生事業方向由此確定。此後長時間的探險生活,甚至使他無暇娶妻。他說:我已和中國結婚。 兩項成績使赫定名滿天下。一個是發現樓蘭古城,一個是填補地圖上西藏的大片空白。(當然這都是從歐洲人的角度來說,赫定通過精確的描述,第一次把它們納入西方知識體系。赫定因此成為世界級偶像,激勵了包括斯坦因等一批人步其後塵)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對赫定的介紹者說:你該不是說,這就是那個赫定吧?而當時很多西方國家領袖以結交赫定為榮,英國駐印度總督寇仁勛爵亦曾允諾提供一切條件幫助赫定探險西藏。可惜他旋即去職,英國政府的態度也完全轉變--禁止赫定從印度入藏,使得他只能繞道克什米爾。
劉雨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走完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上、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物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世界數百家報刊、雜志、電視能報道了他的探險事跡,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1491年出生於聖馬洛-1557年)是法國探險家。他對聖勞倫斯河流域進行了考察。他的工作為新法蘭西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同當時很多的探險家一樣,卡蒂亞希望能找到從歐洲到東方的新航線。1535年他航行到了現在叫做蒙特利爾的地方。卡蒂亞將附近的區域叫做Lachine(中國),當然,這是一個哥倫布式的錯誤。
⑺ 探險家的故事
)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為了給將來探險做准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二)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於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於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並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並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三)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馬丁•弗羅比歇
(約1535年~1594年)
馬丁•弗羅比歇是英國第一個探測北冰洋的航海家。年輕的時候,他曾當了多年「私掠船船員」。這個字眼是以客氣的方式來形容那些英國海盜的。他們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暗中支持,去攻擊從新大陸運來財富的西班牙船隻。
1576年,弗羅從歇率艘船出發去尋找西北航道,災難幾乎驟然間就降臨了。3艘船中最小的一艘船沉沒在大西洋的浪濤之中。另一艘船在風暴中與弗羅比歇所乘的船分散後,回到了港口。這樣,只剩下弗羅比歇自己的「加布里埃爾號」獨自繼續航行。
在探測過加拿大東北海岸外的巴芬島後,弗羅比歇回到了家鄉,隨船帶回了一些他以為可能含金的黑色岩石樣品。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受此鼓舞,便資助他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遠征。這兩次遠征運回來約1500噸黑色岩石,但結果卻發現是一錢不值的東西。
毫無成果的找金活動使得弗羅比歇尋找西北航道的企圖也破滅了。但是,他對北冰洋沿岸以及在那裡所遇見的惡劣航行條件的描述,激勵著後來的探險家們去迎接挑戰。
從北極回來後,弗羅比歇繼續他的航海生涯,並且在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指揮下工作。他後來因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艦隊的戰斗中發揮了作用,被封為爵士。
弗羅比歇第一次航行歸來時帶回了「一個奇怪的亞洲人」-----一個在巴芬島被 抓獲了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囚徒。這個有有著亞洲人的相貌,使弗羅比歇深信他離中國不遠了。弗羅比歇太自信了,他的判斷並不正確。他犯了一個錯誤。
斯文•海定
(1865年~1952年)
斯文•海定是瑞典探險家,他一生中有30年時光是在中亞細亞和中國進行探險。
斯文•海定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1894年~1897年在中國西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時得到的。他解開了環繞羅布泊這個鹹水湖盆地的位置之謎。該湖似乎已從古代中國人最早所測會的地圖上有所移動。斯文•海定發現供應該湖水源的塔里木河河道頻頻遷徒 ,致使該湖位置也隨之移動。左圖:斯文•海定騎著一頭雙峰駝。中亞細亞產的當地駱駝是用來馱貨的。
1900年,斯文•海定在沙漠中發現了樓蘭城遺跡。1905年,他重訪西藏後,繪制了第一張詳細的西藏地圖,並且發現了印度 河的發源地。
斯文•海定繼續旅行,直到60多歲。他撰寫了許多本關於自己長途旅行的書。這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名的探險家之一。
在探險旅行中,斯文•海定收集了8000多個岩石標本以及古代文明的遺物。這些物品如今保存在瑞典斯德哥爾摩 的斯文•海定基金會。
鄭和簡介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1382年元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為朱棣的近侍。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斗,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於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於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張騫(?~前114)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玄奘(602~664)
唐代僧人。旅行家,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宗創始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俗姓陳名�。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13歲受度為僧,20歲受具足戒。參拜名師學《涅盤經》及《攝大乘論》、《毗論》、《成實論》,感各家學說不一,不知所從,決定西行求法以釋疑惑。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經今甘肅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過今新疆及中亞地區南下,沿途拜師求學,於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王舍城,入那爛陀寺從戒賢門下學《瑜伽師地論》及《顯揚聖教論》、《中論》、《百論》和因明聲明學、梵書《聲明記論》。在那寺五年備受尊崇,為十大德之一。貞觀十年離那寺游學東南西北印諸國,後返那寺。應師囑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著《會宗論》駁師子光見解;著《制惡見論》破般若毱多之說。後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玄奘為論主,立大乘義並示與眾,到會者有國王僧眾外道數千人,無一人敢對論,奘獲全勝,被尊為「大乘天」、「解脫天」。此後經西域南道於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返抵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里,攜回大小乘經律論657部。爾後住弘福寺、慈恩寺,集名僧建譯場,20年間譯經75部1335卷,主要有《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等,又將《老子》等譯成梵文;著《大唐西域記》。門下高足如雲,有窺基、圓測、神昉、嘉尚、神泰、道寶等。
徐霞客(1587~1641)
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中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好學,博覽史籍及圖經地誌。應試不第後,感慨於明末政治黑暗,黨爭劇烈,遂斷功名之念,以「問奇於名山大川」為志,自21歲起出遊。30餘年間,東涉閩海,西登華山,北及燕晉,南抵雲貴兩廣,游歷了今日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等地 。他在旅行中備嘗艱險,遇盜被劫、絕糧乞食,均未挫其意志。觀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他以目驗的事實,修正了許多古代地誌沿誤之處,破除了若干迷信臆說。他從樸素的科學方法出發,闡明了地下水壓力原理,得出河流流速與流程成反比的分析,觀察到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生態的影響。特別是他實地勘查了100多個石灰岩溶洞,正確指出岩溶地貌的成因和特徵。這一發現,早於歐洲人約兩個世紀。他用日記體寫的記游散文,運用了豐富的描繪手段。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94年5月,一艘名叫「黃蜂號」的美國核動力潛水艇在波羅的海執行巡邏任務時,突然發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潛水艇急速下沉,艇內的23名船員被沉入海底43米處。
由於海水壓力過大,他們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強大的壓力會把人壓成肉餅。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內,用不了多久,人人都會因缺氧而死。
艇長米蓋羅尼在啟動通氣蓋時,被鐵蓋子猛地擊中頭部,立即倒在血泊中死去。在緊要關頭時,失去了主帥,大家更是驚慌失措,亂成一團,感覺死神離他們越來越近了。
就在這關鍵時刻,忽然有人用高亢的嗓音說:「伙計們,大家不要亂,靜下來動動腦筋,可能我們會在絕處逢生的!」
眾人的眼光集中盯在這個說話人的身上,才發覺講話者是炮手貝利,盡管他只有28歲,可是在艇內已經工作了8年,是個老練而出色的炮手,他的特點就是頭腦靈敏,臨危不亂。
「伙計們,我宣布,從現在開始,由我擔任代理艇長大家都要聽我的指揮!」
貝利的果斷和冷靜,使大家鎮靜了下來,大家不約而同地紛紛點頭,表示願意聽從他的指揮。
大家一起開動腦筋,主意一個接著一個地提出來,但不是不切實際,就是不具備所需條件無法實現。
貝利也漸漸焦急起來,他心神不寧地在艙內來回徘徊,上牙咬著下唇,雙眉緊鎖著,眼光突然停留在一箱魚雷。驀地,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魚雷可以從炮口發射出去,能不能把人當作魚雷從炮口發射出去呢?
貝利把自己的設想說了出來,夥伴們聽後頓時嚇得目瞪口呆,人當作「海底肉彈」從炮口發射出去,這在人類海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
貝利鎮靜地說:「人和魚雷粗細差不多,所以肯定能從魚雷發射管中發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式控制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達海面。」
「可是這樣做安全嗎?」一位名叫傑森的船員膽戰心驚地問。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貝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掃過傑森,語氣堅決地說,「關鍵就要看我們的毅力和勇氣了!膽小的在後面,膽大的在先上!」
大家呆了幾分鍾後,不得不同意試試貝利的設想,因為艙內的氧氣已用得差不多了,除了冒險執行這個方案外,沒有別的選擇了。
接著,貝利簡單地把要求說了一遍:「把活人當作魚雷發射,每個人在被發射前,必須排清肺部的所有空氣,再屏氣半分鍾,否則,活人就會因肺部擴張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魚不小心竄到海面上內臟爆炸一樣。」
看到有些船員滿臉驚恐的樣子,貝利斬釘截鐵地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開始准備,氧氣已經不多了!」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潛水員羅伯遜。他在呼完肺部空氣後,馬上屏住了呼吸,不一會兒,他的臉開始變紅,轉而由紅變白。他發現自己有點支持不住了,但他還是咬緊牙關屏住氣。就在這一剎那間,貝利按動了魚雷炮的開關,透過觀察孔,貝利看到魚雷炮的炮管以強大的氣流排開了周圍的一小片海水,緊接著,一個黑影從塗有塑料防水膠的發射管口沖出,一眨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羅伯遜被發射出去,不過是死是活誰也不知道。
接下來進行得很順利,船員一個接一個地被魚雷發射到海面上,連「膽小鬼」也被送了上去,最後只剩下貝利自己一人了。這時除了他自己外,潛艇內已別無他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來按動電鈕了。
此時艙內的氧氣已消耗殆盡,如果他不能在5分鍾內把自己發射出去,那他就要留在海底做「烈士」了。他長長地做了個深呼吸,然後慢慢地往外排氣。他竭盡全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當肺部的空氣被他一點一滴地擠完後,他馬上開始凝神屏息地啟動了開關,迅速鑽入了炮膛。
「轟」的一聲,貝利只覺得自己的身子在向上猛飛,他的耳朵有點痛就像是飛機迅速拉升時的感覺那樣,一剎那,他的耳朵聽到了的水聲,他睜開眼,發現自己已經在水面上,真是不可思議!
貝利看到水面上有好幾個頭在一上一下,他知道這是他的戰友們,他高喊:「我也上來了!」……
希望的曙光
文章主要講的是美國核動力潛水艇「黃蜂號」在波羅的海發生意外故障,23名船員被困在海底43米處的潛水艇內,在面臨死亡的危險關頭,炮手貝利果斷勇敢地利用發射魚雷的原理,把人當作「海底肉彈」從炮口發射出去,最後使23名船員全部獲救的故事。
在文章中作者運用了朴實,直白,簡練地語言和大量的側面描寫,巧妙地進行鮮明地對比把主人公寫得真實,自然,朴實,使主人公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作者並沒有極力地去運用誇張,比喻等手法和華麗地詞藻來給讀者樹立主人公高大地形象。簡單的語言描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被困艇內又失去了主帥時,大家的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和貝利的果斷和冷靜,這種鮮明地對比我們看到了主人公的臨危不亂。更有勝者是他的膽識過人,「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念頭:魚雷可以從炮口發射出去,能不能把人當作魚雷從炮口發射出去呢?」這在人類海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這不僅令遇難的夥伴們嚇得目瞪口呆,而且「人和魚雷粗細差不多,所以肯定能從魚雷發射管中發射出去」這樣的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精神,就連我們深感佩服。「膽小鬼」的種種驚恐、質疑、怯懦和貝利的堅持,他可是冒著把把23名船員送上天國的危險來做的。在語言方面作者用的是簡短用力的話,三言兩語就把主人公的形象刻畫出來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爭取!開始准備,氧氣已經不多了!」
當我們經歷了太多艱辛後,我們被城市的繁雜所蒙蔽了,我們疲憊了,慢慢地我們徘徊了,畏縮了,悲觀了,停止了腳步。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失去了勇氣,我們就束手無策了。我們應停下腳步來洗滌自己的心靈,應看到希望曙光,但是,人間是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恆的冬天,在成長的路上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也不要輕易地低頭,即使我們什麼都沒有,也不要有放棄的念頭,不管路要怎麼走,無論希望是多麼的渺茫,我們也不要輕易地放棄希望,應該勇敢地堅強地走下去,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去,因為我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一個月之後,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飢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徵;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張騫回來後,使大漢皇帝第一次聽到了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的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⑻ 為什麼瑞典探險家1900年發現樓蘭古國,震驚了世界
只要一塊大陸被發現,表示人類科學又進啦一步,會開心
⑼ 探險家的小故事
(一)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為了給將來探險做准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二)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於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於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並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並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三)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馬丁•弗羅比歇
(約1535年~1594年)
馬丁•弗羅比歇是英國第一個探測北冰洋的航海家。年輕的時候,他曾當了多年「私掠船船員」。這個字眼是以客氣的方式來形容那些英國海盜的。他們得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暗中支持,去攻擊從新大陸運來財富的西班牙船隻。
1576年,弗羅從歇率艘船出發去尋找西北航道,災難幾乎驟然間就降臨了。3艘船中最小的一艘船沉沒在大西洋的浪濤之中。另一艘船在風暴中與弗羅比歇所乘的船分散後,回到了港口。這樣,只剩下弗羅比歇自己的「加布里埃爾號」獨自繼續航行。
在探測過加拿大東北海岸外的巴芬島後,弗羅比歇回到了家鄉,隨船帶回了一些他以為可能含金的黑色岩石樣品。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受此鼓舞,便資助他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遠征。這兩次遠征運回來約1500噸黑色岩石,但結果卻發現是一錢不值的東西。
毫無成果的找金活動使得弗羅比歇尋找西北航道的企圖也破滅了。但是,他對北冰洋沿岸以及在那裡所遇見的惡劣航行條件的描述,激勵著後來的探險家們去迎接挑戰。
從北極回來後,弗羅比歇繼續他的航海生涯,並且在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指揮下工作。他後來因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艦隊的戰斗中發揮了作用,被封為爵士。
弗羅比歇第一次航行歸來時帶回了「一個奇怪的亞洲人」-----一個在巴芬島被 抓獲了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囚徒。這個有有著亞洲人的相貌,使弗羅比歇深信他離中國不遠了。弗羅比歇太自信了,他的判斷並不正確。他犯了一個錯誤。
斯文•海定
(1865年~1952年)
斯文•海定是瑞典探險家,他一生中有30年時光是在中亞細亞和中國進行探險。
斯文•海定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1894年~1897年在中國西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時得到的。他解開了環繞羅布泊這個鹹水湖盆地的位置之謎。該湖似乎已從古代中國人最早所測會的地圖上有所移動。斯文•海定發現供應該湖水源的塔里木河河道頻頻遷徒 ,致使該湖位置也隨之移動。左圖:斯文•海定騎著一頭雙峰駝。中亞細亞產的當地駱駝是用來馱貨的。
1900年,斯文•海定在沙漠中發現了樓蘭城遺跡。1905年,他重訪西藏後,繪制了第一張詳細的西藏地圖,並且發現了印度 河的發源地。
斯文•海定繼續旅行,直到60多歲。他撰寫了許多本關於自己長途旅行的書。這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名的探險家之一。
在探險旅行中,斯文•海定收集了8000多個岩石標本以及古代文明的遺物。這些物品如今保存在瑞典斯德哥爾摩 的斯文•海定基金會。
鄭和簡介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1382年元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為朱棣的近侍。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斗,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於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於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張騫(?~前114)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玄奘(602~664)
唐代僧人。旅行家,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宗創始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俗姓陳名�。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13歲受度為僧,20歲受具足戒。參拜名師學《涅盤經》及《攝大乘論》、《毗論》、《成實論》,感各家學說不一,不知所從,決定西行求法以釋疑惑。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經今甘肅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過今新疆及中亞地區南下,沿途拜師求學,於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王舍城,入那爛陀寺從戒賢門下學《瑜伽師地論》及《顯揚聖教論》、《中論》、《百論》和因明聲明學、梵書《聲明記論》。在那寺五年備受尊崇,為十大德之一。貞觀十年離那寺游學東南西北印諸國,後返那寺。應師囑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著《會宗論》駁師子光見解;著《制惡見論》破般若毱多之說。後戒日王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玄奘為論主,立大乘義並示與眾,到會者有國王僧眾外道數千人,無一人敢對論,奘獲全勝,被尊為「大乘天」、「解脫天」。此後經西域南道於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返抵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里,攜回大小乘經律論657部。爾後住弘福寺、慈恩寺,集名僧建譯場,20年間譯經75部1335卷,主要有《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等,又將《老子》等譯成梵文;著《大唐西域記》。門下高足如雲,有窺基、圓測、神昉、嘉尚、神泰、道寶等。
徐霞客(1587~1641)
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散文家。中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好學,博覽史籍及圖經地誌。應試不第後,感慨於明末政治黑暗,黨爭劇烈,遂斷功名之念,以「問奇於名山大川」為志,自21歲起出遊。30餘年間,東涉閩海,西登華山,北及燕晉,南抵雲貴兩廣,游歷了今日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等地 。他在旅行中備嘗艱險,遇盜被劫、絕糧乞食,均未挫其意志。觀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他以目驗的事實,修正了許多古代地誌沿誤之處,破除了若干迷信臆說。他從樸素的科學方法出發,闡明了地下水壓力原理,得出河流流速與流程成反比的分析,觀察到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生態的影響。特別是他實地勘查了100多個石灰岩溶洞,正確指出岩溶地貌的成因和特徵。這一發現,早於歐洲人約兩個世紀。他用日記體寫的記游散文,運用了豐富的描繪手段。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