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 用竹子做的帽子。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起源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求採納
2. 織帽子的教程
首先以三針上針的方法來完成開始,從左針挑到右針上。3. 竹子編成的帽子叫什麼
幃帽,遮面幃帽。唐朝時候的服飾
4. 鉤針編織帽子的方法及帽子圖片
所需材料:鉤針、毛線。
1、首先根據自己尺寸起針, 用10mm鉤針,繞指起針法起50個辮子針,如下圖所示。
(4)用竹子遍帽子是如何遍成的擴展閱讀
編織技法
編織工藝品中豐富多彩的圖案大多是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有的編織技法本身就形成圖案花紋。常見的編織技法有編織、包纏等。
1、編織。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編辮、平紋編織、花紋編織,絞編、編帽、勒編等工藝。編辮是草編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沒有經緯之分,將麥秸、玉米皮等原料邊編邊搓轉,編成3 ~ 7股的草辮,通常作為草籃、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紋編織是草編、柳編、藤編普遍運用的技法。它以經緯為基礎,按一定規律互相連續挑上(緯在經上)、壓下(緯在經下),構成花紋。
2、包纏。以某一原料為芯條,再以其他原料包、纏於芯條之上 ,編織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紋 。主要有纏扣、包纏、棒錘扣等。纏扣是玉米皮編常用的技法。它以麥秸等編織成辮子狀的芯條作為經繩,然後在外面以玉米皮纏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條上纏兩圈後而結扣,並通過結扣,將上下纏過的芯條連接成形。
5. 現在還有人戴的明朝竹編帽最早究竟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明朝的時候,衣冠服飾制度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因為宋朝滅亡,給中原大地上帶來了不一樣的氣息,但始終有一些從秦漢唐宋時代流傳下來的衣冠服飾沒有發生變化。這些衣冠服飾與漢文化為基本點,以歷史時間發展為主線。從明朝到現在,在民間農村之中都還有許多人戴這種帽子。它的名字叫做竹編帽。
02竹編帽的歷史起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鮮半島上面的朝鮮。當年朝鮮的原來名字叫做高麗。後面因為一些事情被大明改名叫做朝鮮。順便換了一個新的統治者。而當時的朝鮮國王也積極向大明學習,他們認為是明朝給了他們重生的機會。而在衣冠服飾上面學習的最積極的就是朝鮮。朝鮮官員的官帽,從明朝到清朝末年都有著竹編帽的影子。
到我們現代社會的農村之中,都還能經常看到一些百姓戴著竹編帽。這裡面的形制有很多不同,一些是用竹子編制的,一些是用竹葉編制的。
6. 花竹帽的介紹
花竹帽又稱「頂蓋花」。毛南族民間傳統竹帽。水族圩廣西北部。用一種金黃色的竹子劈成篾片編織而成。半徑約一尺,帽上編出八九十個圓圈,帽面用黑竹條編各式花紋,十分美觀。每逢節慶男女青年對歌時,如男青年手拿花竹帽,就表明他今天是來定情的。歌畢,男青年將帽子贈給意中人,姑娘如接受,就表明他倆已定情。
7. 如何織毛線帽子圖解
1、起好針後,開始織帽子的邊,我們織一針上針,一針下針。織到需要的長度。
8. 你們看一下,這是我們廣西河池都安地蘇編織之鄉用竹子編出來的竹帽,夏天人們戴起來,既能防曬又很有藝術
大家貌似都不大會在夏天出門,出門也一般拿把遮陽傘。你不覺得帶竹帽在大街上走很突兀嗎?我們又不是街頭藝術家!!!
9. 為什麼越南人的帽子基本都是竹子編的
提起越南,相信很多人腦海里都會出現美麗富饒的湄公河,美味健康的越南菜以及一望無垠的熱帶雨林和法式風情的建築。越南在古代屬於中國的藩屬國,所以風俗文化和中國非常相似,近代時期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所以飲食習慣等又保留了法式風味。但是當你走在越南街頭會發現,大街小巷的越南人,都會戴帽子,越南不分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戴帽子。
越南斗笠,一般以竹子作為胎骨、然後編織上一層層堅韌葵絲或染白後棕櫚葉等,縫紉的針腳非常均勻,有種毫釐不差的美麗視覺感受。越南斗笠看上去比較光滑並且防水,主要是塗上了斗笠專用油。
如果你細心觀察,或許會發現,越南斗笠一般會有16個圈。
傳說很久以前,越南有一對戀人,彼此分隔一方,平時難得見面。、
他們每月只能見一次面,而時間就在月圓之後的那一天——16!
彷如牛郎織女一般,每月的匆匆一會並未能化解他們的相思之苦。
後來,姑娘想了個辦法。
姑娘是個心靈手巧之人,親手編織了一個有16個圈的斗笠送給她的心上人。
帽子之所以是16圈,因為每月的16是他們相約見面的日子。
她把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放在了帽子上,由於帽子是越南人隨身攜帶的物品,這樣她的心上人就能時刻見到帽子,時刻睹物思人想到她!
大家感動於這則傳說,從此之後每個斗笠就是16個圈,以代表美好的祝願。
斗笠也成了越南新娘上花轎前會攜帶的禮物。
10. 毛南族花竹帽的傳說是什麼
很久以前有個漢族青年,是個編織能手,他走到哪就用哪的竹子編織竹器賣,以此糊口度日。一天,他來到長滿金竹和墨竹的毛難山鄉,看見這么多好竹子,喜出望外,砍了些竹子,連夜編成一頂花竹帽。第二天,他高興地戴著它上山繼續砍竹。當時在山上還有個毛難族姑娘正在砍竹,也是個編織能手。一會,天突然下起雨來。小夥子毫不猶豫地把花竹帽遞給姑娘戴著擋雨。姑娘不好意思一個人戴,就與小夥子一塊戴。雨停後,姑娘突然發現帽底編有精美的花紋,驚喜地說道:「多美的頂卡花!」後來,兩人結為夫婦。在漢族青年幫助下,那位毛難族婦女把「頂卡花」編得更加精美了。從此,頂卡花就在毛難山鄉流傳開來。毛難族婦女把花竹帽看成是美好幸福的象徵。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政府招待所,18歲的毛南族女服務員譚珍把自己剛剛編織了不到一半的毛南族花竹帽拿到記者面前。與展櫃里的花竹帽比起來,她的作品只能勉強「過關」。
2005年3月,譚珍在縣裡面組織的培訓班上學習這門手藝。「斷斷續續地編這半頂帽子已經花了兩個月,技術差得遠,」譚珍羞澀地說。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北部與貴州交界一帶,是我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近7萬毛南族同胞中有大約5萬聚居在這里。由於歷史的變遷和毛南族善於融入外來文化的特性,毛南族的建築、服裝、工藝和風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處於消失的邊緣,目前正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精心保護中小心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