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古族資料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隨忽必烈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通海蒙古族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鳳山腳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700多年來,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憑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把杞麓湖之濱、鳳凰山之麓建設成了魚米之鄉。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
主要分布地區:內蒙古、遼寧、新疆、黑龍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歷史】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沿著他們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由於所到之處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因此被視為「魔鬼的騎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鼎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佔有大部份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強大的統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這個目的也幾乎達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約二萬五千個戰士,爾後則透過征服其他游牧民族來增強實力,並在1211年攻擊中國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佔北京,這場戰役造成三千萬的中國人喪生。其後蒙古人轉往西方,在1220年時,奪取在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城市布克哈拉,整個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居民亦慘遭屠殺。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闊實魯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闊實魯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消滅了回教的「刺客團」,並在1258年攻佔回教徒的首都巴格達,城中十萬民居被屠殺。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高級的奴隸兵,為回教軍隊的一種)在今天的以色列打敗蒙古人,結束了蒙古人對回教和聖城的威脅。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佔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死於中國,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他地區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此人名叫添穆侖 (意即「瘤子」添穆,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藉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 年,他洗掠德里,屠殺當地居民達十萬人,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族歷史悠久,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3世紀初,成吉斯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甘肅省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9月1日)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12月5日)
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1日)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7日)
【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是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薦骨、四肢、肋骨、胸椎、羊頭,有的地區還要加羊心、羊肝、直腸和羊肚。製法是將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鍋,水溫上升後,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開,並經常翻動。腸、肚、心、肝和燎好的羊頭另鍋煮爛。另配調料。開宴時將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盤子里,尾巴朝外,羊頭上要刻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時主人要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先動刀切割,然後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須煮羊胸脯肉給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別。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蒙古人起名習俗: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蒙古人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名字的符號作用.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賓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 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女子: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 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三,以珠寶玉器為名, 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四<以理想為名 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 .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宗教】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近幾年與內蒙古的親戚來往增多,開始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參加。
【節慶】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婚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辦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親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一一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⑵ 中國古代的「四大航空發明」
風箏:巧出助飛效應
在遼闊的渤海,中國海軍航空兵某部正在進行艦載機起降訓練。只見遼寧艦保持30節(約為55.6km/h)航速迎風疾駛,一架架戰機轟鳴。航母的前甲板不足200米長,重達20~30噸的殲-15戰斗機要從航母前端滑躍式甲板上一躍而起,直上雲天,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其中的原理就離不開「風箏效應」啦!風箏,古人稱之為鳶(yuān)。它有骨架、面布和平衡尾3個部分。骨架是用來保持輪廓和有效的受風面積,並支撐和固定面布的;面布是提供風箏的受風面,使風箏產生升力的作用部件,也可使風箏呈現多樣的畫面效果;平衡尾有配重、穩定的作用,也可保持風箏放飛時的姿態。
風箏的升空利用了「力的合成與分解」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兩項物理學原理。風箏飛起時,其迎風面與空氣會有個相對運動方向的迎角(α),風箏拉線會產生拉力(T)。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就會產生一個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T反),且反作用力的方向與拉力的方向相反。風箏拉線與面布的交接點(A點)在垂直方向會受到空氣壓力(F壓)的分力(F升)、線拉力(T)的分力(T下)和風箏重力(G)共同作用。調整風箏的放飛迎角(α),使F升≥T下+G,風箏就可上升或在空中靜止;如若F升<T下+G,風箏就會下墜。
遼寧艦飛行甲板的前端向上斜翹,使艦載機在加力起飛的最後階段機身向上與水平方向呈大約14o的迎角。此時的機翼與機身下表面相當於一個巨型的風箏。殲-15戰斗機在滑跑起飛時可獲得較大的輔助升力。同時殲-15戰斗機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方向也因迎角向上傾起,艦載機實現短距滑跑快速起飛。
在軍用飛機各種戰術飛行動作中也能找到風箏效應的身影。飛行員依靠對迎角的准確掌握,完成各種復雜的特技動作,從而達成各種戰斗任務。
延伸閱讀:
飛機升空主要依靠伯努利效應,但飛機在低速狀態時伯努利效應尚不明顯,因此風箏效應對飛機的起降輔助效果反而較強。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飛機多以活塞發動機和螺旋槳為動力裝置,飛機航速較低,起飛速度較慢,因此多採用後三點式起落架布局,以使飛機有固定的迎角,在滑跑全程獲得風箏效應。而現代噴氣式飛機起飛速度快,無需再藉助風箏效應,為便於駕駛員觀察,避免著陸時發生「機頭倒立」等安全事故,多採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布局。
竹蜻蜓:變身螺旋槳
以竹蜻蜓為原型的螺旋槳推進器,被應用於噴氣時代以前幾乎所有的飛機。即使是現在,大大小小的直升機依然在它們的頂部安裝至少兩部大大的竹蜻蜓—旋翼。這個誕生於中國東晉時(317年—420年)的玩具,怎麼就如此深遠地影響了人類的航空歷史呢?
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竹蜻蜓來到西方,被稱為「中國螺旋」。1796年,英國人喬治·凱利對其進行了研究。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竹蜻蜓成了飛機的重要推進部件—螺旋槳。
竹蜻蜓(螺旋槳)升空原理與風箏相似,主要還是牛頓第三定律、力的分解與合成。如上頁圖所示,螺旋槳逆時針旋轉,有傾角的葉片對空氣產生推擋,其A點作用力分別是向下的F下和切線方向的F切。同時對葉片的反作用力F反可分解為使螺旋槳向上的推力F反升和沿葉片旋轉切線方向相反的作用力F反切。
孔明燈:催生熱氣球
孔明燈俗稱許願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酷似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孔明戴的帽子,也有人說這種會飛的燈是諸葛亮發明的,故得其名。但在早於孔明生卒年代的西漢時期,《淮南子·萬畢術》中已有類似現象記載:「取雞子,去其汁,然(燃)艾火納空卵中,疾風因舉之飛。」意思是說在空雞蛋殼中燃艾絨,蛋殼可飛上天空。這說明我們的先祖很早就認識到輕盈的物體可以在熱空氣作用下升空。
如下圖所示,左側燈體中蠟燭未點燃時,溫度較低(t1),燈內空氣密度大,燈的總重量較大(G1);右側燈體中蠟燭點燃時,溫度升高至t2,燈內空氣密度變小,燈的總重量變小至G2。這個時候孔明燈受到的浮力就等於其排出同體積的環境空氣的重力(空氣質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根據阿基米德定律,當浮力大於孔明燈自身與燈內的氣體重力的總和G2時,孔明燈就能在空氣中漂浮起來。
孔明燈在中國古代多做軍事用途,主要用來傳達軍事訊息,以及探測風向和風速。熱氣球運動則是其原理在現代的發展與應用。
走馬燈:孕育噴氣發動機
走馬燈的構造很像竹蜻蜓與孔明燈的組合體。它的內部有一根可以旋轉的立軸,上部裝一個葉輪(有多個葉片的竹蜻蜓),立軸下端則裝一盞燈或一支蠟燭作為熱源。熱源點燃後,上方空氣受熱上升,通過葉輪後從燈體的上方離去,而冷空氣由下方源源不斷進入燈體。這樣形成空氣在燈體內由下向上的單向流動從而推動葉輪,並帶動與立軸相連的圖像(走馬)在燈內轉動。
走馬燈具體發明時間尚不清楚,但到秦朝時它已製作精良。它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熱動力驅動渦輪旋轉做功的機械裝置,它實現了熱能向機械能的轉換,成為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鼻祖。1921年法國人獲得了第一個噴氣發動機的專利;1939年8月德國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1950年,朝鮮空戰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噴氣式飛機的對決。噴氣式飛機的出現催生了軍用飛機的升級換代,加大了航空在軍事上的作用,也加強了制空權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
⑶ 中國人民解放軍女軍的帽子有船形的嗎
目前沒有
1955年10月1日,我軍實行軍銜制,開始配發55式軍銜服裝。55式軍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按照軍銜等級區分,極大改善了我軍的軍人形象。當時我軍正在全面學習蘇聯,所以55式軍服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受到蘇軍的影響,我軍陸軍和空軍的士兵佩戴船形帽,就是直接學習的蘇軍。
55式軍服採用船形帽作為士兵的制式軍帽。這種帽子與蘇聯的M44式士兵版土黃色pilotka式船形帽類似。解放軍在建國初期的建軍戰略是全面學習蘇軍,從裝備到服裝無一不如此。因此,早期的解放軍軍服帶有強烈的蘇聯風格。船形帽在我軍的出現,和學習蘇軍有很大關系。
船形帽,也稱為國際帽。是一種形似船隻的軟體制式軍帽,打起仗來很方便,利於在外面佩戴鋼盔,不易被勾掛,士兵既可當帽子戴,又能當毛巾擦汗洗塵。最早的船形帽是西方近代軍隊的軍官制式軍帽。由於設計簡潔、功能實用,長期以來都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軍隊的標准軍帽。
後來分蘇式和美式兩種,蘇聯紅軍從1935年開始戴用船形帽,陸軍只在士兵、軍士、軍校學員和軍事建築人員中戴用,海軍除上述人員外,軍官亦可戴用。
圖片:許世友將軍下連隊時所佩戴的士兵船形帽。
55式軍服士兵所佩戴的船形帽,很可能由國內審美觀不同,遭到大多數官兵差評,不久又改回了解放帽。1955年改用蘇式新軍服以後,士兵的船形帽曾經遭到我軍基層戰士的極大反對,為此軍隊曾經專門組織過思想動員工作。
這種流行國際的軍帽在我軍水土不服,圍繞船形帽的佩戴問題,引發過一場涉及全軍的爭論。一是當年美國大兵和國民黨兵歪戴船形帽、窮凶極惡的丑態,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大家都十分討厭。據說當時有戰士戴船形帽上街,被小孩子追著喊「美國兵」。氣得回到領導面前,把帽子一摔說;再也不戴這牛B帽了!
二是船形帽需要歪戴,即稍向右傾斜,這種戴法不符合中國正衣冠的傳統審美習慣,給人的感覺是吊兒郎當、滑稽可笑。
很多戰士表示船形帽不僅不適用,而且不好看。戴正了像和尚,歪著戴像流氓。有的戰士寧願光著頭,夏季戴冬帽或是戴過去的舊式軍帽,也不願戴新配發的船形帽。1958年7月22日,對軍服式樣再次進行修改,終於明確陸軍、空軍士兵取消船形帽,改為解放帽。
1959年春天,經國防部批准,陸、空軍士兵夏季改發解放帽,不發船形帽。改發解放帽後,陸、空軍士兵一律不再戴船形帽。至此塵埃落定,船形帽也成為我軍歷史上佩戴時間最短的制式軍帽。
58式軍服,硬肩章取消,改為軍銜領章,軍官大檐帽與士兵船型帽均改為解放帽,軍服布料改為廉價耐用的平紋布。
我軍取消船形帽以後,在個別部隊還有少量佩戴。例如80年代我軍藍軍部隊身穿的蘇聯軍服。對,你沒看錯,我軍配發過敵軍的軍服。1986年南京軍區為三界基地編配了解放軍第一支專業敵軍模擬部隊。多年來的嚴格保密措施使得人們對這支部隊的認識僅限於傳聞,只有寥寥無多的幾張照片證明這支部隊的建設情況。
首支藍軍部隊的官兵工作重中之重就是打造一支「形神兼備」的敵軍模擬部隊。他們的服裝都是專門定做的,當時的藍軍官兵總是身著蘇軍制服,以至於有老鄉經常報警說有外軍的入侵。一些官兵甚至以刀叉代替筷子用餐,飲食起居習慣也盡量模仿俄國人。
2015年年9月10日,中國空軍「追夢空天」航空開放活動在吉林長春空軍航空大學大房機場拉開帷幕。在開放活動上,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隊員們都佩戴著一頂類似美國空軍的船形帽,神采奕奕。這是我軍在飛行表演部隊配備的船形帽式樣的工作帽。
其實這種船形帽已經在空軍配發四年。 2011年9月在長春舉行的首屆空軍航空開放日上,空軍三支特技飛行表演隊首次集體亮相。兩支新建飛行表演隊隊員就身穿新式連體飛行服,佩戴新型船形帽正式公開亮相。
空軍和海軍屬於特殊作戰崗位,由於戰機和戰艦內部空間狹小,官兵佩戴的工作帽,應該輕巧無牽掛,平時與常服一起配發的普通大檐帽並不適合空軍和海軍等有特殊要求的部隊使用,為此中國軍隊單獨設計配發了工作帽。
1985年,海軍為組織北海艦隊核潛艇支隊的403艇進行90晝夜長航試驗,特別試制了一批船形帽,配發給403艇和參加試驗的官兵,這種船形帽採用藍色呢子布料,相當高檔,僅試制了一批,現在已成文物。
據人民海軍報報道,從2011年10月份開始,海軍新一代的潛艇工作防護服系列已經選定由北艦某潛支的363艇艇員試穿。該系列服裝主要包含12個品種18種款式。工作帽主要有船型帽和棒球帽。
2013年,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率先為艦上官兵配發棒球帽。海軍核潛艇部隊則繼續佩戴船形帽。空軍也少量配發船形帽,但官兵反映還是棒球帽最好看、最符合審美觀。
如果考慮工作崗位的特殊環境,如船艙等狹窄空間,可以採用短檐帽,如紅軍帽或者65式軍服的解放帽。以今天審美眼光,65式軍服依然是最有中國特色的軍服,缺點只是配飾太簡單。那頂極具我軍特色的解放帽,可加以改進,更新面料,使用現役軍服的仿毛嗶嘰面料,增加帽徽配飾,作為海空軍工作帽,在指定場合選戴。
⑷ 王者榮耀95英雄79皮膚王者段位能賣多少錢
參考資料
效用:表示消費者偏好的另一種方法
我們用無差異曲線來表示消費者的偏好。另一種代表偏好的常用方法是用效用的概念。效用是對消費者從一組物品中得到的滿足程度和幸福程度的抽象衡量。經濟學家說,如果物品第一種組合提供的效用大於第二種,那麼消費者對第一種組合的偏好就大於第二種。
無差異曲線和效用是密切相關的。由於消費者偏好更高無差異曲線上的各點,所以,更高無差異曲線上物品的組合提供了更高的效用。由於消費者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所有各點上都同樣幸福,所以,所有這些組合提供了同樣的效用。實際上,你可以把一條無差異曲線作為一條「等效用」曲線。無差異曲線的斜率(邊際替代率)代表與另一種物品引起的邊際效用相比,一種物品所引起的邊際效用。
當經濟學家討論消費者選擇理論時,他們可以用不同的詞來表述這種理論。一個經濟學家可以說,消費者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另一個經濟學家可以說,消費者的目標是最後達到最高可能的無差異曲線。實際上,這是表述同一件事情的兩種方法。
最優化:消費者選擇什麼
本章的目的是說明消費者如何作出選擇。我們現在有了這種分析所必要的兩個方面:消費者預算約束與消費者的偏好。現在把這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並考慮消費者關於購買什麼的決策。
⑸ 少將軍帽和大校軍帽區別
軍帽」軍服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設計美觀的軍帽往往能提升軍人的精氣神。比如前蘇聯和俄羅斯的「大檐帽」,以誇張的造型著稱於世,充分的體現了俄羅斯軍人的精神面貌。俄羅斯畢竟是戰斗民族的國家,對於軍帽設計也體現了簡單實用的特點。我軍07式軍帽射擊含蓄內斂又不乏「精氣神」,充分的展現了我軍威武之師的形象。大校的「軍帽」是07式卷檐帽和07式大檐帽之分。07式卷檐帽是針對大校女軍官而設計的,帽帶為銀灰色。07式大檐帽是大圓頂、寬圓牆,大校軍官為銀灰色。
07式大檐帽是針對大校男軍官使用的,戴起來很漂亮。大家可以參照遼寧艦艦長張錚常服07式大檐帽,看起來很漂亮。07式軍服海軍的軍服,設計的是最漂亮的,尤其是海軍的常服軍帽,白色的很漂亮。少將的「軍帽」也有07式大檐帽和07式卷檐帽之分。
這一點與大校的「軍帽」是一致的,目的是為了更加人性化。少將的「軍帽」與大校的「軍帽」區別之處在於,少將的帽帶是金黃色。《我是特種兵》系列中何志軍晉升少將後,所戴的常服軍帽就是07式大檐帽,看起來是很漂亮的。在我軍取消軍銜制的23年裡,也沒有少將和大校之分,二者軍帽都是一樣的,即紅軍帽。小編關於大校和少將「軍帽」的區別,給大家說完了。希望大家多多的給予支持。大家對我軍取消軍銜制後的「紅軍帽」
⑹ 遼寧艦上的廣西藉女軍人叫韋什麼
韋慧曉,女,壯族,1977年12月出生,廣西百色人,200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畢業後就職深圳華為,2007年考入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
現任鄭州艦副艦長。
2012年1月韋慧曉入伍,成為遼寧艦一名女軍官。
2016年韋慧曉成為中國海軍第一位女副艦長。
黨的十九大代表。
2017年,從長春艦調任鄭州艦任副艦長。
⑺ 看中國航母如何在陸地上行走丨港口圈
見過輪船在海上航行,見過5000噸的輪船在陸地上走么?
俄羅斯媒體也指出,曾經十分強大的俄羅斯重工,如今也不得不向中國低頭了。
看來超過美日德總和的中國裝備製造不是虛的。
⑻ 關於海軍陸戰隊 步兵 特種兵的問題 當過這類兵的人進
1,你改年齡改學歷去當兵本身不是問題,但是你要知道現在是科技建軍,要的不只是好身體,同樣還要真才實學而不是一張高中文憑。你理想的特種部隊更是需要文武雙全的人才
2,現在當兵的去向取決於你當兵那年、按照軍委的統一部署、有什麼部隊去你們那徵兵,而不是靠你在某部隊的關系。當然,如果有強大關系的話,可以把你調到理想的軍兵種
所以,能否去成海軍或者海軍陸戰隊,不是自己說了算的
3,特種兵是一個比較寬的概念,陸海空軍武警都有自己的特種部隊。特種部隊的成員都是從本軍種現役官兵中去選拔,優勝劣汰,而不是直接徵兵
4,綜上所述,你想進陸戰隊,主要靠「運氣」+「關系」而想進特種部隊,則主要靠「運氣」+「實力」
祝你成功
補充一下
你說你將在「青島的葫蘆島當」海軍?!青島在山東,葫蘆島在遼寧,雖然都是北海艦隊的地盤,但怎麼也沒有「青島的葫蘆島」這個說法啊
不過正如樓上朋友所說,無論青島還是葫蘆島還是北海艦隊,都沒有海軍陸戰隊哦
(現在除了南海艦隊,東海艦隊也有陸戰隊了,應該是樓上朋友退伍之後成立的)
此外,無論青島還是葫蘆島還是北海艦隊還是任何一個地方當兵,都談不上好還是不好,這個與你自己的理想和具體從事什麼崗位有關
⑼ 雷鋒的一個故事
歲歲添仇
湖南省望城縣,雷鋒的出生地。
從長沙城跨過湘江,順著長寧公路西行15公里,在那連綿的丘陵之間,有個小山村名叫簡家塘,這就是雷鋒的家鄉。1940年12月18日(農歷十一月二十日),雷鋒出生在這里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當時起名叫雷振興。因為那年是農歷「庚辰」年,家人就叫他「庚伢子」。
3歲的孩子,若在現在,正是在幼兒園里撒歡的年齡,可雷鋒3歲的時候,爺爺卻被地主逼死了;5歲的時候,父親遭日寇毒打,病死在床上;6歲時,哥哥在資本家工廠被軋斷胳膊,被資本家攆回家,後來得了「肺癆」,又無錢醫治而死去;不久,他的弟弟小金滿病死在媽媽懷中;7歲時,他母親不堪忍受地主欺辱,懸梁自盡,他成了一個孤兒;他小小的年紀為了糊口上山砍柴,被地主婆在手上連砍三刀。
從血和淚中走過來的雷鋒,9歲時就成了反霸清匪斗爭中的兒童團員。年僅15歲,就成了新生政權的一名公務員。
今天有些人弄張證明,就可以把自己的兵齡、工齡任意延長。那麼,雷鋒如果今天活在世上的話,名副其實地是一名老革命了。
讓我們沿著雷鋒曾經走過的道路,去追尋他的足跡吧。
解放後,在安慶鄉鄉長彭德茂大叔的幫助下,雷鋒進入小學讀書。不久這個學校停辦了。一天,雷鋒到十多里外的一個山村放牛時,發現了一所學校。雷鋒喜出望外,找到老師要求讀書。開始老師不同意,在雷鋒的懇切請求下,通過考試插班上了學。由於剛剛解放,人民生活極其困難,雷鋒有時就在月光下看書寫字。後來因為交不起學費,彭大叔便把他推薦到鄉里當了通信員。無疑是雷鋒當年品學兼優的緣故,多少年後,當有人采訪雷鋒生前的老師和同學時,他們仍然能清楚背誦當年編的快板書:
「小小雷振興(雷鋒幼年的名字),學習他最勤,上學他最遠,功課他最尖……,1956年秋天,彭鄉長到望城縣委開會。縣委書記張興玉想找個公務員,問他有沒有好後生,彭鄉長介紹了雷鋒的身世和他在鄉里的表現後,張書記決定把他調到縣里來。彭鄉長真有些捨不得放雷鋒走,但是,雷鋒到上級機關去,可以更快地進步,彭鄉長又為他高興。彭鄉長給雷鋒買來了蚊帳、熱水瓶和一套新衣服,親自把他送到了縣委辦公室。
螺絲釘精神的由來
在望城的山間小道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同時映入了張書記和雷鋒的眼簾。小雷鋒蹦蹦跳跳,一腳踢飛了螺絲釘。張書記卻上前幾步,彎腰撿起來,把螺絲釘上的灰擦乾凈,鄭重地交給雷鋒:「留著,會有用處的。」
就這樣一彎腰,一句話,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言行竟然影響了一個年輕人的一生。在後來雷鋒寫的日記中,螺絲釘被雷鋒反復思索,終於形成了獨特的「螺絲釘精神」。
1960年 1月12日,雷鋒寫道:「雖然是細小的螺絲釘,是個細微的小齒輪,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個的機器就無法運轉了,慢說是缺了它,即使是一枚小螺絲釘沒擰緊,一個小齒輪略有破損,也要使機器的運轉發生故障的,盡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絲釘,再精密的齒輪,它若離開了機器這個整體,也不免要當作廢料,扔到廢鐵料倉庫里去的。」1962年4月7日,雷鋒再次寫道:「一個人的作用對於革命事業來說,就如一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機器由於有許許多多螺絲釘的連結和固定,才成了一個堅實的整體,才能運轉自如,發揮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願永遠做一個螺絲釘。螺絲釘要經常保養和清洗才不會生銹。人的思想也是這樣,要經常檢查才不會出毛病。」
軍營里的亮相
1959年12月,19歲的雷鋒走進了軍營。接兵的幹部從這位身體條件並不太合格,然而卻有著一張不尋常的履歷表上看到,他在農業戰線上是優秀的拖拉機手,在工業戰線上3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18次被評為標兵,5次被評為紅旗手,3 次被評為節約能手,曾在報紙上被表揚過……接兵幹部想,如果不是他堅決要求入伍,鞍鋼怎麼捨得把他送走。
新兵雷鋒到部隊的第一天,就代表千餘名新戰士,在熱烈的掌聲中,毫不怯場地登上全團歡迎新戰友大會的講台。全場兩千雙眼睛的視線集中在他身上。他昂首挺胸站在話筒前,個子雖然不高,卻顯得朝氣勃勃,格外神氣。他抖了抖落在身上的雪花,從褲袋裡掏出講稿,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大聲念道:「敬愛的首長和全體老同志,讓我代表新戰士……」他剛講上兩句,大風就把講稿吹疊起來了,他極力想展開講稿,可是風彷彿故意找他別扭,剛展平,沒等張嘴又給吹亂了。當時在場的團俱樂部主任陳廣生想上前幫他一把,沒想到雷鋒乾脆把講稿一團揣進褲袋,沖著話筒來了個即席發言:「我們這些新戰士,在60年代即將開始的日子裡穿上軍裝,扛起槍桿,真有說不出的高興。我們當中有工人,有社員,也有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可我們只有一個心眼,學好本領,保衛祖國,當個像樣的兵。剛才團首長講話,希望我們爭當五好戰士,依我說,有在座的領導,有老同志的幫助,別說五好,有個十好八好也保證當上。」
全場轟的一下被逗笑了。雷鋒顯得有點慌亂,抓著話筒又說了句:「笑什麼呀 ?我講的都是實話。」他轉身向首長敬個禮,全場又響起了一陣掌聲。
這就是《雷鋒的故事》的作者陳廣生第一眼見到的雷鋒。現在,陳廣生已年逾花甲,但是,一個活龍活現的雷鋒仍時時映現在他的腦海里。時間越久,他越懷念和普通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和普通人一樣在陽光下呈現出多種色彩的雷鋒。
陳廣生並不責怪寫信向他發問「真有雷鋒這個人嗎?」的青年朋友。他滿懷深情,講述他看到的一個個雷鋒。
問《祝福》
自打那次新兵大會後,雷鋒和俱樂部主任陳廣生逐漸熟悉起來,他發現陳廣生那兒有那麼多書,從此,便成了俱樂部的常客。有一次,雷鋒在陳廣生的床頭看到了《魯迅小說集》,便借了回去。過了一段時間,雷鋒還書時,陳廣生問他,你讀了哪幾篇? 雷鋒說《吶喊》和《彷徨》里的許多篇都讀過了。陳廣生實在佩服他的閱讀能力,尤其令陳廣生永不泯滅的記憶是,當他們談起《祝福》中的祥林嫂時,雷鋒突然有些傷感的情緒。他說:「我這次看《祝福》又掉淚了。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很像我的母親。」雷鋒說到這里,淚水流了出來。他抹了抹眼角,說:「我母親受苦受了一輩子,死在舊社會,死得很慘。那年我只有六七歲。」說著,雷鋒忽然把話題岔開了。他說:「我文化水平低,有點看不明白,作者不會為祥林嫂祝福吧,也不是為魯四老爺祝福吧,那怎麼叫祝福呢? 」盡管雷鋒還不是很懂大文學家的用意,但他卻那麼喜歡魯迅的作品。《祝福》顯然在雷鋒的心靈盪起了陣陣漣漪,陳廣生覺得可不能小瞧了這個愛動腦筋的年輕士兵。
雷鋒挨訓
在所有記載雷鋒的書籍里,大概很難看到正面描寫雷鋒挨訓的文字。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伴隨著雷鋒的並不都是贊揚和榮譽。
雷鋒每次到陳廣生那裡借書,都是高高興興的。有一天卻陰著臉走進屋來。原來,雷鋒在路上碰見了副團長,副團長卻並不知道這是雷鋒。雷鋒樂哈哈地跟副團長打招呼,副團長卻一眼瞅見了他露在帽沿外的「劉海兒」,狠狠地訓了他一頓。陳廣生當時在心裡埋怨這位副團長對新戰士態度有些過於嚴厲,但在口頭上仍然安慰雷鋒說,副團長抓部隊就是嚴格,讓雷鋒不要放在心上。不一會兒,雷鋒就消氣了,又像過去那樣有說有笑,臨走還對陳廣生說,回去就把頭發理了。以後,陳廣生果然見雷鋒的
頭發短了。但有一次,陳廣生笑著說:「我是被你的口琴聲吸引來的,不是來檢查軍容的。」雷鋒放下帽子也笑了。這時陳廣生才注意到,他的頭發雖然很整齊,但是額前的短發仍然是劉海式,只不過比過去短了點。陳廣生撫弄了一下雷鋒額前的短發,開玩笑說,「還敢留著,不怕團首長再看見了? 」他嘿嘿一笑:「再上街,我把帽子戴低點。」陳廣生心裡偷偷笑了,好一個倔強的機靈鬼。
陳廣生追述這個故事,無非是想說:雷鋒是有個性的人,而不是通體透明的神。我們在宣傳先進典型時,不應該像給演員化妝那樣,把本來屬於他的有個性的東西,包括缺點,遮蓋得嚴嚴實實。那樣,典型就只能在舞台上出現了。
一張「解放」照
在軍營里僅僅度過了一年零八個月的雷鋒,在他身上處處洋溢著當家做主人的自豪感。曾經為雷鋒拍攝過不少照片的季增,當時在團宣傳股擔任攝影報道員,現在已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河北省承德市分會主席了。他追憶了這樣一個故事:
記得1961年春天的一個中午,我挎著相機下連隊采訪,正趕上雷鋒趴在地上保養車輛。這時我便走了過去,對他說:「雷鋒,就在這兒給你照個相怎麼樣? 」雷鋒聽了連連搖頭:「不,你去給別人照吧,我的照片已經夠多了。再說,照多了也是浪費。」我說:「你的照片是不少,可是在汽車上照的有嗎?別忘了,你是駕駛員!」聽了我的話,雷鋒動心了,小臉蛋一樂:「照就照!」說著就從車底下鑽了出來。
他在車前做好了照相的姿勢,我也調好了焦距,就在我快要按下快門的時候,他突然對我說:「不在這兒照了,到那邊去吧。」原來,雷鋒想在「解放」牌汽車上照一張相,而他駕駛的車是蘇式老牌汽車「嘎斯51」。這樣,我就隨他來到一輛「解放」牌汽車前。他指著車上的「解放」牌字樣,對我說:「能把這兩個字照下來嗎 ?」我不解地問:「照這干什麼? 」他思索了一下,語氣深沉地說:「沒有解放,哪有我雷鋒?」聽他這么一說,我才明白了什麼意思。就這樣,我給他攝下了這張大家比較熟悉的照片。」20多年過去了,季增仍然保存著這張珍貴的原始照片。當駐軍某部新聞幹事孫雲貴去訪問他時,季增從他保存的相冊里取出那張原始照片給他看。
接過相冊,孫雲貴好奇地翻閱著。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相冊,而是一本製作精美的雷鋒照片專輯。雷鋒當年的生活情景都集中在這本厚厚的冊子里:有他艱苦樸素、縫補衣服的鏡頭,有他在車站扶老攜幼、助人為樂的場景,還有他擔任校外輔導員時為孩子們講故事的場面……在那些褪了色的照片下面,都附有一張保存完好的底片,可見主人是多麼的細心。季增說,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他拍攝以後第一次洗出來的。
我把黨來比母親
「唱支山歌給黨聽,
我把黨來比母親;
母親只生了我的身,
黨的光輝照我心。
舊社會的鞭子抽我身,
母親只會淚淋淋;
共產黨號召我鬧革命,
奪過鞭子揍敵人。」
在雷鋒的日記中,曾工工整整地抄錄下了這首歌詞,以至於後來不少人把它當成了雷鋒的詩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把黨來比母親」,的確唱出了雷鋒的真摯感情。現在卻有一些年青人,沒有體驗過雷鋒的經歷,因而很難理解雷鋒的這一情感,而僅僅把它當成一種藝術上的誇張。讓我們來看一看雷鋒的指導員高士祥,對雷鋒入黨的一段回憶吧。
高士祥現年64歲,他就是在大家熟悉的一張照片上,與雷鋒談心的那位上尉軍官。他當時是雷鋒所在連的指導員,也是雷鋒的入黨介紹人。
1964年 4月,高士祥調入運輸連任指導員,剛好這時雷鋒也結束了新兵訓練生活分到該連學開車。
高士祥回憶說:在朝夕相處的兩年多時間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鋒對黨的感情,黨叫幹啥就干哈,一個心眼跟黨走,他經常找我和連長談心,匯報思想情況,多次提出申請加入黨組織。我看他心情這樣迫切,就注意培養他。我把自己保存的一本黨章送給雷鋒,並給他講黨的知識。從此,雷鋒便更加自覺地按黨員的標准嚴格地要求自己了,主動找工作干,一有空就幫助別人做好事,連里有兩個來自同鄉的戰士發生了矛盾,雷鋒就像幹部一樣,用毛主席著作中的道理,給他們做思想工作,使這兩個戰
友很快就和好如初。我這個當指導員的看了,別提有多高興啦。在一次支委會上,入伍不到7個月的雷鋒就被支委提名列為發展對象。但是,在後來討論雷鋒入黨時,個別支部成員聽到有關對雷鋒的一些反映,說他是做面子活圖表揚,也有人認為雷鋒的兵齡短,對他做好事能否堅持經常還要考驗考驗。這樣就把雷鋒入黨的事擱了下來。
1960年11月 7日,在沈陽軍區工程兵部評「四好連隊」和「五好」戰士政工會上,副政委劉家樂找到我說,解放軍報社的記者聽了雷鋒的報告後很受感動,決定寫一篇《苦孩子,好戰士》的報道,但一了解,雷鋒還不是黨員,就問了一句,這樣的戰士為什麼沒有入黨?請你們 支部先研究一下,拿出個意見報團黨委。會後,我向教導員匯報了上次支委會的決定,下午返回撫順。當晚,找到支部副書記、連長李超群,又分別徵求其他支部成員意見,全部通過。我在入黨介紹人一欄里鄭重地寫下了:「雷
鋒同志牢記我軍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愛憎分明,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我自願介紹雷鋒入黨。」
第二天中午,我回到了會議招待所,把支部大會通過雷鋒入黨的決議向團政委韓萬金作了匯報,在會議休息期間,營黨委委員專門為討論雷鋒入黨的事召開了黨委會,通過了運輸連黨支部批准雷鋒入黨申請的決議。這天是11月 8日,是雷鋒終生難忘的一天。晚飯後,工程兵部的同志通知正在沈陽市某中學作「二憶三查」憶苦報告的雷鋒來找我。雷鋒一上招待所的樓梯口就讓一群服務員給圍上了,請他作小報告。當時入伍不到一年的雷鋒就小有名氣,他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頗受人們的愛戴。雷鋒一走進宿舍我就從床邊拿出他的入黨志願書,這時雷鋒的視線緊緊盯著。絲毫也不挪開。「雷鋒,從現在起你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啦! 」我嚴肅地說。他好像久別母親的孩子撲到媽媽懷里一樣,「哇」的一聲哭了,這時在場的幾個教導員全都愣住了,被雷鋒對黨赤誠的感情所感動,只見雷鋒用手翻動著他的入黨志願書,哽咽中斷斷續續地說:「媽媽,我找到您啦,今後我聽您的話! 」這時在雷鋒身邊的崔教導員走過來拉著雷鋒的手說:「你已經是一名黨員啦,以後要更加謙虛謹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雷鋒聽了直點頭,晚上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偉大的黨啊!您是我慈祥的母親,我所有的一切都屬於您,我要永遠聽您的話,做您的忠實兒子。」
翻開雷鋒的日記,可以看到他多處表露了這樣的心願:要爭取實現自己最美好的願望,見到偉大領袖毛主席。曾經為雷鋒拍攝過 200多張照片、原沈陽軍區政治部幹事,現在鞍山勞動教養院工作的張峻同志回憶道:我和雷鋒在一起的時候,他曾多次對我表示:「要努力學習,做好工作,爭取到北京見毛主席! 」我為什麼對雷鋒渴望見到毛主席這件事,至今難忘呢? 因為沈陽軍區工程兵黨委已作出決定,指派雷鋒同志為出席1962年國慶觀禮代表。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好消息還沒有來得及告訴他,他就在當年的8月15日因公殉職了,沒有能夠實現他見到毛主席的夙願。而我於1963年「八一」建軍節前夕,在首都中南海懷仁堂替雷鋒同志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我熱淚盈眶,激動萬分,搶拍下十多幅毛主席接見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雷鋒》劇組演員的珍貴照片。 據說,酷愛戲曲的毛主席,從不看話劇,還講過,給我 200塊大洋也不看話劇。可是,毛主席卻被話劇雷鋒所吸引,為劇中的雷鋒而激動。張峻每談起這件事,都難過地有些哽咽。
雷鋒,這位從舊社會的苦海中倖存下來的孤兒,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真理的。當他由感謝黨報答黨的樸素階級感情,上升到為黨的事業而奮斗的理想,並成為執政黨的一員時,他怎能不感慨萬端。不了解雷鋒這代人成長的歷史和思想軌跡,就難以理解雷鋒的所做所為,真的會對雷鋒產生問號,而這種疑問是多麼幼稚和浮淺。
黨報聘書
前幾年,有的人還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說雷鋒是「人材」,不是「人才」。雷鋒是不是人才,我們多的不說,僅提供一點史材,就頗能說明問題。1961年11月,一封聘書寄到了還未出名的雷鋒手中:
雷鋒同志:
獲悉你所在單位確定你為本報通訊員,我們表示熱烈歡迎,特致函正式聘請……希望今後加強聯系。
此致
敬禮
中國人民解放軍
通訊聯絡組》
解放軍報社
1961年11月17日
人民大學的一些研究生是在軍事博物館看到這張聘書的。幾個同學引出一番感慨。有的說,能為中央級黨報當通訊員,那可得有點真水平才行,沒想到雷鋒還有這么兩下子。有的說,這可是雷鋒的一個重要史料,它使雷鋒的形象更加飽滿。雷鋒不僅僅是助人為樂,他還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這對當代青年是有吸引力的。
一篇自然來稿
雷鋒怎麼走向典型,領袖怎麼發現雷鋒,誰是最早宣傳雷鋒的人?
我們終於搞明白了。在沈陽的一所賓館里,我們相約見到了頭染白發的佟希文、李健羽,這兩位當年的新華社駐遼寧分社軍事記者,現已離休了。當我們還系著紅領巾的時候,就記住了雷鋒的名字,但我們都並沒注意最早宣揚雷鋒的人是誰。現在,其中兩位采寫過雷鋒事跡的作者就坐在我們面前。
他們卻謙虛地說:「雷鋒不是我們宣傳出來的,他早在宣傳之前就很有名氣了。」
「1960年10月,《前進報》社總編輯嵇炳前把我們倆人叫去,說是報社收到一篇自然來稿,反映一個叫雷鋒的新戰士艱苦樸素的事兒。說著,嵇炳前就把稿子遞給我們。我們一看,這個新兵入伍還不到10個月,撿牙膏皮,補襪子,給人民公社捐款,好事做了很多。當時我們認為,國家正是困難的時候,黨強調奮發圖強,雷鋒做到這點不簡單,也非常可愛。嵇炳前就要求我們到部隊了解了解,見見這個戰士。我們就到了軍區工程兵政治部,見到了王副主任,請他給我們找一找雷鋒是哪個部隊的。王副主任說,雷鋒這幾天就在沈陽,要到遼寧師范大學作憶苦報告。他是一個憶苦思甜的典型。
「我們兩個一商量,決定現場去感受一下。雷鋒到大學作報告那一天,我們倆人和學生坐在一起聽。聽到雷鋒講自己的苦難身世,心裡難過得受不了。雷鋒不僅講過去的苦,也講黨對他的培養,講他現在的工作。上面講著,下面哭著,有些學生哭得嗚嗚的。這時口號突然響起來了,『雷鋒的苦就是我們的苦,雷鋒的仇就是我們的仇』。這個領著喊完,那個同學又站起來領著減:『向雷鋒學習』,『向雷鋒學習』。那個場面太激動人了。這場報告對我們倆人來講,解決了個情緒感染問題,都覺得這個戰士實在可愛,他不僅僅是個節約的典型。會後,我們又和雷鋒直接交談。他談吐很實在,他帶了 3本日記和筆記。我們發現這個小夥子很注重學習,嵇炳前那天也聽了報告,激動地說,要報個大典型。
「工程兵宣傳部的趙志華,攝影員張峻,他們多次接觸過雷鋒。我們又聽了他們介紹的情況,接著又上了雷鋒的連隊,當時連隊的指導員是高士祥。他對這個戰士的評價是肯定的。他介紹這個戰士的特點,一個是艱苦奮斗,一個是助人為樂,說他對人民很有感情,對老同志、對工人、對農民用行動表達了一種自發的感情。部隊發了4塊月餅,他送到職工醫院。望花區成立人民公社,他就把200元錢送去。」
張峻在回憶中,更為生動地敘述了捐款的事:
「1960年10月下旬,我和團里的宣傳助理員拿著雷鋒所在團收到的地方表揚雷鋒的兩封來信,再次來到雷鋒所在的運輸連進行核實。一封信是撫順市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感謝雷鋒送去 100元錢支援人民公社成立的;一封是遼陽市委的來信,熱情贊揚雷鋒給災區人民寄去 100元錢的深情厚意。經過調查了解,事實弄清楚了:一次是連隊駐地人民群眾敲鑼打鼓,熱烈慶祝人民公社成立。雷鋒看到這種熱鬧情景,立刻跑到儲蓄所,把自己在工廠和部隊積攢的 200元錢,全部取了出來,一陣風似地跑到和
平人民公社黨委辦公室,把錢往桌子上一放說:『我早就盼望這一天了,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收下吧 !』黨委辦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動說:『我們收下你熱愛公社的一片心意,但是,這錢我們不能收,你留著寄回家吧 !』雷鋒懇切地說:『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 !假如我的父母還活著,一定不會拒絕他兒子給的錢。』雷鋒一再要求,公社仍不肯收,直到雷鋒說得流下了眼淚,公社的同志才答應收下一半,這 100元雖然數目不多,但它卻給了和平人民公社全體社員一筆精神財富。
「事隔不久,遼陽地區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當雷鋒在報紙上看到黨中央毛主席派飛機給災區人民運送衣物和糧食的時候,心裡想我這個戰士能為災區人民做點什麼呢?他連忙趕寫一封慰問信,頂著大雨,跑到郵局,把公社退回的100元錢,寄給了遼陽市委……
「雷鋒支援人民公社和災區人民,捨得獻出自己的一切,可他自己卻從來捨不得亂花一分錢。參加解放軍後,他每月領到津貼費,除留一角錢交團費,兩角錢買肥皂,再用些錢買書,餘下的全部存入儲蓄所。他穿的襪子不知補了多少次,最後已經補得完全改樣了,還捨不得扔。連隊發放夏裝,每人兩套單軍裝,兩件襯衣,兩雙鞋。雷鋒只領一套單軍裝、一件襯衣、一雙鞋。雷鋒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是深受同志們稱贊的,但也有個別同志不理解雷鋒,說他攢錢不花,真傻!
「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有人說我是傻子,是不對的。我要做一個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國家的人,如果說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情願做這樣的『傻子』的。革命需要這樣的『傻子』,建設也需這樣的『傻子』。
「有的同志看過《雷鋒》電影,不知還記不記得有個叫王大力的戰士扔雷鋒的破襪子的鏡頭,還有雷鋒以王大力的名字給他母親寄去20元錢治病用的畫面,這都是確有其事的。王大力總認為雷鋒『小摳』,當他知道是雷鋒以他的名字給母親寄去20元錢之後,才改變了對雷鋒的看法。」
曾經有過爭議
雷鋒做的這些好事,早已為廣大群眾所傳誦,但有的人至今也不理解。不僅在今天,就是在當時,甚至整天和雷鋒在一起的幹部,也懷疑過雷鋒做好事的動機。
佟希文、李健羽繼續對我們說:
「連隊也有幹部持相反的意見。有的幹部說他愛出風頭,做好事是專門給別人看的。那個時候我們寫東西很小心,就有意識地讓兩種意見的同志坐到一起交談,接受我們的采訪。大家心平氣和地談了半天,一開始,贊同雷鋒的人就佔多數,通過交談,原來對雷鋒有些看法的同志也逐漸轉變了。團里的韓政委是個抗戰時期的幹部,他說:『有點不同的意見也很正常,大家在一起交換交換就好了』。要說誰是發現雷鋒的伯樂,當屬韓政委。他本身就是一個『活雷鋒』,他自己家裡很困難,還給災區捐款。
可是,宣傳雷鋒時,他不讓別人寫他。前些年他去世了。他的先進事跡至今還很少有人知道。
「那時就有工讀學校,也有少管所,有的孩子是戴著紅領巾進去的。大家已經意識到對青年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我們感覺到,『雷鋒是黨的好後生』。後來我們寫的通訊題目就是這樣的。當時國家經濟困難,國際環境也對我們不利,但是我們感覺到,只要有黨在,有政治骨幹力量在,有雷鋒這樣的好後生在,國家就能穩如泰山。」
雷鋒成了東北的「一團火」
佟希文、李健羽繼續告訴我們:「稿子寫好後,我們給嵇炳前看。他又拿給當時的沈陽軍區政治部主任杜平看。杜平獨具慧眼,看完稿件,揮筆寫下了『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這幾個字。1960年11月26日,這篇稿件在《前進報》上登了兩個半版。稿件還同時發給了新華總社,《解放軍報》、《遼寧日報》、遼寧《共青團員》雜志、《遼寧工人報》、《沈陽日報》。但各報發表的標題都做了修改。《解放軍報》1960年12月13日刊登在二版,題目叫《茁壯的新苗》;《遼寧日報》叫《紅色的戰士》;
新華社發稿的題目是《苦孩子成長為優秀戰士》,那時調門最高的是《前進報》。軍區還同時提出了『學雷鋒、趕雷鋒、超雷鋒』的口號。雷鋒的名字傳遍了東北大地。雷鋒的訴苦報告,在空軍機場、海軍艦艇、工廠車間、農村打穀場,到處都講,嗓子都啞了。大家都說雷鋒是一團火,走到哪裡,哪裡就出現激動的場面。雷鋒那個團在撫順市,撫順市青年開展了學雷鋒活動。報紙上宣傳了不少學習雷鋒的好青年。後來我們又寫了兩篇文章,一篇叫『千錘百煉』,講雷鋒在黨的教育下成長。另一篇叫『千萬個雷鋒在成長』,反映雷鋒在青年中產生的巨大反響。當時雷鋒的名字在遼寧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並對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青年出版社很快就來了封信,要我們寫一本雷鋒的書。因為我們要上前線采訪,就把這個任務推辭了。我們倆一個到了東海前線,一個到了南海前線」。
雷鋒之死
佟希文、李健羽繼續回憶道:「真是巧了。1962年 8月15日,正是雷鋒犧牲的那一天,我們從廣州往回走,回來後就聽說雷鋒因公殉職了。當時一下子就說不出話了,感情上真吃不消啊。後來聽說團里要給雷鋒治喪,撫順市很重視,工、青、婦都派代表參加了追悼會和送靈。追悼會是在望花區一個大禮堂里辦的。當時禮堂裡面裝不下,外面人山人海。送葬路上擠滿了人。街道兩旁都紮上了白花。也是十里長街啊。我們對毛主席『雖死猶生』這句話感慨很深,認為雷鋒是夠得上的。聽過他作報告的人,他直接幫助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