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唐朝的官帽
網路圖片里有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B. 中國歷史上官員的帽子各式各樣,為什麼宋朝的官帽後面
宋朝官員帽子後面一橫杠據說是避免官員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上朝的時候需要都站開一點。
你要知道宋朝江山是怎麼來的,而且總結前朝(唐朝)敗亡經驗,執政者對官員及其不信任的結果。
而宋朝以後基本就沒有了這是因為結構上發生了變化。元朝比較特殊就不說了。
明朝廢除了丞相,而且朱元璋把官員都馴服的,各種殘酷的廷杖,誰敢不聽話就打誰,所以不需要擔心交頭接耳,具體可以查看有關資料。
C. 唐朝服飾和官帽上的花紋 要圖...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lindifeng/mpic/item/1f90319bbec63dacc8eaf4df.jpg
不知道這張怎樣,感覺好像大多數衣服都是碎花~
你可以查一下武則天的劇照,應該有不少吧~
D. 唐朝官員等級衣帽怎麼區分
隋唐百官的服色有紫、緋、綠、青等。
唐太宗貞觀年間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緋色,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黃。
高宗上元元年(674)又進一步重申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庶人服黃。
官員袍服的質地、花紋、圖案也有區別。七品以上官可以服花紋綾,五品以上官袍服的紋飾圖案製作鮮麗華美,有雕、鶻、魚、雁、花、草等動植物形狀。如雕取意威武,雁取意行列有序。
據《唐會要·輿服》下記載,官員的袍服紋飾是: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虎,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千牛衛飾牛,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玉鈐衛飾鶻,左右監門衛飾獅子,左右金吾衛飾豸。都督、刺史飾山形紋。
後來德宗時又規定:節度使以鶻銜綬帶,取其武毅,以靖封內,觀察使以雁銜儀委,取其行列有序。儀委,即委瑞草,簡稱瑞草。此種紋飾圖案,各以文、武職掌而規定,時人稱之為「袍花」。
唐代官員還有賜紫、賜緋,即唐以散官敘職位,職事官的品階還不及三品、五品,為酬勞其勛勞,賜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榮。賜緋、紫之後,通常即可長期服用,直至告老退休。此外,又有借緋、借紫,即官員的職位低於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等,但職任滿期後,必須繳還,仍恢復舊的官服。這種情況在唐前期施行較為正常,但是到了中唐以後,戰爭頻繁,政府為酬賞軍功,借緋、借紫的人很多。借而不還,也就長期服用形成風俗。官服之冗濫至唐末已達到了極點。
E. 中國古代官的帽子 唐朝的多講一些,最好有圖片,重量,大小...... 好的有200懸賞 急!
別的朝代的真不清楚,唐代的可以說一下名稱。至於圖片,網路一下名稱就能出來了。
1. 武弁,即籠冠。天子加金附蟬、下巾幘;侍中、中書令加貂蟬。諸武官府衛領軍九品以上戴用。
2. 弁服,以鹿皮製成,天子12琪(琪即白玉珠),玉簪導;皇太子9琪,犀簪導。文官九品公事所服,通用烏紗製成,一品9琪、二品8琪、二品7琪、四品6琪、五品5琪及犀簪導,六品以下去琪,至玄宗時廢而不用。
3. 翼善冠是唐太宗製作的一種冠式,形似襆頭。以轉角相交於上,開元十七年便廢而下用。
4. 遠游冠,3梁,金附蟬9首,犀簪導,其餘同通天冠。皇太子、親王戴用。宗室封王者用時去附蟬。天子雜服有時也戴,為5梁。
5. 進賢冠,為文官的冠式,戴時加於黑介幀上。三品以上3梁,五品以上2梁,九品以上1粱。
6. 法冠,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冠式,又名獬豸冠。其冠制與進賢冠大致相同,上加兩顆真珠,作一角或二角形。
這是我從《中國古代服飾》作者王明澤,看到的,里邊還有其他朝代的介紹,不過都是文字描述。網上可以下到。
《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這本也不錯。
《中國服飾史教程》孫世圃,這本里邊有小圖,不過也不是都有。
F. 明朝官帽與唐朝官帽的區別
區別:兩邊的耳朵加長,上部由方變園了,也叫烏紗帽。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變化不大,唐朝的服飾影響了多個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發簪的樣式像兩個耳朵,樣子擺脫了誇張。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兩邊的耳朵加長了。據說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個草帽,只是頂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統治,使得帽子的變化也沒有傳承性。
明代又恢復了漢人的統治,使得官帽大體繼承了宋代的樣式只是有些小的變化:上部由方變園了,也叫烏紗帽。到了清朝又變成了和元代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頂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沒有發簪的位置了,是因為男人不再束發。
G. 唐朝二品官帽子怎麼樣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H. 唐朝臣子頭上的帽子是怎麼分等級的
綠帽子為一品
I.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9)唐朝官員帽子樣式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J. 唐代文人戴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這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