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帽子瓷飾品

古代帽子瓷飾品

發布時間:2021-06-04 19:05:58

❶ 古代頭飾、首飾、衣飾都有哪些

古代婦女頭飾 ,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徵。皇帝要帶皇冠,大臣的官帽業各有品級,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樣,按照品級,對號入座;武官的頭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勛的多少和權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樣也有差別。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帶帽子的,都是用布束發而已。

不僅身份,就連年齡也可以顯示在中國古代的頭飾上。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歲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帶帽子就是成年的標志,可見中國古代對帽子的重視。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飾的發展史:

舊石器初期
野獸毛皮

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為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舊石器晚期
有骨針並用之縫紉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華服飾文化史之開端)

新石器時代
葛麻布
新疆樓蘭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時代
蠶絲
山西線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

表2: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構成形式
種類
解釋或特點
使用朝代、場合

款式[1]
衣領
服裝端首,接近人的臉面,是服裝的關鍵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領、交領、曲領、圓領、斜領、直領等。
方領:先秦的深衣、漢代的儒服

斜領:唐代的僧侶、隱士逸人。

曲領: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開啟交合處
商周時期

衣袖
服裝的出手處,其款是變化往往由服裝本身的用途而定。
農民、樵夫:小袖

貴族:大袖

騎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長袖

衣裾
服裝的下擺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視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長裾。
曲裾:秦始皇時代

直裾、燕裾:漢初女裝

長裾:漢魏六朝

質料[2]
葛麻[3]
硬挺、涼爽、好的吸濕性能
新石器時代

絲帛[4]
清柔滑爽、高雅華麗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棉布
滑爽透氣
漢魏

裘皮
質地厚實,多作為冬衣
商周

毛料
質地緊密,手感柔軟,多用於貴族衣物。
青海都蘭周代遺址

色彩
礦物提取
如硃砂、赭石、石黃、扁青、石綠等,俗稱「石染」。
舊石器時代:染色行為[5]

商周服裝:以彩色為主[6]

漢代服裝:黃色和紫色。

晉六朝服裝:白色為主,

唐朝服裝:紅色為主。

植物提煉
如茜草、蘇枋、槴子、槐花、藎草、靛青等,俗稱「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曲裾[9]。
當作便服。

詹褕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直裾[10]
當作便服。


長衣的一種。即交領、襟疊壓、相交而下。
當作冬衣。


大袖單衣,以輕薄紗羅為之。僅用單層,不用襯里。
形制簡便,夏季穿著。


短衣,長度約在腰間部位。
當作襯衣或外衣。


短衣,介於袍、襦之間,較袍為短,較襦為常。
當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稱「半袖」。
當作便服。

褲裳

由兩片布帛製成,前後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縫細。
遮羞。

蔽膝
遮擋大腿的服飾。僅有前片,沒有後片。
遮擋大腿[11],類似今日的圍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並只有一片,穿時由前圍後,背部只留一道縫隙。
婦女家居服。


兩只褲管,沒有褲腰和褲襠。
保護脛部、有禦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最初以獸皮製成,紡織品出現後,即以布製作。
足部的保暖。


鞋子的統稱。
保護足部。


木底之鞋。亦稱「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繩子編成,組織緊密,質地堅韌,穿著輕便,以芒草為材料,故稱「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以皮製作。
多為貴族之履。

表4: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項目
服裝
起始朝代
穿著規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絹單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儀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絲履。。

宋:帽衫[19]。

明清:結婚禮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緇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漢代婦女嫁衣:袍制

漢末魏初嫁女:紗縠蒙住臉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羅帽,身穿藍布直綴。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紅衣。

治喪
喪服
周朝
喪服分為五等[26]。根據與死者關系親疏遠近,穿著不同喪服。

中國平民服飾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間男女穿衣,並不像今天這樣隨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此種限制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禁忌禮俗;二是法規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種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衣服、飲食、起居、交通、生產、婚嫁、喪葬等一切領域,都有禁忌習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規范人們的道德,限制人們的行為,其核心內容是祛凶納吉,它要求人們躲避邪惡,以免遭受神靈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禁忌禮俗帶有較濃的迷信色彩,但卻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千百年來,輾轉傳播,以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表六:服裝穿著禁忌種類[27]:

項目
原因
文獻記載

忌穿白衣
喪服多用白色,故被視為不祥之徵。
《晉書‧五行志》:「魏武帝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干寶以為素,凶喪之象也。」

忌穿涼杉
涼衫形像喪服。
《宋史‧輿服志》:「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杉,甚非美觀,而以交際、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綠帽
1.典賣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為人們所不齒。
《國憲家猷》中有記載。

2.為罪人所戴。

《封氏聞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另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

3.為娼優所戴。
《典故紀聞》:「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忌衣帶打死結
打死結專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結,被視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漢以來,庶民階層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規限制,稍有僭越,就會受到嚴厲處罰。

《後漢書‧孝安帝本紀》:「舊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務崇節約,…而小人無慮,不圖長久,嫁娶送終,紛華靡麗,至有走卒奴婢被綺縠,著珠機,京師尚若斯,何以示四處?」
南朝陳宣帝:令庶人以上,皆準著棉綢、圓綾、紗、絹綃、葛及不一等,其餘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綾、螺、縠及五色線靴、線履。

遼道宗:禁庶民服駝尼、錦綺及水瀨裘。

金世宗:服袘綢、捐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

元仁宗:定庶人只許服暗花紵絲、綢綾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許服綢、絹、素紗。

清康熙:禁軍民人等用蟒緞、妝緞、金花緞、貂皮、狐皮等。

衣服顏色
許多顏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關於百姓服裝所用顏色,亦規定在律令中。
漢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綠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藍、黃、紫撮暈花樣。

明太祖:禁民間婦人李服用骨、鴉青等色。

清雍正:軍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黃色衣服
漢末張角率領農民揭竿起事,用黃布裹頭。

隋文帝時,著黃袍臨朝,以後歷朝遵行不改,故黃色為御用服色,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上身邊重臣,亦不準用。
唐高宗:明確規定,「臣民不許著黃」。

明太祖:頒服飾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黃」。

金世宗:每年頒服飾禁令,並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國爆發之初,即將紅黃二色規定為「天朝貴重之色」,諸王頭巾及士兵號衣,皆以紅黃二色為之,各地:「非為天國將士,一律不準用紅黃二色。」

服裝紋樣
關於紋樣上,有些紋飾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規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舉。
南朝梁武帝:令紋錦不得以仙人、鳥獸之形為飾。

唐代宗:禁民間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等花式。

遼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龍之紋。

宋仁宗:令民間毋得以牙魚、飛魚、若龍形者為紋。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準服五爪二角之龍紋及鳳紋。

元惠宗: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飛魚、大雲花等。

❷ 古代女人頭上戴的飾品叫什麼

1、簪子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❸ 歐洲古代女性帽子+頭飾一起加到脖子上的飾品是什麼

十五世紀,哥特服飾受建築的影響比較大,哥特風開始流行並出現了漢寧帽(hennin),人們開始戴一種圓錐形尖尖的高帽,帽頂上還會連著長紗,能讓人看起來更高挑,有點類似魔法師的尖帽子。

❹ 中國古代帽飾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❺ 古代人都有哪些飾品(頭飾、衣飾)

轉自鄒光坤
古代婦女頭飾簡介

摘要:古代頭飾精巧華美,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古代婦女頭飾的種類,頭飾的發展演變,以及古代婦女根據身份,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關鍵詞: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古代女子穿著雍容華麗的服裝,戴著製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的發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麼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❻ 古代薰帽子瓷器的叫什麼

新名詞不少,不是什麼所謂的「熏帽子」?標准名稱:香薰!切記切記切記……

❼ 關於古代衣著和者飾品的名稱

1.首飾類: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3.器具類:攢金絲海獸葡萄紋緞盒
銀白點朱流霞花盞
纏枝牡丹翠葉熏爐
青花底琉璃花樽
青鶴瓷九轉頂爐
攢金絲彈花軟枕

❽ 中國古代帽飾是什麼樣子的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變化,但是一直沒有改變過,雖然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❾ 清朝官員回家後帽子放的那個瓷罐,是哪裡的值錢么

帽筒最早出現在清.嘉慶年間,也稱官帽筒,主要在官宦人家使用,是地位身份的象徵,它即實用又能裝點「門面」,於是很快就流行起來,清.同治時期就成對出現,到民國時期演變成純粹裝飾品,成為女嫁的陪嫁嫁妝。
皇帝只賜「頂戴」,不賞帽筒。值錢。

❿ 古代頭飾的種類

在各種古裝劇裡面,我們都能夠看到那些妃子們穿的雍容華貴,不僅衣服非常吸引人,頭上的各種頭飾也是非常漂亮,那麼古代的發飾究竟是怎樣的呢?

總之,古代的發飾是非常講究的,搭配起來也非常好看,並不是只有我們知道的釵或者簪子。

與古代帽子瓷飾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1歲女孩夏裝品牌及商品 瀏覽:686
男生在哪買褲子 瀏覽:533
袋鼠鞋搭什麼褲子好 瀏覽:390
藍色格子襯衫配黑外套 瀏覽:876
西裝馬甲制圖 瀏覽:608
旗袍開到胸口 瀏覽:100
南海華附校服照片 瀏覽:258
蝙蝠簡筆畫圖校服 瀏覽:955
褲子怎麼做錢包 瀏覽:447
真皮皮衣女品牌大全 瀏覽:695
棕紅色針織衫配什麼外套 瀏覽:375
英朗發電機皮帶怎麼安裝圖解 瀏覽:556
男生選風衣顏色好看 瀏覽:690
黑色水貂配什麼褲子 瀏覽:254
怎麼戴棒球帽子不會掉 瀏覽:621
42號褲子腰圍是多少 瀏覽:783
中學生穿什麼牌子的羽絨服男 瀏覽:679
紫色衣配啥色的圍巾 瀏覽:261
男生穿褲子圖片大全圖片搜索 瀏覽:502
時尚搭配女裝冬天圖片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