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傣族男士帽子

傣族男士帽子

發布時間:2022-05-27 23:36:50

⑴ 雲南帽子上有穗球和綁腿的是哪個民族

德昂族。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國與緬甸交界地區,中國一側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與傣族、景頗族、佤族等民族雜錯而居。其服飾的帽子上用穗球,男子打綁腿。

⑵ 傣族男性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沒有名字。

現在傣族男士的帽子著裝多戴小型斗笠,也戴呢質禮帽或用黑布、自布包頭;冷季或夜晚也有用毯子將頭、肩、臂包住的。

傣族男子一般以白布、淡青、水紅布或藍布包頭,並在末端飾以彩色絲線,垂於耳旁。

⑶ 這件傣族服裝的特點及寓意是什麼

少數民族的比較保守,以前不只是帽子,帽子前面還有簾子,現在不方便,慢慢改進了

⑷ 傣族的服裝和習俗

一、服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二、習俗:

1、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3、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4)傣族男士帽子擴展閱讀

傣族的文藝活動:

1、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

2、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

3、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鋩、排鋩和傣鑔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

⑸ 雲南傣族的服飾與環境有什麼關系

傣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市。 傣族男子服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短衫,下著長褲,以青布束腰,紅、白布或藍布纏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的服飾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婦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藍色或緋紅色緊身內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對襟的圓領窄袖短衫。這種短衫獨具特色,袖管又細又長,緊貼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細又短,腰背處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擺較寬而大。下身穿顏色艷麗的筒裙,長及腳面。過去,筒裙上有花條數道,花條的多少,表明所屬階層,規定極其嚴格,任何人不能違反。在這一地區,婦女有穿鞋的習慣,常見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們一般都將長發盤結於頭頂,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還戴上一塊花頭巾,形象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姑娘們常在頭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鮮艷的包頭巾。有時采上幾朵鮮花戴在頭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傣族婦女的服飾還有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們的腰際都系一根精緻的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一)著裝不同

雲南各地傣族婦女的服裝服飾,因地域差異,著裝亦有不同,但各有千秋。從服裝款式看,可歸納為短衣長裙型、長衣長裙型和短衣短裙型三大類。

服飾是民族的表徵,它表現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又是一種民族自成體系的符號系統,它的形成與發展,積淀與延續,都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神話、宗教、歷史、藝術等形式的傳承與發展。俗話說的「觀服知俗」,便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大表徵。

(一) 神魚幻化的靈物——大姚傣族服飾

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長期以來世居金沙江河谷平壩及金沙江沿岸一帶,其河谷地勢低凹,氣候濕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加之多年來受周邊彝族、漢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孕育了金沙江流域一帶的傣族服飾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性特徵。這里的傣族長期以來經過與周邊民族的互融、互滲,其服裝款式、文化特色、審美內涵與西雙版納、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有很大的差別,至今生活於河谷地帶的他們仍保留和延續著許多百越民族原始文化的遺跡。據漢文史籍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清康熙《武定府志》、清乾隆《姚州志》和《大姚縣志》等書的記載,金沙江傣族其祖先一部分原居住在雲南永昌(今保山一帶),又有一部分是在唐代南詔年間受戰爭影響從景東遷徙至金沙江中游及河谷這一帶定居的,從此開始了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直至明末年間才開始與彝族、白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接觸,並受其習俗、宗教、信仰的影響,反映在著裝上其服裝面料主要吸收了彝族、僳僳族服飾的古樸與厚重,款式上仍承襲和保留了傣族婦女服飾傳統的短衣長裙風格,集傣彝文化為一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和研究價值。

服飾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傣族服飾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人民,一方面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另一方因審美情趣和受當地彝族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服裝面料的使用上,喜用堅實耐磨、禦寒透氣的棉、麻及動物皮毛和經久耐用、柔軟舒適的火草纖維植物混織製作服裝服飾或衣物挎包及鞋帽,並以富有山林氣息及蘊含有彝族文化和圖騰崇拜的馬纓花圖案及代表彝族傳統的陰陽八卦的四方八角圖案和以代表象徵神魚即魚鰭紋等動植物圖案紋樣構圖裝飾衣物。就金沙江傣族女性服飾的造型來看,大姚傣族女性服飾與人們傳說中的一個關於兄妹二人為民獻身化作紅色神魚的傳說故事及圖騰崇拜有一定的關聯。

1. 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

「圖騰」一詞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他的親族」,是一種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又稱圖騰信仰和圖騰主義,是人類最早的一種原始的崇拜意識形態,也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現象。它產生於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圖騰崇拜時代,以某一圖紋或符號作為某個氏族的圖騰旗幟或標志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圖騰可以是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信仰者相信本氏族與圖騰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從而成為一種保護神。

民俗信仰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其信仰觀已深深植根或涉及於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活之中。大家知道,在民族地區民俗信仰的內涵主要是求吉、避邪和消災。傣族作為雲南的土著民族,其民俗信仰觀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內容不乏存在於傣族的社會生活中。總之,在今天的傣族社會生活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常常看到無論是一塊腰帶、一個香包、一條織錦、一雙綉鞋,還是各種金銀飾品,無不薈萃、融入了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護身內涵。眾所周知,許多藝術形象的文化原型,其淵源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時代的圖騰崇拜。如民間藝術形象中的魚、蛙、兔、虎等造型就是黃帝時代圖騰崇拜形象的遺存。民俗中求吉的行為儀式,同時也是民族古老宗教祭祀、占卜、巫文化或信仰活動儀式的承傳發展。故而在人類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圖騰形象中的動物或植物作為先民們在生產力落後、認識能力還很低的情況下被幻化和賦予靈性的文化現象是十分常見和普遍的。可見,雲南傣族的圖騰崇拜,實際上是動植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相互結合的一種宗教信仰形式,其崇拜的對象是一種動物或是水中的龍魚、螺貝等水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觀念則飽含著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

2. 自然崇拜的象徵——水崇拜

一般來說,自然崇拜就是對某種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現的是對水即潑水節的崇拜和對水生物即龍、魚、螺、貝等生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自古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區,常年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水民族之稱」。作為依水而居的稻作民族,長期以來過著漁獵和種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熱愛水,水是傣家人聖潔、吉祥、美好的象徵。潑水節,作為與自然物有關的雲南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從內容和活動形式來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節日所蘊涵的文化和內容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並以男女老少相互潑水的形式祈福納祥、清除污垢、消除災難和疾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類生殖繁盛、人丁興旺。總之採用這種潑水或沐浴的方式來表達傣族對水的熱愛和崇拜。眾所周知,潑水節實際上是東南亞各國和雲南各地的傣族對從旱季進入雨季而全民狂歡的民俗活動。大家知道,潑水節最為隆重、最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義的活動內容是:無論男女老幼潑水之前必須祭拜佛主後向象徵著神力或權威的木製雕花龍頭魚腹造型的吉祥物潑水祈福後才能互潑的傳統習俗。而流傳於楚雄金沙江中游的大姚傣族潑水節所舉辦的民俗活動及活動的內容則與雲南其他地方傣族的活動有所不同。在大姚灣碧鄉的傣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七這一天,都要與來自毗鄰的賓川、永勝、華坪、永仁等地的彝、僳僳、傣等民族歡慶窩巴節(潑水節)。潑水節在楚雄大姚灣碧這里稱為「窩巴節」。「窩」是傣語聚集的意思,「巴」是魚的意思,而「窩巴節」也就是魚的聚會。所以在金沙江邊歡度傣族潑水節,其最隆重、最神聖的活動內容莫過於潑水之前舉行「祭魚」儀式。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舉行開節儀式。儀式開始,在一位傣族老人的指揮下,由當地的兩名傣族青年抬出兩條木製的大魚(一條為紅色,一條為青色)佇立於潑水節會場的中央。忽然,炮鳴震天,會場肅穆。待三聲炮響過後,手抬木魚者繞場一周,然後嗩吶開路,吹吹打打,一直把木魚引到金沙江邊的沙灘上。眾人尾隨其後,並在傣族長者的指揮下,大家去江邊打水潑灑木魚。然後再由老人用松枝蘸水,輕輕地灑在眾人的頭上,祝福吉祥,大家這時才可以自由潑水。儀式結束後,人們吹著嗩吶,再把木魚抬回村來,然後嬉鬧、飲酒和對歌。那這里的傣族為什麼潑水節要以「祭魚」的形式和向特製的「木魚」潑灑聖潔的水而作為潑水節潑水儀式的開始呢?傳說很久以前,傣家的祖先綠拜王為反對異族侵略,不幸戰死,只剩下王子青哥和公主紅妹。兄妹二人誓死為捍衛傣家人的利益和尊嚴與敵人展開了抗爭,但終因寡不敵眾兄妹二人相繼被俘。群龍無首的傣族人被趕離家園來到金沙江邊,傣家人心想這總該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了吧,可沒想到敵人又要借金沙江邊懸崖中的妖怪石,將傣家人鏟草除根。此時走投無路的傣家人再也沒有力氣逃生了,疲憊的人們躺在沙灘上等死。忽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江水暴漲,只見電光閃過,接著一陣轟鳴,人們定眼一看,江水退了,懸崖危石固住了。然而,死裡逃生的傣家人發現在江崖石上,有一條紅魚。紅魚張著大口,聲嘶力竭地叫道:「水,水……」於是善解人意的傣家人用碗去江里打來水,給紅魚一口一口地喂水。紅魚睜開了眼睛,鄉親們發現,那魚的眼神最像紅妹公主。參看帕男:《多情的火把花》,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頁。從此以後,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便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為挽救傣家人逃過劫難而幻化為紅色神魚的傣族傳說中的青哥和紅妹兄妹倆。從這個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魚」在這個傳說里,因偉大或有恩於傣家人而獲得了神性,並從此作為傣家人心目中一種特殊或被幻化的神話形象,千百年來始終貫穿於傣族的整個創世過程中,它在傣族思想意識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會生活中偉大的創世神和生殖神,故而今天聚居於金沙江中游的傣族婦女常常以穿象徵神魚的著裝為識別民族或氏族的標志。

3. 生殖崇拜的物語——魚崇拜

魚崇拜,作為一種文化象徵,自古以來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記載的歷史。魚,作為一種水生物,在民間傳統文化中系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魚的繁殖力很強,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於受信仰、習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及影響,反映在服裝服飾、原始祭祀、生殖崇拜、節日文化中對動物崇拜的觀念尤為突出。龍作為一種中華民族在綜合各個氏族現成生物崇拜對象特徵的想像化神靈,是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保護神。其圖騰護符在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與魚這種水生物的互換變化中得到精彩體現,並成為許多民族以形象記載的一種闡釋和文化符號。源於百越族系自古生活在水邊的傣族,一直視龍與魚為吉祥物。魚作為民間象徵陽性與多子的生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許多女性的青睞和關注。魚紋,早期專系女性,這在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磚漢瓦的「鳥啄魚」和「雙魚圖」等紋飾中得到體現。聞一多先生曾在《說魚》中通過考證指出,中華先民素有以魚象徵兩性匹配交好的風習;而趙國華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進一步指出,魚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物。可見,時至今日想像豐富的雲南少數民族借「魚」的內涵特徵及象徵性賦予圖騰對象「魚」予神性或靈性。生殖崇拜,作為一種對母體的崇拜即崇拜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傣族崇魚尚魚,視魚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環境再加之常年生活於水邊並從水中得益又不時被水所害的原因,魚超強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對傣族來說更具現實性和崇拜感。反映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崇魚的觀念始終貫穿於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文身習俗,祭魚、食魚習俗,佩戴鑲刻有魚形圖案的金銀飾物,穿織綉有魚形紋樣的服飾鞋帽等種種觀念、習俗、信仰,就是圖騰崇拜即魚崇拜的遺跡在傣族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再現。文身作為傣族源遠流長且最先是一種以功利為目的在人身上刺繪吉祥圖案或圖騰形象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目的是一曰避蛟龍,二曰別氏族,三曰主裝飾,四曰示年齡。總之較早的說法是生活在水邊的越人,為下田勞作時「避蛟龍之害」而在自己身上刺魚龍之紋作為偽裝。傣族認為腿部刺了亦龍亦魚的鱗紋或水紋、蚯蚓紋等紋樣的圖騰形象、圖案,下水勞作不僅能迷惑魚、蛇、螞蟥、蚊蟲等物對身體的侵襲和傷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對圖騰物即水生物「魚龍」的崇拜。可見,古人以文身避「魚龍」之患,不僅包含著傣族先民模擬動物情態以壯自己威儀的原始觀念,同時也包含著百越民族濃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觀。(楊德鋆:《傣族佛寺壁畫中的文身》,載《傣族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頁。) 雲南各地傣族由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仍沿襲和保留著中原地區古老的「祭魚」、「食魚」、「造魚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魚形紋樣」圖案等等與魚有關的習俗和文化現象。如從大姚婦女著裝與腰間圍系用火草纖維及羊毛混織編制的紅色仿「魚鰭」圖案的腰帶作為記錄或紀念為拯救傣族人民為民獻身化作神魚的兄妹倆的故事來看或是從大姚傣族造魚形船來祭魚,還是從不同地域的傣族的著裝即元江、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飾、馬關黑傣女性服飾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飾中使用金銀飾品為魚形造型的佩飾物、綴飾物品和耿馬傣族童帽帽頂刺綉有魚形圖案等文化現象及種種食魚的習俗來看,魚作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觀念是普遍存在的。遠古人類將食魚與生殖聯系起來的認識,源於將食與生命聯系起來的經驗。她們認為,吃魚下肚,便可獲得魚一樣旺盛的繁衍能力,魚的生殖能力便會「長在」自己的身體上。總之,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原始先民採用類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徵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轉換和取代。因此,千百年來,受中原漢文化及周邊等民族文化的影響,世居雲南各地的傣族婦女服飾在魚紋樣圖案、造型中的運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餘」、「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魚和螺貝是雲南很多民族崇拜的靈物,作為一種寓意吉祥的象徵物,一直以來受到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的追崇和喜愛。據史料記載,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彝族歷史上也曾經盛行過以戴用黑色或黃色棉布仿「魚尾」造型而制的魚尾帽作為象徵子嗣繁衍及取義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遺跡。而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飾受其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傣族服裝造型、佩飾物、銀飾品、刺綉品等飾物的構圖上,多取反映有審美意識和特定的生產生活狀況下以魚與水、魚與稻作等為內容的服飾內涵。以神話故事中的神魚形象作文化符號貫穿於傣族服飾中,從而同服飾上運用的魚紋圖案、銀魚飾品造型的相互對應,可窺見魚飾作為動物崇拜而形成的紋樣在服飾文化中的一種載體、標識,其寓意以指魚是性與生殖力的象徵,是生命與創造、死亡與再生等象徵意義的文化積淀。

作為一個民族來說,對生殖文化的頂禮膜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發生過。生殖崇拜作為生殖文化的一種強化形式,在人類歷史上曾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來源於圖騰生育信仰。遠古時代的物生、母系制下的感生及其瓦解後的性生,是遠古生育觀的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既有發展的階段,又有滲透和交叉,因而形成比較復雜的生育信仰。(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頁。)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方式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總之,在原始社會里,人類自身的發展及生產(即種的繁衍)資料的生產顯得更為重要,女性在當時的社會里或多或少地承擔著繁衍種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為中國人傳統文化心理中最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之一,其古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圖騰物寓物,以魚紋造型幻化為神魚的靈物或是以魚形圖案護佑人的種種文化現象闡釋了傣族婦女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遠古人類以魚象徵女陰,首先表現了他們對魚的羨慕和崇拜。這種羨慕不是一般的羨慕,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羨慕;這種崇拜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動物崇拜,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總之,遠古先民通過對魚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而產生的一種祭祀禮儀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種族人口繁盛的魚祭、食魚等傳統古樸的形式來表達先民對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實為崇拜其生殖力。可見,在雲南少數民族豐富的圖紋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紋樣都不是隨意創作的,是經歷了圖騰的演變、歷史因素的匯聚,加上每個民族不同的審美趣味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融會貫通綜合形成的。

生存與繁衍是人類亘古不變的主題,希望自然界萬物興旺發達,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取寓意多樣、內涵豐富的圖案,如花草、鳥獸、蟲魚等造型結構的紋樣來裝飾衣物鞋帽,已不僅僅只是少數民族婦女用來裝飾美化的象徵,而更多的卻是傣族人民用來紀念或祈求平安無災,得到神靈庇佑的護身之物。總之,這種直接模仿物象形象以喻意表意的做法,算得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符號形式或思維闡釋方式。人們擬形為飾,往往是為了在「以同致同」的心理中,獲得所擬之物的「靈氣」或「護佑」。

(二) 以黑為美的審美內涵——黑傣、花腰傣女裝

服飾色彩不僅標志著某一民族個體族屬及不同性格、年齡和婚姻的群體關系,同時,還具有驅邪消災、祈豐求吉之意。傣族服飾的顏色、款式、飾物等形式因素展現了傣家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飾內涵具有一定社會文化中的地域劃分、等級區別的標志和性質。在雲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飾類型中,以黑為美的文化理念作為族群穿戴的審美表徵反映在服飾中尤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散居於文山馬關縣的黑傣婦女服飾和聚居於元江、新平等地的花腰傣女性服飾,其服飾特色別具一格,服飾色彩均以黑色作為主色調,再搭配以紅、綠、白等色做輔。馬關黑傣婦女服飾無論男女老少,從頭到腳,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著裝打扮,黑衣、黑帕、黑筒裙、黑圍腰。無論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宗教祭祀等各類民俗活動,這里的傣族婦女自古以穿全身用自織自染的靛染黑土布縫制且衣身鑲銀泡墜銀鏈的著裝視為吉祥、美麗和成年的標志。在當地無論是少女結婚出嫁做新娘,還是老人生病過世,人們都離不開它。它作為一種符號樣式,不僅是識別氏族、性別、年齡、婚否、地位的標志,還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功能,它是傣家人穿在身上的史書,繪在衣中的傳說,同時也是傣家人向同宗異族、祖靈神鬼,向一切現實的或虛構的對象傳達著一種約定俗成的集體表象或象徵形式。現今在文山還有個別老婦人還保留有自己當年做新娘時的黑衣盛裝以備死後「裝老」。朱德普:《文山州傣族歷史文化瑣記》,載《傣族神靈崇拜覓蹤》,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頁。

黑傣崇黑尚黑,其服飾以黑、藏青色等深色布料為服裝的基調,再配以紅色、綠色布料拼縫裝飾,審美愛好以厚實、濃烈、紅黑分明的服飾特點為主。傳統的文山馬關黑傣服飾以頭戴屋脊形黑布帽,到身穿衣領、襟邊鑲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圍中綻放出光彩和靈動的銀泡上衣為識別民族族群、生長繁衍的標志,其服飾特點與其他地區傣族女性的鮮艷多彩的服飾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花腰傣服飾同樣也以頭戴黑布包頭到身穿黑短衣、短褂,再到著黑布拼花筒裙、黑布綁腿等等以黑色為主題的服飾內涵,反映了傣族崇黑尚黑的審美觀和文化內涵。總之,這種將色彩與自然、社會、人生諸多方面的觀念作為文化意識的體現是神聖的,因而也是美的。

(三) 飾物——也是愛情的信物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傣族服飾中很多飾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籮等隨身佩飾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傳遞感情的定情信物。

1. 挎包

挎包,傣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飾精美的裝飾物。其挎於肩、飾於身的文化涵義,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長期以來由於挎包具備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細、色彩鮮艷、美觀大方的工藝特色,故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和歡迎。在傣族地區大凡逢年過節、趕街集會、走村串寨、下田勞作、婚喪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動,人們都離不開它。它既是人們生活的裝飾品和必需品,同時也是傣家人闡釋傣族歷史文化、民俗信仰、傳遞信息和表達愛情的物品。

包也稱為「囊」,袋也。一般用於盛物或出門攜帶物品。古代稱「包」,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挈囊」。以後人們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將它掛在腰際,成為「旁囊」。在古代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稱。據《晉書·鄧攸傳》載:「鄧攸夢行水邊,見一女子,猛獸自後斷其磐囊。」由此可見,魏晉時期不論男女,身邊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飾有獸頭紋樣,也稱「獸頭磐囊」。南北朝時,人們所佩的磐囊,並非全用皮製,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如《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據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後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襲至今,逐漸演變為今天雲南少數民族男女背於身挎在肩頭的挎包、掛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裝飾品。(周迅、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267頁。)伴隨著成年的驚奇和喜悅,長大成人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在締結感情、盟誓愛情的同時,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縫制的頭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戀人饋贈信物表達愛情。從古至今,小到飾於身的荷包,大到挎於肩的挎包、掛包、背包等各式各樣的民族挎包,無不演繹和闡釋著無數浪漫、迷人的愛情故事。流傳於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間,處於熱戀或即將待嫁的姑娘們,送給心上人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個編織有情與義和織綉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圖案的「挎包」視為愛的象徵。因為在傣族的民間傳統習俗信仰中,一個做工精細且包面織制有象徵美麗、吉祥的紋樣圖案和各種文字的傣族織錦挎包,不僅是傣族織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現和展示,同時也是傣族男子選擇對象的條件和標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現漂亮、美麗的象徵。

常見的傣族挎包其製作的工序以採用傳統的織綉有花卉、蟲魚、動物、幾何圖紋、文字紋等紋樣圖案的織錦布料經剪樣、對接、上線、拼縫等工藝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長24~28厘米不等、寬為24~35厘米不等。包面紋樣常以40度或90度斜紋、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異幾何圖紋構圖,色彩多以黃、大紅、綠、橘紅為主。包面用五彩棉線、絲線或開司米晴綸毛線手工織制以棋格紋為基本框架的四方連續圖案,並在棋格紋內以四瓣紋、八角花、萬字紋、龜紋、螃蟹紋、象鼻紋、象足紋、蝴蝶紋和孔雀紋等經過幾何化的抽象紋樣裝飾。

2. 腰籮

腰籮,又叫「秧籮」,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傳統的竹編工藝品。

腰籮一般高約一尺,口徑近半尺,形狀多呈一喇叭狀,中腰略細,用上好細篾條和篾芯手工編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節日慶典、趕街集會、下田勞動用於佩掛或綴飾於腰部的一種裝飾物。在當地,因腰籮常被女性們用於盛放針線、錢幣、糕點、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籮具有小巧玲瓏、攜帶方便的特性,愛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絨線球、塑料珠串、鋁制串鈴等錯落有致的立體圖案來裝飾腰籮,故又有「花腰籮」的美稱。同樣與挎於肩飾於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滿身皆彩集「花哨」於一身的傣族花腰籮,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信物。 總之,縱觀四江流域的雲南傣族女性服飾,我們不難看出,從其結構款式、服飾特點、文化功用、圖騰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內涵來看,傣族女性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一個族群的外在標識,不僅具有識別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地域、習俗和文化;同時還是傣族社會生活中諸多的審美情趣、文化內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雲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徵。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傣族女性服飾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於某一物和事,而是從單純的生產生活用具中脫離出來,從原始的生產生活需要中逐漸賦予民族的變遷、歷史以及神話的意義。

⑹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⑺ 傣族為什麼要帶帽子

光傣族戴帽子?戴帽子的太多了。

⑻ 傣族姑娘戴帽子是什麼意思

少數民族的比較保守,以前不只是帽子,帽子前面還有簾子,現在不方便,慢慢改進了

⑼ 傣族的「卜帽」是何意,請賜教。

這個問題問我就對了,我是正宗的傣族「卜少」呢。「卜帽」呢就是男孩子,「卜少」就是女孩子。大多是指沒結婚的男 女

⑽ 有誰知道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都穿什麼服飾

1、傣族: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10)傣族男士帽子擴展閱讀:

為什麼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如果你打開電視,剛好聽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這句經典歌詞,那與之相伴的歌舞場面大概能提醒你:它絕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比喻,其具象的靈感或許正是來源於如花朵般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

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如果摘掉頭頂的帽子,一般人也未必分得清維吾爾族大叔和江蘇農村的漢族大叔。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

與傣族男士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匹克現代校服官方網店 瀏覽:771
褲子尺碼32×30 瀏覽:881
手術怎麼確定醫生換了手套 瀏覽:844
流蘇呢西裝外套大衣 瀏覽:759
今日特價品牌男裝淘寶特賣 瀏覽:240
玉林褲子之都 瀏覽:591
維密男士睡衣一般什麼價格 瀏覽:37
褲子的是腳底是松緊樓怎麼做 瀏覽:725
韓版北面羽絨服袖口有刺綉嗎 瀏覽:134
ol制服白高跟 瀏覽:254
韓國進口服飾女裝over 瀏覽:894
歐式長袖外套公主裙 瀏覽:300
桔色衛衣配什麼色好看 瀏覽:996
純藍色上衣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68
搭襯衫外套好看 瀏覽:667
褲子上有筆道怎麼消除 瀏覽:852
男士黑色襯衣配藍色褲子好看嗎 瀏覽:567
巴寶莉格子襯衫女款 瀏覽:130
鉤子針織帽子編織方法 瀏覽:657
粉色西裝外套襯皮膚嗎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