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光遇》上線“夢想季”的日子,但因為宣傳海報中的一頂帽子所引起的爭議,游戲後續的正常更新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這頂明制帽子早在數月以前官方為新賽季預熱時,就引起了中韓兩國玩家們的議論紛紛。盡管《光遇》官方聲明過這頂帽子的設計參考的是明朝的服飾衣冠,卻仍被韓國玩家認為是抄襲他們的韓制帽子。
在這個節骨眼上,很難說不是一種旁敲側擊。
伴隨著事情所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hat game company創始人&《光遇》的創意總監陳星漢也發表了聲明,為這次改帽子的事情向廣大玩家們致歉。光遇夢想季明制帽子事件發酵,事件的原委就是這樣。我們希望事情能夠順利解決。
2. 關於明朝和朝鮮的大帽子,有何淵源
明朝的那個叫大帽。詳見http://tieba..com/f?kz=523531050
而朝鮮的那種叫朝鮮笠。是韓服的一構成部分,是朝鮮王朝已婚男性兩班、中人常戴的帽。由馬尾、烏紗、竹編成,用於保護發髺。
朝鮮笠分為帽子(모자)和涼太(양태)兩部分,覆蓋頭部的部分稱為帽子,覆蓋面部部分稱為涼太。
朝鮮笠可以分為패랭이、草笠(초립)、黑笠(흑립)、朱笠(주립)、白笠(백립)、玉鷺笠(옥로립)等類型,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黑笠。朝鮮舉行科舉考試時,參加考試者都應該戴著黑笠。
不同等級的人,笠的質地與大小、裝飾也有嚴格分別。笠的頂部布料分為布、紗、毛等,以區別身份的貴賤。갓끈是笠的束帶的紐扣,根據其材質也可以看出身份的貴賤;到了英祖、正祖時代,갓끈由琥珀、玳瑁等製成,長長地垂到胸前。
朝鮮笠本身只能由兩班貴族戴,19世紀以後中人以上的已婚者也可以戴,但賤民與庶民不準戴。
早期朝鮮笠的分類非常繁雜,興宣大院君上台後進行改革,大多數已簡朴了。
3. 韓網指責徐凱《尚食》劇照服裝抄襲,於正是如何回應的
這下兩方的網友們便開始了互相辯論,韓國網友拒不承認自己國家古代時期的服裝是借鑒的中國,認為我方只有清朝時期的大辮子,確實讓人在生氣的同時也有些想笑,看來太多人對中國的認識還是太淺薄,這就需要我們的文化輸出更加全面一點了,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4. "光遇明制帽事件" 的起因是什麼
事件起因:
《光遇》的玩法就是在游戲中收集蠟燭來解放先祖兌換自己喜歡的物品,在最新季中上線了一款靈感來自明代大帽的明制帽。然而製作組在上線的時候將這個帽子在國服中改成了箬笠(斗笠)。
引爆的點在於,國際服推廣中出現了明朝大帽是「傳統韓國帽子」的爭論,刺激了中國玩家神經。製作方thatgamecompany和網易商議後不想引發爭議,選擇國服中改為箬笠,誰想到大家認為這是心虛的表現。
(4)韓國模仿明朝的帽子擴展閱讀:
陳星漢致歉「光遇明制帽事件」
2月4日上午消息,針對光遇明制帽事件,that game company創始人&創意總監陳星漢通過個人微博發文回應稱,「向所有因為這次改帽子事件傷心失望的玩家真心地道歉!」
陳星漢表示,「在和網易商量再三後我們選擇了盡可能避開任何可能導致爭議的方式,美術團隊重新設計了一個形狀相近但是不再有爭議的帽子,箬笠。」
針對此事,2月3日,光遇手游也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兩頂帽子裝扮的設計靈感均來源於中國,且分別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明制大帽,以及中國古代生產生活與文學作品中都十分常見的箬笠。」
5. 明朝的服飾和帽子,韓國古代的怎麼特別像明朝的服飾和帽子,究竟誰仿誰的
LZ說的是大帽吧,大帽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而賜的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大帽是明代男子的重要首服之一,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與大帽相配的冒頂,帽珠等則是清代頂戴制度的起源。同時,大帽也是明代男子的重要正裝,接近禮帽性質。大帽也時常作為賞賜贈送給周邊部落,藩國在《明實錄》中有大量記載。
韓國那個准確的說叫笠子或者笠帽,笠子一般是朝鮮時代士人所普遍戴的帽子,注意這個笠子與咱們國家的那種竹子為骨架用竹子等編制的的笠帽有所不同,雖然都叫做笠子,不過好像韓國的笠子似乎很多不是用竹子編制,很多都是紗帽。
二者雖然相似但是不同的兩種帽子,據說這兩種帽子都源於元朝遺留,談不上誰仿誰
6. 韓國朝鮮時代的服飾是不是仿明朝的
是仿明朝的。
朝鮮成為明朝附屬國,進行了全方位的漢化,女子服裝則受到明代襖裙和唐代齊胸襦裙的影響,初期衣帶在右側,較幼及短,後來移到較中間的位置並加粗、加長,上襦亦縮短;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
從那以後,朝鮮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而李氏朝鮮時期韓國男子的著裝則基本上在照搬中國明朝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民族審美和特色,社會各階層服飾的顏色、紋樣、款式等有著嚴格的區分。
在李氏朝鮮末年,平民(白丁)女性的上衣甚至短至袒露胸部,有可能是為方便哺乳而設,至日佔時代被日本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理由取締。
之後在北朝鮮和南韓各自獨立分治之後,各自又再次發展出不同的路線,北朝鮮以素雅和簡朴為主,而南韓則較追求線條的清晰筆直,並常在裙中加入裙撐以製造類似蓬蓬裙的效果。
現代韓服里,除了源自西方的馬甲和滿族的馬褂子,其他款式均學自漢服。
(6)韓國模仿明朝的帽子擴展閱讀:
明朝服飾對其他周邊國的影響:
1、越南
十八世紀初日本畫家筆下的越南(東京)婦女及小孩。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
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一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一號而已。
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袞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
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一點。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 Franç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中國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
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類似,只是帶有濃厚越南服飾特徵。
2、琉球
琉球國在14世紀開始向明朝朝貢,琉球和福建地區的關系密切,琉球常派留學生往福建學習中國文化。一些留學生在福州長期生活後,也把福建的民間習俗帶回琉球。所以,不少琉球服飾式樣仿製福建當時的服飾。
7. 怎麼韓國人的古典服飾這么像我們大明朝的服飾
因為,大唐盛世時,萬國朝拜,日本,朝鮮(古韓國),都來華夏學習,那時穿出去的。
8. 有關韓國古代的帽子
這種帽子名曰「黑笠」,是古代朝鮮(韓國)兩班貴族子弟以及朝廷官員的便裝常服,帽沿越寬表示品階最大,平民不戴黑笠。仿自明朝煙墩帽,明朝時候大帽是舉人監生以及公卿所常用首服,明初有帽珠,至英宗朱祁鎮時廢除帽珠,理由是胡人蒙元遺風,漢族不得繼承胡風。與明制大帽區別是:明制大帽普遍羊毛以及竹編材質(詳見魯王笠)製成,小平頂;而朝鮮大帽普遍黑紗製成,圓柱帽體。朝鮮大帽帽珠的保留源自明初大帽掛有帽珠傳入朝鮮,朝鮮人就保留了這一搭配,並視為貴族之風,後來朝鮮禮樂混亂,此笠傳入民間,得以流行。
9. 韓國古代人頭上戴的這個叫什麼
這叫網巾,中國明朝時期常用的一種罩頭發的裝束,被韓國學去的
10. 韓國古裝劇為什麼總是抄襲中國
並不是這樣的,為什麼抄襲我國文化呢!因為他們想佔領我國服裝,和良好的創作神話故事體系。因為我們古裝劇其實在東南亞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們就此打開東南亞市場,並且佔領。
你是不是沒有完完整整的去外網了解過東洋風來龍去脈和復雜情況,還真的誤以為是中國文化出圈呢?這就是雙標hgr打的一手好牌。只說冰山一角,之前漫畫家old先畫古風混搭,用了明朝服裝里帽子元素,被韓國人網暴出警:「自己沒文化偷別人文化」「用了韓國元素請標明」「辮子才是你們的」......
(眾所周知,韓國服裝一直有受到中國古代服裝的影響,比如唐代、明代。尤其是明,韓服受到漢服影響行了本土化,有一部分還直接是明制漢服比如他們的官服還是明朝賜服。)
結果不久之後,hgr從畫手開始就在外網就打著東洋風來把中華上下所有朝代文化全偷了個遍。用東洋風來模糊概念,順理成章挪用,進行文化輸出,搶占對外市場,順便盜竊成為自己的文化。(從畫手們、漫畫開始海外輸出、到古裝劇、小說、........現在是女團海外輸出)。
去看看外網,海外hgr在東洋風標簽下直接快搬完了中國風,但就絕口不提中國風,有人提出的話,博主直接刪評,其他hgr反而反咬中國人評論說「這就是韓國風」,撒謊「中國風只有百分之十很少」等等之類繼續混。甚至還直接盜竊碰瓷中國古畫文物等說這就是自己國家的歷史證據…
如果不從一開始在外網完完整整的了解,真的很容易被迷惑,因為它是有預謀有組織自上而下的行為。這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很難簡單說清,所以有的韓粉理智對待「東洋風」這個點,這不是簡單的你們理解意義上的「東洋風」避免被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