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最近有一些中小學校開學了,尤其是小學生家長實際上是很擔心的,你說小學開學之後,小孩子們活潑,經常性跟同伴們打鬧玩耍,接觸人是很多的。
咱們知道疫情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人和人之間要有充分的社交距離,能離個一米遠、兩米遠是最好的。
有一個小學很有意思,人家校方號召家長給每個孩子做了一頂特殊的帽子,這個帽子長了兩根長長的耳朵。
小朋友們互相交往的時候,由於帽子耳朵很長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就訓練了小朋友知道什麼叫社交距離,離你的同伴遠一點,減少病毒的傳播機會。
時間長了之後,大家覺得翅膀短短的不是太好看,能不能給它變長一點呢?咱們知道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古代也是這樣。
隨著時代的變化,到了大宋朝慢慢的發展出了一種審美,就是說帽子兩邊的翅膀,越長越細越挺闊越美。
因此有很多人在做帽子的時候不光拿布巾了,還要用各種竹子、木頭來做帽子的兩個翅膀,所以才慢慢演化出來了大宋的官帽,這跟趙匡胤還真是沒什麼關系。
2. 古代官員為什麼都要戴帽子
不止是官員,這個可以擴展到所有的「大人物」身上,從原始部落里的巫師和酋長開始就有用頭飾標示身份的做法了。人類是社群動物,一個群體里總會分出地位高下,而地位較高的人總要不斷地強調自己的的優越地位,讓自己顯得更高大,華麗,以和沒有頭飾的人群區分開來。之後隨著文明的發展,搞管理的,有特權的階層分化得更細了,於是需要更具體的標示,好讓一個人看到一個初次見面的人,就知道該鞠躬叩頭還是抬腿踹開,不能搞錯。而帽子是個最高處最顯眼的標志,還能有效掩蓋不好的發型比如地中海。。。。
希望採納
3. 在古代,官員穿的制服的顏色與官職有什麼關系各種顏色的制服代表著什麼樣的官職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三品官為淺紫色;四品為緋,五品為淺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為綠,七品為淺綠;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八品以下為青色。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
明代官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規定: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
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
海馬。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只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4. 清朝如何從官帽判斷官員等級
近年來,清宮劇比較受歡迎。女人戲有《甄?執?罰?痘怪楦窀瘛貳D腥訟酚小犢滴醮蟮邸罰?隊赫?王朝》。其中許多觀眾對清朝官員所穿戴的衣服感到好奇,好奇清朝官員所佩戴的帽子上的寶石都是不一樣的。另外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所佩戴的官帽上面的寶石和所有官員的都不一樣,那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樣的學問呢?
清朝的統治者是中華民族少有的少數民族政權,雖然他們的武力遠勝於漢族政權,但是在文化上還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清朝初期就主張效仿漢族文化,尤其是漢族的官員文化,其中漢族政權的九品中正制受到滿清政權的歡迎,所以滿清政權的等級制度非常嚴密,在官員服裝上就有很大的體現,不同等級的官員穿戴的衣服大不一樣,文官、武將等級尊卑也是非常鮮明。在清朝就能深刻學習到古代的等級制度文化。
首先在季節上就不一樣了,滿清政權是來自寒冷的北方,所以非常注重保溫。官員佩戴的帽子分成冬夏兩種:冬天所戴的帽子叫做暖帽;夏天所戴叫做涼帽。萬一有哪位官員著急佩戴錯帽子,那可是對皇上極大地不恭敬,很容易就受到處罰。另外官員做不同的事情就要佩戴不同的帽子,參加祭祀慶典的時候必須佩戴朝冠;朝見天子面見聖上的時候要佩戴吉服冠;在家裡沒有事情或者出門在外要佩戴常服冠就可以,無論身處什麼樣的位置,一旦配錯帽子,如果皇上較上勁,那可就危險了。
官員佩戴的暖帽的形狀差不多,大多都是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讓帽子顯得非常穩固,這也就是為什麼電視劇中官員奔跑帽子也不會掉的原因。另外滿清官員的帽子材料多為皮製,非常堅實,幾乎下等官員可以使用一輩子。帽子的顏色以黑色居多,代表著一種森嚴感。另外官帽帽子的材料也是非常好,大多都是皮毛之類,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狐等。狗尾續貂的成語也是這樣的由來。
古代的一品官員非常少,即便立下來戰功,也不過是二品官員,古代的一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國級幹部。所以一品官員佩戴的東西也非常名貴,是非常名貴的紅寶石.不過大多數佩戴的紅寶石的顏色就是玫瑰紅、薔薇紅、大紅和暗紅。佩戴血紅、鴿血紅為寶石帽子的幾乎不存在。在在京城只有太師、太保、太傅殿閣大學士才有這個資格佩戴。從一品的官員佩戴的寶石就要差一點了,不過也只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等可以佩戴,當然,除非有非常大的宮瀨或者年紀非常大,否則一般人也到不了這個官職。在外省做官的只有總督(加尚書銜)才有這個資格,他們都是從一品的封疆大吏,在地方上呼風喚雨,位列第一。
二品官員佩戴的帽頂就差多了,不過也是價格很貴的珊瑚。珊瑚的顏色多為紅色,艷紅得珊瑚非常名貴,極少可以見到。能做到二品的文官只有各省巡撫、翰林院掌院學士、內閣學士。武官方面各省有功勞的二品戰將也可以佩戴。
七品官的帽頂就非常差了,雖然不是最差,也是非常普通了,是素金頂。
5. 古代官員品級的大小怎麼分的
他們衣服的上的動物圖標,都是有文武相同等級的用來互相剋制,那也是從以前的朝代學來的
6. 歷代官員的品階怎樣在官服、官帽和飾品上體現出來
不是非常清楚,知道一點點。
清代是通過帽子頂端的頂子和衣服胸前的補服來判斷。比如一二品是紅頂子,三四品是蘭頂子,五六品是白頂子,再往下是金頂子。
補服是圖案不一樣,比如文官一品是仙鶴、武官九品是海馬。這樣區別的。
清代花翎則是像勛章一樣的東西,不代表品級。
7. 宋朝官帽官職級別
宋朝官帽有兩種,高級別官員戴直腳襆頭,低級別官員戴交腳襆頭。
從宋朝開始,官員穿朝服,必戴方心圓領。宋朝的常服繼承了唐朝的衣式,靠顏色區別品級。宋朝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襆頭。
唐朝的軟襆頭在宋朝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至於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交腳襆頭。
(7)古代官位等級和帽子擴展閱讀:
宋襲唐制
宋神宗元豐以前。如上所述,就是這時期的變化情況。名義上與唐代沒有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卻有很大區別。主要在於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
宰相之權既已分削,又設參知政事互為牽制,相權益弱,而皇權卻由此加強。另一方面的變化是,中樞機構中三省制已進入衰落荒廢的階段。職權的轉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聲。
元豐改制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開始的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元豐改制撤銷中書門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不過,這三個官位只是虛設,從不授人。
又仿照唐制,用尚書左僕射、右僕射代行尚書省的職權;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代行侍中的職權;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他們是正宰相。這時,參知政事的名稱被取銷,而增設了四名副宰相,即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
政和改制
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門下侍郎,少宰兼中書侍郎。欽宗靖康年間,又廢除太宰和少宰,改為尚書左僕射和右僕射。
建炎復制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式以左僕射和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又將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為副宰相。還取消尚書左、右丞的官稱,大體上恢復了宋初的制度。
8. 古代官員的官服的顏色和職位的高低有什麼關系
秦代:秦始皇在位時規定官員三品以上穿綠袍、深衣,庶人白袍,多以絹製作。 西漢:各級官員的官服一年到頭都是黑色的長袍,官職的不同則用冠帽和綬帶來加以區分。 隋代: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緋袍;六品以下綠袍。 清代:廢除了服色制度,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服飾顏色不論職位高低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9. 古代官員的頂戴花翎看著都一樣,那麼該如何判斷官員的等級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乍看上去都一樣,但是如果你仔細分辨,帽上有兩樣東西,官位不同身份不同就不一樣。一是帽子最高處的頂珠,一是吊在帽子後面的花翎。頂珠能分辨官員品級的高低;花翎能看出身份的貴賤。
四品青金石,清代三品和四品官之間有一道分水嶺,權力相差巨大,反應到頂珠材質上有較大差異。青金石呈緻密塊狀,為古代一般的寶石。五品水晶石,水晶就是二氧化硅的結晶,民間稱為「水玉、白附」,古代產量較高,不算貴重,但是晶瑩剔透。
10. 清朝各品級的官員都戴什麼樣子的帽子
清朝頂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遏帷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