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小孩帽子銀器頭飾

古代小孩帽子銀器頭飾

發布時間:2022-05-26 02:29:46

① 台江苗族銀飾的頭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銀帽分為三種類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銀帽為苗族盛裝頭飾,由眾多的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和銀鍵入銀鈴組成,給人以滿頭珠翠、雍容華貴的印象。重安江型銀帽為半珠形,全封頂,分內外兩層。內層用纏布鐵絲編成適於頂戴的帽圈,外層分三段,上段為帽頂,通冠由成百上乾的銀花組成,簇簇擁擁,十分繁密。帽頂正中,銀扇高聳。銀扇四周,有數只鳳鳥、蝴蝶、螳螂高處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態逼真。中段帽箍為壓花銀片,上有二龍戲珠紋樣,兩側有孩童嬉戲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銀鏈相連,銀鈴叮當。冠後拖三組銀羽,共十二根,羽長及腰。
重安江型銀帽的造型及結構設計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搖之長。步搖出現於戰國時期,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宋玉的《風賦》。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釋名·釋百飾》記: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步搖具有兩個特徵,一為垂珠,二為顫枝。重安江型銀帽凡銀花、銀鳳、銀蟲均用簧形銀絲與帽體相連,並作顫枝處埋。額前流蘇低垂,戴帽人舉手投足,則銀花晃動,流蘇輕搖,整個銀帽頓時被注入生命活力。雷山型銀帽上大下小,無頂,通高約30厘米。其恃點是注重突出帽圍的平面裝飾,帽圍約10厘米高的銀片上布滿凸紋動物及花卉形象,帽圍前疊飾蝶、鳥等單體銀片,並以銀絲焊連,層次感極強。帽頂為顫枝銀花,銀光閃爍,花姿綽約。銀帽下部為齊眉流蘇,密勻整齊。革東型銀帽,半封頂,是銀圍帕和銀替的組合體,較為簡單。 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題材以花、鳥、蝶為主。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風格而言,有的發簪纖巧細膩,靈秀生動,有的古拙樸實,渾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銀發簪數十朵連枝銀花呈扇形展開,綠、黃、紅、白四色料珠裝飾花蕊。扇心有五隻銀風昂首欲鳴。其排列疏密有致。發簪平伸譬後,如雀尾般散開,很是美麗。凱里苗族的銀蝶發簪三支為一套,五花銀簪插在頭頂,雙花銀簪分插左有。
台江施洞苗族銀鳳發簪造型生動,風頭冠雄嗓秀,鳳頸用銀絲編織,質感極強。王司苗族銀鳳簪的造型則手法誇張。銀鳳背上滿布銀花,翅腹密垂燈籠穗、葉片穗。整簪以鳥身為中心,輔飾的銀片、垂穗呈輻射狀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團錦綉花簇。苗族銀飾所顯示出的不同風格及特徵,極大程度上同當地服裝綉染紋飾緊密相關。如與壬司苗族屬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蠟染紋飾中也常見鳥背生蔓、蔓頭長魚、魚口吐枝、枝頭綻花的形象,表達了當地苗族篤信生命不滅、循環無窮的觀念。 銀插針同屬銀發簪類,但通常造型簡單,因此單獨列類介紹。
插針的類型很多,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數不勝數。
苗族插針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龍里苗族銀插針為三個銀泡,每個銀泡上吊三個銀鈴,插於髻後。施洞苗族龍首插針大小不等,大的用於節日,小的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為橫向貫穿頂髻,留出一截簪桿斜出髻頂,格外惹眼奪目。黎平苗族寬花插針柄部為雙層桃形,中間高,四周薄,上部飾有單層花瓣,造型與眾不同。從江苗族的斗簽插針簪獨具特色,一式數支,團團圍住發髻,雖不能遮風避雨,卻艷艷生輝,別有一番情趣。貴陽苗族銀牛角簪造型如銀筷,十支一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時自左向有插入發髻,橫成一排,遠觀猶如排炮。 銀耳環是苗族銀飾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僅貴州博物館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種。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以懸吊型、環狀型較多。其多樣的款式,一是得益於仿生設計的大量運用。苗族耳環造型除了常見的花、鳥、蝶、龍等題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現。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環,從對整體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細節的處理,都忠於原型,力求逼真。流行於貴州都勻的蒜蔓耳環,將蒜蔓桿設計為環,一筆略過,著力喧染作為墜飾的蔓尖部分。整個耳環造型簡約,風格獨特。松塔形耳環以剝離後的松球為原型,自下而上,層層收斂,韻律感極強。塔尖處理成銅鼓紋圓頂,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類似的設計還有牛角形耳環、釘螺墜耳環、催米蟲耳環、隋蜒耳環等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銀匠師承自然、積極進取的創作精神。二是得益於相同題材不同的處理手法。如造型並不復雜的牛角形耳環,即有四稜柱、刻花挖槽四稜柱、刻花扁平形、絲編圓柱形之分。題材相同的墜朵花耳環,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數十種。另外,苗族銀匠還善於從生產、生活中捕捉靈感。
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養魚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東一帶的墜魚罩籮耳環便是當地捕撈方式在銀飾上的反映。罩籮當地叫圓籮,無底,捕魚時先將魚罩在籮內,然後抓獲。墜魚罩籮耳環上段為籮,以銀絲編就,沿籮口為魚墜,魚頭朝籮,彷彿成群結隊的魚兒游迸罩籮,寓意芋收。按照文化生態學的觀點,文化形態首先是人類適應生態環境的結果,作為銀飾,也離不開其獨特的地域性,並直接受到它的影響。苗族耳環的款式如此豐富多樣,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苗族分支眾多。同一分支內,往往男女耳環不同,婚前婚後有異,而且與其他大件銀飾相比,耳環較少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所有苗族銀飾中以耳環分布最廣,款式最多。 由於苗族視銀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給兒童飾銀的習俗。銀飾通常釘在童帽上。傳統的童帽飾造型多見獅、魚、蝶等形象,還有受漢族文化影響的 福祿壽喜、長命富貴等字樣及六寶等,構思巧妙,造型別致。台江施洞有一種專為嬰兒特製的銀菩薩帽飾,一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輕,適於不堪重負的嬰幼兒佩戴。
苗族銀頭飾還包括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苗族銀質頭飾的貼力在於其特殊的組合、特殊的佩戴方式以及同頭帕相得益彰的搭配。這種組合方式非常傳統,銀簪的位置、銀梳的方向、銀帕的圍法以及所有散件的佩戴,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心所欲。往往是由母親親手為尚不精通的女兒逐一插戴。頭飾的偏重位置亦因地而異,或髻頂,或額前,或髻側,或腦後。有些地方並不把頭飾直接插於髻頂發間,而是以青布蒙頭,把飾件固定在頭布上,展現出獨特的裝飾風格。

② 古代頭飾知識

釵---.婦女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合成:金~。玉~。裙~(舊指婦女。亦稱「釵裙」) 簪---用來綰住頭發的一種首飾,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別在頭發上:~子。金~。玉~。~纓(做官者顯貴之稱) 步搖--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 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步搖為我國傳統漢民族首飾,西漢時在西域地區有其雛形進而吸收創新而來,步搖以金銀玉石等質地,宋明以來一直流傳的頭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③ 古代頭飾的種類

在各種古裝劇裡面,我們都能夠看到那些妃子們穿的雍容華貴,不僅衣服非常吸引人,頭上的各種頭飾也是非常漂亮,那麼古代的發飾究竟是怎樣的呢?

總之,古代的發飾是非常講究的,搭配起來也非常好看,並不是只有我們知道的釵或者簪子。

④ 中國古代頭飾,你了解多少

服飾從頭開始。

首服,是用於頭部的服飾部件。中國古代冠帽始於先秦時期的頭衣,即頭上用品和飾物的總稱。冠帽是我國古人使用的一種束發工具,同時處於禮儀和審美的需要,又是一種頭上的裝飾品,它被視為“禮教”文化的象徵[1]88。自古以來,首服是人們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客觀上推動了首服的發展。

在中國的服飾史中,首服在整個服飾中具有的地位,是識別身份與社會品級地位的重要標志。自周朝開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從冠上能夠識別出帝王與諸侯、將軍與士兵、文武百官、社會諸流的等級區別,然而普通老百姓則無資格佩戴。

各種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場合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或俗成模式,以區別人們身份的高低、貴賤。這類等級體制,一直應用到我國封建社會,貫穿整個古代首服的發展史,並且首服的種類日漸復雜,式樣愈加繁多,名稱有數百種之多。表現形式劃分,將近現代漢民族服飾中的首服分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類。

一、帽

帽,亦作“冒”,又稱“帽子”。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上古之人居而野處……觀鳥獸有冠、角及種種胡須,就仿效之作冠冕發髻流蘇,從而有了各種發飾。冠冕、巾帕。”在遠古時期,中國古人“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禮儀與裝飾的需求,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部造型加以模仿,改製成冠戴在頭上,將鳥獸的須胡變化成纓,再用笄貫插在發上使之穩定。帽,需經剪裁縫製成一定形狀,覆蓋於人的頭部。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頭帽是最為常見的形式,其外觀花樣變化多端,細部刻畫生動有趣,裝飾講究。虎頭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現實描摹,而是通過對具有靈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進行創造的。

虎頭帽是一種民間模仿動物形態而創造服飾品的習俗延續,是以情感為紐帶,通過一定的藝術誇張,希望能讓孩童健康、活潑地成長和對未來的祈盼,表現漢民族護生的民俗心理特徵。造型稚拙,形象生動可愛,整個造型交織著情和愛。還有一種是以民間宗教內涵為祈佑工具的表現,在小帽上綴上很多的金屬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諸神在保護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頭之用。古時平民不戴冠,多是在發髻上覆以巾,在勞動生產之時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謂一物兩用。古書稱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頭,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縑帛為之,古尺兩尺兩寸寬,又常稱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樣式。巾的造型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多樣化,更具裝飾性,為文人士大夫階層所喜好,成為這一階層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樣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種形制,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前裹、後裹,上翻、下折等變化,構成了豐富的式樣。按外觀造型將巾類首服分為“紐髻式”“韜發式”和“裹首式”三種形式。

所謂巾類紐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發髻。

巾類韜發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條狀包裹發髻。其中形式又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從前向後裹的幘;第二種,從由後抄前,系結於前額的“幧頭”。

巾類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於首,於顱後系結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頭巾和五代之前的襆頭。

近代,包頭成為在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特色首服。清代葉夢珠在其著作《閱世篇》中對包頭作了這樣的描述:“今世所稱包頭,亦即古之纏頭也。古或以錦為之。前朝冬用烏綾;夏用烏紗。每幅約闊二寸,長倍之……”。

南地區的包頭樣式只要是三角包頭,它的形式感和構圖感都很獨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時形似等腰梯形,短邊一般為60~70厘米,長邊一般為100~110厘米,寬25~28厘米。斜邊略帶弧形。在上面的兩端各連接一個寶劍頭的帶子,或者是有流蘇的繩子,長度大約10厘米,目的是用來收縛頂端。

而若將包頭縛戴端正,則整個呈立體三角形,頭後上方還有一小空心三角形,發髻由此露出;頭巾的餘下部分則在肩頸部垂掛下來,形成兩只又長又尖的尾部開叉、互相交疊、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稱之為“三角包頭”。

⑤ 古代頭飾名稱

古代女子發飾多種多樣, 有笄、簪、釵、環、步搖、鳳冠、花鈿、發鈿、扁方、梳篦等。

1、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



2、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3、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4、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5、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⑥ 古代發飾首飾的名稱

古代婦女頭飾,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可分類為:笄,簪,釵,華勝,花鈿,步搖,梳篦。

1、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

2、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4、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5、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6、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

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⑦ 急需古代的頭飾、衣服、相貌和首飾的所有名稱。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遠古的披發;漢代婦女的「倭墮髻」;北朝婦女的「十字髻」;唐代婦女的「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婦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關朝代頗為流行的發式。少數民族婦女的發式更是式樣萬千,例如有傣族婦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婦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婦女的「風凰妝」;有苗族婦女的「獨角髻」;有滿族婦女的「兩把頭」。土族婦女的婦式竟有七、八種之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等。但其中流行最為久遠,也最為普遍的要算「披發」、「辮發」和「盤發」了。直至現代,這三種發式,仍頗為流行。許多民族的女子還有剃發的習俗,這在繁多的發式中,可以說是最具獨物風格的發式。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古代不光有金屬的玉器的發飾製品,也有絹絲綢等的發飾,如絹花。

古代女子六類發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5.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於頭側,並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博鬢,歷代僻L儀典0,《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後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擰旋式梳編法,是將發分幾股,似擰麻花地把發蟠曲扭轉,盤結於頭頂或兩側。這種發式靈活旋動,很助美姿。據《采蘭雜志》記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庭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圖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紈扇仕女圖亦屬於這類發型。擰旋式變化一般有側擰、交擰、疊擰等幾種形式。 「隨雲髻」類似側擰之形式,其髻如隨雲卷動。 「凌虛髻」屬於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發式如雲盤回,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朝雲近香髻」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盤疊式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系結攏起,再盤疊在頭頂或兩側,稱為「螺髻」。在《凝宮詞》里有「螺髻凝香曉黛濃」之句,這種發式在唐代興起流行,從存世的唐代繪畫、墓壁畫中皆可見到。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為後妃公主、貴婦所好,其變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單螺、雙螺、百合髻、盤恆髻等形式。單螺其梳編法是將發股集結,盤疊如螺。置於頭頂上,兩把頭是先將全頭頭發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發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發在頭頂梳成橫向發髻後,用另一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余發梳成燕尾形扁髻。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卧,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發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參入假發。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墮馬髻,又稱為拋家髻是中國魏晉時期流行的一種婦女發型。據說是東漢的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這種發型的特色在於往下側垂至肩部,並從發髻中分出一綹頭發自由散落,與人發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妝和啼妝,猶如女子甫從馬上摔落之姿,能夠增加女子的嫵媚感.大拉翅、又名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旗頭、旗頭板等,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一般加戴在真發梳成的二把頭之上,與之共同構成誇張的大二把頭形狀。常見的大拉翅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大拉翅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梳好的發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這寶鈿花釵里包括了發簪、華盛、步搖、發釵、發鈿。皇宮貴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拙荊」 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1 中國古代服飾發型演變
1.商代的發式 辮發局部商代男子發式,以梳辮發為主。這個時期的男子辮發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本圖為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

2.東周男子服飾 矩領窄袖長衣展.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

3.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 戰國白玉人像,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系於頜下,腦後辮發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

4.漢代長冠 戴長冠、穿袍服的官員.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為此冠。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

5.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6.漢代婦女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

7.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另外,漢代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9.隋代女服 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窄袖女服穿戴

10.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

11.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是一種禮服。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緻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

12.明代服飾 明代婦女下裳多穿裙,穿褲的少見。其中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都綉以花鳥圖案,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即為「鳳尾裙」。更有用整緞折以細褶的,為「百摺裙」。

13.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系。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制而成的。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我國古代的女子,即使再窮再貧寒,哪怕是陶瓷竹木做的荊釵陶簪,也得買上幾支,清晨起來,綰起頭發,對著朦朧不清的銅鏡,靈巧地插上,算是一天伊始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古代女子最常用的頭飾就是簪和釵。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1984年發行的T89《簪花仕女圖》郵票上,那些雍容華貴的古代女子頭上的花飾,就是用這種簪固定的

古代女子十分講究美容,鈿花便是她們美化頭部的時髦飾品。「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鈿通常用金、銀、玉、貝等做成花朵開狀,用時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就能起很好的美化裝飾作用。

鳳冠是最為華貴精美的古代女子頭飾,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其上一般都鑲滿珠寶、鑽石,價值連城,非一般人家的女子所能用,大多為皇宮貴族的後、妃們佩戴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我都是在網上找的 不知道對你有用沒

⑧ 苗族銀飾的頭飾和首飾有哪些

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至腳,無處不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胸頸飾包括銀項圈、銀壓領、銀胸牌、銀胸吊飾等;

首飾包括銀手鐲、銀戒指;衣飾包括銀衣片、銀圍腰鏈、銀扣等;背飾包括銀背吊、銀背牌等。腰墜飾包括銀腰帶、銀腰吊飾等;個別苗族地區有戴腳飾的習俗,腳飾為扭絲狀,兒童佩戴用來避邪。

⑨ 古代頭飾、首飾、衣飾都有哪些

古代婦女頭飾 ,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徵。皇帝要帶皇冠,大臣的官帽業各有品級,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樣,按照品級,對號入座;武官的頭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勛的多少和權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樣也有差別。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帶帽子的,都是用布束發而已。

不僅身份,就連年齡也可以顯示在中國古代的頭飾上。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歲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帶帽子就是成年的標志,可見中國古代對帽子的重視。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飾的發展史:

舊石器初期
野獸毛皮

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為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舊石器晚期
有骨針並用之縫紉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華服飾文化史之開端)

新石器時代
葛麻布
新疆樓蘭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時代
蠶絲
山西線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

表2: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構成形式
種類
解釋或特點
使用朝代、場合

款式[1]
衣領
服裝端首,接近人的臉面,是服裝的關鍵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領、交領、曲領、圓領、斜領、直領等。
方領:先秦的深衣、漢代的儒服

斜領:唐代的僧侶、隱士逸人。

曲領: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開啟交合處
商周時期

衣袖
服裝的出手處,其款是變化往往由服裝本身的用途而定。
農民、樵夫:小袖

貴族:大袖

騎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長袖

衣裾
服裝的下擺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視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長裾。
曲裾:秦始皇時代

直裾、燕裾:漢初女裝

長裾:漢魏六朝

質料[2]
葛麻[3]
硬挺、涼爽、好的吸濕性能
新石器時代

絲帛[4]
清柔滑爽、高雅華麗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棉布
滑爽透氣
漢魏

裘皮
質地厚實,多作為冬衣
商周

毛料
質地緊密,手感柔軟,多用於貴族衣物。
青海都蘭周代遺址

色彩
礦物提取
如硃砂、赭石、石黃、扁青、石綠等,俗稱「石染」。
舊石器時代:染色行為[5]

商周服裝:以彩色為主[6]

漢代服裝:黃色和紫色。

晉六朝服裝:白色為主,

唐朝服裝:紅色為主。

植物提煉
如茜草、蘇枋、槴子、槐花、藎草、靛青等,俗稱「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曲裾[9]。
當作便服。

詹褕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直裾[10]
當作便服。


長衣的一種。即交領、襟疊壓、相交而下。
當作冬衣。


大袖單衣,以輕薄紗羅為之。僅用單層,不用襯里。
形制簡便,夏季穿著。


短衣,長度約在腰間部位。
當作襯衣或外衣。


短衣,介於袍、襦之間,較袍為短,較襦為常。
當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稱「半袖」。
當作便服。

褲裳

由兩片布帛製成,前後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縫細。
遮羞。

蔽膝
遮擋大腿的服飾。僅有前片,沒有後片。
遮擋大腿[11],類似今日的圍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並只有一片,穿時由前圍後,背部只留一道縫隙。
婦女家居服。


兩只褲管,沒有褲腰和褲襠。
保護脛部、有禦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最初以獸皮製成,紡織品出現後,即以布製作。
足部的保暖。


鞋子的統稱。
保護足部。


木底之鞋。亦稱「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繩子編成,組織緊密,質地堅韌,穿著輕便,以芒草為材料,故稱「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以皮製作。
多為貴族之履。

表4: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項目
服裝
起始朝代
穿著規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絹單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儀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絲履。。

宋:帽衫[19]。

明清:結婚禮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緇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漢代婦女嫁衣:袍制

漢末魏初嫁女:紗縠蒙住臉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羅帽,身穿藍布直綴。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紅衣。

治喪
喪服
周朝
喪服分為五等[26]。根據與死者關系親疏遠近,穿著不同喪服。

中國平民服飾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間男女穿衣,並不像今天這樣隨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此種限制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禁忌禮俗;二是法規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種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衣服、飲食、起居、交通、生產、婚嫁、喪葬等一切領域,都有禁忌習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規范人們的道德,限制人們的行為,其核心內容是祛凶納吉,它要求人們躲避邪惡,以免遭受神靈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禁忌禮俗帶有較濃的迷信色彩,但卻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千百年來,輾轉傳播,以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表六:服裝穿著禁忌種類[27]:

項目
原因
文獻記載

忌穿白衣
喪服多用白色,故被視為不祥之徵。
《晉書‧五行志》:「魏武帝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干寶以為素,凶喪之象也。」

忌穿涼杉
涼衫形像喪服。
《宋史‧輿服志》:「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杉,甚非美觀,而以交際、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綠帽
1.典賣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為人們所不齒。
《國憲家猷》中有記載。

2.為罪人所戴。

《封氏聞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另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

3.為娼優所戴。
《典故紀聞》:「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忌衣帶打死結
打死結專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結,被視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漢以來,庶民階層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規限制,稍有僭越,就會受到嚴厲處罰。

《後漢書‧孝安帝本紀》:「舊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務崇節約,…而小人無慮,不圖長久,嫁娶送終,紛華靡麗,至有走卒奴婢被綺縠,著珠機,京師尚若斯,何以示四處?」
南朝陳宣帝:令庶人以上,皆準著棉綢、圓綾、紗、絹綃、葛及不一等,其餘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綾、螺、縠及五色線靴、線履。

遼道宗:禁庶民服駝尼、錦綺及水瀨裘。

金世宗:服袘綢、捐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

元仁宗:定庶人只許服暗花紵絲、綢綾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許服綢、絹、素紗。

清康熙:禁軍民人等用蟒緞、妝緞、金花緞、貂皮、狐皮等。

衣服顏色
許多顏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關於百姓服裝所用顏色,亦規定在律令中。
漢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綠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藍、黃、紫撮暈花樣。

明太祖:禁民間婦人李服用骨、鴉青等色。

清雍正:軍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黃色衣服
漢末張角率領農民揭竿起事,用黃布裹頭。

隋文帝時,著黃袍臨朝,以後歷朝遵行不改,故黃色為御用服色,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上身邊重臣,亦不準用。
唐高宗:明確規定,「臣民不許著黃」。

明太祖:頒服飾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黃」。

金世宗:每年頒服飾禁令,並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國爆發之初,即將紅黃二色規定為「天朝貴重之色」,諸王頭巾及士兵號衣,皆以紅黃二色為之,各地:「非為天國將士,一律不準用紅黃二色。」

服裝紋樣
關於紋樣上,有些紋飾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規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舉。
南朝梁武帝:令紋錦不得以仙人、鳥獸之形為飾。

唐代宗:禁民間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等花式。

遼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龍之紋。

宋仁宗:令民間毋得以牙魚、飛魚、若龍形者為紋。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準服五爪二角之龍紋及鳳紋。

元惠宗: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飛魚、大雲花等。

⑩ 古代發簪,頭飾的圖片與名字,急求

1、笄(jī)

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


(10)古代小孩帽子銀器頭飾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男子頭飾

1、束發冠笄

在中國古代,男子的頭飾被稱為束發冠笄。而冠有不同的形式,如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等。另外與之相符的便是各種冠帽,如大帽、圓帽以及我們熟悉的烏紗帽。

2、襆頭與帽

襆頭實則是由頭巾和包首結合而成。是從周武帝開始,知道中唐後期才使用襆頭。現在的襆頭的形式主要有圓頂、方頂之分,有軟裹,硬裹之別。剛開始的軟裹巾是由貴族所使用,後來漸漸地文人雅士也開始佩戴。甚至後宮之中的妃子也會女扮男裝,並使用它佩戴。

3、烏紗帽

烏紗帽是中國古代比較常見的頭飾,是一種硬殼帽。它的內部是由鐵絲編織而成,後部高高隆起,內襯黑紗。這種烏紗帽多事官宦人士佩戴。另外據相關史料記載,古代的皇帝也曾佩戴使用。

與古代小孩帽子銀器頭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牛仔風衣沒腰帶 瀏覽:674
穿上你的褲子的英文怎麼讀 瀏覽:404
s碼睡衣適合多少斤穿 瀏覽:65
男生黑褲子和上身搭配 瀏覽:944
黑色金絲絨褲子掉顏色怎麼辦 瀏覽:876
黑色衛衣黑色馬甲黑色褲子好看嗎 瀏覽:359
北面雪山羽絨服介紹 瀏覽:147
鴨鴨羽絨服女土中長款 瀏覽:454
亮亮校服有限公司 瀏覽:601
外套皮衣配什麼褲子鞋子好看嗎 瀏覽:9
婉約旗袍風畢業照 瀏覽:672
深圳女裝最大批發市場 瀏覽:146
牛仔服長款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772
yiner音兒針織衫如何加盟 瀏覽:759
黑褲子配什麼馬丁靴 瀏覽:688
初秋必須要一件走路帶風的外套 瀏覽:34
為什麼的絕地求圍巾不能交易 瀏覽:288
褲子聚酯纖維面料如何 瀏覽:15
女裝年平均消費量 瀏覽:292
綿羊皮皮衣女短款搭配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