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班科學活動怎樣放進瓶子里課後反思
主題活動《好聽的聲音》從幼兒對聲音的好奇和模仿性學習入手,通過聽聲音、猜聲音、學聲音、創造聲音等活動,增強孩子對聲音的敏感,體驗聲音的多樣性和可變性。科學活動《會唱歌的瓶寶寶》,以科學為主導,巧妙地將生活、語言、音樂等領域有機滲透,相互整合。把生活中最常見的材料引入活動,把酸奶瓶變為形象生動的「瓶寶寶」來吸引幼兒,激發興趣,用游戲的形式和口吻貫穿各個環節,讓幼兒通聽一聽、猜一猜、搖一搖、試一試等環節在玩中做,在做中學,在學中玩,體現了寓教於樂,寓樂於教的教育理念,引導他們發現「瓶寶寶」唱歌的秘密,探索用力大小不同能使「瓶寶寶」唱出不同聲音的歌,不同的東西裝進「瓶寶寶」肚子里,能發出不同的聲音。萌發幼兒好奇、好問、樂於嘗試、喜歡探索、敢於表達的學習品質。
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請幼兒嘗試匹配瓶蓋,這一過程主要是鍛煉孩子旋瓶蓋的小肌肉動作和學會觀察挑選大小合適的瓶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用有趣的提問吸引孩子進入活動:「天氣冷了,瓶寶寶的帽子找不到了,我們幫它找一找,找到大小合適的帽子給它戴上吧,要帶緊哦,如果用小手搖一搖帽子掉下來的話瓶寶寶就要感冒了。」
第二環節是請幼兒裝豆豆,搖一搖,探索製造聲音的方法。教師先提問「瓶寶寶會唱歌嗎?」然後將裝好「豆豆」的瓶寶寶搖一搖,讓幼兒發現瓶子里裝進東西會發出聲音,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接著,請幼兒操作裝「豆豆」,考慮到真實的豆豆顆粒較小不方便操作,因為第一次活動用區域材料中喂小動物的串珠顆粒代替豆豆,請幼兒裝。他們都很享受裝和搖的樂趣,裝進去以後搖一搖能發出聲音,都樂此不疲。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操作,我還自編了兒歌「瓶寶寶,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吃好擰緊小帽子。」幼兒操作的時候,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加以提示引導,他們都操作地很有效。
第三環節是搖瓶寶寶,感知用力大小和聲音輕響的關系。我先示範用力搖和輕輕搖的時候瓶寶寶發出的聲音輕重不一樣,用形象的語言提示「我的瓶寶寶吃飽了,它要唱歌了,大聲地唱;瓶寶寶累了,它要小聲地唱」,請幼兒感知。再請幼兒跟著老師為改編的歌曲《大鼓小鼓》伴奏,教師邊唱邊搖:我是一個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咚咚,我是一個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結束環節是一個延伸活動的提問:「是不是瓶寶寶肚子里裝東西就會發出聲音了呢?」引發幼兒的思考。為他們在自由時間或區域活動時,進一步探索「放不同的材料到瓶子里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做好鋪墊。
活動反思:
1、科學活動應與生活密切聯系,尋找生活中最常見的、幼兒熟悉的材料,很容易吸引孩子進入幼兒,同時也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銜接,激發孩子探索的慾望。活動中的酸奶瓶是幼兒生活中隨處可以收集的,這次是請家長和孩子一同搜集帶到幼兒園的,因此在出現瓶子的時候,很多孩子都很「自豪」地說:「這個是我帶來的!」教師在選擇讓瓶寶寶唱歌的材料時,也考慮到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隨處可取的,教室里現成有的材料,幼兒也很熟悉。
2、托小班科學活動應以形象的游戲貫穿,有個具體的形象會讓幼兒很快進行探索的情景。比如一開始給瓶子找瓶蓋,我就說成給「瓶寶寶找帽子」,他們馬上就積極地投入,而且告訴幼兒「要把帽子戴緊,要不然會感冒」,他們就都把蓋子擰緊了。活動過程中,孩子難免會不停地搖瓶子,但我在提醒的時候會說:「瓶寶寶唱累了,請它躺在你的小腿上休息一下吧!」而不是簡單直接地說「不要搖瓶子」(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探索興趣),孩子們就會安靜地管好瓶子聽老師講再操作。
3、科學活動不是一次集體活動就結束了,要引發幼兒後續的探索。瓶子里裝不同的東西,搖瓶子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裝數量不同的相同東西,搖瓶子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不是所有的東西裝進瓶子里都有聲音,比如:棉花、紙片等。所以,最後的提問,能引發孩子繼續探索,將這些材料投放進區域活動中,讓孩子自由地再嘗試操作。
4、改進之處:瓶子上面可以適當裝飾,將瓶寶寶的形象變得可愛些,更容易讓孩子有情感上的共鳴。
② 新疆人的帽子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帽子要合適啊! 而且那些帽子不像看上去那樣輕,所以戴在頭上不會輕易掉...女孩子的帽子有時候會用發卡別住..男的則不會
③ 幼兒園托班禮帽操兒歌
活動內容:《漂亮的帽子》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手部精細動作,黏貼的能力 2、讓幼兒感受與爸爸媽媽一起動手玩玩做做帶來的樂趣。 3、培養幼兒初步感受上幼兒園的樂趣。 活動准備;剪好的彩色卡紙帽、彩色自貼紙各種圖案(花朵、星星、形狀等)、彩色皺紋紙、白乳膠、棉簽1包、托盤5個、教師範例3個、《兔子舞...》音樂 活動過程: 一、教師玩手指游戲與幼兒互動、問好。(手指游戲:5隻小魚) (一)小朋友們早上好! 1、我是黃老師,今天黃老師想和你們做好朋友,請小朋友們把小手舉得高高的,黃老師要像飛機一樣"咻",來和你們握手,准備好了嗎? 2、現在我們是好朋友了,今天黃老師還請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拍拍手歡迎小兔寶寶。 (二)教師請家長和幼兒玩"摸口袋"游戲 1、教師引導幼兒和小兔問好。 2、我今天是給小朋友們送禮物來得。你們猜猜我帶來的是什麼禮物? 3、教師請幼兒和家長一起共同猜猜袋子里的禮物。 4、教師請幼兒從神奇的袋子摸出禮物。(原來是帽子) 二、教師出示帽子,激發幼兒興趣 1、這些帽子真漂亮,你最喜歡哪一頂?為什麼? 2、你們想不想有一頂漂亮的帽子呢? 3、我們一起來動動手,試一試吧! 三、教師示範製作方法 1、教師介紹材料 2、教師邊裝飾邊講解步驟: (1)請小朋友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案, (2)然後請爸爸媽媽幫忙把自貼紙撕開 (3)請小朋友自己把漂亮的圖案貼在帽子上 (4)我們可以給圖案排排隊,一朵紅色一朵黃色一朵紅色一朵黃色·····這樣帽子看起來很舒服,排隊走真好看 (5)最後小朋友用棉簽蘸白乳膠塗在帽子的邊上,請爸爸媽媽幫忙用皺紋紙裝飾帽子的邊。 (6)小朋友們看,我的帽子裝飾好了,真漂亮,你們喜歡嗎? 3、教師請幼兒和家長進行操作,說明操作要求 (1)請小朋友們在裝飾帽子的時候,需要請老師忙幫的小朋友把你們的小手舉高。 (2)請製作好的帽子的小朋友把小椅子搬到線上,我們一起來分享你漂亮的帽子。 (3)教師指導家長幼兒進行操作,巡迴指導。 四、我們大家跳起來 1、小朋友真棒,和爸爸媽媽裝飾的帽子很漂亮。 2、小兔子剛才給黃老師打電話了,要請小朋友們去參加兔子舞會,讓我們戴上漂亮的帽子一起跳起來吧!
④ 怎麼讓帽子不掉下來
准備彈力線、發夾、針、剪刀。
1、將彈力線穿過針眼,如下圖所示。
(4)帽子不能掉下來兒歌擴展閱讀
選擇搭配
人的臉型主要有方型(國字臉)、圓型(圓臉)和尖型(尖臉)三種。 圓臉戴圓頂帽,就顯得臉大、帽子小。如戴寬大的鴨舌帽就比較合適。尖臉的人戴了鴨舌帽就顯得臉部上大下小,更顯瘦削。因此戴圓頂帽比較合適。國字臉的人戴所有的帽子都比較合適。
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帽子。身高的人帽子宜大不宜小,否則給人頭輕腳重的感覺。身矮的人則相鏈接或圖片反。個子高的婦女不宜戴高筒帽,否則給人的感覺是「又」長高了。個子矮的小姐不宜戴平頂寬檐帽,會顯得個子更矮。
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樣,要盡量揚長避短,即使自己戴了滿意,又要使人看了雅觀。帽子的形式和顏色等必須和衣服、圍巾、手套及鞋子等配套。戴眼鏡的女士們,不要戴上面有復雜花飾的帽子,不宜將帽子遮住額頭,帽子要高一些,這樣能顯出你的瀟灑風度和高雅氣質。
⑤ 奧爾夫音樂穿衣戴帽兒歌
穿衣歌兒歌
公雞叫天大亮
小寶貝該起床
一咕碌坐起來
自己來把衣穿
伸出手穿小褂
左右手露袖口
上衣領要翻好
小鈕扣對齊扣
需伸腿穿褲子
前與後別穿反
小襪子腳上套
兩只腳都別忘
小鞋子分左右
系鞋帶把鞋穿
對鏡子微微笑
小寶貝真能幹
⑥ 回族人的帽子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我咨詢了回族同胞,他們說什麼卡子也沒有,戴上去自然就會穩了,我也覺得奇怪啊! 回族男人普遍戴白色或黑色平頂無檐小圓帽,其他民族的人俗稱它為「回回帽」;其實因為回族男人在每次禮拜叩頭時,宗教儀式要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這一要求就戴上了無檐帽,這逐漸就成為了一種宗教風俗,也同時成為了回族人的民族標志性服飾,無論大人小孩,無論上寺禮拜還是不上寺禮拜,都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平頂無檐圓帽,習慣稱其為「禮拜帽」。回族特別是其宗教人員的一些服飾,其淵源與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影響有關。如回族婦女的戴蓋頭習俗,是受阿拉伯婦女習俗的影響。又如平頂帽和一些頭飾,均來源於波斯和阿富汗。教長戴的紅、綠色高詹硬殼帶穗的帽子,則來自土耳其。隴東南回民(主要是哲赫林耶派)所穿的寬大長衫和戴的六角帽,與阿曼、葉門一帶的衣帽很相似。
在服飾色彩上,回族人崇尚白色,如白襯衫、白帽子、白色蓋頭等,這是宗教信仰所致。穆罕默德曾教導教民,白色衣服是最好的衣服。同時,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之色。通常也有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回族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尤其是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習慣頭上纏著布代替帽子禮拜。這種頭上纏著布代替帽子的名叫「泰斯他勒」,它是波斯語的漢譯音,意為「頭上纏著布的帽子」。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發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里。 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在多數回族群眾習慣戴白帽,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常去寺里鄉佬們則纏頭的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