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帽子一直是西方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歐洲所謂的紳士貴婦,出門都會戴上帽子。
而這個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英國的天氣潮濕陰霾,雨稀稀拉拉的下個不停,但是又是那種不大不小,打傘又僑情了點,而不下雨的時候太陽又很大,紫外線強,很容易曬黑,那時的女士們都要保持白皙肌膚,所以每日預備一頂帽子,遮風擋雨擋陽光也當然是正事了。這樣就使得英國的帽子在材質上和法國選的就不太一樣了,樣子都很優雅和莊重。而法蘭西的天空,陽光都很燦爛,又受到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帽子的造型更加藝術性,材質更輕薄。
當然,帽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著許多象徵意義,在歐洲的很多國家中,抬手撫摸帽子也是值得鼓勵的做法,因為那樣做會給屬自己帶來幸福。但是,如果不小心把帽子翻了個底兒朝天,那就不妙了,因為那預兆著在一天中會遇到很多倒霉事。
『貳』 帽子文化的英國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叄』 在歐洲,戴帽子為什麼會是社會地位的表現
而這個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英國的天氣潮濕陰霾,雨稀稀拉拉的下個不停,但是又是那種不大不小,打傘又僑情了點,而不下雨的時候太陽又很大,紫外線強,很容易曬黑,那時的女士們都要保持白皙肌膚,所以每日預備一頂帽子,遮風擋雨擋陽光也當然是正事了。這樣就使得英國的帽子在材質上和法國選的就不太一樣了,樣子都很優雅和莊重。而法蘭西的天空,陽光都很燦爛,又受到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帽子的造型更加藝術性,材質更輕薄。
當然,帽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著許多象徵意義,在歐洲的很多國家中,抬手撫摸帽子也是值得鼓勵的做法,因為那樣做會給屬自己帶來幸福。但是,如果不小心把帽子翻了個底兒朝天,那就不妙了,因為那預兆著在一天中會遇到很多倒霉事。
『肆』 英國人的帽子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頗為有趣的是,英國議會曾有一項規定:議員不得戴著帽子進入議會廳,而在發言時又必須戴上帽子。因此許多議員索性光著腦袋進入議會廳,發言時則戴上議會廳准備的一頂公共帽子。於是在辯論某個問題時,就可以看到一頂帽子被爭著發言的人傳來傳去。爭奪激烈時,帽子在空中飛舞傳遞,再加上口哨聲、跺腳聲,真像是在做一種沒有擊鼓聲的傳物游戲。更為稀奇的是,不管議員的腦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頂帽子,結果常常引起鬨堂大笑。
『伍』 三角帽的在西方意義
三角帽(Tricorne)是西洋服飾中的一種男用帽子,由頂部俯視呈三角形得名。三角帽有個實用意義:在雨具被發明之前,三角帽可把雨水導向肩部,防止下雨時雨水落到臉上。三角帽發源於歐洲,自17世紀後期盛行至18世紀,在極盛期時不但是一般男性知識份子的標准行頭,也是軍人戎裝的標准配件之一。三角帽的配戴方法是主尖角在前。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為雙角帽取代。
歷史:
三角帽是17世紀 西班牙士兵在法蘭德斯期間使用的寬邊帽的進化,在佛蘭芒的雨季為西班牙士兵提供防雨。1667年,法國跟西班牙地區爆發了戰爭。三角帽的使用傳到了法國軍隊。這種風格被帶回法國,在法國市民階層和國王路易十四的皇室里流行開來,之後這個時尚傳遍了歐洲,無論是作為民用還是作為軍事戎裝。整個18世紀,三角帽風格是歐洲帽子的主流。
三角帽的人氣在18世紀末迅速下跌,逐漸被雙角帽取代,雙角帽從17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被歐洲軍官廣泛使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不算過時。在19世紀,Shako代替三角帽成為入伍士兵的主流頭飾。而對於平民男子而言,三角帽的地位逐漸被大禮帽取代。
傳統和現代生活中的應用:
三角帽的設計一直保留到今天,作為切爾西的退休人員(英國),國民衛隊(西班牙),和舊法夫衛隊(美國)的傳統服裝的一部分。
在美國,三角帽和美國革命和美國愛國者那個時代密不可分。重新立法活動的參與者往往會戴著三角帽。而在體育文化中,一些革命性的團隊的隊迷也會戴三角帽,如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美國橄欖球隊),新英格蘭革命隊(足球聯盟球隊),美國國家男子足球隊。
在法國,猶太教堂主祭在正式場合戴三角帽。
『陸』 西方帽子禮儀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的禮儀是:
(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規范,該戴正的不要戴歪,該偏後的不要偏前,不要給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有人故意把帽子戴得七歪八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個性,其實這是對個性的一種誤解。在有些影片中,電影導演為了揭示人物缺少教養,常常讓人物敞衣露懷,歪戴帽子,可見這已經成為一種粗俗的典型表現。
(二)男性在社交場合,可以用脫帽向對方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由於雙方間相隔較遠,不能握手致意時,可以輕輕脫一下帽子,向對方微微頷首。這也是一種常用的社交禮節。
(三)在莊重場合,如參加重要集會,奏國歌、升國旗時,除軍人行注目禮外,其他人應該脫帽。在悲傷場合,如參加追悼會、向死者遺體告別時,在場者也應該一律脫帽。
(四)在進入室內時,男子要脫下帽子;女子則可看情況,如果帽子是服飾整體的一部分,按照約定俗成的禮儀習慣,也可不脫。
(五)在觀看電影戲劇時,為了不遮住後排觀眾的視線,無論男女,都應自覺脫帽。
帽子穿著禮儀:
(1)應不應該戴帽子
制定禮儀法的老先生們認為,大城市中服裝整齊的婦女們出街時,通常必須戴帽子。其實什麼也不戴,光澤美麗的頭發,誰見了都會覺得有魅力。因此,戴不戴帽可以憑你自己的喜歡,而不必強求。
(2)什麼時候戴帽子好呢
有的場合不能戴帽子。例如,在所有的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堂,婦人不能戴帽子(也不能在頭上被圍巾)。不過,男子則相反,大多數的猶太教堂和寺院要求男子戴帽。婦女一般在宗教儀式、結婚儀式或喪葬儀式上都戴帽。在餐館或劇場,婦人可以不必除帽(但帽子不能遮住別人視線)。此外,在其他的公共場所,也都可以不脫帽。雞尾酒派對或午餐時可以不脫帽。
(3)什麼時候不能戴帽
不能戴帽的一個場所,是自己的家。例如,在自己的家裡舉行正式的午餐,即使其他的女人戴著帽,自己也決不能戴帽。再有,穿晚禮服時當然不能戴帽。
(4)在鄉鎮
在鄉鎮之類小地方,帽子是不怎麼戴的。天冷時,有圍巾一直暖著頭部,夏天,沒有戴帽子的必要。想戴的話,簡單的圓形的氈帽(或者夏天時的草帽)對農村的服裝是最適合的。
『柒』 為什麼歐洲美國人總是戴帽子
我覺得臉型和文化差異都有吧。
歐美人基本上都是尖下巴的臉型。帶帽子特別好看。
而且美國人喜歡走街頭和Hip-top風格。
喜歡街舞阿滑板阿什麼的。
帶帽子就是這個風格的吧。
我覺得他們還老帶包頭的那種。是不是。
『捌』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先說什麼是文化和信仰吧。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范疇,可以包括文字、著作、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甚至信仰等等。所以信仰是文化的一個方面。
信仰是一種精神和內心的依靠和依託對象,其對象可以是理想、人物、精神、或者一般的「神」等。現在說的西方文化的信仰主要是基督教信仰,也就是基於聖經的以耶穌上帝為對象的精神信仰。
如果來比較文化和信仰的范圍大小,信仰是文化一個小的但主要的方面。如果文化是100,信仰最多隻是其中的一個1,甚至不到。所以說影響一個文明怎麼怎麼樣,會不會因為信仰的問題而落後,這樣去考量是很片面的。
現在中國人普遍感覺自身很落後,認為自身落後是因為文明和文化的關系,是因為中華文化太落後以至於造成中國全面落後。那其實是不是這樣呢?且先不說文化,可以說中國在很多方面現在都不如西方,比如經濟的方方面面,科技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方面經濟的發展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發展起來的,一般50年甚至不到就可以了,這在世界經濟史上是有大量實際史料可以考證的。其次是科技,科技的發展至少需要50年以上,看看韓國經濟是步入世界前列了,但是要說科技實力,還是很靠後的,而且這也受很多方面的限制;再說政治,由於冷戰的原因,尤其是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到底是所謂的資本主義制度好還是所謂的社會主義制度好,這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但是卻意識形態化了。政治制度歸根到底是為社會服務的,不存在任何的顏色,資本主義好也是只在西方好,因為他發展了幾百年了,他好也不是因為他是資本主義好,而是因為他在各個方面不斷改進,改進了幾百年才好到如今的程度。所以,政治制度的發展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來積累。而政治制度也只是文化的一個方面。那文化的發展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了,1000年的文化也只是不成熟的文化。而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當然是中華文化。當今世界只有中華文化真正的傳承了5000年以上,其他的文化為什麼都斷絕了?因為時間和實踐是最好的和最殘酷的絞肉機。沒有深度和廣度的文化,只會在歷史中被無情的淘汰。說這些的意思其實就是說,中華文化傳承下來靠的不是運氣,他的傳承有的根本原因和優勢。那政治制度的發展成熟都需要上百年時間,可想越珍貴的東西越需要時間去建立。可想而知中國的文化是多麼珍貴。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發展需要時間,為什麼說不是一蹴而就,不是直接把西方多民主的制度直接照搬過來,而是要結合自身的發展水平和國家特點,在各個階段實行改革促進發展。
那麼現在中國人為什麼反而普遍感覺到自身文化不行了呢,甚至比西方的文化差了呢?一是因為大部分人已經失去了對自身文化的了解,這是有歷史因素的,中國的文化素質普及程度還很低。當中國文化在海外備受推崇的現在,國人卻對自身的文化一無所知。在對國外的文化也一無所知的同時,卻盲目的認為西方文化非常先進。所謂自知者明,不自知何談自明呢?二是西方更早的進行了經濟制度的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萌芽產生和發展,推動利益和效率至上,催生了產業革命和經濟發展,並激發了社會在經濟科技政治制度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和騰飛,並把古老的封建主義經濟體制的中國遠遠的甩在了老後面。以至於中國在經歷上百年的追趕以後,還在各個方面落後於人。而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所謂對西方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認識的一種片面和錯位,西方在政治上相比中國而言是更「民主」,起碼來說他可以做到全民投票,但是就是這一點恰恰也是發展中國家的毒葯。西方國家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如此「民主」的,是通過其國家政治及經濟上的發展,尤其是進入發達資本主義階段之後才真正有效實行全民投票的政治制度的。所謂「經濟基礎決定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築」就是這個道理。在發展中國家強推」民主「,只會把國家推入內部矛盾加劇和分裂的深淵。因為在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的階段推出這些貌似民主的措施,會直接將國家的資源和精力消耗在無盡的資源分配的爭吵中去。就好比,一個國家越窮,如果他反而很「民主」,在還為吃飯發愁的階段,這些民主的機制會被用到」搶食「中去,而不是把這些資源用到最該用的地方,也是就是用到發展上去,最終浪費的是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失去發展的時間和機遇。西方的民主是建立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的,這些國家已經有足夠的資源和優勢擺脫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且剩下足夠的資源去發展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推動民選。而其中民選的基礎也是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基礎之上-就是民智開化,或者說國民的教育素質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可以有相當的認識能力去區分政治措施本身的合理性,而不被外界的干擾和破壞影響或者迷惑而產生大的動亂。這也是為什麼民智相對差的國家容易被美國實施干擾顏色革命造成內亂的原因。在經濟、科技、政治制度方面,在時間上中國已經落後與人。而再過50年,難說中國在這些方面不能超越西方。
而如今也有不少專家加入到思考和對比西方和中華文化的「終極」思考之中,其中很有看點的一種看法就是中國文化沒有信仰。最近連易中天「老先生」,都提中華文化范疇,貌似都要呼籲給中華文化來個「精神依靠」。其實中國文化發展了5000年,是不缺「信仰」的,但是現在的確沒有信仰了。如果要說信仰,中華文化比其他任何文化都不缺信仰,而且"信仰"這個時髦的東西早已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殘羹冷炙了。中國以前也是有信仰的,而且很多,後來經過文明的發展和成熟都被拋棄掉了,因為中國的文化太博大太有深度了,已經不是一個上帝幾個神仙能夠代表和頂得住這么大一個帽子了。說了這么多,其實只想說的是,中國的文化已經內涵化,精神化了。或者可以簡單的說,中國文化擁有的是精神,中國文化已經上升到一種精神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還沒有進化到可以擺脫迷茫找到自我精神寄託的程度。基督教文化也強調原罪和自我救贖。但這同時成為其擺脫罪孽的借口。歐美一貫對內寬容和對外卻極端殘忍以及雙重標準的對外政策,其實也是其文化的一個側面反映。
『玖』 歐洲人為什麼這么喜歡戴帽子
帽子一直是西方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在歐洲的文化中,帽子代表著自己的社會地位,不同的人帶不同的帽子。
『拾』 中外服飾文化差異的素材
衣食住行,是老祖宗們最為重視的問題。其中「衣」更是人類與禽獸區別、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強調起來,時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發布的法國女裝,無不被人做為藝術品看待。然而,若論當今世界最精緻的民族服裝,則非和服莫屬。從神治時代起,日本的服裝文化始終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形式,還體現在衣料的織造技術上。從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然而,物極必反,隨著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她是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堂堂登上了歷史舞台。此時的服裝也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里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男子著圓領大袖長袍,女子著十二單。現代的和服合傳統意義上的和服並不相同。「和服」這一詞出現於明治維新之後。是一種袍制服裝(上下衣相聯)。而十二單則更多的保留了日本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風格。區別於和服的是,十二單衣下身是裙子。顧名思義,就是衣服要穿十二層。十二單非常厚重,價格昂貴,穿著也比一般和服復雜。但是其顏色搭配將和服講究,特別是顏色的過渡。十二單源於中國周朝的「五重衣」,另據記載和考古發掘,漢朝婦女則喜歡穿三層以上的衣服。而十二單的原樣就是唐朝時期皇族女性的小禮服----煒衣。其實唐朝女性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穿著那麼開放,也很厚重。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鐮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日本婚服以純白色為基本色調。白色是純潔無暇的處女象徵,因此,古來稱新娘和式嫁衣為「白無垢」;三天後的陽式儀式,則改換花枝招展的艷裝。為此,時至今日,出席婚禮的女性,也忌著純白色的和服或裙裝,以便突出嫁娘的風采。
嫁娘裝衣的講究,身著裙裝婚紗時,一般佩上一見從娘家帶來的飾物,如發卡等,流傳年代愈久愈顯珍貴,作為吉祥的象徵。著傳統和服時,婚禮場合,忌著羽織(外套),這是因為羽織是男性和式禮服的代名詞,江戶時代禁止女性著羽織,此後只允許深川地區的女藝人著用,因此,與新婚喜慶氣氛是很難般配的。
古代日本皇族和貴族的喪服亦有規定,也稱喪服為凶服。天皇及其父或母辭世時,稱「諒暗」,在此期間,天皇(或下屆天皇)以下的宮內所有人員,一律著接近於黑色的「鈍色」喪服。《榮華物語》中寫道:「世間皆呈諒暗,殿上人都為黑一色,猶如萬物不毛的春日夜晚。」一般的喪事用喪服,喪服以素服為主,古時由藤蔓纖維紡制,後來由麻布製作。其顏色亦為黑灰色,依與死者血緣的遠近,色調濃淡有別。宮中的服喪,不只限於衣裳,其束帶、冠等也均換成黑灰色。
日本婦女穿和服時,背部都要纏上一個看來既象小背包,又象中國南方婦女背小孩用的襁褓似的東西。其實,那既不是小背包,也不是襁褓,日本人把它叫做「帶」。用帶系身可以不讓和服送展,顯出形體的美,同時也是為了裝飾,使艷麗的和服更加多彩。
據考證,古代日本「紐」與「帶」系法和代表的意義各有不同,紐的語源是「聖裳」,「聖」代表神聖,裳本是橫幅的布,即今日的裙。系紐,不僅將紐與人的心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將人與神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古時,帶側重於裝飾,而紐側重於信仰的話,那末,至奈良時代,中國的女子禮服唐衣傳入日本,女性亦開始著上下分開的裙裝後,紐開始系在衣內,起帶的作用,而帶則更不為重用了。待到鐮倉時代以後,類似於現代和服的狹袖便服(小袖)流行,紐由衣內改為系在衣外,恢復了帶的作用,發展成為今日美麗的腰帶。
日本的腰帶在背後打有不同的花結,象徵不同的意義,表達著本人的信仰和祈願。據統計,日本帶的普通結法就有289種。帶,一般長3~4米,需在腰上纏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紹的是一種供日常系用的「名古屋帶」。這種帶寬30厘米,長3.6米。據說,桃山時代,日本女性曾用細帶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廣。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駐並名古屋。當時,雲集在名古屋的藝妓頭扎大發髻,身穿小袖衣,腰纏由中國工匠織的青紅兩種顏色的筒狀錦帶,很是艷麗。這種時髦的打扮,立即不脛而走,這種帶亦被稱作「名古屋帶」。
【漢服與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衣服。日本還有一種盛裝禮服叫做「唐衣」。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後的大腰帶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志。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雖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樣來自漢服,但是兩者的差別還是一眼就能夠看出來的。
現以漢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為例,與和服比較如下:
1、腰帶:漢服的腰帶——博帶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疊加,腰很粗。
2、袖子:漢服的廣袖裁剪線條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線條是直的,袖子有點像刀片;另外漢服的廣袖是開口的,裡面可以縫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縫合的(大約因為冷的緣故)。 漢服的袖子長度過手,禮服回肘,和服袖子長至手腕。
3、衣裾:漢服的衣裾比較飄逸灑脫,和服的衣裾比較拘謹,
4、衣緣:漢服領、袖、裾都有衣緣,且衣緣與主料異色,如用同色,需用錦帶鑲在衣緣與主料的接縫處,以表示衣緣。和服只有領口有衣緣,且衣緣用料與主料相同。
5、領口:和服領口良家婦女把脖子包得很緊,藝妓領口往後遇出一大段脖子,漢服領口衣緣緊貼腦垂體後。
6、弧度:和服追求直線,漢服追求曲線,漢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漢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為梯形。
7、穿法:漢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後縫合,漢服儒裙,由上儒與下儒組成。和服上衣下裳分開穿著。
漢服灑脫, 而和服必須穿成上下直桶狀才符合他們的審美標准
【漢服與韓服(朝鮮服)】
和服主要模仿的是漢服中的深衣,而韓服(朝鮮服)主要模仿的是漢服中的襦裙。韓服(朝鮮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一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一般都是V字領。韓服(朝鮮服)服裝的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擺十分寬大、蓬鬆。
漢服與和服、韓服(朝鮮服)剪裁做法的異同
漢服前身左片為整幅布(前後身同寬)、右片(前、中期多為整幅;中、後期多為半幅。服裝史上,有些明朝交領衣略顯向右斜傾交領(有稱斜領衣,京劇明服多為此類),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領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下擺比腰寬,呈現梯形。現代正規影視劇漢服顯示,因現代布幅寬,袖多從上臂近肘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為一整片,右衣片從「y」字型被剪開處接余片;出土漢服顯示,因古代布幅窄,多從肩處接余袖,前後身多由左右兩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為半幅布,左右領向下合於腰臀處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縱向多出的袖寬常留開口不縫合,及與此開口橫向同寬的衣片也留開口不縫合。成衣後,呈現如同直領衣中的半長領式的合領衣(即:不直接呈現交領形制)。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擺自然收攏顯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漢服的源本理念:交領本為前身直領,穿時左搭右相掩,呈現正交領;當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礎上各加10多厘米寬的衣片而直接呈現交領者。)
韓服(朝鮮服)前身左、右片約為3/5幅布(多為半幅加縫10多厘米寬的衣片),成衣後直接呈現交領,領尾布帶與右胸處布帶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氣韻是服裝外在形式美中體現出的內在美,氣韻來自於藝術的基本精神,我國以儒道為基礎而形成的主流哲學和美學思想決定了中國女裝造型體現的氣韻風格,西方中世紀以後形成的哲學與美學思想與中國不同,所以造型與氣韻也不同。當今,要把東西方的審美觀互補地融合,力求用簡單的形式語言,以理解其神韻的境界去設計,使造型傳遞給人以時代的氣韻美。
氣韻是神氣與韻味的意思,氣是指精神狀態,韻是指韻味、風致與情趣。(出自《辭海》)常用於表現詩文書畫的風格和意境。康定斯基說過:各種不同的藝術類型之間一定有一些相同的東西存在,即藝術的基本精神。表現在服裝上即為氣韻。
服裝的氣韻就如同人的氣質,它是服裝的靈魂,是服裝的內在美。氣韻是中國的哲學思想在女裝造型上體現出的精神氣質。氣韻之美隱含著中國女性的服飾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進程中,在相對穩定、自閉保守的狀態下,儒和道的學說信仰互助互補地融合,匯成了古代哲學思想的主流。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底蘊深厚的寬衣服飾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學與哲學觀念,與西方截然不同,與東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異。從而,在女裝的寬衣造型上表現出了一種中國風格的神氣與韻味,流露著民族的潛在精神和文化的內在靈魂。它體現了中國女性賢善寬容,自然朴質,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養,還有賢淑婉約,含蓄內斂,柔中寓剛,寧靜致遠的風韻氣質和個性色彩。
儒家以「德」、「禮」來規范服飾。儒教力求社會的倫理規范和個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統一在服飾上加以體現。
儒家美學從社會整體的審美角度來要求人們著裝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內在品質的氣韻美相一致,體現了強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養的服裝造型觀念,把表裡如一,內外兼顧的個性美融入整齊統一,秩序分明的社會風尚之中。儒家服飾觀念由於歷史上長期的統治地位,對歷朝歷代的女裝基本造型都有影響。
道教認為純自然狀態是人類最理想的狀態。服飾也應順應自然,趨向自然,展現自然的人格精神。女裝造型上的簡約、質朴,減少繁瑣的裝飾,並不等於精神上的匱乏,並不影響服裝的美感,在盡量與自然貼近相融的過程中,漸漸達到無我境地。
人與衣,人與自然,衣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互不沖突的。衣不可束縛或加害身體,人亦不可破壞自然規律。在服飾上追求自然地遮蓋人體,不以自我張揚炫耀為目的,不大肆表現個體。服裝的寬松離體使身心自由,無拘無束,穿著時油然而生一種休閑愜意、輕松自在的舒適感,體現了融己於自然的脫俗的境界。
盡管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起起落落、變更宕盪,但女裝服飾基本保留著寬衣的造型,寬松的平面直線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體現了寬衣的質朴方正,嚴謹守禮的人格風尚。道的出世思想表達了潔心靜氣,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以自我為中心,竭盡全力地開掘人的力量,釋放人的潛能,主張拚命競爭,使私慾膨脹。在服飾上大力表現個性,強調誇張了的人體之美,不同程度地違背了自然規律。
中國服飾美學觀念表現在女裝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結構,這種平面的直線與曲線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適體又不完全合體,不裸露張揚也不盡力束縛,在遮體的隱約之中含蓄地顯現了流暢婉約,溫情流動的人體曲線美,造型意識是節奏化的,讓視點隨著自己的心願移動,使生命之體在寬衣的帖體與離體之間流露氣韻。我國傳統的服裝空間造型是借「虛與實」、「明與暗」的節奏表達出來。中國人在服裝造型上不追求明確的立體幾何形態,不追求誇張人體的效果。中式的寬衣服裝在擺放或懸掛時象畫卷和布料一樣平整,一目瞭然,盡收眼底,展現了二維平面的大方氣度和坦盪胸懷。當穿在身上時,起伏連綿的衣褶和曲直纏繞的襟裾,營造了有遠有近、有虛有實的活潑生動的三維立體效果。在造型上忽視了與人體三維關系相一致的精確數字,用這種沒有明確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個自成紋理、和諧統一的空間造型。這種平面剪裁的服裝造型,更趨向於整體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能給人一種視域空間上的擴大感覺。在柯尼洛夫等編著的《高等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在一般的相等的條件下,立體的物體顯得比與它相對的扁的以及平面的物體要小。因此,中式女裝造型更顯視域空間大,更顯大氣、大方的氣韻。
而西方在塑型美學觀念下產生的是竭力表現人體的立體裁剪的服裝,無論掛在衣櫥里還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來,都沒有太明顯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相對靜止的立體幾何空間效果。西方的服裝空間意識是在中世紀以後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對空間的探求心理,有著明顯的「自我擴張」的心理動機,渴望占據更多的空間,於是增大服裝造型的體積,將服裝視為擴大自我肉體的一種工具。這種誇張的服裝造型使人與自然整體之間,人與人的個體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觀,也反映了人與自然萬物、心靈與環境、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由於東方與西方不同的哲學美學觀念在服裝上創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體現了不同的精神氣韻。
三宅一生被西方人看作是一個偉大的服裝創造家,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設計師,是因為他的設計具有革命的意義,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融進了東西方文化的精髓,又把古代精神與現代精神融為一體,又透著強烈的時代氣息。他設計的服裝造型是以日本傳統的裁剪方法和服裝空間意識為基礎,淡淡隱現出作為東方的日本民族的哲學觀念和對自然的態度,流露著東西結合、古今結合的氣韻美感。他的設計靈感常來源於大自然,營造服裝的意境神韻之美。他的服裝舒暢、飄逸,使身體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身體的每一運動在他的服裝上都能表現出柔和與性感的驚奇,這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穿著態度。他的服裝表現著時代感的生活方式,又無過多的商業氣息,他的設計是前所未有的,卻讓人聯想起人類的歷史。三宅的設計一直力求以為人本,簡潔、單純、易穿、易保養、免燙,極符合人性的要求,也極體現時代的氣韻。
在服裝上追求反璞歸真的意境氣韻,是現代東方人與西方人的眾望所歸。東西方人形體不同,觀念不同,女裝基本造型不同,體現的氣韻風格也不同。種種不同,卻能在今天的時代里達到神智與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設計能洋溢著國際主義的精神。
人們越來越發覺,服裝是屬於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現代的材質和技術達到反璞歸真的目的,這正是當今的設計師所要探索和追求的,而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觀念,早已具備了這種特點。
服裝設計師馬可曾說:設計師要力求去掉中國的形,留住中國的魂。氣韻就來自於服裝的靈魂。今天的女裝造型設計上所要表現的時代氣韻就是讓民族精神融於世界精神,讓古代精神融於未來精神,把東西方不同的哲學與美學觀念下所表現的不同的神氣與韻味互補地強化和體現。設計師們用簡單的形式語言和視覺要素,以理解其神韻的境界和眼光去設計,才會使作品平中見奇。
如今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類持續發展的共識。東西方各國各族的服飾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異化,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二十世紀時尚的未來走向。女裝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變萬化,但要傳遞給人透著時代氣息的內在氣韻美。
夠不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