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波斯帝國全盛時期版圖
古波斯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面積約在700多萬平方公里
2. 為什麼古代波斯帝國實力那麼強
原因太多了,最重要的是經濟水平相對較高;比較重視文化的發展或者說客觀上文化得到了發展;重視軍事發展作為國家的統治工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上原因為帝國版圖擴張奠定堅實基礎。
3. 虎頭帽的來歷是什麼呢
中國虎頭帽可能起源於古希臘的「獅頭帽」。
據說「獅頭帽」由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製作,作為戰盔。後來因為亞歷山大大帝特別崇拜赫拉克勒斯,專門模仿了赫拉克勒斯頭戴獅頭帽的樣子。而亞歷山大征服的主要地區,是亞洲的波斯帝國,其地域涵蓋土耳其、中東直到與中國交界的帕米爾高原西鄰地域,也就是後來佛教傳到東亞的主要發源地。
所以,赫拉克勒斯的「獅頭帽」,首先在佛教造像藝術中得到運用。後來,隨著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國,特別是公元4世紀後,北方信奉佛教的胡族政權確立,這些頭戴獅子戰盔、源自古希臘的護法神,以金剛和天王等形式,成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中的常客。
虎頭帽的特點
虎頭帽的前面是一平直長方形的帽臉,用硬布殼做成。然後用五彩絲線綉上虎眉、虎眼、虎鼻、虎口、虎須,眼珠多是用玻璃紐扣或銅制紐扣縫上去的。帽臉靠上兩側各縫上用硬質襯布做成兩只虎耳朵,耳內粘上白色兔毛,兩耳之間用黃線綉上「王」字。
帽後拖有長長的「帽尾」,如京劇武生頭盔的披飾,有的還在虎耳兩邊釘上流蘇和小鈴鐺,在帽尾處縫上兩條彩色的飄帶。整個帽子的造型恰似一個戶頭,小孩帶上,不僅可以保暖,而且顯得虎頭虎腦、憨態可掬。
4. 請告訴我波斯帝國的詳細歷史,謝謝!
波斯最早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伊朗高原北接裏海和中亞盆地,東北起自興都庫什山脈,西北倚高加索山脈,西有札格羅斯山脈,南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其四境或阻以高山,或面臨大海,是比較閉塞的內陸高原。
伊朗高原最古的居民是依藍人部落。公元前4000年代,他們已定居於札格羅斯山脈的西南部,公元前2000年代後期,曾形成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7世紀被亞述擊敗,逐漸衰落。
波斯帝國以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後興起過埃蘭和米底。
公元前7世紀後半期,伊朗高原西部形成米底人的奴隸制國家,它曾與新巴比倫王國結成軍事聯盟,於公元前612-前605年擊滅並瓜分了亞述帝國。但米底國家歷時短暫,於公元前550年亡於波斯。
當公元前7世紀米底強盛時,波斯人的部落聯盟,受米底統治。公元前553年出身於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居魯士(公元前558-前529)率領波斯人起來反抗米底的統治,於公元前550年滅米底王國。隨後,居魯士率兵進行擴張戰爭,征服小亞細亞,又於公元前538年佔領巴比倫城,滅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29 年,居魯士死於對中亞細亞的擴張戰爭中,這時波斯帝國已基本上形成。居魯士死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於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
公元前522年,祭司高馬達起兵反抗波斯,奪取了政權,並以免稅三年和不服兵役為號召,一時波斯帝國境內被征服民族紛紛獨立。高馬達起兵後,岡比西斯死於從埃及回國的途中。出身於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5)在波斯貴族的支持下,殺高馬達,奪得了政權。大流士一世即位後,殘酷鎮壓了波斯帝國境內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斗爭,不僅恢復而且又擴大了帝國的疆土:東起印度河,西至小亞細亞沿岸,並曾一度佔有歐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區,南有埃及,形成包括整個中近東地區的領土空前廣闊的奴隸制大帝國。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帝國的首都共有四個: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里斯,波斯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蹕於每個都城。
在大流士一世統治的晚期,公元前492年和公元前490年,曾兩度派兵西侵希臘。此後,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持續多年,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史稱「希波戰爭」。
龐大的波斯帝國只是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歷時半個世紀之久的希波戰爭使波斯帝國元氣大傷。困於內外重重矛盾的波斯帝國,從公元前5世紀末起便急劇衰落。當馬其頓—希臘東侵時,波斯軍隊無力抵抗,屢戰屢敗,終於在公元前330年滅亡了。
亞歷山大(公元前356--323年)是馬其頓國王腓力的兒子,是一個既有才能又有野心的人物。亞歷山大勇敢果斷,特別愛讀《荷馬史詩》,崇拜《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溪里(一譯阿喀琉斯),在事業中努力加以模仿。13歲時,受到希臘著名學者亞里斯多德的教育;16歲起隨腓力一起遠征,18歲,他指揮馬其頓軍右翼,擊敗希臘聯軍。兩年後繼位,他以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率的身份,組織東侵。據說在遠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當做自己的家鄉」。他在殘酷鎮壓希臘反馬其頓運動後,開始了對波斯的遠征,首先佔領小亞細亞,接著在敘利亞和伊蘇斯與波斯軍隊展開激戰,雖然波斯軍隊超過馬其頓軍隊一倍,結果波斯軍隊反而被打得大敗。亞歷山大在佔領敘利亞後南侵埃及,由於亞歷山大表示保護和支持埃及的神廟,埃及的祭司便宣布亞歷山大為太陽神的兒子,即古埃及國王的繼承人。他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城。公元前331年,他從埃及進入兩河流域,與波斯軍隊再次決戰,波斯軍隊雖多但仍被擊潰,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在逃跑中被部下殺死。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帝國取代了波斯的統治。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侵入中亞,公元前327年佔領印度河流域,由於印度的戰象粉碎了「馬其頓方陣」,再加上洪水的襲擊,烈日的曝曬,馬其頓軍隊連續作戰,疲憊不堪,拒絕再戰,亞歷山大被迫,下令退兵。公元前 326年,馬其頓軍隊沿印度河南下,至於海口,兵分兩路,一路乘船沿海岸撤退,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由陸路撤退,公元前325年回到了巴比倫。巴比倫成了地跨歐亞非三洲亞歷山大帝國的都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終年三十三歲。
亞歷山大帝國是個侵略性的軍事帝國,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帝國內部矛盾重重。亞歷山大一死,帝國僅僅存在十三年就瓦解了。亞歷山大的部將為了爭奪地盤,互相混戰,結果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在巴爾干半島)、塞流西王國(在敘利亞)和托勒密王國(在埃及)三大帝國,以及幾個小王國,後來這些國家相繼被羅馬所滅。
5. 唐代時期波斯帝國的歷史發展以及當時的藝術風格
多了也不知道。我只看過一個鑒別古玩的節目,鑒別一個銀器是不是唐代的。說唐代的器皿上的圖樣幾乎都有波斯的風格,若是沒有波斯的風格,那必定不是唐代的。
在維基查到的說公元650年波斯薩珊王朝滅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國,向唐王朝請求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一帶建立波斯督護府,但不久終為阿拉伯所滅。」公元650年以後「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建立了強大的塞爾柱帝國。塞爾柱人在伊斯法罕城興建了另人難以置信的Friday Mosque。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á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柔巴依集》(Ruyat)。塞爾柱人在十三世紀早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附近另一突厥民族的花剌子模所取代。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我都說了我不知道,你還死乞白賴問。那不明擺著就是這么回事兒么,有咱們中土大唐的,還有伊斯蘭的,有點兒中亞的,在絲綢之路上可能還有點兒希臘羅馬的,印度的估計沒有。
要是能看,你看看下邊這個網站,介紹挺細。但是波斯藝術是那幾方面融合的也沒多說。
http://en.wikipedia.org/wiki/Iranian_art
6. 古代的波斯是什麼制度 封建還是 奴隸
奴隸制
古代最典型的奴隸制是羅馬帝國,此外,古希臘、古埃及、古巴比倫、周代以前的中國,南北戰爭以前的美國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國、法國、俄國的殖民地及世界許多民族都存在有奴隸制。然而,奴隸制不能等同於奴隸社會。
7. 古波斯帝國是穆斯林國家嗎
1.不是。
2.古代波斯不僅指被亞歷山大大帝消滅的大流士三世的波斯帝國,在那之後仍然存在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興起之後波斯帝國再度興盛,一度和拜占庭帝國分庭抗禮,但隨著穆斯林興起,波斯的統治逐漸崩潰,651年薩珊帝國滅亡,阿拉伯帝國取而代之。可以說古波斯帝國就是指阿拉伯文化興起之前的波斯地區。
8. 古波斯國為何沒攻打古中國歷史上有沒交手
歷史上古波斯國沒有與中國交過手。古波斯帝國的建立以及擴張目標被小亞細亞和埃及等地中海東岸地區,即當時世界最富庶的農業的發源地-肥沃新月所吸引。所以波斯長期以來的目光是投向西方的。
波斯帝國如果打中國的主意,必須進入中亞,然後通過新疆,經河西走廊才能進入當時的中國。但是當時中亞草原的諸民族部落極為強悍,波斯帝國向北和向東北方向的擴展一直比較艱難。波斯帝國的開創者居魯士就是死於中亞的戰爭中。所以波斯才被迫調整擴張方向,轉而向西擴張。
在波斯和中國之間有強大統一的匈奴,後來又有貴霜帝國。基本從地理上隔絕了波斯和中國。雙方很難有直接碰撞和沖突。
(8)古波斯帝國帽子擴展閱讀
別說波斯、亞歷山大也不過打到了印度,事實上中國在歷史上主要的威脅就是來自北邊,而非來自西方。
這個是地理原因決定了的,中國的西部,喜馬拉雅山如今也是天塹,要過來簡直如同登天。而更北一點的地方,則是中亞的沙漠荒原地帶,以當時的條件,大部隊要穿過這樣的地方,後勤保障絕對跟不上,如何運送糧草補給。
而且那個時候應該是中國春秋戰國的時期,北方正是強大的匈奴盤踞時期,就算走出了如今中亞一帶的荒漠、戈壁,首先面對的也不是中國而是匈奴。所以古波斯受到地理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很難在當時到達中國與中國發生交集。
9. 古波斯歷史
波斯是眾多古代文明中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它的歷史源遠流長。
最早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亞述國滅亡以後)生活在現在伊朗南部設拉子市以南的地區(當年波斯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就在這里)。在帝國時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這並非是ES曲解了波斯的歷史,事實上帝國時代中的波斯還包括了波斯帝國(公元三世紀開始)的前身。
從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恢復了屬於本民族的自由與榮耀,並發展成為一個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的版圖。然而接連不斷的戰爭削弱了波斯帝國的實力,為了奪取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與強大的羅馬帝國交戰了數年。直到公元364年,羅馬人才和波斯人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
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猛攻。波斯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終於在公元619年來臨了。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對拜占庭首都的圍攻戰中,以慘敗而告終。拜占庭人趁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開始入侵波斯帝國的領土。多年來的無休爭戰,事實上已經為這兩個原本實力強大的文明敲響了喪鍾。公元628年,在雙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際,統治者們終於同意簽訂了遲來以久的和平條約。在這之後,被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被來自東方的穆斯林軍團攻佔了。
公元651年,穆斯林勢力在短短十年內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完全佔有了波斯帝國的領土。這個新的伊斯蘭王國被稱作-伊朗(Iran)。然而這一片熱土彷彿永遠無法實現和平,在此後的數百年中,不斷有新的侵略者出現。首先是塞爾柱人(Seljuks ),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征服了伊朗全境。接踵而來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軍團,再後來則是土庫曼人(Turkomans )。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紀才出現。與1300年前的古波斯人一樣,伊朗人最終收復了自己的領土。
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兩千餘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種「死文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相當陌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透過幾千年的迷霧來看待它呢?
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與伊拉克邊界旁的伊朗境內,有一座名叫克爾曼沙的商業城市,城東2~3公里處有一個名叫貝希斯敦的小鄉村。兩千多年來,它默默地遠離城市的喧囂,忘記了過去,也被人們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裡。然而時至今日,「貝希斯敦」這個名字不僅走出了克爾曼沙這座城市,而且沖出亞洲走向了世界。這應該歸功於它附近的一處懸崖,因為上面有一種讓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這也同樣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羅林森的英國人。
1835年,英軍少校羅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庫爾迪斯坦省總督的軍事顧問。這位業余考古愛好者到任不久,就風聞附近有石刻。他當然不會置若罔聞,跑去一看,果然在貝希斯敦村附近發現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只見該峭壁銘刻離地面約有100公尺,石刻本身高約8公尺,寬約5公尺。上半部是一個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楔形文字寫成的銘文。楔形文字是西亞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種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蘆葦當作筆,在粘土製作的泥板上書寫而成的。書寫了文字的泥板被置於太陽底下曬干或者用火烘乾,當作「書」一樣保存起來。如果是信件,則在泥板文書外塗上一層粉,再裝進也是用泥製成的「信封」內傳送。由於這種文字筆畫呈楔形,考古學家稱其為「楔形文字」。
為什麼要用三種文字書寫呢?因為古波斯楔形文字並非歷史形成的文字,而純粹是人造文字,而且使用范圍有限,認識者極少。因此在用它發布詔令時,有必要以當時通用的埃蘭文和阿拉美亞文譯出。銘刻用三種楔形文字書寫的緣由正在於此。
然而,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隨著公元前330年波斯國的滅亡逐漸變成了一種無人通曉的死文字,而另兩種楔形文字也早已失傳。因此,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文字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羅林森決心解開這個謎!他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懸崖峭壁,小心異常地拓下一片片銘文,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釋譯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踏著前人的腳步,經過12年的鑽研,羅林森終於在1845年成功地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餘兩種文字所述內容估計與波斯文是一致的。從此,懸崖上的這種讓人疑惑不解的東西不再是一個謎,人們了解到它的背後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皇帝岡比西斯二世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名叫高墨達的僧侶乘機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迪亞,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高墨達便以巴爾迪亞的名義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帝。但他從不召見大臣,每天深居簡出。這可不像一個皇帝的所為,大臣們疑竇重重,一時之間,流言四起。有人傳說這個巴爾迪亞其實是拜火教僧侶高墨達,但苦於拿不出確鑿證據。後來,岡比西斯過去的一位王妃發現新皇帝沒有耳朵,並將這事告訴了父親歐塔涅斯,歐塔涅斯馬上斷定新皇帝不是巴爾迪亞,而是僧侶高墨達。因為在居魯士當皇帝時,這個高墨達由於過失被居魯士下令割去了雙耳。歐塔涅斯馬上把真情告訴了另外的6名波斯貴族,其中包括後來的皇帝大流士一世。他們決定發動一次政變,殺死高墨達,奪回政權。他們成功了,但是圍繞著誰最有資格當皇帝,爭執不休。一時間,波斯貴族群龍無首。稍後,歐塔涅斯退出,但剩下的6人仍互不相讓。最後他們商定,第二天早晨6人乘馬在郊外集合,誰的坐騎首先嘶叫由誰當皇帝。大流士讓他的馬夫使了一個計策,使他的馬先叫了起來,當上了皇帝。大流士不愧為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利用「叛軍」之間缺乏聯系的缺陷,各個擊破,歷時一年最終平定了叛亂。
貝希斯敦的摩崖石刻,記載的正是大流士的豐功偉績,其中充滿了溢美之辭。銘文用的是第一人稱,其中寫道:「我,大流士,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敘斯塔斯帕之子,阿爾沙馬之孫,阿黑門尼德……按阿胡拉•馬茲達的意旨,我是國王。」 原來,江山穩固之後,大流士自感功成名就,於公元前520年9月躊躇滿志地巡行各地。在巡行到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伊朗哈馬丹)附近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的心情無比豪邁,回想這些年來的坎坎坷坷,感慨萬千,於是命人在村旁的懸崖峭壁上刻下自己的豐功偉績,尤其是鎮壓叛軍的經過,以揚名後世。
石刻浮雕上的主角自然是洋洋自得的大流士。只見他倚弓而立,身罩披肩,氣勢軒昂,圓睜雙眼,目視前方。左腳踏著倒在地上的降王高墨達,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與幸福之神阿胡拉•馬茲達。背後是兩名身背箭袋,手握長矛的貴族。8名降將被繩索綁縛著脖頸,俯伏在大流士的腳下。這些叛亂首領被雕刻得很矮小,與高大偉岸的大流士形成鮮明對比。
貝希斯敦摩崖石刻銘文(即楔形文字)的破譯,也為人們打開了塵封的古波斯帝國的記憶,逐漸給世人展現出一幅清晰壯觀的歷史畫面。
波斯帝國的開創者是居魯士。公元前550年,居魯士消滅米底王國,建立阿黑門尼德王朝,定都蘇撒,是為波斯帝國之發端。公元前529年,居魯士在作戰時兵敗身亡,其子岡比西斯繼位。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繼承王位,號稱大流士一世。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貝希斯敦銘文中關於偽巴爾迪亞(即高墨達)的記載,完全是精心編造的謊言,目的是為大流士一世弒君篡位辯護。歷史的真相是:岡比西斯二世即位後力圖加強王權,引起了貴族們的嫉恨,必欲除之而後快。在一場陰謀政變中,岡比西斯二世身亡。其弟巴爾迪亞奪取王位,繼承先兄未竟之業,繼續走上加強王權之路,但結局同樣悲慘。以大流士一世為首的陰謀集團終於發動政變,弒君篡位。
無論如何,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執政時期趨向輝煌。一方面,它大肆進行軍事征服,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版圖東起印度河流域,西抵小亞細亞,北至歐洲的色雷斯,南及尼羅河第一瀑布。另一方面,則厲行改革,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當上皇帝後,大流士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樹立權威。他不僅自稱眾王之王,宣揚君權神授,還追求形式上的威儀。上朝時頭戴閃閃發光的金皇冠,身穿絳紅色的長袍,腰系金絲腰帶,手握黃金「權杖」,端坐在金階之上。身後則站立著大群高擎羽扇和大傘的隨從和侍衛。大臣要跪在地上朝見,為了避免大臣的呼吸褻瀆皇帝,在皇帝和大臣之間還要用帷幕隔開。為了保衛身家性命,他建立了一支1.2萬人的衛隊,人稱「不死隊」,因為他們的人數永遠不變,隨時有預備隊補缺。為了防止出現叛亂,他把全國分成許多軍區,軍區長官只對他一人負責,任何人無權調動軍隊。行政上以波斯貴族取代當地貴族擔任行省總督,實行軍政分治,直屬國王。他還下令修築了一條全長兩千多公里的驛道,稱為「皇道」。沿途設有100多個驛站,驛站的信差用接力的方法運送物資,十分快捷。據說大流士此舉是為了及時把愛吃的愛琴海產的鮮魚送到王宮,由此希臘人羨慕地說:「波斯王住在巴比倫,愛琴海鮮魚進宮廷。」大流士還下令挖了一條由尼羅河到紅海的運河,這條運河就是現代蘇伊士運河的前身。驛道、運河雖為軍事目的而建且不止一條,但促進了各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大流士還從法律上穩固自己的統治,編纂法典,修訂各地原有法律,以適應帝國統治。他即位後就將各行省的貢賦固定下來,並統一了度量衡。他下令鑄造和使用金幣「大流克」,正面是他本人的頭像,反面是一個弓箭手。現在,這種錢幣成為古幣收藏家眼中的珍品。在解決國內民族眾多、語言文字互異問題上,他沒有實行「民族沙文主義」,而是把當時西亞流行的阿拉美亞語確定為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用以發布詔令、公文,允許各地繼續使用本地語言處理本地事務。 在文學藝術上,帝國也成就斐然。如《貝希斯敦銘文》和《納克希•魯斯坦銘文》(N)等,都是用具有節奏性的詩歌語言寫成的文書,結構嚴謹,風格典雅,為古波斯文學和後世文學樹立了典範。
然而,波斯帝國畢竟是一個依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多民族奴隸制國家,內部矛盾錯綜復雜,階級沖突、民族沖突和宗教沖突頻繁,帝國的統治危機迭現。希波戰爭中波斯的敗北,使波斯帝國遭受重創,顯赫一時的大帝國開始出現頹勢。與此同時,帝國內部諸行省起兵反抗,要求擺脫統治。內外交困加劇了帝國的危機。公元前330年,波斯為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所滅。
古波斯消失了,但古老的文明沒有因此而徹底湮滅。因為無數的「貝希斯敦銘文」以及其他書寫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書留傳下來了,因為人類存在著智慧
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的版圖
10. 古波斯帝國是怎樣破敗的
波斯波利斯宮廷台階石雕:《獅子殺牛圖》波斯波利斯第二大殿是金鑾殿,殿頂由100根高達19.96米的石柱撐起,號稱「百柱大殿」。大殿始建於大流士時期,至其子薛西斯時期最後完工。金鑾殿面積4900平方米,是國王接見客人和舉行宴會的地方。大殿東門有大流士端坐在寶座之上接見大臣的雕像,身後是王太子薛西斯等人的雕像。大流士右手持黃金權杖,左手持蓮花。寶座是黃金做成的高背椅,銀腿獅子腳。
金鑾殿北門有國王與怪獸搏鬥圖。怪獸為獅首、獅身,前腿為獅腿,背有冀,後腿為鳥腿,尾為蠍尾。這幅雕像象徵著正義的王權與反對王權的惡魔的斗爭。
波斯波利斯的黎明今日波斯波利斯:這里已經成為一片廢墟,成為牧人和商隊的世界根據古代作家記載,王宮前面還有官吏和普通居民的住宅,可惜今天已經盪然無存,只剩下一片孤零零的荒原了。
亞歷山大東征之前,外界並不知道波斯波利斯城。這座城市大概是座聖城,只對波斯上層分子開放,故而顯得十分神秘。亞歷山大佔領此城之後,僅在國庫中掠奪到的金銀財寶就有12萬塔蘭特,約合3120000公斤白銀,需要30000頭驢子才能將這些金銀財寶運走。希臘馬其頓征服者在城裡住了3個月,整天尋歡作樂,酗酒鬧事,難以決定如何處置這座宮廷。最後,亞歷山大和他的部下都喝醉了酒,在難辨是非的情況下放火焚燒了宮廷。
波斯波利斯宮廷之火,標志著古波斯帝國的結束和希臘化時代的開始。此後,這座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宮廷,就再也無人居住,它漸漸地成了一座死城,聽任風吹雨打,日漸毀滅。
波斯波利斯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