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民族的服裝,飲食,居民!!
建築 瑤族房屋建築風格多樣,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樓。木樓依山傍水,前低後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樓一般分為三層:吊樓下為第一層,用於圈家畜;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儲存糧食和物品。木樓的建造無須一根鐵釘,卻十分堅固。室內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十分舒適。� 服飾 瑤族服裝常飾以五色絲線的綉花,古有「瑤好五色衣裳」之稱。瑤族婦女的頭飾最為講究,其中有「龍盤」形,是把十多米長的綉花巾盤在頭上:有「A」字形,是用綉花巾纏繞而成,上窄下寬,再繫上各色絲絨線和彩色珠子;還有稱為「半月芽」形的,是將三塊「半月牙」型的銀牌置於頭頂上……各種頭飾不勝枚舉。瑤族男女的上衣圖案豐富多彩,有花鳥魚蟲、幾何圖案、人物形象……,衣領有圓領、豎領兩種,對襟、無扣、系腰帶,下身穿長褲、短褲、布片裙、綉花裙等。綁腿是瑤族男子服裝中不可缺少的,它既護腿又美觀。
包頭帕
瑤族無論男女,都是通過帽子和頭帕表示自己所處的生活階段。河口縣瑤山的瑤族姑娘一到十五六歲,便改花帽為包頭帕。包頭帕就意味著可以尋偶。男子在幼年時亦戴花帽,到十五六歲後同樣取下花帽改包頭帕。在金平區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瑤族,俗稱紅頭搖,因婚後包紅頭帕而得名。該地婦女的頭飾,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個階段:七八歲以下戴帽子,七八歲以上包頭帕,婚後便包紅頭帕。
成丁禮
度戒,是成丁禮的一種形式,在自稱「金丁」漢稱「藍靛瑤」地區最為流行。舉行度戒的多半限於男孩,一般在十六七歲。男孩經過度戒方能求婚。度戒儀式多在村外舉行,在一塊平地上搭一高台,高台由一張四條腿的桌子綁四根柱子組成。度戒的男孩從高台上翻滾下來,落在台下的棉被上。棉被鋪在事先由八個人拉成的一張藤蔑織的大網上。度戒時,除為男孩祈求吉祥外,還要宣讀有關瑤族成丁後應遵守的戒律。 茶山瑤半夜接新娘
金秀瑤山有五個瑤族支系,其中茶山瑤的婚俗別開生面。接親時,不吹吹吶,不抬花轎,不打鑼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數人,半夜點火去接新娘。女方家裡每一重門都點上一盞油燈,照著接親房族。當吃罷「領情飯」之後,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數人。此時正是午夜,新娘離開村寨無人知道。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簡單,當太陽東升時,新郎新娘扛著鋤頭雙雙下地勞動。這種婚禮,儀式簡單,不鋪張浪費,直到今天,瑤族人民仍然保持著這種傳統習俗。
會閬
瑤族節日活動。因居住分散,各地名稱及活動日期不一。盤瑤於農歷八月初舉行,稱為會期。東山瑤於農歷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舉行,稱為歌堂。會間多在農歷正月十四日舉行,全村老少身穿盛裝,敲鑼打鼓,唱著山歌,湧向祖先最初居住過的地方。先由老人講述族史,然後舉行酒宴歌舞。青年男女結隊對唱情歌,唱到情投處,互贈禮品,約會再唱。
瑤族的婚姻形式
瑤族的婚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男到女家結婚,一種是女到男家結婚,以後一種形式居多。第一種形式的婚姻,婚後雙男女方輪流照顧雙方家庭。女方生下孩子,若夫妻是異姓,第一個孩子隨女方姓,第二個孩子隨男方姓,以此類推。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況。若男女雙方同性,則子女也同姓。瑤族的婚姻習俗,使男女地位平等,也解決了雙方家庭的後顧之憂問題,是很可取的。
瑤族定親俗儀
流傳在瑤族聚居的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定親俗儀,是瑤族在說親時專門用來表達婚禮事宜的一種習俗。在男女雙方經過戀愛感情相當牢固的基礎上,家長各自選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約會面,用定親詞商量婚禮諸事。男方派出的稱 「市商」,女方派出的稱「嗨把」,均由壯年男子充當。倆人站在一張擺有酒壇、酒杯和一個裝有筷條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然後「嗨把」捧起筷條搖動起來,並按搖動筷條的節奏朗誦定親詞,頌完一段。就從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布商」緊接誦答,然後將筷子拾起握在手中。這樣,直到所有的筷條都從「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裡。雙方斟酒互敬,一場定親儀式完滿結束。女方家長為慶賀親事的達成和慰勞兩位歌手,熱情置酒款待。
瑤族發飾
瑤族男女,喜蓄長發,古籍就有男女蓄發,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過山瑤婦女,過去則剃盡發蒂,戴上黃蠟製成的角帽,用布帕遮蓋。婦女頭部裝飾極為講究,有的戴竹箭,有的豎頂板,還有的則戴上三五斤重的銀條。婦女頭上的椎髻更是類多形奇,有的插上銀牌、銀花、銀串珠之類,有的還插上幾片白雉尾,十分壯觀。廣西金秀大瑤山花藍瑤婦女,用豬油裹拌捲成鋼盔式發形,青光耀眼,獨具一格。龍勝各族自治縣瑤家婦女發式都是蟠桃發髻,上面還用一邊長約4寸、綉著各式花樣圖案的黑色方形頭巾蓋在頭上。
瑤族路不抬遺
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的深山瑤族地區,路邊樹下都可看見一堆堆衣物,這些衣物的主人都去市鎮或上山勞動了。這里的瑤族同胞長期以來就有一種良好風氣,即路不拾遺,非已莫取。他們可以隨時把不願意帶走的東西放在路旁,打一個草結作為記號,不管在路上放多久,別人絕對不會取。瑤族同胞千百年來形成這種優秀道德習俗,而且也代相傳。 陪樓歌
廣西恭城縣蓮花鄉九甲河源頭的瑤族、壯族地區,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樓歌的習慣。鄰近村寨後生們每當聽到有唱陪樓歌的音訊。都趕來圍在閨樓四周。開始,姑娘並不輕易和樓下的後生們對歌,而是要經過一番「擇優錄取」,選中後才開始唱。對歌內容十分廣泛,但誰也不許唱低級庸俗的山歌,否則將遭到痛罵和拒絕。主家對後生們招待十分熱情,一連唱幾夜,直到新娘出嫁過門為止。
頂板瑤婦女的服飾
湖南寧遠一帶瑤族婦女的頭飾,既不同於蓄發盤髻愛插羽毛的廣東八排瑤,又有別於頭別三條弧形大銀釵的廣西茶山搖。頂板瑤婦女的頭飾,因年齡不同而異。少女梳梳釵於頭頂,以綉花巾纏頭,中露雲髯。十七八歲的姑娘,則以蜂蠟塗發,卷發疊髻,史稱「椎髻」。以花巾包裹。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風當陽,十分雅緻。婚後婦女則將蛾冠取下,以花帕蓋於頭上,清秀大方。人們給這里的瑤族一個美稱——頂板瑤,實則以婦女頭飾而得名。其衫褲顏色多為藍與黑,只有服喪穿孝才用白色。未成年的女孩身穿無領開襟長衫,下著長褲。衣褲邊角均有彩色的刺綉花邊。姑娘的嫁衣,喜歡以花邊裝飾衣褲的襟、角、邊等。小姑娘六七歲開始學刺綉,一直綉到出嫁。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婦女用的背心、圍裙、胸巾,甚至腳絲帶無不用刺綉和挑花帶裝飾。
定親鞋
瑤族男女青年在定情後到雙方家去拜見父母兄嫂,叫「定親」。在定親時,女方必須將自己親手做的鞋送給男方家庭成員,這種鞋叫「定親准」,送的鞋很有講究,如送給祖父母,鞋底要納顆咳北斗星,意為祝老人像北斗星那樣長壽;如送給父母,鞋底要納一棵老松樹,意為祝父母親像青松那樣強壯;送給哥嫂和姐姐的,鞋底要納一個剝皮玉米包,意為祝他們在勞動中發家致富;送給弟弟的。鞋底要納上一株竹筍,預祝弟弟像竹筍一樣長大成才;送給妹妹的要在鞋面綉一朵紅花,表示贊美妹妹象花一樣美麗;送給自己未婚夫的,要在鞋底正中用紅線綉一顆心,表示自己將心掏給對方,至死不移。
Ⅱ 瑤族帶紅帽帶帽子為什麼要拔頭發
辣雞,諧音垃圾。罵人的話,網路上的語言,也可以是調侃的語氣,看使用場合你的理解了
Ⅲ 瑤族的民族的風俗習慣有那些
瑤族風俗習慣
瑤族服飾豐富多采,不同地區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裝主要用深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一般束腰帶,南丹縣「白褲瑤」男子則喜歡著長及膝蓋的綉邊白褲;婦女一般著無領大襟上衣,以帶束腰,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著後長前短的過膝長農,在顯眼處綉以彩色花邊,現年輕人平時多著漢裝,只在慶典時換上民族裝。婦女頭飾式樣繁多,風格別致,常戴耳環、手鐲、銀牌等銀飾,乘上彩色絲帶,大瑤山部分婦女頭上戴的弧形大銀釵,重量達1斤左右,從瑤族婦女的頭飾就可區分少女、未婚婦女、已婚婦女及屬於哪個瑤族支系。
飲食:瑤族飲食以大米、玉米、紅薯、芋頭為主,部分地區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瑤族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並作為待客上品,有的則腌制熏豬肉、熏牛肉等風味獨特的食品。
居住:瑤族住房為竹木材料,一般一棟三間,長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欄式樓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瑤族未婚青年男女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慶典、集會和農閑走村竄寨,通過對歌或其他途徑建立感情,互贈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須經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成婚。瑤族招婿現象較為普遍,一般不與族外通婚,隨著經濟發展,與外界交往逐漸密切,族外婚也開始增多。
喪葬:農村瑤族喪葬以土葬為主,有部分地區和支系實行火葬、崖葬、掛葬。
禁忌:婦女生產滿月前不喜歡外人來訪;婚嫁日期不能選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對歌時不能坐在同一張凳子;在婦女面前不能說粗口;堂屋內不許吐痰;男人忌諱坐在碗櫥前面。輩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稱,忌諱「姐夫」、「妹夫」等稱呼
瑤族人民豐富多採的生活習俗,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瑤族人民居住條件、生活環境、歷史遭遇、衛生條件、生活方式、生產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反映,是瑤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居家習俗
大山區瑤族住房多為「茅寮」,四壁用小木條紮成,俗稱「千個柱頭下地」。上蓋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為一棟三間,名曰「三間堂」。正屋兩側多用杉條另闢兩間,俗名「披杉」。東間堆放雜物或作畜圈、廁所;西間作伙房、洗澡間。瑤族習慣洗熱水澡,不論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種「吊樓」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勢坡度用樹木支架起來,上面居人,下面放東西,俗稱「瑤家吊腳樓」。現在,「茅寮」式房屋逐漸減少。
丘陵地區的瑤族,住房多磚木結構,上蓋青瓦、二層窗戶形式的「三間堂」樓房。樓上雖有窗戶,較矮,不住人,用作儲存室。中堂開大門,兩側有側門。
生產習俗
進入大山區的瑤族,當時因地廣人稀,實行插標佔地,刀耕火種,「種了這山種那山」。後隨著人口增多,封建統治勢力逐漸向大山區深入,瑤民的土地逐漸被侵佔,為了生計,被迫借土耕種。借土的條件:「種樹還山」。即瑤民在借種的土地上,播種作物時,要為「山主」種上林木;在護理作物時,要結合護理林木,待林木成長,土地不能再種作物時,才把土地和林木交還「山主」,再到別處借土耕種。造林,習慣「插條」和林糧間作。
糧食作物以玉米、紅薯、旱禾、小米、喬麥、山芋為主,間種油桐、棕片、茶葉、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質和燒墾的草木灰。生產工具主要是鋤頭鐮刀、斧頭,輔以竹木工具。運輸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簍是瑤民最習慣用的運載工具。勞動形式,以戶為單位,男女同勞動,需要請幫工時,被請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幫助。墾植大片山場,則採取按戶或按勞動力入股,秋後按股分紅的方式進行集體勞動。
打獵是大山區瑤族人民的生產內容之一。主要是打野豬,只要發現野豬危害作物,就集體進行圍獵,直至捕獲或趕走為止。圍獵時1~2人帶獵犬覓蹤,其餘人守卡。捕獲野獸的分配既使是背著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個人捕獵,主要是放套繩和裝弩。
婚戀習俗
婚前交友 歷來,瑤家青年男女,交友戀愛,比較自由。在生產勞動,趕圩作客,節日聚會中,多以歌聲為媒介,表達愛戀之情。一經雙方同意,即可互相往來,父母不加干涉。這種行為,男方稱為「交客姑」,女方稱為「帶後生」。到正式結婚時,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則必須備一籃子禮物(糖食及梳妝用品),送給女友,名曰「拿籃子」。女方備一包袱,內裝雲頭鞋、帶子等,作為回贈,叫做「丟包袱」。
在大山區,盤、趙兩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為異姓通婚。但瑤漢一般不許通婚,民國時期,稍有松動。解放後,民族交往日多,團結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開。
婚姻形式 主要是「贅婿」(即招郎),瑤語叫「糾千」。男到女家落戶,通常要寫「贅書」,內容為贅後男子的義務和權利、子女承祀、財產繼承等條款。入贅者一般要改名換姓,按女家排輩,也有少數夫妻換姓的。贅婿還有另外兩種形式,一種叫「兩邊走」,男方仍用原來姓名,夫妻共同照顧雙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承父姓,以此類推;另一種叫「明招暗討」,這種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裡無勞力,一旦上述條件改變,男則攜婦歸家,所生子女隨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瑤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隨父姓。
結婚儀式 男到女家入贅的,婚事由女家操辦,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樂半路相迎,晚間舉行拜堂儀式,並遍接親友(有的不請自來),「坐歌堂」通宵達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負出門,然後,本村姑娘陪送打傘步行到男家,舉行拜堂儀式,接受親友祝賀。
離婚與再嫁(贅) 嶺東高山瑤,婦女地位較高,婚後雙方共同勞動,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離婚。一般請村寨老人「喝茶」,提出離婚原因,經調解無效,就「判」離婚。夫妻拿一節竹筒到山上,一刀劈為兩半,各執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贅男子,如違反「贅書」條約,女即可「休夫」,財產全部歸女方。寡婦再嫁不受限制,但嚴禁兄終弟繼、姐去妹繼的婚姻結合。解放後,瑤族人民按「婚姻法」規定辦理手續。
哭嫁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親好友及村中姐妹,來家聚會,連續兩晚,頭晚茶點相待,夜晚設酒宴。宴後齊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語逗樂,「坐歌堂」。新娘則按輩份依次向親友「哭嫁」,親友贈送「紅包」。
打新郎 婚後三日,新郎回門到岳家,女方村中婦女,相約而至,爭打新郎,以示今後不可虐待新婦。有的村寨,則是婚後第一個春節,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鑼打鼓(有時還要耍龍舞獅),向新郎祝賀,新郎則回贈「紅包」,這也叫打新郎。後來逐漸演變成全村婦女小孩索取「喜彩」錢,否則,便不罷休,有時弄得新郎大為尷尬。
喪葬習俗
瑤族都實行土葬,老人垂危時,便為之梳頭、淋浴、穿壽衣,親屬守侯「送終」。死後移置廳堂(男左女右),全家舉哀,子女前往親友報哀,擇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請師公做「道場」。家貧者則一碗水為之「開路」。死者若是師公,則要請同等水平的師公念咒,將屍體用紅布捆在坐凳樓梯上,法事完後才入棺。
出殯時,師公只引送到門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瑤不講究什麼「風水」寶地,只要在離住房不遠的山腳,選上一地,即行安葬。
現在,瑤族已經實行殯葬改革,喪葬辦法開始試行火葬。
Ⅳ 瑤族分布在哪
亞、歐、美、澳等各大洲。
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 。
瑤族廣泛分布在亞、歐、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體在中國,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五省(區)的130多個縣里,其中以廣西為最多,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瑤族人口數為2796003人。
(4)湖南瑤族的帽子擴展閱讀:
瑤族自稱和他稱名目繁多。
1、自稱
自稱,大多與本民族語言相關。凡語言相同或相近的,其自稱也相同或相近。自稱,可分為如下四種:
第一種,自稱Mien(勉)。
第二種,自稱Pu nu(布努)。
第三種,自稱Lak jia(拉珈)。
第四種,自稱為Pin to yiu(平地瑤)。
2、他稱
他稱,大多與本民族崇拜、生產方式、服飾、居住等相關。主要列舉如下六種:
第一種,有的因崇拜「盤瓠」(盤王),被稱為「盤瑤」。
第二種,有的因一山過一山地進行游耕生活,故稱為「過山瑤」。
第三種,有的因該區盛產茶葉,故稱之為「茶山瑤」。
第四種,有的因善於種植藍靛,被稱為「藍靛瑤」。
第五種,有的是以穿著的顏色來命名。如喜穿紅衣服的稱為「紅瑤」;穿花衣服的稱為「花瑤」或「花藍瑤」;喜歡穿白褲的稱為「白褲瑤」等。
第六種,有的是根據他們居住的位置或村落的不同來命名的。如「山子瑤」、「坳瑤」、「平地瑤」、「東山瑤」、「西山瑤」等。
瑤族的「瑤」字有個演變過程。唐初寫作「莫徭」;宋代寫作「徭」;元代至民國時期將「彳」旁改作犬旁「犭」中國共產黨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於是寫作「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瑤族
Ⅳ 瑤族的服飾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風俗習慣很有民族特點,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區不同而產生服飾、飲食、居住的差別。近代瑤族服飾式樣多姿多彩。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對襟兩種。褲子長短不一,以藍黑色家機布為主。
南丹白褲瑤男子空白色燈籠褲,長至膝蓋,故稱之為"白褲瑤"。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長衫長褲,有的穿短衣百褶裙。頭纏黑色或白的綉花巾,束腰帶,上衣、裙、褲、頭巾、腰帶均綉彩色花紋。飾耳環、手鐲、銀牌。
大瑤山茶山瑤婦女愛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銀板。靈川、融水的瑤族婦女戴一種高聳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纓絡的帽子,顯得高雅獨特。
瑤族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林業。食物以大米、玉米、紅薯為主,喝酒吸煙比較普遍。桂北瑤族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盤旋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有的瑤族腌制熏乾的豬肉和牛肉。這些都是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的瑤族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
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參考資料:http://www.culturalink.gov.cn/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2624.htm
Ⅵ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Ⅶ 瑤族服裝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具體特點:
白褲瑤與紅瑤
瑤族支系眾多,分布廣闊,各支系服飾也不盡相同。所以,過去瑤族曾因服飾的顏色、褲子的式樣、頭飾的裝扮不同而得各種族稱。廣西南丹瑤族男子穿交領上衣,下著白色大襠緊腿齊膝短褲,因而得"白褲瑤"之稱;龍勝的瑤族由於穿紅色綉花衣而得"紅瑤"之稱,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瑤族服飾的色彩、款式之豐富。
多彩多姿的頭飾
瑤族頭飾頗具有特色,她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頭飾:有"龍盤"形、"A"字形、"月牙"形、"飛燕"形等;有的戴竹箭,有的豎頂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殼。廣西賀縣的瑤族婦女戴十餘層的塔形帽子,頗為壯觀。湖南瑤族的女子以蜂蠟塗發,椎髻於頂,無論寒暑,均以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風遮陽,清秀大方,猶如"學士帽",又似宮妃綉冠,婚後則取下蛾冠,表示已成家立業,開始新的生活。
精湛的藍靛印染
瑤族婦女精於藍靛印染,至今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印染技術。她們將自己種植的藍草經過浸泡加工後,提取藍靛,加入白酒,經草木灰過濾、發酵呈黃色後便可染布。在染布過程中經過數次浸染、晾乾,直到布料呈深藍帶暗紅色為止。為了使布堅挺耐用、顏色深重,還把已染好的布放入燉縮的牛皮溶液或豬血溶液里,進行蒸曬。
綉上多神的服飾
瑤族服飾美還是集中地反映在挑花的構圖上。挑花圖案以及服飾的特徵在某種程度上是宗教的反映。廣西西林縣瑤族保留著一件已有數百年的"師公"(宗教)服飾,上面綉有許多天神、山神、雷神、日神等,表達了瑤族人民多種崇拜的心理特徵。
Ⅷ 瑤族的衣服上為什麼有許多奇怪的圖案
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 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 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縣瑤寨男子喜著綉邊白褲;廣東連南瑤族男子喜留發髻,插以雉毛裝飾,並以紅布帕包頭。婦女喜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胸襟、腰帶、裙邊飾以色彩斑斕的挑花、刺綉,鮮艷奪目。瑤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喜愛以銀簪、銀花、銀串珠、弧形銀板等配以彩色絲帶做頭飾,風格別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婦女從頭飾上就可以區別。
紅頭瑤:婦女頭纏紅布,衣袖褲腳綉五彩花紋,胸前綴銀
排扣,戴銀耳環和銀項圈。自稱「孟」或「洞班黑尤」。
白頭瑤:婦女頂藍布紅邊頭帕,綴紅白線纏頭為飾,青藍
色長衣褲並緣以紅白色花邊。自稱「黑尤蒙」。
藍靛瑤:以善種藍靛(藍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葉作
平頂帽,青布蓋頭,青色衣褲,胸飾銀排扣,系紅珠線。自稱 秀門」, 吉門」
沙瑤:婦女打扮與壯族支系「布沙」相似,頭纏黑色紗帕,
穿青藍色斜襟上衣,衣褲飾以條紋狀花邊。喜依山傍水,住在
炎熱的紅河兩岸,受「布沙」的影響很深。亦稱「黑尤蒙」。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江西6省區。瑤族服飾豐富多彩,在不同自稱的瑤族各部之間各有差異。早在《後漢書》中就有瑤族先民「好五綵衣服」的記載。
瑤族男裝以青藍二色為主。有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長衫之分。
廣東曲江瑤族男子「衣服彩綉花邊」,雲南文山瑤族男子著大領長衫,領襟除綉少量花紋並飾紅色絨球花。褲子長短不一,長者至腳面,短者及膝。
廣西南丹縣大瑤寨的男子,穿白色燈籠褲,長及膝蓋,近膝蓋處,綉紅色而長短不一的直條花紋6條,人們稱為「白褲瑤」。
瑤族婦女服飾,可分3種類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者,衣褲的長短各地不同。有穿無領短衣,以帶系腰,下著長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
「白褲瑤」婦女著無袖貫頭褂,兩側不縫合,僅連底邊。還有穿長可及膝的斜襟或對襟無扣衣,腰束長帶,下著長褲或短褲者。有的地區長衣前短後長。婦女服飾,五彩斑斕,在領襟、衣背胸前、袖口、褲腿及裙身等處飾大面積挑花或織花,花紋皆為幾何形圖案,與苗、彝等族刺綉多用曲線圖案迥然不同。
瑤族婦女頭飾異彩紛呈,廣西大瑤山的部分瑤族婦女,頭上戴有三條弧形大銀釵,兩頭上翹,重達一斤左右。
廣西上思縣瑤族婦女頭發卷在頭頂上,蓋上一個鑲銀的頭冠和一小方塊織成長花紋的頭巾。
廣西西林縣瑤族婦女頭頂扎發髻,上蓋土白布,並用紅、黑兩色絲線綉成花紋,圍扎一塊染印著白色花蕊的藍布,兩頭用紅線結紮成若干個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著緊扎於兩端圍向頭後,毛球集中於後頸之上,頸上另披一塊方圓形的肩布。
廣西都安瑤族婦女用黑布包頭。睦邊瑤族婦女頭頂蓋著銀制如碗口大的頭蓋,頭蓋邊插有兩條骨叉,骨叉端掛著兩條小銀鏈,兩條銀鏈下端掛著絲線。
廣西田林縣瑤族婦女把周圍的頭發剃掉,只留頭頂上部分,然後把辮子盤在頭頂上,再用3丈長的黑布包上,形狀似草帽。
廣西田東縣瑤族婦女的頭飾是用藍布縫的9寸長、2.5寸寬的布帶,上鑲銀質的裝飾花樣,花樣四周綉有花邊。
廣西賀縣過山瑤婦女把接近前額部的頭發剪去,在頭頂安放一圓形竹圈,用頭發將竹圈纏住,並用一塊布包住,然後再用一塊方形黑布包頭。土瑤婦女以前都剃光頭,小女孩頭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歲戴扁圓形的木製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後都蓋有毛巾,多達20條左右,加上絲線帽帶,重約二三斤至七八斤。
桂北、粵北及雲南等地的一部分瑤族婦女過去還戴一種支架高聳、上蒙黑布、下垂紅色纓絡的帽子,具有獨特風格。
不少瑤族婦女除上衣飾有銀牌外,還戴銀手鐲、耳環、項圈、頭釵、頭針等。
Ⅸ 我是瑤族人可是我還不知道瑤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狀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
瑤族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和狩獵,瑤族人民精於織染和刺綉。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習俗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比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必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有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
婚俗
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選擇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食俗
瑤族一日三餐,一般為兩飯一粥一飯,農忙季節可三餐干飯。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耙耙等。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 的粽耙、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拷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廣西地區的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喲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
典型食品: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耙;荷包紮。
節慶
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嘎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處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以後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瑤族辦喪事,必須砍牛祭祀。砍牛的頭數視家庭情況而定,有的殺7、8頭之多。辦喪事酒席,有些地方以豬肉豆腐為主。
『
Ⅹ 隆回縣花瑤美女頭上戴的美麗帽子,很大,像草帽,舞頂蓋,紅黃相間,很漂亮,請問叫什麼名字
盤瑤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 「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