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中各級官員的官服,官帽有什麼區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一品常服:頭飾用珠翠慶雲冠,珠翠翟3,金翟1,口銜珠結。鬢邊珠翠花2,小珠翠梳1雙,金雲頭連三釵1,金壓鬢雙頭釵2,金腦梳1,金簪2,金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都用金。衣服為長襖、長裙,質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長襖鑲紫或綠邊,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看帶用紅、綠、紫,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長裙橫豎金綉纏枝花紋。
二品禮
服,除特髻上少1隻金翟鳥口銜珠結外,與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與一品同。
三品禮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1,後鬢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雲霞孔雀紋。鈒花金墜子。褙子上施金綉雲霞孔雀紋。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銜珠結。長襖,看帶或紫或綠,並綉雲霞孔雀紋,長裙橫豎襕並綉纏枝花紋,余同二品。四品禮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隻金孔雀,此外與三品同。四品常服與三品同。
五品禮服:特髻上銀鍍金
鴛鴦4,口銜珠結。正面珠翠鴛鴦1,小珠鋪翠雲喜花3朵,後鬢翠鴛鴦1,銀鍍金雲頭連三釵1,小珠簾梳1,鍍金銀簪2,小珠梳環1雙。霞帔上施綉雲霞鴛鴦紋,鍍金銀鈒花墜子。褙子上施雲霞鴛鴦紋。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鴛鴦3,鍍金銀鴛鴦2,挑珠牌。鬢邊小珠翠花2朵,雲頭連三釵1,梳1,壓鬢雙頭釵2,鍍金簪2,銀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皆銀鍍金。衣服為鑲邊綉雲霞鴛鴦紋長襖,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禮服:首飾特髻上翠松三株,銀鍍金練雀4,口銜珠結。正面銀鍍金練雀1,小朱翠花4朵,後鬢翠梭毬1,翠練雀2,翠梳4,銀雲頭連三釵1,珠緣翠簾梳1,銀簪2。衣服綾或羅、綢、絹大袖衫,綉雲霞練雀紋霞帔,鈒花銀墜子。褙子上施雲霞練雀紋,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鍍金銀練鵲3,又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鐲釧皆用銀。衣服為有邊長襖,紫或綠綉雲霞練鵲文看帶,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禮服:首飾為小珠慶雲冠,銀間鍍金銀練鵲3,又銀間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銀間鍍金雲頭連三釵1,銀間鍍金壓鬢雙頭釵2,銀間鍍金腦梳1,銀間鍍金簪2。衣服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綉纏枝花,鈒花銀墜子,褙子綉摘枝團花。及襟側鑲邊綉纏枝花長襖,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網: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無論是制服的不統一,還是顏色的不同,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強化等級制度,強調尊卑有別,最核心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皇帝的集權!其實不止明朝的時候文武百官的制服不同,在中國任何朝代的制服都是不同的,唯一例外大概應該是黃帝時代吧,畢竟那時候沒有選擇權。朝廷文武百官衣服的樣式有著明確的規定,什麼官什麼顏色綉什麼花刺什麼圖案戴什麼帽子,帽子上有幾顆珠子,珠子是什麼品質的等等,事無巨細,甚至連布料都有著明確的規定。總而言之就是官大的用的就是好的,看上去就更鮮艷,上面綉的圖案就更加威武不凡,帽子上的珠子品質就更高。
綜合而言,明朝時期文武百官制服的不同,這種小事裡面深刻的反應著中國古代皇朝為加強君主集權對萬事萬物的滲透是非常細密的。
❸ 明朝的官帽 圓翅是文官的 方翅是武官的 對嗎
兩旁插著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徵,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如果在帽子兩旁插著尖翅,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如《四進士》中的顧讀;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標志。
清初順治入關,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但等到清室統治鞏固,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即頂戴花翎。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時至今日,仍將罷官現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故事
寇準戴烏紗留習慣
微服私訪被識破
長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員戴的帽子。一天,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河南開封市)私訪。
當他和一個老者談話時,老者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說:「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老者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可想當時戴長翅帽的感覺一定很難受。
鏈接
紗帽最早分烏白
戲劇裡面有典型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用白紗製作,稱白紗帽,品級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至唐代改用烏紗製作,但有時仍稱白紗帽。
唐代規定官員上朝聽詔或宴見賓客時須戴烏紗帽,配穿白裙子、白襪子和黑皮鞋。明代規定戴此帽時須穿圓領衫,束腰帶,此即為當時官員的朝服。明代烏紗帽的形制為前低後高,腦後有二翅,整個帽形狀渾圓,戴此帽時先要用網巾束發。
烏紗帽在文學作品和戲劇舞台上的表現為:帽形微圓,前低後高,是純黑色的。兩旁插著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徵,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如果在帽子兩旁插著尖翅,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如《四進士》中的顧讀;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標志。
烏紗帽從布制到藤製
烏紗帽最早的做法非常簡單,就是簡簡單單一塊布,百姓們也戴得起。後來正規的烏紗帽用藤編織,以草巾子為里,紗為表,然後塗上漆。再後來作為官服用的烏紗帽,由於紗布經油漆後堅固而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硬翅。
❹ 明朝官制中的官服是怎麼樣的不同官職有什麼不同
明朝的官服由冕冠和冕服組成,其冕服延續了唐宋官服的特色,以袍衫為主。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官,不論高品還是低品,但凡遇到重要的節日,都要戴冕冠(在明朝被稱為梁冠),穿紅色的羅布衣裳。不過在平日上朝的時候,穿的就不是一色兒的紅色衣服了,而是另有規定。
文武官員的服飾除了胸前的補子圖案不一樣外,其他都沒有什麼分別,文官官服的補子圖案從一品到九品依次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鴛鴦、黃鸝和鵪鶉,這都是一般的文官的補子,特殊官職則不一樣,比如說御史補子就是獬廌,而無品級小官的補子則是練鵲。而武官的補子從一品到九品分別是麒麟、獅子、豹、虎、熊羆、獬豸、彪、犀牛和海馬。
❺ 有人能告訴我明朝官帽品級的區分么
烏紗帽是一樣的,明朝是通過朝服的顏色和補子來區分官階的.
一品至四品用紅色,五品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用綠色.
補子的定製為: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風憲官(相當於檢察官):獬豸。
回樓主,明朝所有品級的官員的烏紗帽都是一樣的,清朝的不一樣.
❻ 古代文官和武官的衣服有什麼區別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❼ 明朝官員服飾有哪些特點
引言:明朝官服跟其他朝代差別是非常大,從唐宋時期,朝服顏色都成了分辨官員品級唯一形式。而且他們在官帽和官靴上面也有了明顯的特徵。有網友就提出疑問,那麼在明朝,他們官員服飾到底都有哪些特點呢?
所謂賜服就是皇帝賞賜一種服飾,而對於這種賞賜皇帝比較隨意沒有限制。有時是想給功勞比較大的臣子,也有是賞給皇親貴族,還有一些太監外國使節。特點主要是由莽服,飛魚服,鬥牛服和麒麟服這些都是不同種類構成這樣服裝。明朝的服飾種類多樣,而且特點都不一樣,所以說在明朝服飾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特徵。看到這么多豐富多彩種類的衣服,就能想到明朝是一個怎樣的盛世。
❽ 我古代文武官員服飾有何區別
1、補子不同
區分清代官員的品級,最主要是看官服前胸後背所綉的圖案,這塊方形或者是圓形的圖案稱為「補子」。貝子以上的皇親用圓形補子,官員一律用方形補子。一般是文官胸前綉鳥,武官胸前綉獸。
2、名稱不同
清代文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鵲。像內鄉縣衙的知縣是正五品官,所以胸前所綉的補子就是白鷳。
清代武官綴綉的補子分別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都是犀牛、九品海馬。
(8)明朝文武官衣服帽子區別擴展閱讀:
古代服飾類別:
1、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綉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2、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3、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4、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5、禕衣:為王後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6、褕翟:為王後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7、闕翟:為王後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8、鞠衣:為王後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❾ 明清官服形制有哪些相同點和區別
相同點
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志,把它綉在兩塊正方形的綿常服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清規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補子為清代繼續沿用,圖案內容大體一致,但改為單禽。
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不同點
明是以漢族 的傳統服裝為主 ,而清則以滿族的服裝為主.漢人因為要穿自己的服裝,還發生過嘉定三屠漢族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體衣、足衣、配飾
漢服的基本特徵:交領右衽(兼有盤領,直領),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無扣結纓(幾乎不用紐扣,而於腋下結纓系帶),線條流暢,飄逸瀟灑(這兩點是與同為華夏文化體系的日韓衣冠區分的鮮明特徵)。
滿族婦女是腳穿旗鞋,身著旗袍,頭帶旗頭;
滿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長袍,只是長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馬甲)。
清朝
滿族人的發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式」,滿族婦女「辮發盤髻」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明朝
女子:桃心髻;明代雙螺髻;假髻;頭箍:又名"額帕";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男子:勞動人民將頭發在腦後挽成三或兩股發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發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發。
❿ 明朝的常服和公服有什麼區別,他們一般在什麼場合穿
1、穿著場合不同
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襆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
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綉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綉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2、圖案花紋不同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
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補子圖案為蟒、鬥牛等題材的,應歸屬於明代的「賜服」類。
官常服的衣料,只能用雜色貯絲、綾羅、采綉。官吏衣服及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也不許織綉龍鳳紋樣,如有違犯禁令者,罪及染織工人。
戴烏紗帽、身穿盤補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飾,以補子來區分官職。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
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
3、衣服規制不同
官員平日里在本署衙門辦理公務,則穿常服。常服的規制是: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洪武二十三年。
指定文武官員常服的長度:文官,白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洪武二十四年,再制定品冠補子紋樣。
公服亦為袍式,以袍的顏色,袍上綉花之花徑大小以及腰帶的質地分辨品級。這種服制為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用紵絲或紗羅絹製作。
袍服顏色,一至四品為緋色,五至七品為青色,八至九品為綠色。按品級綉織各種大小不同的花紋。八品以下官員的公服沒有紋飾。穿公服時,頭上須戴襆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