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帽子文化的英國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⑵ 大家介紹幾本關於歐洲貴族生活的書籍
這是歐洲人自己寫的,煌煌三卷本。還有《悠閑階級論》也挺好。
《戰爭與和平》描述的是俄羅斯的貴族思想,生活。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裡面都有正面描寫過。
<紅衣主教的帽子>也很好啊,很感性的材料
很多名著都有貴族的描寫,比如: <傲慢與偏見>、<紅與黑>、<呼嘯山莊>
閻照祥的《英國貴族史〉和《英國近代貴族體制研究〉
姜德福的《社會變遷中的貴族:16--18世紀英國貴族研究〉
⑶ 介紹幾本有關於英國的書
《不列顛 旅人》這本是將英國地理的
圖說天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英國》這本是講英國簡史的
《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這本是講英國習俗的
《英國精神》——黃相懷 如書名 這是講英國精神的
這幾本書應該差不多了吧 網上都能買到(我就是淘寶買的)
⑷ 請推薦一本關於英國(歐洲)服裝史的書籍(其他歐洲歷史也可以)
服裝的:
歐洲服裝史
作 者:內維爾·杜魯門 著;陳武、韓曉峰 譯
出版社:天津舞台美術學會編印
西方服裝史
作者:華梅//要彬
出版:中國紡織
英國的通史類書籍:
英國通史
作者 :錢乘旦
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英國王室史籍:
新編英國王室史話
作者:王忠和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文化方面的:
英國文化史
作者:王松林
出版社: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英國民族史
作者:丘吉爾;薛力敏,林林譯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大概就想到這些,如果你還要看其他方面的追問我。希望能幫到你。
⑸ 請為我推薦一本較為詳細的描寫英國歷史文化的書籍。
《牛津英國史》介紹了自公元前55年至2000年英國和英國人民的歷史,時間跨度達2000餘年。本書的主編Kenneth O. Morgan為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本書亦是英國歷史方面的權威。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鍾美蓀教授為本書的難點作了注釋,方便了讀者的理解。本書適用於英國社會文化研究專業的研究生、教師及其他對英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亦可作為講授英國社會文化課程的教材。
還有:英國通史 大英帝國史 英國通史/大國通史(大國通史)
⑹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關於帽子和包的歷史書類籍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⑺ 有關英國文化的書籍
知道一本非常棒的書,從你的問題來看,正好是你需要的,作者是Christine Berberich。通過那本書你可以找到更多你想要的。書名叫做《20世紀文學作品中的英國紳士形象》。希望對你有用。
⑻ 關於英國文化方面的資料
良好的口才
口才對於紳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應該培養紳士使用一種獨具特色、人們很快就能感覺到英語,這一點,早在19世紀初期出版的一些紳士訓練手冊,比如1802年漢密爾頓·摩爾的《小紳士、淑女指南與英語老師助手》就已經強調過:「僅僅擁有紳士應該擁有的一兩個條件,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紳士。要成為紳士,必須同時擁有很多品格,其中,優雅的談吐與優雅的個人形象一樣,都是最重要的方面。」
在漢密爾頓·摩爾看來,學習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讓人們「成為受歡迎的人,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愉快地面對孤獨,經受各種紛擾誘惑」。因此,他與數百年前的卡斯蒂格利納和克蘭頓勛爵一樣,強調口才的重要性。而他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早先一小部分貴族擁有的古老價值觀,如今傳播給了更加廣泛、富有活力的中產階層人士。事實上,漢密爾頓·摩爾在強調英語寫作和會話的重要性時,顯然是為新興的中產階層專業人士准備的,比如上、下議院的政治家、參與起訴答辯的律師、佈道的神職人員、撰寫商業信函的商人等。不過,在強調語言能力培養的同時,他特別強調良好行為舉止的重要,比如守時、謙遜、悲憫、審慎、保守秘密,他鼓吹「擁有美德的人生,勝過擁有快樂的人生」。這些價值觀組成了紳士概念的基礎。
今天,看著一位英國紳士在俱樂部、鄉間旅館的行動,你就能感覺到上述特點。在一家公司,你遇到了一位陌生人,你也許以為他是聾子,因為他的眼睛從未離開眼前的桌子和報紙;他從未流露出自己的什麼好奇心,也從未流露出不合自己身份的情感;除了別人向他介紹你,他從來不會與你目光對視;他處事低調,不願意輕易留下姓名。在旅館中,他向來不願意將自己的姓名輕聲告訴前台的服務員;如果他送給你一張寫有自己家庭住址的卡片,那就可以肯定:他把你當作了自己的朋友。他自我介紹的時候,也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即便他內心希望結識你或盤算著做些什麼。
設身處地,將這些言行與中國人在類似場合的表現比較,你就會明白在傳統紳士眼中會怎麼看中國新富們了。
舉止得體
從前,談話有禮貌只是舉止得體的一個方面,而舉止得體是成為紳士的關鍵。威廉·威克姆所說的「舉止造就男人」廣為流傳,也成為他本人創立的兩所學校——溫徹斯特公學和牛津新學院的格言。事實上,隨著行為舉止對紳士階層日漸重要,相關圖書也日益流行開來。英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傑弗里·喬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中,就強調良好的餐桌行為的重要。可見,良好的舉止行為在當時是多麼不同尋常:
嘴唇從不漏食物碎屑,
手指頭也不會浸入湯里;
他能夠將食物輕輕舉起,
不讓一星半點掉在胸前。
大約公元1460年左右,也就是威廉·威克姆之後,一位無名作者的《舉止行為手冊》是為年輕僧侶撰寫的。該書前言詳細介紹了遇到勛爵時,人們應該怎麼做:
遇見一位勛爵大人的時候,
請摘下你的帽子或頭巾,
放到你右膝的位置兩次;
直到得到許可,
方能戴上帽子或頭巾。」
請收緊你的下顎,
注視著勛爵大人的臉;
手腳不能亂動,
不能吐痰、流鼻涕,
更不能大聲放屁。
走進大廳、禮堂時,
不要過於緊張,
也不要羞怯。
他所講的內容與威廉·威克姆如出一轍,「無論何時何地,良好的行為造就一個人」。而時刻注意講話措辭非常重要,因為「話語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早在500多年前,人們就明確抨擊三種不文明行為:吐痰、流鼻涕、放屁。這些行為在今天的中國司空見慣,很多人卻熟視無睹,不以為然。在一位英國紳士看來,這是三種最令人憎惡的行為,也是那些渴望擁有紳士風度的人應該完全擯棄的。
當然,豐富的學識、良好的習慣來自於長期的體驗和實踐,進而形成穩定的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從小就主宰著他們,直到離開人世。當他們不必為工作或賺錢奔忙,有閑暇掌握這些知識的時候,這個社會階層的穩定或多或少就得到了保證。社會理論學家索爾斯坦·維布倫在關於「有閑階層」的研究中,確認了這一點。該文撰寫於19世紀末,當時美國正崛起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他認為,精緻的談吐、舉止和生活習慣,都是優雅的標志;良好的教養需要時間、實踐和成本,所以那些時間和精力全部用於工作的人們很難擁有良好的教養。
因此,良好的學識修養是豐裕安康生活的首要標志。他們無需在別人的監督下工作,無需為了獲得對自己沒有多少正面影響的東西而工作。在索爾斯坦·維布倫看來,舉止得體的真正意義在於,它們正是有閑生活的明證。因為如果一個人整日為了生計勞碌奔波,就沒有工夫追求良好的教養。紳士風度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於紳士的行為舉止,而後者即便在今天的公立學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遵守規則
富有的新興實業家和專業人士的孩子,與豪門貴族的孩子一起學習、游戲,部分沖破了原有的社會壁壘:無論在公立學校之外的頭銜和地位如何,他們都必須遵守校內的各項規則和秩序。學校的理念是「使勁玩游戲」,你可以盡力表現自己,但必須遵守規則。這種嚴守規則的理念深深植根於中產階層文化,以至於有時候造成了悲劇。
其中,一個不幸的案例發生在1825年,沙夫茨伯里勛爵在伊頓公學就讀的13歲兒子,在一場斗毆中喪生。值得注意的是,勛爵拒絕採取任何法律行動控告學校或兒子的對手,他認為那場不幸的斗毆是根據當時的打鬥規則進行的。依照這些規則,在任何一方棄權之前,打鬥應該繼續。事實上,當天大家都喝了些白蘭地酒,這也是導致勛爵兒子死亡的主因。為了個人榮譽,勛爵兒子在同比自己年長、高大的對手交鋒時表現出很大的勇氣,而勇氣正是那個年代男性的美德之一。在運動場,在生活中,勇氣與公正的結合是紳士應有的品格。
道德的維度
因此,紳士的概念絕不僅僅指社會、階層,而包含了道德因素。這也讓試圖界定紳士概念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備感困惑,盡管嘗試的人數不勝數。很多人斷言,紳士的概念是騎士精神在19世紀的復興,正如哥特式建築和中世紀裝飾圖案在19世紀的復興一樣。
正規教育與紳士價值觀的道德內涵兩者之間的聯系,可以在迄今為止,關於英國紳士最准確的定義中清楚地看到。該定義出現在1852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大學理念》的書中,作者是約翰·亨利·紐曼。其中,有關紳士的定義雖然篇幅較長,但是表述清楚,值得引用:
紳士的定義就是,他是一個從來不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和麻煩的人。上述描述既精煉,也相當准確。他的主要工作只是去清除那些影響個人自由的障礙,他贊同別人的行動,而不願自己出什麼風頭。他喜歡所謂舒適、方便的東西,比如一把舒適的椅子、一堆好柴火,它們可以幫助人們驅走寒冷和疲勞,盡管造物主為人類提供了各種休息的工具和熱量。真正的紳士總是小心翼翼,舉止得體,避免可能發生的沖突和不快,避免所有意見摩擦或感情沖突,避免所有的猜忌、憂傷、怨恨。他最關切的東西,就是讓每個人自在、灑脫;他關注所有同伴,和藹地對待害羞者,溫和地對待陌生人,仁慈地對待可笑之人;他會記住曾經聊天的人,避免那些可能激怒人的不合時宜的暗示或話題;他與人交談時很少出風頭,也從來不會乏味無聊;他喜歡別人,也招人喜歡,他在付出的時候也得到了很多。他從來不說自己,從來不會為了反駁別人,而替自己辯解;他從來不願意聽流言蜚語;他向干擾自己的人,小心謹慎地講述自己的目標;他完全出於善意,理解周圍的一切;他在爭論的時候,從來不用卑鄙、猥瑣的手段;從來不佔用不公正的好處,從來不侮辱人格或使用激烈的言辭,也從來不會含沙射影去攻擊別人。從更長遠的眼光看,他遵循古代賢哲的格言,即我們應該擁抱自己的敵人,就好像有朝一日他們將會成為我們的朋友那樣。他機敏異常,以至於無法面對任何冒犯和侮辱;他公務繁忙,以至於記不住任何對自己的傷害;他疏懶放鬆,以至於無法承受各種蓄意傷害。他從哲學法則出發,忍耐、寬容、順從;他承受痛苦,因為他認為痛苦無法避免;他承受喪親之痛,因為他認為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他坦然面對死亡,因為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命運。如果參加各種論爭,他所經受的學識訓練,足以保證自己避免大的失誤。
這也許是對紳士基本道德品質最明晰、詳盡的概括,非常接近中國古代儒家的理想,它也是一個真正紳士需要堅持的硬性標准。
所以,真正的紳士品質並不取決於表面的時尚或禮貌,而取決於道德價值;並不取決於個人的財富,而取決於個人的品質。1900年前後,各種行為、品質包括優雅得體的談吐、舉止、永恆不變的謙遜以及面對重大困難時的從容、勇氣,通過公立學校這條途徑最終匯集起來。隨著大英帝國的迅速擴張而名聞天下,英國紳士的概念於是也明晰起來。
⑼ 英國人的帽子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頗為有趣的是,英國議會曾有一項規定:議員不得戴著帽子進入議會廳,而在發言時又必須戴上帽子。因此許多議員索性光著腦袋進入議會廳,發言時則戴上議會廳准備的一頂公共帽子。於是在辯論某個問題時,就可以看到一頂帽子被爭著發言的人傳來傳去。爭奪激烈時,帽子在空中飛舞傳遞,再加上口哨聲、跺腳聲,真像是在做一種沒有擊鼓聲的傳物游戲。更為稀奇的是,不管議員的腦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頂帽子,結果常常引起鬨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