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帝王的帽子名稱

古代帝王的帽子名稱

發布時間:2021-06-05 01:18:06

帽子在古代最開始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佩戴,其中帝王帽子的專屬名稱是什麼

帝王帽子的專屬名稱應該是皇冠吧。文武百官戴的帽子就是官帽。

⑵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⑶ 古代中國皇帝頭上帶有一種帽子,腦袋前後有一串一串的珠子吊著,求這種帽子的專有名稱

叫冕。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⑷ 皇帝的帽子叫啥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4)古代帝王的帽子名稱擴展閱讀: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⑸ 古代天子帶的帽子叫什麼呢

冕旒,古代漢族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⑹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

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6)古代帝王的帽子名稱擴展閱讀:

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製規范、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范圍、章紋的分布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復,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

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後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志。

赤舄,古代天子、諸侯所穿的鞋。赤色,重底。

⑺ 古代皇帝頭上戴的帽子(前面有許多珠子)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稱為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冕旒,帝王頭上的流蘇。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患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⑻ 封建時代皇帝頭頭上戴的帽子名字叫做

冕旒( liú )
不懂什麼意思
自己去查,反正記得是這個,絕對是

⑼ 古代皇帝皇後戴的帽子是叫什麼

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冕版(冕頂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皇後頭上戴的叫鳳冠,身上披的叫霞帔(pèi )。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後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⑽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10)古代帝王的帽子名稱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與古代帝王的帽子名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式如何選購長款羽絨服 瀏覽:751
和買的衣一樣的領子自己怎麼織 瀏覽:316
白色打底連衣裙衣怎麼搭配衣服好看 瀏覽:673
牛仔褲垮穿好看 瀏覽:389
卡其色針織衛衣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640
粉色格子襯衫好看嗎 瀏覽:737
線圍巾織多少針 瀏覽:89
沈陽賣帽子的微信號 瀏覽:22
男50歲黑色西服配什麼褲子 瀏覽:106
什麼褲子不褪色 瀏覽:931
藍色馬甲搭配什麼顏色的衣褲 瀏覽:766
杭州絲巾的品牌大全 瀏覽:514
小款棉馬甲搭配 瀏覽:1
襯衫下半身失蹤怎麼穿 瀏覽:859
自己怎麼更換牛仔褲的按扣 瀏覽:230
穿馬甲帶領帶 瀏覽:12
武俠帽子別稱 瀏覽:769
旗袍高跟鞋貝插 瀏覽:646
棕色鞋能配黑色褲子 瀏覽:989
牛油果色的短袖搭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