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鐵帽子王指的是誰
「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其中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岳托(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❷ 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由哪位皇帝冊封的呢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
所謂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其實直到乾隆時才叫起來。分別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個人,因功勛卓著,同時又是皇室,因此被封為八大鐵帽子王。
八旗
努爾哈赤以女真部落為根基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軍功集團。努爾哈赤視八旗為私人財產,因此他將八旗分封給他的子孫和親屬,如他的嫡系子孫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人,麾下都有八旗佐領,甚至直接成為旗主,不過此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封爵制度,因此,並未確定八大鐵帽子王。
乾隆皇帝
這八個鐵帽子王中,除了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外,其他七人均為努爾哈赤的嫡系子孫。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但世襲罔替的是爵位而非本人,如果繼承王位的鐵帽子王們犯錯,依然會被罷黜或被懲罰。
❸ 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清朝的宗室爵位總體上參照了明制,但又摻雜了一些具有滿洲特色的東西,從而形成了一套與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盡相同的宗室爵位等級制度,具有其鮮明的特點。
(非專業人員,文中內容或有謬誤,望多多包涵,敬請指正,拜謝!)
❹ 大清王朝「鐵帽子王」到底有多牛呢
相信看過清朝相關的影視劇者,多多少少都知道在清朝有一個頭銜叫做"鐵帽子王"。
宣統帝名溥儀,也就是後來世人皆知的末代皇帝。他是光緒帝的侄子,但是於鐵帽子王醇親王而言,是光緒帝的兒子繼承大統還是由光緒帝的侄子繼承大統皆不重要,因為他們都是醇親王的孫子。
作為光緒帝的父親、宣統帝的祖父,鐵帽子王醇親王可謂是將鐵帽子王的權利和身份駛入了頂峰者了。
❺ 「鐵帽子王」是什麼王,為何成為古代頂級爵位的代表
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爵位,之所以能成為古代頂級爵位的代表,是由於他們可以世襲而且享用國家土地和一些優惠。到了乾隆繼位以後才開始有這種中式爵位的制度,而且在慢慢改進當中,因為當時這種制度還是比較混亂的,它跟分封沒有一種明確的區別。
只要你對國家有功勛,那麼你就可以被封為鐵帽子王,而且還可以世襲給下一代。但是這些人的能力不是最厲害的,比如說一些在軍機處的大臣,他們雖然有一定的領導能力,但是不足以支撐大局,而且在清朝的後期還出現了貪污腐敗的局面,有些人甚至只討好慈溪,就得到了鐵帽子王的封號。
❻ 清朝的鐵帽子王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鐵帽子王,這個稱呼在清朝才有的皇室爵位專稱。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清朝的皇帝的兒子們的爵位。
鐵帽子王雖然說有"鐵"字,但變數還是很大的,比如說犯了罪,式得罪了皇帝的,也是褫奪封號,甚至殺頭。
這群王爺如果能力強還好,如果沒有什麼治國平天下的本領,在這養尊處優的皇城也就混吃等死吧!
❼ 清鐵帽子王有幾個
清朝除了清初封的8大鐵帽子王,後來又封了允祥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庄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岳托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岳托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總共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太祖時期,以滿語定爵,如「台吉」、「貝勒」、「和碩貝勒」等。崇德元年(1636)四月,太宗皇太極借用了明代宗室的名號,列爵九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入關之初,為了鼓勵宗室為國立功,以戰功而封爵,此為功封。後來,歷朝皇帝又不斷封爵,此為「恩封」。
至於襲封制,順治初年,曾規定:「和碩親王一子襲封親王,其餘俱封郡王;郡王一子襲郡王,其餘俱封貝勒;貝勒之子封貝子……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準襲封。」但後來並為嚴格執行,如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削爵,其睿親王爵停封。
爬梳八大鐵帽子王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是所有王爺的爵號都有所改動,甚至有所降襲。(以下數字為第幾代)
1、禮親王 ①禮親王,②巽親王,③巽親王,④巽親王,⑤康親王,⑥康親王,⑦康親王,⑧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禮親王。(此後9——13代均為禮親王)
2、鄭親王 ①鄭親王,②簡親王,③簡親王,④簡親王,⑤簡親王,⑥簡親王,⑦簡親王,⑧簡親王,⑨簡親王,⑩簡親王,11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鄭親王。(12——17代均為禮親王)
3、睿親王 ①睿親王,②親王,③貝子—鎮國公,④鎮國公,⑤輔國公,⑥輔國公(信郡王),⑦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睿禮親王。(此後8——12代均為睿禮親王)
4、豫親王 ①豫親王,2——6代為信郡王,6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
5、肅親王 ①肅親王,2——5代為顯親王,5代乾隆四十三年復肅親王。
6、庄親王 爵號無變化
7、克勤郡王 ①克勤郡王,2—3代衍禧郡王,3—9代平郡王,9代乾隆四十三年復克勤郡王。此後至17代均為克勤郡王。
8、順承郡王 爵號無變化
爬梳清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為表彰開國諸王,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始定「世襲罔替」之制。乾隆四十一年:「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區分。」乾隆四十三年,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復八大鐵帽子王復爵號。這時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
老豫王多鐸、岳托及阿齊格等為奠基清業曾立下汗馬功勞,被太祖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就是子孫後代輩輩為王,見了皇帝不參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叫懶王。
清朝不像明朝,在封贈爵位上失於濫!清代最重軍功,就是太祖、太宗之後若無軍功,也將流於凡品。清初,共封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郡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庄親王(原名承澤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雍正朝,封皇十三子允祥為怡親王,雍正八年,親王死,特旨加恩賞給世襲罔替。
清制:非軍功、非特旨不得賞給親王世襲罔替,但是,慈禧主政後亂了祖制,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此三王都榮獲親王世襲的榮耀,前兩者倒是身份淵源不同,唯獨這慶親王奕劻是個頂頂無能之輩,又是貪財亡命之徒,而且,是遠支貴族,就是他私相授受,讓袁世凱鑽了空子,人稱:慶記公司,把國家當兒戲。
清初,封了八個鐵帽子王,後來到雍正朝又封了怡親王,我覺得到這時,清朝整體的分封制度是完全可以和宋代相提並論的,也就是很公平的。這九個鐵帽子王都是確實爵應上賞的。
--------------------------------------------
九王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太祖子,子巽親王滿達海襲,子常阿岱襲巽親王,後廢,弟康親王傑書襲,其子孫襲王爵,乾隆四十三年,復號禮親王)、
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子,無子,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後,襲親王,俸視諸王三倍,順治親政,旋即廢爵,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五世孫輔國公淳穎襲爵)、
豫親王多鐸(太祖子,順治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子多尼襲郡王,子有罪,以弟郡王董額襲,乾隆四十三年以多爾博四世孫輔國公修齡襲爵)、
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多爾袞死後進封叔和碩鄭親王,子濟度襲爵,改號簡親王,孫雅爾江阿奪爵,以濟爾哈朗弟貝勒費揚武曾孫德沛襲,乾隆四十三年,復號鄭親王)、
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被多爾袞陷害入獄而死,順治親政後雪,子富綬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肅親王)、
庄親王碩塞(太宗子,封承親王,子博果鐸襲,改號曰庄親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親王,八月有罪降貝勒,死後詔封為克勤郡王,子衍禧郡王襲,子平郡王襲,至乾隆四十三年,復號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薩哈璘(代善子,封穎親王,子襲順承郡王),
怡親王允祥(聖祖子,雍正元年封親王,三年復加封郡王,任王於諸子中指封,王事雍正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雍正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命復其名上一字為「胤」,命王爵世襲。)。
參考資料:網路
❽ 鐵帽子王是什麼王他們能享受哪些特別待遇
鐵帽子王是大清的王爵,甚至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大清王朝「鐵帽子王」之爵位一共有12個,其中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至於另外四個也是大有來頭。他們是雍正的鐵哥們老十三和碩怡親王胤祥以及晚清時期碩恭親王奕欣,和碩醇親王奕譞與和碩慶親王奕劻。
雖然鐵帽子王是王爺,但是跟明朝那樣的分封制大為不同,沒有封地,沒有軍隊,他們都被集中在京城。
更何況,清朝是中央集權達到巔峰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其實並不鐵,得罪了皇帝,照樣被法辦。
❾ 大明末年有幾位王爺
大明末年有藩王有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福王、衛輝潞王、安陽趙王、懷慶鄭王、汝寧崇王、禹州徽王這些藩王。
隆慶年間,藩王有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福王、衛輝潞王、安陽趙王、懷慶鄭王、汝寧崇王、禹州徽王等藩王。郡王有八80個,郡王一下宗師室6890人。到了萬曆二十三年,有檔案可查的朱元璋龍子龍孫就有157000餘人。
崇禎年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各地的藩王富得流油,朝廷竟然拿不出軍餉。說明朝是被朱元璋龍子龍孫吃垮的,也毫不為過。
所以明末只要宗室的錢用在戰爭和賑災上,崇禎在抄幾個貪官的家,分分鍾大明王朝可以精神抖擻啊,有錢了士兵發錢了也不會逃走或者投降滿清了啊
明代藩王的制度特色:
明朝藩王待遇的最大特點就是世襲罔替,也就是說不降爵的傳遞,同時藩王還不需要承擔相應義務,又享有很大的經濟特權,這種環境之下,不迅速腐化才怪。
明朝的藩王說不好聽的,有如圈養的動物一般,只需要享受不需要付出,自然會迅速腐化成為國家的拖累。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並能世襲罔替。
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沒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當地的政治民生大權,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還不可以參合進入士農工商這些行業,最重要的是世襲罔替啊!
世襲罔替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然後親王的嫡長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其他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來世襲郡王爵位。其他兒子降爵成為鎮國將軍,孫子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明朝共計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至明亡,除去被廢還有絕嗣除封的親王,共計還有親王三十四位。郡王則有多達九百位之多。
再對比一下清朝,清朝除去蒙古世襲罔替的王爵外,清庭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就是十二位,其中八位是依靠開國初期赫赫戰功而封的,還有四位是開國以後恩封的鐵帽子王。
而且清朝不論是世襲的鐵帽子王還是一般親王依次傳遞降爵,都是兒子中一個人繼承,其他兒子最多成為郡王下一等的貝勒。
像清朝歷史上也就是因為雍正帝對於十三弟胤祥特別恩寵,所以特地在親王之外又加封一個郡王爵位給了胤祥,允許他在兒子中隨意指封一人,一般情況下親王的兒子是不會像明朝那樣嫡長子世襲,其他兒子成為郡王的。
❿ 帽子王怎麼樣
帽子王的帽子種類的確很多,質量也很不錯,但是就是感覺價格偏貴,不知道是不是老字型大小的名牌效應,服務很好,很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