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容若帽子

容若帽子

發布時間:2022-05-17 10:35:59

A. 側帽風流,青衫依然是納蘭性德的哪首詞

很抱歉,我想這兩句話只是用來形容納蘭的,並不是他哪首詞。
側帽風流,這個典故最早是形容隋朝獨孤信的,形容文人的風流倜儻,納蘭第一次刊印自己的作品也是叫《側帽集》。第一句話應該出自這里。
青衫依然很抱歉,沒有找到對應的出處。我只找到了納蘭寫過青衫濕這個詞牌的一首詩,內容如下納蘭容若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判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簿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這個詞牌屬於納蘭首創。 以上內容純原創 望採納。我們都愛公子容若

B. 納蘭容若的詞及其鑒賞

憶江南
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

再讀到容若的這首《憶江南》時,不禁嚎啕大哭。我不敢引為容若的知己,但總覺得,容若的詞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心中的那片天地。

能看出,容若這首詞著詞用句已經頗為成熟。正是因為詞的成熟,他,心中的苦也越來越深。容若傳奇短暫的一生被很多人看成一個謎,可是,誰的一生不是 謎 呢?

他,是養在深院的公子,世事離他遙遠而不可及,他保有那份純真,那時的他,僅可能對著心儀已久的女孩輕輕說著相思,這耳鬢廝磨的相思轉頭成空。當他早已淡忘了相思的感覺時,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女子出現了。雨蟬,帶著淡淡夏天味道的名字,也是可憐的女子。她捧著她的真心在容若的身邊好久好久,可惜容若,陷在過往中不能自拔。等到容若發現,他已愛上身邊的女子時,他們已是天人永隔了。容若再一次沒有留住他的愛。他怎能不惱,怎能不恨。「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他懊惱沒能憐取眼前人,悔恨讓一個女子日日夜夜想著身邊男子心中的地位何時能給自己一些。容若看清了,但是,他已脫不去這世俗的帽子,他,還是那個「真」的容若,但是,早已失去了那份「純」。楞伽山人,他把自己心中的苦,深深的埋在了這個佛韻意味悠長的名字里,佛經上有雲: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他還是那個公子,片片濁世的佳公子。

愛情不圓滿,罷了!大丈夫當建功立業。容若流著的是滿蒙的血液,他的豪情在廣袤的草原,茫茫的大漠。但,那隻是幻想,他每天一抬眼,便只能看到諾大的紫禁城,擁擠的牌樓,穿梭於其中,深陷在那個無底深淵的人們。他,需要跟在皇帝身邊贊頌他的豐功偉績,贊頌他的大好河山。委屈,不忿。容若,又不得不放下寬廣的藍天,步入嬌巧的江南山水。他,亦是愛那裡的,那裡的每一處,好似都有他的記憶,記憶中女子的眉眼,記憶中好友的談笑,他埋頭,已不能陶醉於其中。他的心,早已被這骯臟世事折磨得體無完膚,「心字灰」——香燒盡,散落成灰,心燒盡,人,豈能再活著?

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百花深出窺得佳人,幾爭回顧。流螢數點,清風拂柳,難言秦樓明月。何事秋風,淚眼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不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壯樓偶望天際歸舟,佳人何在?帆影重重,情景無限,不見畫堂秋思。夜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辛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純憑那剎那間的觸碰,從此倩影縈繞不去,徘徊心間。

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雖無畫扇搖轉之心,卻有落花流水之意。

你依然是那擁有著迷離眼神,清新如水的人兒,而我已不是那追夢之人。

醉舞紅顏,卿欲眠;彈一曲,月落烏啼。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容若之詞上半闋是寫班婕妤與漢成帝之間愛恨情仇,飛燕入宮,是一段傳奇佳話的開始,同時也是另一段傳奇佳話的結束。結束的如此的突兀,以至於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也就註定了結局的凄然。而如今轉首回眸之間已千年,三生石上早已不見他倆曾經的誓言;奈何橋水依然如千年前般潮起潮落,拍岸之餘似在追憶往昔的甜蜜。而橋上當初相擁之人早已不見身影,獨留那班駁月影對空長嘆。

不變的你,變了的只是那欲上青天欄明月,又恐明月下西樓的我。一次傷痛已難以承受,不想再重復一次。是另一個人占據了另一人的心,還是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從漢朝到唐朝的過渡彷彿經歷了一個輪回,是驪山語罷清宵半的脈脈私語,款款低訴;是夜雨霖鈴終不怨的無私無悔,勇往直前。

千年光影三世輪回只為與你一見,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擦身而過的浮沉夢幻。終於在秦樓月下問君一言:當日願為蓮理枝,君記否?他,默然相對。她,淚眼盈睫,亦哭亦笑。沒想到千年的等待換來的竟是如此,心中的記憶在這一刻支離破碎,心上的冰裂紋在此時破碎如垠。

何如薄辛錦衣郎,比翼蓮枝當日願

千年的時光消磨了彼此的過往,不負當初的激情,那一段記憶在夢中方能重現,醒來卻是空白一片。

無人語罷清宵半,徒留余熱在心間

C. 側帽才子 何解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明珠長子,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納蘭性德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准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 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搜讀經史過程 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 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 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納蘭性德詞作先後結集為《側帽》、《飲水》,後人多稱納蘭詞,稱他為側帽才子。縱觀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3680.htm

D. 同樣是悼念亡妻,納蘭性德和沈復,或清朝的其他人,你更喜歡誰的作品

同樣是悼念亡妻,納蘭性德寫了一首詞,沈復寫了一本「小紅樓夢」
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 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如果愛人去世了,又怎能忍心說出這樣的漂亮話?大概是不能在一起了,才說出如此贊美的話語。清朝時期,有兩位大才子,分別是納蘭性德,和沈復。同樣是悼念亡妻,納蘭性德寫了一首詞,沈復卻寫了一本「小紅樓夢」。

納蘭性德劇照

詩人受盡磨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寫得一手好詞的納蘭性德,在感情上是情路坎坷的。他若是生在現代,不論美醜,一句「你好哇」,定會像王小波一樣贏取愛情。甚至,安靜地待著,便能引來青睞無數。納蘭性德應該很美吧。遺憾的是,生活在清朝的他,即便與表妹互生愛慕,也抵不過康熙帝的一紙詔書。

芸娘

臨死之際,芸娘仍舊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可見她對沈復的愛與付出。反過來,沈復對她的愛,也是深沉而真切的。正如婚嫁時,沈復對母親所說的話,「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與納蘭性德的《紅窗月·燕歸花謝》,以及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相比,沈復對亡妻的悼念多了一種情感上的真切,而正是這平凡中的感動,才催人淚下。俗話說,擁有時有多美好,失去時就會有多痛苦。沈復的《浮生六記》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E. 納蘭性德有幾個妻妾

公子生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

傳說之中,公子有個表妹。然而如焦仲卿劉蘭芝,陸游唐婉,表妹被送進宮中,不得再見。據納蘭的詩作,人們認為後來容若裝成和尚去看過她(大概是康熙十四年,公元1676年)。奈何深宮之中,他們只能遠遠的看看對方。有人也說,再過了幾年覺羅氏夫人命安三求後宮太監把舒穆祿雪梅變作秀女後,時隔不久便吞金身亡。不管表妹怎麼離開的,總之在深宮之中,表妹大概不會過的好。
這個表妹(一說是「舒穆祿雪梅」)是否真的存在並無史可考,即便有,也只是些野史,正史中沒有有關她的記載。
暫且不將她算作妻妾。

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冠禮那一年,公子開始被稱作容若。

也是那一年,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兩人情感甚篤,婚後三年盧氏因孕不幸亡故。
盧氏是第一個妻妾,也是最令容若念念不忘的妻妾(由納蘭容若的詞作中多悼亡詞可看出)。
比較出名的悼亡詞如:
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
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 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

青衫濕遍 悼亡
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釭。憶生來、小膽怯空房。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願指魂兮識路,教尋夢也迴廊。 咫尺玉鉤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殘陽。拼把長眠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怕幽泉、還為我神傷。道書生簿命宜將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圓密誓,難禁寸裂柔腸。

與盧氏成婚不久,復納妾顏氏。
個人認為,顏氏有遭到容若的冷落。

盧氏去世後,納蘭性德又續娶官氏。

約30歲,因好友顧貞觀識得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
因滿漢不得聯姻,兩人之間有著重重阻礙。
納蘭性德接沈宛於京城,在德勝門內置房安頓。由於沈的身份和血統,她不能名正言順地進入明府。他們就保持著沒有名份的關系,過著情人式的生活。
但更不幸的是,一年後,容若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病故。

F. 納蘭容若 側帽風流 含義

側帽來自北朝獨孤信側帽的典故 獨孤信(502—557年),獨孤信出生在一個小鮮卑部落的酋長之家,大同人氏。這位可是中華歷史上天字型大小的美男子,但可不是奶油小生,而是個地道的硬漢,酷似阿蘭·德龍,故而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瀟灑英俊,追求時髦,軍中戲稱「獨孤郎」,是傾倒佳麗無數。獨孤如願真可配得上「斌」字,論武曾匹馬單槍,沖陣掠帥,生擒漁陽王袁肆周。論文在秦州任刺史,搞的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是萬民投奔。論風流,某日郊外打獵,晚霞滿天,策馬回城,迎風急馳,帽子無意中偏到一邊,真是帥呆了、酷斃了。第二天起來一看, 滿城人都在東施效顰。 納蘭容若以獨孤信自比。

G. 江左三鳳凰是哪三人

吳兆騫:絕塞生還吳季子

清朝順治十四年發生了一次株連甚廣的科舉案,時被稱為"江左三鳳凰"之一的吳兆騫因仇人誣陷也捲入其中。吳梅村為此寫下一段感人心魄的詩句:"生男聰明慎莫喜,倉頡夜哭良有以。受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 ……

文/未央歌

吳兆騫生於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 )字漢槎,蘇州松陵人。其七世祖即孝子吳璋,叔祖吳易。吳兆騫9歲作《膽賦》,10歲寫《京都賦》,少年時即聲震文壇。少年的吳兆騫性情狂放。據清人筆記記載。小時候在私塾讀書,見同學取下帽子,他常拿來小便。同學告訴先生,面對先生的責問他竟然回答:「與其放在俗人頭上,還不如拿來盛小便」。先生嘆息:「此子必以名大惹禍。」他曾對他好友汪鈍說:「江東無我,卿當獨秀」。從此看出小年時候的吳兆騫便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怪人,史料也說他:「為人簡傲自負,不拘理法,不諧與俗故鄉里忌之者眾」。

後隨父宦遊楚地4年,因張獻忠起義,奉母歸里。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後,吳兆騫歸隱鄉里,與江南士大夫互唱,少年的吳兆騫為吳偉業賞識,並隨之游。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吳郡成立「慎交」「同聲「二社。此二社都與松江的「幾社」一脈相傳。松江陳子龍殉難以後,「幾社」群龍無首社事逐漸削弱,其勢力也轉移到蘇州,由於各立門戶的緣故「慎交」「同聲」二社勢同水火。吳兆騫,尤侗,計東,顧貞觀都是「慎交社」的重要人物。順治十年()在錢歉益的授意下,吳梅村出面為「二社」士子講和,合九郡之人才齊聚虎丘廣場,從而組織了盛況空前的結社活動。在虎丘大會上吳兆騫與詩人吳梅村即席唱和:「吳梅村嗟嘆,以為弗及」。一時吳下英俊,都以結識吳兆騫為榮。吳梅村更與賓客言:「江左三鳳凰,陽羨有陳生,雲間有彭郎,松林吳兆騫,才若雲錦翔」。從而奠定了吳兆騫在江南士林中的地位。 (陽羨的陳生就是陳貞慧的公子,後來清朝詞壇第一人的陳維松,彭郎當時雲間詞派重要詞人彭賓的兒子彭師度。)

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兆騫中舉人,就在以為仕途即將開始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災難迎面而來,「南闈科場案」發於當年11月,江南主考官方遒等取中的舉人方章鉞,系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與方章鉞聯宗有素,天下士子嘩然,朝廷更有火上加油者,次年十一月定案,正負主考官方遒,錢開宗及十八房考官具正法。吳兆騫為仇人誣陷捲入其中。翌年,兆騫赴京接受檢查和復試。在復試中,他交白卷,被革除舉人名。順治皇帝親自定案,兆騫家產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並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關於他交白卷有兩縱說法,清史稿說他:因為當時殿試氣氛緊張,所有的殿試舉子都戴上枷鎖,夾棍繩索也都准備好的,吳兆騫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沒把文章寫完。還有一種說法說他負氣交了白卷,這兩種說法後種說法多出於清人筆記,而前種說法一般都是史料的記載,不管是那種說法對於吳兆騫的定案是:「審無情弊」。就這樣一個審無情弊的案子,吳兆騫依然被責四十板,家產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並流寧古塔。在這次株連甚廣的科舉案中,滿人用殺戮的方式立威。早管不得什麼冤枉二字了!吳兆騫的師友吳偉業寫下那段感人心魄的《悲歌贈吳季子》:「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生男聰明慎莫喜,倉頡夜哭良有以。受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他的至交好友顧貞觀更是在他送行的時後許下諾言,必定全力營救。

寧古塔的生活對於一個生活在江南,一個富裕家庭里走出來的吳兆騫不能不說是很大的考驗。為了這件案子吳家已一貧如洗了,生活是異常的艱辛。他冬季只能用斧子敲鑿冰塊,粗糧為食。還好得到獄中好友方拱乾一家的關照。才沒有飢寒交迫。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方家贖歸,吳兆騫寫到:「寄羈臣之幽憤,寫逐客之飄零。」感寓其悲涼身世。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吳兆騫妻子葛采真和妹妹吳文柔從蘇州千里迢迢來到關外,「攜來二三婢僕,並小有資斧」,吳兆騫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吳兆騫從那時候起開始教徒生涯。是教那些流人子弟。後來少數民族子弟也有來學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秋,巴海將軍聘請吳兆騫為書記兼家庭教師,教其兩子讀書。巴海「待師之禮甚隆,館金三十兩」,而且「每贈裘禦寒」。有一次朝鮮節度使李雲龍,以兵事路過寧古塔,吳兆賽為他代寫《高麗王京賦》。吳兆騫不假思索,欣然命筆,「遂草數千言以應」。李雲龍被吳兆騫的絕代才華與敏捷的詩思所震驚,回國後,四處傳揚,因此「其國頗以漢槎為重」。

康熙是十五(公元1676年)冬,顧貞觀於宰相明珠家課館,顧貞觀一直為好友的歸來費盡心思。他曾為營救吳兆騫向當朝太傅明珠之子納蘭性德(容若)求援、納蘭性德並未允許。那年冬天顧貞觀寓居北京千佛寺,環顧四周冰雪,顧貞觀想起當年的諾言,想起遠在天邊生死未卜的好友,寫下了那篇催人淚下,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金縷曲》:「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甘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兄懷袖」。詞中關之切,情之深非一般友誼所能替代。納蘭性德見之,為泣下數行,曰:「何梁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囑之」。顧貞觀曰:「人壽幾何,請以五載為期。」感動萬千的納蘭性德也和了一首《金縷曲》送給顧貞觀,以表明自己營救吳兆騫當義不容辭:「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外皆閑事。知我者,梁汾耳!」有一次宴會明珠斟滿一大杯酒對顧貞觀說你只要喝滿這一大杯酒,我就為你救漢槎。顧貞觀素不喝酒,為此他一飲而盡。明珠說我是和你開玩笑,你不喝酒難道我就不救漢槎了嗎?。

好友顧貞觀的鼎力營救,納蘭性德,徐乾學等人在朝中斡旋,費贖金數千,吳兆騫也獻上《長白山賦》取悅康熙帝,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得以放歸,徐乾學就是顧炎武的親外甥,此人人品很是一般,顧炎武和他也很少來往,但是對於吳兆騫的贖回,他也是有很大貢獻的。

二十三年,彈指一揮間,吳兆騫終於生入雁門關,回到北京後,他一直住在徐乾學家裡。後來明珠邀請他作為小兒子的老師,總算在北京也有了生計,一次因一些細故他和顧貞觀鬧不和,顧貞觀也不辯護,明珠帶他到自己的書房,當他看到:「顧梁汾為吳漢槎屈膝處」幾個字的時候不禁大慟,聲淚俱下。正如一名叫顧忠詩人寫到:「金蘭尚使無良友,關塞終當老健兒」。

吳兆騫很快就返回蘇州故里,並在友人童年好友汪鈍的資助下,築屋三間。自己命名為:「歸來草堂」長期的嚴寒生活,兆騫已不適應江南水土氣候,竟然大病數月,後來一直病情沒有好轉。得不赴京治療。

一後在貧困潦倒中逝於京師旅邸。時年五十四歲,因為家境貧寒納蘭性德為他料理了後事,吳兆騫一生留下大量謳歌祖國邊陲的詩篇。「蒼茫大磧旌旗引,屬國壺漿夾馬迎。料知寇兵鳥獸散,何須轉斗摧連營」這是現存最早關於抗擊沙俄的愛國主義詩篇。二十幾年的風霜,改變了一個人,也成就了一個人,當年詩詞華麗的青年才俊,變成一位慷慨悲涼的關塞老人。這二十幾年的邊塞生活也奠定了吳兆騫在清初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文集現僅存《秋笳集》八卷,《歸來草堂尺牘》、《西曹雜詩》等。他的《秋笳詞》僅存三首,殊為可惜。

出關

吳兆騫

邊樓回首削嶙峋,
篳篥喧喧驛騎塵。
敢望餘生還故國,
獨憐多難累衰親。
雲陰不散黃龍雪,
柳色初開紫塞春。
姜女石前頻駐馬,
傍關猶是漢家人。
2. 陳維菘
http://www.wxdaj.gov.cn/newyd.asp?id=860
3.彭師度

H. 納蘭性德的生活背景及其詩詞風格特點

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為詞壇一說而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所生活的滿漢融合的時期;他貴族家庭興衰關聯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以及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構成特殊的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人物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大學士明珠長子。他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後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誌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後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於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遊,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一生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名,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納蘭詞初名《側帽》,後顧貞觀更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納蘭性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天皇貴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然而,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准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後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游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 《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漢族知識分子學到他所傾慕的漢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著不同於一般滿清貴族紈絝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背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後世的一個研究焦點。
1674年,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難產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納蘭性德後又續娶官氏,並有側室顏氏。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可惜他們的愛情因納蘭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劇告終,沈宛回歸江南。納蘭性德作為一代風流才子,他的愛情生活因而被後人津津樂道,也有捕風捉影的各種市井流言,最為盛傳的是表妹入宮一事,但終不可考。
詩人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與他出身豪門,鍾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他於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納蘭性德雖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然而與之區別的,納蘭性德是入關不久的滿族顯貴,能夠對漢族文化掌握並運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為稱奇的。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倍受當時及後世好評。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24歲將自己的詞作結集為《側帽》後更名為《飲水》,後人多稱納蘭詞。縱觀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期里,研究界只關注社會性而忽略藝術性,認為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築,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這樣的觀點,在改革開放之後被重新審視,納蘭詞的藝術性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尤其自1985年值納蘭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紀念之際,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把納蘭研究推向一個高潮。1997年8月由台灣歷史文學學會和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在承德舉行,納蘭性德研究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交流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納蘭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創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對於普通大眾,納蘭性德與納蘭詞更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與喜愛,甚至有人概括為「社會現象」之說。
物性觀照
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別業就名為「淥水亭」。無論目前關於淥水亭所在地點的爭議怎樣,無論它是在京城內什剎海畔,還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沒能離開一個水字。是一處傍水的建築,或是有水的園囿。對於水,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鍾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水認作有生命的物質,認為是有德的。並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從物質性理的角度賦與其哲學的內涵。這一點被納蘭性德這位詞人尤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後,許多達官貴人紛紛在城內外營造私人花園。如城內的英國公花園、西郊皇親李偉的清華園和漕郎米萬鍾的勺園,都是極負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別是王室在西郊大興園林土木,自暢春園始,到圓明園之鼎盛,三山五園,幾成中國古代造園史上的頂峰。為了仿效,為了方便朝班,更是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購地,建起自己的園墅別業。明珠就在暢春園咫尺之處,興建「自怡園」。取海淀、西山一帶的山水之勝,構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園。而納蘭性德把屬於自己的別業命名為「淥水亭」,一是因為有水,更是因為慕水之德以自比。並把自己的著作也題為《淥水亭雜識》。詞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遠之意,以水為友、以水為伴,在此療養,休閑,作詩填詞,研讀經史,著書立說,並邀客燕集,雅會詩書——一個的道的文化沙龍。就在他辭世之時,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與之相比,同在水泉豐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卻造旱園,在園中起山神廟。權宦李蓮英於海淀鎮鬧市中置產業三處,方便起居卻無水趣。宗室商人薩利建宅通衢,招搖有餘,風雅稍遜。試想,如果這位偉大的以水為性,借水寄情的詞人沒有了水,他的情感激發和創作靈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幾近乾涸。如果以山為題、以山為懷,那他的藝術也定是另種風度了。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對荷花的吟詠,描述很多。以荷花來比興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是再恰當不過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它起始於佛教的有關教義,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徵。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梅、竹、蘭、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賦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意蘊。鄭板橋的竹、金農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託文人心態、情感的文化圖騰。而納蘭性德卻認定了荷花。他的號為楞伽山人,有禪緣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納蘭性德所居,所樂之處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詩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淥水亭邊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園西花園遺址仍殘留水沼,出土蓮花紋漢白玉欄板……這無不說明它與納蘭性德的生活、創作有著密切的關聯,它與詞人的精神始終同在。
中國歷代文人追求對物質性理的認識,並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系起來,指導生活、事業、並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發。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傑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
風物起興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不少是因扈駕游歷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有史可稽。這些因名勝古跡生發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處。通過對所寫地方進行體察,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認識納蘭性德此類詩詞創作的起因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准確的感受。納蘭性德曾隨康熙幸游「八大處」寶珠洞。他扈從玄燁憑高遠望,寫下《望海潮·寶珠洞》「漠陵風雨、寒煙衰草,江山滿目興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唄,算來別是凄涼。往事最堪傷,想銅駱巷陌,金谷風光。幾處離宮,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斜陽。歸雁兩三行,見亂雲低水,鐵騎荒岡。僧飯黃昏,松門涼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巔寶珠洞眺遠亭上,宜南向、東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線漂渺如帶似紗由它千萬年泛濫沖刷形成的西山洪積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至今在其兩岸仍可見大片荒沙,累累土崗。山下不遠是八寶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兩千年前的漢墓早以少為人知,山腳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沒無尋,明代貴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墳塋逐漸取代。東南望,遼金殘毀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氣東來。遼宋於會城門北、紫竹院一帶進行了「高梁河會戰」遼軍鐵騎的馳援,使宋軍大崩潰。金兵攻陷遼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將金中都付之一炬後,東移城廓建大都城。歷史變遷,王朝更迭,都邑興廢,引發了納蘭性德的無限感慨。納蘭性德從駕到西山黑龍潭,寫下《憶秦娥·龍潭口》「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古苔橫嚙。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黑龍潭位於畫眉山北,在山嘴處東北石崖下。這里石色青黑,樹木蕭森,蔭濃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

與容若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被迫女裝永久絲襪 瀏覽:245
羽絨服清潔網球 瀏覽:921
紗布純棉裙子油漬用什麼洗 瀏覽:973
粉藍的鞋子配什麼褲子 瀏覽:701
超長牛仔風衣 瀏覽:509
旗袍的材質是怎麼做成的英語作文 瀏覽:411
校服能用洗衣機洗嗎 瀏覽:735
紅褲子男士搭配 瀏覽:615
皮衣穿著扎人怎麼辦 瀏覽:976
妻子短裙制服 瀏覽:16
上海襯衫加工費大概多少錢 瀏覽:208
因為愛情有多美同款襯衫 瀏覽:705
怎麼洗有反光條的外套 瀏覽:377
德國寶馬男裝羽絨服 瀏覽:59
白褲子泡了一夜為什麼發黃 瀏覽:246
黑工裝外套配啥襯衫 瀏覽:601
白色褲子上弄上鐵銹了怎麼洗 瀏覽:971
三葉草中國字外套 瀏覽:624
冬季經典羽絨服顏色好看 瀏覽:639
喜歡故意拉褲子 瀏覽: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