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雲南摸哪個族的帽子

雲南摸哪個族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2-05-11 19:01:32

❶ 為什麼不能隨意摸雲南少女的頭和頭飾

一般來說雲南的少數民族都有各種各樣的飾品,從頭到腳都有。每個部位的飾品有不同的含義。其中的頭飾是最為重要的。一般來時少數名族少女的頭飾只可以讓長輩、同性朋友(指性別相同的朋友)、以及小輩摸。意思不一樣。長輩特別是直系親屬摸得意思是表示長輩對她的愛和關心,而且不是隨時都可以摸。只有在重大節日或特殊日子才可以。而同性朋友摸是表示對她的贊賞,有時也是探討飾品工藝。小輩摸一般是表示尊敬和祝福。這里指的小輩是宗族關系的小孩子一般在0—5周歲之間的小孩。如果你是和她初次見面而你們都是女性的化,要爭得她的同意才可以摸,根據年的年齡大小表示:尊敬、愛戴、贊賞。如果你冒然去摸表示藐視對方,後果會很嚴重的,輕則遭到鄙視,重則會被打的。
如果你是男性給你的忠告是千萬別摸。男性摸她的頭飾表示愛慕。當然如果你摸得時候他沒有拒絕,表示她對你有感覺。那麼你們就可以而且必須結婚了。如果你不想結婚那麼你就慘了,她們會認為你藐視那個女孩子。輕則賠錢道歉(注意賠錢是不可以還價的)重則要把你留下給她們家做一年以上的長工。
如果你摸得時候女孩不同意,而你也摸了。在很多地方的習俗認為你在調戲女孩,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比如:「洗寨子」就是請所有寨子里的人吃飯道歉,必須要到3天以上。只有所有寨子的人都原諒你了你才有離開的機會。
當然現在雲南的少數民族大多已經比較開放了,有的地區對這些東西已經不是很在意了。但是作為雲南人給你一個忠告:少數民族的規矩遵守比不遵守安全的多。
順便回答樓上的問題。其他地方也不能摸尤其是異性。不然後果同樣是相當嚴重的。

❷ 雲南都有些什麼族

雲南有彝族、哈尼族、傣族、壯族、苗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等民族。

1、彝族,分布於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州、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和昆明市。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2、哈尼族,分布於紅河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3、傣族,分布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4、壯族,分布於文山州、紅河州和曲靖市。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5、苗族,分布於文山州、紅河州和昭通市。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❸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❹ 雲南少數民族男子服飾有哪些

一、 彝族



傳統的滇南彝族服飾,男子各支系大同小異,一般頭繞玄色盤頭,上身穿 鑲邊的偏襟或對襟緊身上衣,扎腰帶,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褲,外面披寬大的毛織披風,彝語稱"瓦拉"。

婦女的服飾則多用大色塊組成,色彩對比鮮明,絢麗多彩。上衣大多是右衽襟衣,立領窄袖,外罩綠邊背心,下身穿拖地長的白褶長裙或大褲管褲子。褲飾雖多為大褲管,但其中又分蓋膝和蓋躅兩種,如聶蘇支系的多為蓋膝的大管褲,褲帶是一條約丈許長的兩頭有刺綉且飾以流蘇垂纓的花布巾,用中部從腰際繞過一圈,打結後將有刺綉的兩個尾角如翅似的露於臀後,很是美麗。在婦女的打扮中極為重要的是圍腰,其形狀是凸字形的,中間鑲有四方形腰芯,周圍用彩絲線刺綉著各種彝家喜愛的花草,整塊圍腰色澤鮮艷,耀眼奪目,美觀大方。婦女頭上戴雞冠帽。帽子是用硬巾剪成雞冠的形狀,再用1200多顆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啼鳴的雄雞。據說在遠古時期,一對青年戀人在森林中約會,遇上森林魔王,正當魔王欲加害於青年人時,雄雞啼叫驅走魔王,此後,佩戴形似雄雞的雞冠帽便成了彝家少女吉祥幸福的像征,帽上鑲綉的銀泡則表示星星和月亮,意喻為光明幸福。

二、 哈尼族

哈尼人善於用藍靛染衣,各家屋前種有藍靛,用其葉子放入缸內加水一泡即成藍色。哈尼族分布地區較廣,各地服裝均有不同,以婦女的最為突出。常見的是右衽無領短上衣,短裙,同時小腿上系膝褲,穿布鞋,頭上戴頭帕,用銀幣等做成裝飾。紅河等地的哈尼婦女則喜歡穿裙子,在衣服上鑲上銀質裝飾,走路時發現叮叮當當的聲音,悅耳動聽。碧約人則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現仍保留一種古老的婦女頭飾,未出嫁的女子頭戴青布圓帽,圓帽質料是用傳統織布染上青色加工製成的;出嫁後頭飾便換為一塊長一丈左右的寬六寸的黑或藍色棉布包頭,這塊布纏頭時高出頭頂五寸左右,折疊成梯形狀,頭頂上還別一把梳子作裝飾。

哈尼男子的服裝大多相似,為穿右襟或對襟無領上衣,長褲,頭上纏黑布包頭。

三、 苗族

苗族因居住地不一,故服裝也不相同,主要差別表現在顏色、式樣、花飾鑲邊部位等。苗族服裝可分為裙類和褲類,湘西貴州松桃一帶多為穿褲,衣袖和褲邊鑲有花飾,衣領周圍有花邊稱"托肩";雲南一帶的苗族大多穿大領短衣,下穿白褶裙,分便裝和盛裝,便裝較素凈,盛裝衣服邊上綉有花紋,同時擁有多種裝飾。便裝衣裙不綉花,染成藏青色,樸素大方,其腰帶用自織的花椒布做成,裙為白褶裙,長一尺四五寸,裙多不綉花,裙圍有兩塊,分別系在裙外的前面和後面,前一塊素凈,後一塊下擺鑲有寬約三四分的花邊,用彩色絲片做成,裙子短,常包綁腿。盛裝的上衣是花衣,用藏青色緞子作面,布作里,兩袖下擺綉有彩色花紋圖案,下擺用緞子作底,綉以彩色花鳥蟲魚等紋樣,綉衣用綢緞子作底,多為綠色,以彩色絲片剪成葵花子大的等腰三角形貼在上面,其邊用細絲線縫合。

蠟染桃花是苗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每個女子七八歲就學會刺綉桃花蠟染。蠟染是用蠟刀把蠟塗在布上製成圖案,浸入藍靛缸內染好後脫去黃蠟使其現出白色花紋而成。

四、 白族

雲南大理一帶的白族,青年婦女多穿黑色絲絨或燈芯絨的小褂,雪白的襯 衫,藍色或白色的寬褲子,腰間系有綉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綉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並喜好在褂子右邊掛上串銀制的三須或九須,腳上穿著綉花的白布鞋,頭上戴的帽子,綉著美麗的花,垂著長長的流蘇,被喻為"風花雪月"帽,映射著大理四大著名風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

怒江一帶的白族婦女穿對襟上衣,前短後長且套有彩色袖筒,系一塊素色或綉花圍腰,佩戴銀飾,足穿綉花鞋。

男子一般穿中式對襟上衣,長褲,外加黑色短坎肩,纏包頭。

五、 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

六、 傈僳族

以怒江一帶傈僳族為例,婦女一般上身穿窄袖右衽上衣,再穿件坎肩背心, 下身穿襲至腳背的百褶裙,衣料一般為黑藍兩種棉布或自織的白中夾麻的細麻布,裙下部用線條或圖案花裝飾一圈。婦女雙手戴竹藤或金屬制的手鐲,胸前帶貝殼、玻璃料珠製成的胸飾,頭上冠以珠帽,珠帽用較小的紅白珊瑚或料珠串成條,直排在帽的前部,帽頂部用貝殼或白料塊串成條,橫排兩道,帽前部一圈用金屬圓珠串起作裝飾,而帽的後部則空著,整個帽子由串串紅白彩珠相串,加上閃光的金屬片猶如一件工藝品。此外傈僳族婦女還習慣於肩上掛一個紅白黑等碎布相拼並綉有圖案的挎包。

七、 拉祜族

拉祜的意思是老虎,拉祜族被喻為老虎的民族,其男子膘悍,身穿淺色右 衽交領長袍和長褲,系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包頭用白紅黑等各色布條交織纏成。婦女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下身穿寬大的長褲,頭裹一丈多長的頭巾,頭巾的一端垂及腰際。

八、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裝新穎別致,青年男女喜歡裹戴黑白兩種顏色的包頭,對比鮮 明,耳上戴著大耳墜,脖子掛著銀亮的項圈,上身習慣穿側襟短衣,衣服又多是藍色或黑色,褲子較短,肥闊寬大。女子多不留頭發,剃成光頭然後用黑布裹頭,主要是表示對佛爺的尊敬,上身多穿緊身短衣,也是藍色或黑色的,下穿長裙,裙子的式樣新穎大方,花色艷麗。紅德昂是一片惹目的紅黑相間的顏色,花德昂則鑲有四條白色帶子,其中又插有五寸寬的紅布相飾,黑德昂所穿的黑統裙上織有幾條深紅色的布帶,其間又襯夾著幾小條白色帶子。

九、 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 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十、 基諾族

雲南景洪市山區的基諾族,男子衣著以無領對襟短衫、長褲為主,扎寬布腰帶。女子的服裝頗具特色,上身穿寬袖對襟短衣,衣襟合縫處夾一塊方圖案,綉上美麗的幾何圖案,精巧護胸,上衣的領口袖邊衣襟肩部等處加以邊飾,下身多穿黑色合縫短裙,在身前摺合,裙長僅過膝,用紅布鑲邊,小腿纏有裹腿,頭上戴著用布縫制的淺顏色的尖頂頭帕,基諾婦女服裝顏色多用藍黑紅白等作基調,活潑明快。

十一、佤族

佤族分布在滇西南一帶,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衫,下穿撒腿長褲,用黑布包頭,扎布腰帶,腰間掛一把長刀,肩上挎一個自織布包。

女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短裙,裙子多用各色條紋裝飾,衣服顏色多用紅藍及黑色,習慣在腰、臂及腿部系戴許多藤圈,喜戴大耳環、項圈以及各種料珠,頭上扎發帶。

❺ 雲南帽子上有穗球和綁腿的是哪個民族

德昂族。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國與緬甸交界地區,中國一側在雲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與傣族、景頗族、佤族等民族雜錯而居。其服飾的帽子上用穗球,男子打綁腿。

❻ 雲南少數民族老太太常戴什麼帽子

包頭!!!

❼ 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塔塔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一般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和黑褲,喜戴黑、白兩色綉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捲毛皮帽。女子以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褶邊的長裙。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一般情況下,多系布腰帶,冬秋兩季,戴皮帽,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年長者外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飲食主要以麵粉、大米及牛羊馬豬肉、家禽肉蛋為主。在新疆因長期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豬肉雖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與東北地區達斡爾族大相徑庭。花樣品種有米飯、拉麵、湯面、烤饢等,基本上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涼面,臘月八日吃臘八飯。

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朝南開,一般不能與院大門相對。住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在社會上威信很高,在各種場合都受到晚輩尊重,人們不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對於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難,也樂於款待。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達斡爾族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回族過肉孜節較隆重,維、哈等民族過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❽ 雲南的少數民族有哪些服飾如何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數據, 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其中白.哈尼.傣.納西.僳僳.拉估.佤.景頗.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獨龍.基諾等15個少數民族為雲南省獨有。 雲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民族,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多變的立體氣候,決定了雲南民族的服裝和裝飾品必然絢麗多彩,蔚為大觀。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民族服飾是民族文物的一個重要門類,從不同的服飾,可以識別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從民族服飾上還可以看到各民族的節慶,婚喪、宗教信仰、禮儀等習俗,誇張一點說,一套民族服飾簡直就是一個農族的縮影和小網路全書。。 一個民族為加強其內部的凝聚力,使族人更加親密無間,每個成員都堅持穿用老祖先傳下來的傳統服飾,就是強化這種感情與觀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這種傳承至今、歷久不衰的傳統服飾,正是一個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為民族生存、發展而艱苦奮斗的那種頑強的斗爭精神的物化。它是一種群體意識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集體表象。一、彝族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涼山型主要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鄰各縣,以及雲南省金沙江流域。由於大小涼山天塹壑障的隔絕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特定歷史階段上的社會形態一一奴隸制,其服飾古樸、獨特,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服飾的文化特徵。涼山男女上衣均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套氈襪。男子發式為傳統的「天菩薩」,即蓄一綹長發椎髻於頭頂頭,大多頭上盤纏黑色或深藍色長巾,且常裹成一尖錐狀,斜插額前,稱為「英雄結」,左耳戴蜜臘珠、銀耳圈等飾物。下著長褲,並因語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褲腳之分,佩飾最富特色即為「圖塔」,是斜挎於身上的佩帶,用細牛筋編織成帶,帶面鑲以白色硨磲片。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烏蒙山型本型服飾過去多以毛,麻織品為主,現多用布料,色尚黑,多為青、藍色。其基本款式為大襟右衽長衫、長誨。女服盤肩,領口、襟邊、裙沿有花飾。又可分為威寧式和盤龍式。紅河型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東南型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二、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種分支,各自的服飾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裝最為人們喜愛。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條,上身穿淺色或鮮艷的緊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青年女子,一般不纏包頭,而是挽一個發髻,中老年婦女多纏頭巾,婦女的服裝多用各種花紋、彩色絲綢或花布製作,色彩鮮艷美麗。男子一般穿無領對襟短上衣,下穿長褲,冬季披毛毯,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巾,頭巾一端垂在右側。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傣族是雲南省物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壩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傣族服飾不僅給人一種強烈的美感,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三、納西族 納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帶,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和漢族的相似,以對襟上衣、長褲為主。婦女上身穿長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特別突出的是婦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綴有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所穿服裝和藏族類似,頭戴色彩對比鮮明的窄條發帶,穿黑色長袍,在邊緣裝飾兩條顏色不同的寬邊,有的在飾邊上綉有幾何圖案,用彩條布做腰帶。 納西女子服飾分為兩類:第一種主要分布在麗江一帶,穿著的人數較多。她們留發編辮,戴帽子或頂頭帕。一般上身內穿立領右襖上衣,前幅短,後幅長,布紐、寬腰、長袖。外罩一件用棉布或毛質布料、燈心絨製成的右襖圓領坎肩。系圍腰或搭裙,背披七星羊皮背飾;下著深色長褲,穿綉花鞋、布鞋或膠鞋。第二種見於中甸當地納西族女子。她們留長發,束於腦後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上身穿開長衩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並有彩綉,腰系黑底綉彩格且毛線穗飾的腰帶。下著長褲和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背披白羊毛山羊皮,穿靴或氈靴。納西女性還普遍喜戴飾品,如耳環、戒指、手鐲等。 又稱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綿羊皮製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軟色白後裁剪成蛙身形狀並與人背大小相當,「蛙頭」朝下,在其正上方縫一塊一米長,三十餘厘米寬的黑絲絨,在披肩下接背帶處,是兩個縫上去的直徑約3寸的圓形圖案,下面幾寸處再用五彩絲線綉上七個直徑約1寸的圓形圖案,稱為「七星」,七星中心釘有兩條細帶。然後再用一對綉有蝴蝶紋飾的17厘米長、5厘米寬左右的白布做背帶,就成為獨具特色的羊皮背飾。 對羊皮背飾圖案的形成,有不同的傳說。其一認為:綴在羊皮上面的大圓圖案,左圈代表太陽,右圈代表月亮,七個小圓則代表七顆星星,因而被稱為「披星戴月」。寓納西族婦女的辛勤。其二認為:納西族東巴經及民間口頭傳說中都有納西人在古時很崇拜青蛙,將其視為本民族的圖騰,把羊皮剪成蛙體形狀,表現的是納西族對圖騰的信仰崇拜。同時,蛙有較強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飾上是強調婦女的生育觀。 納西族男子的穿著簡潔,大致也分為兩種情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男子蓄短發,戴氈帽或纏包頭。上身內穿麻布或棉布衣,外穿羊皮坎肩或披羊毛氈,下著深色長褲,束腰帶,穿布鞋或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上著右襖或對襟長袖衣,衣長及腹,纏紅布包頭,下穿麻布長褲。 「披星戴月」衣是納西族婦女勤勞善良美好品質的象徵。古時,納西族男子多外出經商,生產勞動的擔子全落在納西族婦女肩上,她們起早貪黑的勞作還是無法將活幹完,於是就把星星月亮綉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長生,白天黑夜幹活忙」了。看見納西族女子穿著「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覺得她們很美麗很勤勞呢? 納西族是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的服飾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披星戴月」衣。納西族女子上身著長過膝蓋的大褂,寬腰大袖,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背披披肓。這種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凈、硝白,而後縫制而成的,然後在披肩上綉上兩條白布帶,勞動時就將披肩的布帶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看上去猶如七顆閃亮的星星圍著一輪明月,人們把這種著裝稱為「披星戴月」。 納西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飾中的羊皮背飾是納西族所特有的。納西族服飾最早是用羊皮和獸皮製作。清乾隆《麗江府志略》載:納西族「男子頭綰二髻,旁剃其發,名為三搭頭,耳墜綠珠,腰挾短刀,膝下纏以氈片,四時著羊裘,婦人結高髻於頂前,戴尖帽,耳墜大環,服短衣,拖長裙,覆羊皮,綴飾錦綉金珠相誇耀。」到清光緒間《麗江府志摘》載:「男子剃發戴帽,長領布衣,婦人結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長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服飾也在不斷的變化。 這些事實說明,從整體上看,我國各民族傳統服飾均保持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就連那些長期相互為鄰、交叉居住的兄弟民族,其服飾十分接近,其差別細微到外界人無法察覺的程度,他們各自的特點也是十分清楚的。 一個民族的富有特色的傳統服飾,對於別的民族,是一種區別的標志;而對於本民族,卻是互相認同的旗幟、結成整體的紐帶。而這一切,都是由於人類歷史的遺傳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的文化模式。這種凝聚力,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發展的本能。不能設想,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一個民族,特別是弱小的民族,怎麼能夠在強族如林的條件下走過那漫長的、艱苦的歷史過程並得以頑強地生存下來?

❾ 雲南省麗江到蘆枯湖的路上少數民族戴大黑帽子的是哪個族

你家到如步湖路莎少數民族幹嘛

與雲南摸哪個族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孩穿綠色褲子還是紅色好看 瀏覽:977
加大加肥男士夏季短袖襯衫 瀏覽:191
綠上衣配藍褲子 瀏覽:110
王源和王源女裝 瀏覽:430
真絲薄紗旗袍美女視頻 瀏覽:543
短款風衣穿襯衫嗎 瀏覽:13
灰色衛衣灰色鞋子搭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209
冬季翻鞋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334
白色男士冬天圍巾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514
銀色羽絨服起泡 瀏覽:418
人生菁華女裝品牌簡介 瀏覽:946
深藍色衛衣配粉色呢子外套可以嗎 瀏覽:585
萬斯和北面聯名羽絨服 瀏覽:342
黑色羽絨服和灰色褲子好看圖片 瀏覽:460
風衣修身顯瘦 瀏覽:938
三菱立式空調外套 瀏覽:697
歌雷蒙羽絨服特價 瀏覽:598
總覺得褲子是濕的怎麼回事 瀏覽:124
淺米色風衣配什麼內搭 瀏覽:711
冬天的校服什麼地方有的買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