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朝時代什麼親王最大,有分為那幾種
南北朝時代親王分為七珠、五珠、雙珠,以七珠為尊。古代九是帝王之數,所謂九五之尊就是指皇帝,所以最高位列七珠親王已經是隆寵,在往上就是「九珠」真命天子了。
B. 誰告訴我"以瓮作帽"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頭頂瓮子
梁朝時,有一家人,全家都痴。父親叫兒子到集市上買只帽子,他說:「我聽說帽子是裝頭的,你去為我買帽子,必須容得下我的頭。」兒子到了集市上,賣帽的把一種黑色的粗綢制的帽子給他看。因那帽子折疊著未打開,他認為裝不下頭,就沒買下。走遍所有鋪子,足足花了一天時間也沒買到。最後,來到買瓦器的店鋪,看見大口的瓮子(盛水、物的瓦哭)把它倒過來,可以扣住頭。他想:這才是帽子,就買了一口瓮
子回家。父親將它扣在頭上,一直遮沒到頸部,眼睛再也看不到四周的東西了。每戴著它走路時,覺得它磨得鼻子疼痛,還覺得很氣悶,但他認為帽子只應該這樣,所以常常忍著痛戴著它,後來一直到鼻上生瘡,頸脖子上長出老繭,也不肯脫下。只是每次戴上它,常常只能坐著而不敢行走了。
C. 《以瓮做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這是則頗值得玩味的寓言,借古喻今,我們發現許多人,與文中所指的「瓮帽」多麼相似啊!一個個頭上戴著「花崗岩 」一樣的「瓮帽」----執迷不悟,聽不進無私的勸善,拒絕明白真相,多麼危險至極.
閉塞自己的心智,思想交給魔鬼的人,實在是可悲可嘆呀!
D. 十八羅漢的珠子都代表著什麼
十八羅漢佛珠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現在多用以信佛的人隨身攜帶圖吉祥保平安
.十八顆珠子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
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
3種類編輯
至於木的種類,可以說是不可勝數。用來製造佛珠的一般材質,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為松柏後凋,比喻堅貞、壽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為嘉木,鳳凰可棲;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義。但是,比較名貴的木製佛珠,則多選用檀香、沉香、伽南、烏木等珍貴質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燒,亦可入葯。如《一切經音義》中注釋說: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葯,故名與樂。[23]
時至今日,用來製造佛珠的檀木,以黃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堅實,紋理細密,色澤紫紅,加之有馥郁的香氣,被列為佛教五香(瀋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之一,更為人們所鍾愛。
4十八羅漢的典故編輯
十八羅漢在佛教典故中,「阿羅漢」有三義:其一曰「殺賊」,殺滅煩惱之賊;其二曰「應供」,謂應受人天供養;其三曰「無生」,謂不再受生死輪回的束縛,已達不生不滅的境界。十八羅漢有坐鹿羅漢,曾乘鹿入皇宮勸國王學佛修行。喜慶羅漢,知一切善惡法,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舉缽羅漢,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托塔羅漢,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靜坐羅漢,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生,故力大無窮。過江羅漢,意思為賢者,過江似蜻蜓點水。騎象羅漢,佛的侍者,本是一名馴象師。笑獅羅漢,意思為金剛子,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開心羅漢,意思為賤民或男根斷者,出家前是個寰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探手羅漢,意思為路邊生,因打坐完常把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沉思羅漢,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挖耳羅漢,意思為龍軍,習慣上稱那先比丘,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布袋羅漢,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芭蕉羅漢,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成功。長眉羅漢,佛的侍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看門羅漢,是半托迦的弟弟,為人盡忠職守。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5十八羅漢簡介圖片編輯
1. 降龍羅漢
[1] 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降龍羅漢
迦葉尊者——降龍羅漢
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即是「迦葉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據《法住記》說,以上十六位羅漢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佛命他們常駐人間普渡眾生。
另一說法是第十七位羅漢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
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藏於龍宮。後來降龍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故稱他為「降龍尊者」。
在《濟公外傳》中,濟公是降龍羅漢轉世:降龍羅漢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無邊,助佛祖降龍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龍修煉幾百年,卻始終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觀音,得知七世塵緣未了,便下凡普渡眾生,了結未了塵緣。
2. 坐鹿羅漢
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坐鹿羅漢
端坐神鹿、若有所思 泰然自若、清高自賞
賓度羅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貴族婆羅門的望族,跋羅墮閣是名。這位羅漢本來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權傾一國,但他忽然發心去做和尚。優陀延王親自請他回轉做官,他怕國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
有一日,皇宮前出現的一名騎鹿和尚,御林軍認得是跋羅墮閣,連忙向優陀延王報告。
國王出來接他入宮,說國家仍然虛位以待,問他是否回來做官。
他說回來是想導國王出家,
他用種種比喻,說明各種慾念之可厭,結果國王就讓位太子,隨他出家做和尚。
3. 舉缽羅漢
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舉缽羅漢
諾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迦諾迦伐厘情闍尊者,是一位慈悲平等托缽化緣的行者。藉托缽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德,並為他們講說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眾生。
4. 過江羅漢
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過江羅漢
身負經卷、東渡傳經 跋山涉水、普渡眾生
跋陀羅三字,意譯是賢,但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是另有原因。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並將他送去寺門出家。
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鈸陀羅傳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的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之為過江羅漢
5. 伏虎羅漢
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伏虎羅漢
在中國佛教領域,最高佛道的釋迦牟尼佛 (如來佛祖)座下處十八羅漢。而伏虎羅漢是十八羅漢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彌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另一說法是第十八位羅漢是「四大聲聞」中的「君屠缽嘆」。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只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6. 靜坐羅漢
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靜坐羅漢
清凈修心、神態自若 安詳瑞慶、進彼極樂
諾距羅可譯作大力士,這位羅漢是一位大力羅漢,原為一位戰士,力大無比,後來出家為和尚,修成正果。
他的師父教他靜坐修行,放棄從前當戰士時那種打打殺殺的觀念,故他在靜坐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
7. 長眉羅漢
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長眉羅漢
巴林石雕長眉羅漢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領神會
阿氏多是梵文無比端正的音譯。這位羅漢的特徵,是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轉世為人。
他出世後,有人對他的父親說道:
「佛祖釋迦牟尼也有兩條長眉,你的兒子有長眉,是佛相。」
因此他的父親就送他入寺門出家,終於修成羅漢果。
8. 布袋羅漢
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布袋羅漢
因揭陀尊者——布袋羅漢
無量壽佛、乾坤寶袋 歡喜如意、其樂陶陶
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後拔去其毒牙而放生於深山,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載蛇的袋。
相傳他在中國顯靈。
於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時他在奉化出現,負一袋抄化。
後來在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說佛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他便失蹤了。
9. 看門羅漢
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看門羅漢
看門羅漢威武標桿、警覺凝視 禪杖在握、勇熾邪魔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親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緣,常常用拳頭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爛,結果要道歉認錯。
後來他回去問佛祖,佛祖說:「我賜給你一根錫杖,你以後去化緣,不用射門,用這錫杖在人家門上搖動,有緣的人,自會開門,如不開門,就是沒緣的人,改到別家去好了!」
原來這錫杖上有幾個環,搖動時發出「錫錫」的聲音。
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舍。
10. 探手羅漢
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探手羅漢
安悠自在、呵欠伸腰 神志靈通、自得其樂
半托迦尊者相傳是葯叉神半遮羅之子。據《可哩底母經》說:古印度王舍城內一山邊有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羅國又有一葯叉神名叫半遮羅,婆多與半遮羅的妻子同時懷孕,於是指腹為婚。婆多生女,半遮羅生子,半遮羅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兒成道。
他被稱為探手羅漢,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將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單盤膝法,打坐完畢即將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
11. 沉思羅漢
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沉思羅漢
沉思羅漢那尊塑像俗稱沉思羅漢,他的特徵面相豐腴、蠶眉彎曲、秀目圓睜、敦厚凝重的風姿之中帶有逸秀瀟灑的氣韻。
羅怙羅多是印度一種星宿的名字。 古印度認為日食月宜是由一顆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這位羅漢是在月食之時出世,故取名羅怙羅多,即以該蔽日月之星命名。
沉思羅漢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趨凡脫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時能行人所不能行。 他的沉思,就是獲取智慧與行動。以【密行】修為著名。
12. 騎象羅漢
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騎象羅漢
迦理迦尊者——騎象羅漢
騎象軒昂、頌經朗朗心懷眾生、目及四方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徵,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
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
13. 歡喜羅漢
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歡喜羅漢
妖魔除盡、玉宇澄清 揚手歡慶、心花怒放
迦諾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善於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甚麼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之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高慶。例如誠如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邇,故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
14. 笑獅羅漢
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笑獅羅漢
他與自眷屬一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於缽剌拏洲。六種阿羅漢之五為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迅速精進,而達於不動法者。
他身體魁梧健壯,儀容庄嚴凜然。據說,由於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績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贊美,尊敬。
雖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靜坐終日,端然不動。而且能言善辯,博學強記,通曉經書,能暢說妙法 ; 但他難得說法,往往終日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為何不開一次方便之門,暢說妙法呢 ?」尊者答到:「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盡管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反感。我在寂靜中可得法樂,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為「笑獅羅漢」。
15. 開心羅漢
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開心羅漢
開心見佛、各顯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無窮
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他是中天竺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為儲君,他的弟因而作亂,他立即對弟弟說:「你來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說:「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
說也奇怪,他打開衣服,弟弟看見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亂。
16. 托塔羅漢
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托塔羅漢
七層寶塔、佛法通靈 威而不怒、道行超群
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詞的第一音而製成的中國字。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是沒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載佛骨的東西。由於塔是載佛骨的器具,於是塔也成為佛的象徵。托塔羅漢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薩,菩薩和羅漢有分別:菩薩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羅漢則是「小乘」修成的果。這羅漢名蘇頻陀,是佛祖釋迦牟尼所收的最後的一位弟子。
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
蘇頻陀是佛祖最後一名弟子,他為了紀念師傅,特地把塔隨身攜帶,作為佛祖常在之意。
17. 芭蕉羅漢
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芭蕉羅漢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羅漢
悠閑隱逸、傲視太虛 仙風道骨、超脫凡塵
伐那婆期梵文為雨的意思。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後圖中的芭蕉樹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他的父親因此為他取名為雨。
他出家後修成羅漢果,又相傳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羅漢。
18.挖耳羅漢
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挖耳羅漢
閑逸自得、怡神通竅 橫生妙趣、意味盎然
那迦譯作中文名龍,犀那譯為軍,那迦犀那即龍的軍隊的意思,比喻法力強大,有如龍的軍隊。這位羅漢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名聞印度。
所謂耳根,是由於醒覺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
所謂六根清凈,耳根清凈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聽各種淫邪聲音之外,更不可聽別人的秘密。
因他論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凈。
E. 中國四大美男是哪四個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中國古代有周所周知的四大美女,但對於四大美男,周說紛紜,尚無定論。筆者搜集到以下幾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潘安、宋玉、蘭陵王、衛玠
潘安:天下第一美男
人們常用「貌似潘安」來誇贊一個男人的美貌,潘安儼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那麼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又美到什麼程度呢?
史書上直接說潘安長得漂亮的就三個字———「美姿儀」。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氣質又好。雖說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幾尺,他的美貌卻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因為在那時候他就已經有了一批死忠的「粉絲」了。《世說新語》中記載,潘安每次出去遊玩的時候,總有大批少女追著他,那絕對就是個追星的架勢。追著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給他獻花,又是給他獻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時候,都能夠滿載而歸,這也就成為了「擲果盈車」這個典故的由來。
雖說有那麼多美女成天追著他,潘安卻一點都不為所動。在對待妻子這一點上,潘安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好男兒。潘安的妻子出身名門望族,比潘安家的門第要高,兩人算不上門當戶對。因為潘安既是美男又是才子,潘安的妻子倒也願意下嫁給他。潘安對他老婆是痴情得很,非但老婆在世的時候絕不出去拈花惹草,老婆死後,他還念念不忘。在妻子過世了一年之後,他寫了三首《悼亡詩》。在中國文學史上,這三首《悼亡詩》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因為當時婦女的地位很低,在潘安的《悼亡詩》之前,幾乎沒有出現過懷念妻子的作品。潘安的文章也寫得很好,喜歡寫哀誄之文,可以說是個憂郁的美男作家。
潘安的長相是沒得說,也算得上是個感情專一的好丈夫,但他的人生道路卻並不像他的外貌一樣令人欣羨,反而帶有些悲劇色彩。他的政治道路還是很坎坷的,早年不被重用,後期投靠了賈南風和她的侄子賈謐為首的賈氏集團。那個時候正是賈氏集團呼風喚雨的時候。賈南風想廢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攪入了這場陰謀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寫了一篇祭神的文章,並讓太子抄寫。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蘆畫瓢地寫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寫的文章以後,再勾勒幾筆,把它變成了一篇謀逆的文章,導致太子被廢,太子的生母被處死。雖不是策劃者,但潘安在這起陰謀中顯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這次奸計得逞,潘安終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亂後,趙王司馬倫奪權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並判了他一個滅三族。
縱觀潘安這一生,他集才情、美貌、專情和政治上的罪惡於一身,是個復雜矛盾的生命個體。如若後人只記得他的美貌,那無疑是把他簡單化了。在燦若星辰的芸芸美男當中,潘安能夠在千百年歲月的洗禮之後,仍然作為一個美男子的符號被現代人所熟知,他英俊的外表和橫溢的才華都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美男想不做曇花,內外兼修才是硬道理。
宋玉:大才子古代的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當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來形容男子的俊美,潘安和宋玉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兩位大帥哥了。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華卓越,讓許多女性心馳神往。
宋玉貌美之說流傳千古,但他到底怎麼個美法卻已是千古之謎,因為他連一張畫像都沒有留下。但我們可以從《登徒子好色賦》的記載中,意會一下宋玉是何等的美貌。根據《登徒子好色賦》的記載,登徒子跟楚王匯報說宋玉是個美男子,他能說會道,但是生性好色,所以千萬不要讓宋玉跑到後宮。聽了這話,宋玉自要反擊。他跑去跟楚王說,請您來做公證人,看一看到底是我好色還是登徒子好色?宋玉首先說,天下的美女莫過於楚國,楚國的美女又莫過於我的家鄉,家鄉的美女又莫過於我隔壁的一個鄰居———東鄰之女。我家隔壁這位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毛像鳥的羽毛那樣挺拔,肌膚像白雪,腰很細,牙很白。就是這樣一個絕代佳人趴在牆上,看了我三年,我也毫不動心,我難道也算得上是好色之徒嗎?相反登徒子不是個好東西。登徒子家有丑妻,他老婆一頭亂發,兩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齒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瘸,再加上駝背,又滿身是疥瘡。登徒子卻很喜歡她,跟她一連生了五個孩子。你看只要是個女人,登徒子就會喜歡,所以他比我更好色。其實用現在的觀點來評判,登徒子不棄糟糠之妻是件值得稱贊的事情。但宋玉口才非凡,被他這樣一忽悠,楚王竟然給說暈了,判定登徒子是個好色之人。這一判竟然使登徒子從此以後就背上了好色的罵名,成了後世色狼的代名詞。
宋玉並非徒有其表,他同樣有著卓越的文學才能,在文壇有著宗師級的地位。他的代表作《九辯》在中國文學史上可以和屈原的《離騷》相媲美,堪稱楚辭中的雙璧。在文學史上,宋玉還創造了好幾個第一。他是第一個寫悲秋的,也第一個寫女性的。他對女性經典性的描述,對後世曹植等人影響非常大。有人認為他還是第一個描寫妓女的,並指出他的作品《神女賦》中的「神女」就是妓女。他留存下來的作品共16篇,唯《九辯》一篇文章,可以肯定是宋玉寫的。
關於宋玉身世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他出生於貧寒之家,為了謀求政治上的出路,一度到了楚國的京城,到了楚王的身邊做了文學侍從,據說一度也受到楚王的賞識。但宋玉這個人實際上不是做官的料,不合於時,所以最後還是離開了朝廷,重歸鄉野,帶著滿腔的遺憾走完了人生。
蘭陵王:面具後的悲情王子北朝時期的蘭陵王也是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著成為傳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條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驍勇善戰,比如他那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時的含冤而死。而這傳奇中最絢爛的一筆,無疑是他那攝人心魄的美貌。
蘭陵王是北齊的一員名將。他的名字叫高長恭,因為封地在徐州附近的蘭陵,所以叫他蘭陵王。北齊的始祖是高歡,高歡的大兒子就是蘭陵王的父親。蘭陵王是他的第四個孩子。蘭陵王這樣的出身可算顯赫。但這里有一個很奇特的情況。蘭陵王兄弟六個,其他五個兄弟的母親是誰都記載得明明白白,唯獨蘭陵王的母親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當時對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沒有什麼避諱的,即使母親是妓女也沒什麼關系。他的一個弟弟的母親就是妓女。蘭陵王的母親的地位難道低得連妓女也不如嗎?歷史記載沒有給出答案,他的身世也因而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蘭陵王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北齊和北周在芒山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一場惡戰。北齊名將蘭陵王率領500鐵騎兩次沖入敵陣,殺敵無數。一直打到洛陽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敵人團團圍住。城上北齊守將只見來者戴著面具,不知是敵是友,正在猶豫之際,蘭陵王突然脫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麗絕倫的臉來。上面的人就認出了是蘭陵王,群情激憤,萬箭齊發,射向了北周的軍隊。下面的500將士在蘭陵王的帶領下更是越戰越勇敢,結果北周的軍隊在這上下夾擊之下潰敗而歸。蘭陵王打仗自不在話下,問題是他打仗的時候為什麼總戴著面具呢?這恐怕還是漂亮惹的禍。史書上說他貌柔心壯,白得像個美婦人。他的美貌不是歷來崇尚的力量之美,而是非常女性化的美。這樣征戰沙場,自是怕別人瞧不起他。所以戴上個面目猙獰的面具(或說以鐵甲遮面),就能起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可惜的是,歷史上並沒有他的畫像流傳下來,這倒也給了我們更多想像的空間。
蘭陵王貌美、勇猛、愛兵如子、私生活嚴謹,近乎完美。但他也有個缺點:貪財。在他家門口,行賄的人絡繹不絕,這點是很遭人非議的。他的部下相願曾經問他,你已經地位這么高,這么富有,你幹嘛還要去貪財?蘭陵王默不作聲。相願接著說,大概你是怕自己功高蓋主,所以特意想要弄出點污點來吧。但你現在想往自己臉上抹黑,實在是沒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話,這正好是個把柄。蘭陵王流著淚跪下說,你說得對。相願說你應該功成身退。蘭陵王聽取了他的建議,變得消極起來,打仗也沒這么起勁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療了,想把病搞大一點,可以早點退休。但是就這樣還動作太慢,不久就招來了殺身之禍。
一次,皇帝召見蘭陵王。皇帝關切地對他說,你作戰的時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敵陣,很危險。蘭陵王一時口誤回答說,這是我的家事。聽了這話皇帝就睡不著覺了,你和我還想分家不成?這不是要篡位奪權嗎?一般人說錯這話倒也未必會怎麼樣,但蘭陵王是戰將又有地位,皇帝是怎麼也不能放過他的。於是皇帝就賜了毒酒送到他家。蘭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憤。他說我一生為國,現在干錯了什麼,老天要這樣對我?原本為了自保,他連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給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頭來還是難逃一死。誠如詩雲,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蘭陵王死時的年齡沒有詳細記載,但是估計是正當英年。
蘭陵王英年早逝,北齊失去了軍事支柱。四年後,北齊被北周所滅,北齊王室成員幾乎全被屠殺。亂世的殺戮之中,人心如火海,蘭陵王的美,如血中飄盪的一縷白梅香,令人腸斷神傷。
衛玠:看死出生地不祥,西晉人。生得「花一般嬌,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車上在洛陽的街上遊玩。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壁人」。一年他到下都城遊玩,不料被無數艷麗女子爭相圍觀,使他一連幾天無法好好休息。這個體質孱弱的美少年終於累極而病,一病而亡。見《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衛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這位帥哥大概是四大美男中死得最搞笑的一位。他是魏晉時期人士,長得極美,美如珠玉,粉絲多得可以組建一個正規師,這不是吹牛。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絲」們包圍了,「觀者如堵牆」,看他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衛玠可能當場就暈過去了,回到家後不久就死了,這就是典故「看殺衛玠」的由來。這場由美麗導致的悲劇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可憐王大帥哥就這么香消玉殞了,不能不令人扼腕。 )
第二個版本:潘安、曹植、沈約、衛玠(流傳較廣)
曹植三國時魏武帝曹操之子。他生得「神清骨秀」,氣宇軒昂,而且「性慧敏,善文章」。被後世廣為傳誦,堪稱才貌雙絕。
沈約南北朝梁代人。南唐後主、著名詞人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一句,指的便是沈約。後來,明代詩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之詩句,這個細腰男子指的也即沈約。
潘安、衛玠如上所述其他還有各種版本,都不出十大美男范圍。
F. 佛珠手串多少顆
佛珠手串常見的數目有: 一百零八顆、五十四顆、四十二顆、三十六顆、二十七顆、二十一顆、十八顆、十四顆。
1、一百零八顆是最為常見的數目,為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使身心能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
2、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3、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和妙覺。
(6)梁朝帽子珠子擴展閱讀:
在漢傳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記載起源於唐代凈土宗道綽大師。
佛教的念珠亦是禮敬法器的一種,佛教不同的念珠用於作不同法事,念珠珠數為108顆,代表斷除108種煩惱,而證得108種三昧,作為修持念咒念佛時計算數字之用,108粒當作100計。
大正藏中有《佛說木患子經》,相傳念珠起於波流離王,以無患子做成,相傳此經是東晉時譯出,但譯出人不詳,相傳於梁朝譯出的《牟梨曼陀羅咒經》中提到缽塞莫,註解中說它即是數珠。
G. 瓮帽梁人的兒子將瓮當作帽子的理由是什麼
梁朝的時候有個人,全家都是白痴,讓他兒子去市場買帽子,對他說:"我聽說帽子是用來裝頭的,你給我買帽子,必須是容得下頭的東西."他的兒子到市場上找帽子,商人將黑色粗綢帽子給他,他見的那帽子折疊著沒有打開,說那沒有容得下頭的道理,看也不看就走開了.到了各個鋪子,一整天找不到帽子.最後,到瓦器店看見大口瓮,以它那大腹空空,正好是容頭的地方,便說是帽子,買了回家. 他的父親用來裝頭,從頭頂到整個臉都被遮沒了,不再能看見東西,每次戴著它行動,也覺得磨得鼻子生疼,並且罩著很悶(呼吸不暢);但是認為帽子就該如此,常常忍痛戴它,以至鼻子上生瘡,脖子上長繭,還不肯脫掉帽子.後來每次戴帽子,常常坐著不敢行動。
H. 戴瓮帽的傻子是什麼故事
梁朝時候有一家人家,一屋都是痴傻。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叫來說:
「你給我到集市上去買一頂帽子回來。我聽別人說,帽子是套在頭上的,要能裝得下腦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樣的帽子才能買。」
兒子按父親的吩咐到集市上買帽子,他到處找,找到一個別人說是賣帽子的地方。掌櫃拿出一頂黑色的綢帽給他,那帽子是疊著的沒有打開,這個傻兒子看了半天也沒找到能套下腦袋的地方,他放下綢帽就走了。接著,他又走了好多店鋪,找了一整天也沒見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准備回家的時候,他忽然看到一個賣瓮的小店,裡面擺放著一個個大口的瓮子,瓮子是空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腦袋。他想,這大概就是帽子了,於是他把瓮買回了家。
他的父親也以為這就是帽子,將瓮拿起來往頭上一戴,便連臉和脖子都套進去了,結果什麼也看不見。這個傻父親每次戴著「瓮帽」外出,鼻子在裡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氣都很難出,憋得心裡慌。然而,他以為帽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是常常忍痛戴著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瘡,脖頸處也被磨得長了厚厚的繭。到這種地步,他還是不願意把這「帽子」摘下來。只不過,從此以後,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難忍,於是只好戴著帽子坐在家裡,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戴帽子本來是為了使人更舒服一些,連這樣起碼的、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寧肯吃虧、忍痛也不肯向他人請教一下,當然只有吃虧到底。這也是那些既無頭腦又執迷不悟的傻瓜的必然結果。
I. 珍珠的別名
古時候人們把天然正圓形的珍珠稱為走盤珠
珍珠的英文名稱為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來的。它的另一個名字Margarite,則由古代波斯梵語衍生而來,意為「大海之子」。
【珍珠其它名稱】 真朱,真珠,蚌珠,珠子,濂珠
珍珠是一種有機寶石,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視做奇珍,據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證明,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珍珠。我國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書禹貢》中就有河蚌能產珠的記載,《詩經》、《山海經》、《爾雅》、《周易》中也都記載了有關珍珠的內容。珍珠按照成因分為天然珍珠和人工養殖珍珠兩種,天然珍珠主要是指在貝、蚌的體內自然形成的珍珠;習慣上人們把珍珠又分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種類型,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產出的珍珠。我國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產於華南各省的湖泊,浙江諸暨是有名的珍珠之鄉。珍珠有白色系、紅色系、黃色系、深色系和雜色系五種,多數不透明。珍珠的形態以正圓形為最好,古時候人們把天然正圓形的珍珠稱為走盤珠。珍珠與瑪瑙、水晶、玉石一起並稱我國古代傳統「四寶」。
目前我國的珍珠養殖技術已非常成熟,珍珠價格也相應大眾化。【皇翔珠寶】力所能及把珍珠項鏈推廣給我們全國的婦女同胞們,最大限度發揮珍珠的價值。
【珍珠的歷史】
最新的科學考察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珍珠,大約出現在距今2億多年遠古時代,圓潤晶瑩的珍珠是貝蚌生命的結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使用珍珠的國家之一。【海史後記】有「禹帝弟定南海魚草、珠璣大貝」為貢品的記載,這或許就是4000年前我國使用珍珠的佐證。春秋時期的【呂氏春秋】,漢代劉安的【淮南子】,梁朝劉騦的【文心雕龍】,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典籍有關珍珠的記載,反映了古人對珍珠的認識。【尚書禹貢】中記載「淮夷嬪珠」。【爾雅】吧珠與玉並譽為「西方之美著也」楚國屈原【離騷】、漢樂府【陌上桑】等典籍中有關珍珠的記載反映先民對珍珠佩戴的習俗。【本草綱目】中寫道珍珠「治目潤肌」、「安魂魄、定驚悸」等功效,【神農本草經】、【海葯本草】等著名醫書中均有珍珠的葯用論述。 [編輯本段]【來 源】 」。
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在海邊覓食時,就發現了具有彩色暈光的潔白珍珠,並被它的晶瑩瑰麗所吸引,從那時起珍珠就成了人們喜愛的飾物,並流傳至今。
珍珠是一種古老的有機寶石,產在珍珠貝類和珠母貝類軟體動物體內,由於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 含碳酸鈣的礦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體集合而成的。珍珠的化學組成為: CaCO391.6%、H2O和有機質各4%、其0.4%。
珍珠形成的原理:
1.外圍
蚌的外套膜受到異物(砂粒、寄生蟲)侵入的刺激,受刺激處的表皮細胞以異物為核,陷入外套膜的結締組織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細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細胞分泌珍珠質,層復一層把核包被起來即成珍珠。以異物為核稱為「有核珍珠」。
2.內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後,一部分進行細胞分裂,發生分離,隨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機物質,同時逐漸陷入外套膜結締組織中,形成珍珠囊,形成珍珠。由於沒有異物為核,稱為「無核珍珠」。
現在人工養殖的珍珠,就是根據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從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細胞小片(簡稱細胞小片),與蚌殼制備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植入的細胞小片,依靠結締組織提供的營養,圍繞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從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人工無核珍珠,是對外套膜施術時,僅植入細胞小片,經細胞增殖形成珍珠囊,並向囊內分泌珍珠質,生成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