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官老爺帽子怎麼折

官老爺帽子怎麼折

發布時間:2024-12-13 10:04:16

❶ 諸葛亮的傳說

1、諸葛亮和隆中山

諸葛亮是個善於觀察思考的孩子,從小就悄悄學會了父親的所有本領。父親死後的一年,到了下種季節,可是連陰雨不住點的下,鄉親們無法種地,急得不得了。

有個聰明人突然想起諸葛亮,估計他肯定會有辦法。找到小諸葛亮說明原委,果然這個熱心的小諸葛亮一口答應,教給鄉親們辦法:明天我祈禱天神的時候,大家在自己門口扎一條草龍。

看到哪一方有雨,就把龍頭對准哪一方。大家按諸葛亮的安排去作,果然雨住天晴。誰知這個消息傳到昏官知縣那裡,就被說成「家家門口掛草龍,要造反」。

一追查,主謀是一個叫「諸葛亮」的小孩。造反是死罪,小孩也不能饒,抓起來,立馬判了個「斬」,三天後行刑。這一下可把媽媽嚇昏了。

誰知諸葛亮卻像沒事一樣,對媽媽就:「媽,莫哭,你回去把家裡的簸箕准備好,到了問斬的那一天,你就在院子里擺一缸清水,午時三刻一到,你就用擀麵杖使勁地攪缸里的水。

我就有救了。」問斬那天,諸葛亮對監斬官說:「我長這么大,還沒坐過我媽編的簸箕,你們讓我坐一回吧。」監斬官二話沒說,就派人從他家裡拿來了簸箕,讓他坐在上面。

午時三刻一到,諸葛亮暗暗念起從父親那裡偷學來的咒語,監斬官們只見他連簸箕一起飛到天上一團白色的雲霧中。諸葛亮飛到家裡,帶上母親,又飛上天空。

飛呀飛呀,突然聽到一個聲音:「卧龍呀卧龍,下面就是卧龍山,你不下去,還等何時?」諸葛亮知道這里就是自己安家的地方,向下一看,果然是個「山不高而秀麗,水不深而澄清。

林不大而茂盛,地不闊而更平坦」的好地方。從此就在這里安下家來,認真學習天文地理、領兵布陣的本事,又時刻關注天下大事,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天下聞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2、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

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

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

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

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3、諸葛亮的八卦衣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

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

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

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

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

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

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

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

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

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4、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

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5、奇招套牢神運算元

黃月英是河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也算大家閨秀,可惜相貌醜陋。自己長得不咋樣,她眼光還挺高,一直沒有中意的對象。偶爾有人提親,還推三阻四的。

終於有一天,一個偉岸的身影闖入黃姑娘的心扉。她陷入了相思。看上的,還真不是一般人,而是聲名遠揚的諸葛亮。雖然丑了點,可我也是有要求的。

可是,如何吸引靚仔的眼球呢?男人都喜歡以貌取人,要是諸葛大哥一看見我,掉頭就走,可如何是好呀?於是,她向父親黃承彥表白了心跡。老黃頭平素與諸葛亮交往甚好。

也很欣賞諸葛亮的才華。父女倆一拍即合,商定了一個奇招。這日,黃承彥邀請諸葛亮前來家中座談。諸葛亮欣然前往。一進門,卻看兩只猛犬撲面而來,諸葛亮嚇了一大跳。

還好老黃過來,在狗的耳朵上擰了兩下,狗竟然乖乖地退到一邊趴下。諸葛亮定睛一看,原來是木頭做的機械狗,不禁啞然失笑。細看下,那機械狗做工精巧,形象逼真,遂贊嘆一番。

黃承彥欠了欠身:「過獎過獎,這是小女隨手做著玩的,孔明受驚了。」諸葛亮坐下後,一眼瞥見牆上掛著一幅《曹大家宮苑授讀圖》,筆法老練,意境優美,禁不住嘖嘖稱奇。

黃承彥撫著鬍子:「哈哈,小女的信筆塗鴉罷了,見笑見笑。」接著,諸葛亮望見窗外繁花似錦,煞是悅目,不由深吸一口氣,一邊欣賞,一邊微微搖頭晃腦。

黃承彥又在一旁道:「哦,這些花啊,都是小女種的。從播種、灌溉、剪枝、護理,都是她一手操辦。」如此三番,諸葛亮當然對黃承彥才華橫溢的女兒充滿了好奇。

黃承彥乘機轉入正題:「聽說你還未娶親,小女雖然相貌不佳,但蘭心惠質,且對先生仰慕已久。如不嫌棄,願與你共結秦晉之好。」此時,黃月英姑娘的出眾才華。

已經在諸葛亮腦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雖貌丑一些,又有何妨?於是諸葛亮爽快答應了親事。黃姑娘的一番痴心。

也終得如願以償。相貌不夠吸引人的姑娘,要在相親中取勝,必須出奇招,把自己的強項亮出來,一下鎮住對方。

❷ 從西門慶的發跡史看晚明商業經營的主要特徵

網上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資料一
http://hi..com/chengjiu/blog/item/9fed2af3bef14350342acc00.html
西門慶一家的「幸福生活」

生活內容無非是衣、食、住、行,讓我們先看「食」———「民以食為天」嘛。

舉這樣幾個例子來看。

一次,潘金蓮鬥牌贏了三錢銀子(相當於60元),她又攛掇家中公認的女財主李瓶兒添上七錢銀子,讓僕人興兒安排一桌酒席:買了一隻燒鴨、兩只雞、一些「下飯」(即佐餐的菜餚)、一壇子金華酒、一瓶白酒,還買了一錢銀子的果餡涼糕……由興兒的妻子整頓好,眾妻妾大吃了一頓。這一切一共用去一兩銀子,相當人民幣200塊。又是雞、又是燒鴨、又是酒、又是菜、又是點心,可見明朝萬曆年間,運河兩岸的百姓生活,物質極大豐富,物價也不高。

說罷「食」,再來看「衣」。

古代不講究名牌,只講究質地和式樣。例如西門慶要跟喬大戶訂娃娃親,為妻妾六人做30件衣服,衣料都是用「南邊織造的」好料子,式樣也很講究。光是剪裁的工錢,就給了趙裁縫五兩銀子,相當1000塊錢。合30塊裁一件,材料費和縫制的工價不在其內。

李瓶兒是眾妻妾中最有錢的,衣服鞋襪也最多。單是鞋就有一百多雙。冬天穿一件貂鼠皮襖,值60兩銀子,合12000元。

再來看看「行」。

近幾十年,我們的出行工具發生很大變化。30年前大家都騎自行車,打月票。後來興「打的」,「的」錢也由一塊漲到一塊二、一塊六,直到兩塊。近十幾年更時興買車,一個住宅小區,車都停滿了。從幾萬元的奧拓、夏利,到十幾萬、幾十萬的高檔車奧迪、寶馬、賓士……這種景象,是我們20年前所想像不到的。

明朝人出行,或騎馬,或坐轎。西門慶出行一般是騎馬。他的那匹白馬價值七八十兩銀子,要算是名副其實的「寶馬」了。

女人出門一般要雇轎子,如同今天「打的」。一次,潘金蓮的母親潘姥姥來給女兒賀壽,轎到門前,卻沒錢打發轎夫,來向女兒要,潘金蓮也拿不出,母女吵鬧一場。最後還是三娘孟玉樓看不過去,拿出銀子打發了轎夫。其實轎錢不貴,只有六分銀子,摺合今天才12塊錢,也就是「打的」的起步價。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花銷也最大。不同的階層,住房的需求不同。

賣炊餅的武大,「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干凈」。「典」是使用權的轉移,沒有產權。可以在一定期限內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錢。將來房主有了錢,還可以贖回去。十數兩銀子,合3000塊吧,是很便宜的。在今天大城市的鬧市區,3000塊也就是一套兩居室一個月的租金。
西門慶家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

人們說到西門慶時,往往送他三頂帽子:商人、官僚、市井惡霸。而在這三種身份中,最根本的還是商人。西門慶臨死前交代的財產總值,不算房產,合白銀將近十萬兩,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在今天看來,這也是個十分可觀的數字。

■西門慶賺錢的途徑

其一是經商所得。

小說曾借媒婆文嫂之口,誇耀西門慶是個成功商人:「縣門前西門大老爹……家中……開四五處鋪:緞子鋪、生葯鋪、綢絹鋪、絨線鋪,外邊江湖上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蠟,伙計主管約有數十……家中田連阡陌,米爛陳倉,赤的是金,白的是銀,圓的是珠,光的是寶……」文嫂沒提到,西門慶還開著「解當鋪」。

一般的商業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坐商,有鋪面,設店經營;一是行商,搞長途販運。西門慶則是把行商與坐商結合在一起來搞。以緞子鋪為例。這個店是他和親家喬皇親合開的,開始投資一千兩,兩家各五百兩。靠著三萬鹽引,變了現錢。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是伙計韓道國,從杭州購買貨物運回。一路是僕人來保,到湖州絲綢產地,就地定貨,坐等人家織出貨來,然後經南京運回來。其間沒有中間商經手,大大降低了成本。韓道國運回來的貨物一共十大車,價值一萬兩銀子;來保運回二十大車,價值兩萬兩。也就是說,一千兩的投資,經過一番運作,變成三萬兩,增值30倍,顯然是暴利!

另一不法手段是偷稅漏稅。按照明朝稅制,三十稅一。韓道國一萬兩銀子的綢緞貨物,應當納稅三百多兩銀子。但經過稅卡時,西門慶啟動關系網,用五十兩銀子行賄,得了錢老爹一封人情書信,過稅卡時,貨物「兩箱並一箱,三停只報了兩停」,最後貨也不驗,只交了三十五兩五錢銀子,就矇混過關。當然,事後西門慶還要送一份厚禮給鈔關。大概連交稅帶送禮,只花了一百兩銀子。來保的貨船從南京來,西門慶又用一百兩銀子行賄,備了酒席禮物送給稅官謝主事,至少漏稅五六百兩銀子。———在這里,國家吃了大虧,稅官得了小利,獲利最大的是西門慶。

■西門慶放高利貸年息約為60%

西門慶第二條賺錢的途徑是放高利貸。

小說中有兩個商人李三、黃四,承攬了朝廷的香蠟生意,卻因缺乏本錢,來向西門慶借貸。說好借一千五百兩,「每月五分行利」。這相當於年息60%。我們今天向銀行貸款,年息差不多5%,可見當時高利貸盤剝之重。

有人問,古代高利貸最高是多少?最高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驢打滾」的利息。元朝色目人專放這種高利貸,叫「羊羔利」,又叫「斡脫債」。《竇娥冤》里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脫債的,竇天章向她借了二十兩銀子,一年後滾為四十兩,不得不拿親生女兒竇娥來抵債。為此,我曾寫文章考證,竇娥一家以及蔡婆婆很可能有色目———回迴文化背景。

說點題外話。我本來以為月息五分是很高的利息,但讀200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報》B2版,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長王石賓放高利貸,是月息八分到一毛四。這讓人很開眼界。月息八分相當於年息96%,接近驢打滾的利率。月息一毛四等於年息168%,這是前無古人的。

■娶妻得財滿足西門慶慾望的同時也讓他最終死於縱欲

西門慶發家的途徑還有「娶妻得財」。

西門慶骨子裡是個商人,他娶妻納妾,有兩條標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風情;另一個是要有錢。也就是「財色兼得」。

六娘李瓶兒原是大名府梁中書的妾,梁山好漢大鬧大名府時,李瓶兒帶了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出來,嫁給花子虛。花子虛是花太監的侄子,花太監死後,大筆遺產也都留給花子虛夫婦。花子虛後來搬到清河跟西門慶做鄰居,西門慶看上了李瓶兒,兩人瞞著花子虛暗中勾搭。後來花子虛因打家產官司被關到監獄里,李瓶兒借口請西門慶走門路、說人情,拿了六十錠大元寶、共三千兩銀子,公開交給西門慶。又有四隻描金箱子,裡面都是蟒衣玉帶、帽頂絛環、值錢珍寶、玩好之物,半夜在牆頭鋪了毯子,都偷運到西門慶家。也就是說,李瓶兒還沒嫁給西門慶,花家的財產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西門慶家。李瓶兒出嫁時,西門慶「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這里或許有誇張,但也暗示西門慶的財產,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財色雙收」的「納妾工程」。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門慶謀財娶婦」。

我們說,西門慶這個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說文學人物寫得好,有兩個概念:一是文學人物本身很可愛,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個無私無畏的英雄,非常可愛,讀者都喜歡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畫得好,例如《三國》里的曹操,奸詐狠毒,從道德評判上,沒人喜歡他。但作者

西門慶發家的途徑還有「娶妻得財」。

西門慶骨子裡是個商人,他娶妻納妾,有兩條標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風情;另一個是要有錢。也就是「財色兼得」。

六娘李瓶兒原是大名府梁中書的妾,梁山好漢大鬧大名府時,李瓶兒帶了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出來,嫁給花子虛。花子虛是花太監的侄子,花太監死後,大筆遺產也都留給花子虛夫婦。花子虛後來搬到清河跟西門慶做鄰居,西門慶看上了李瓶兒,兩人瞞著花子虛暗中勾搭。後來花子虛因打家產官司被關到監獄里,李瓶兒借口請西門慶走門路、說人情,拿了六十錠大元寶、共三千兩銀子,公開交給西門慶。又有四隻描金箱子,裡面都是蟒衣玉帶、帽頂絛環、值錢珍寶、玩好之物,半夜在牆頭鋪了毯子,都偷運到西門慶家。也就是說,李瓶兒還沒嫁給西門慶,花家的財產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西門慶家。李瓶兒出嫁時,西門慶「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這里或許有誇張,但也暗示西門慶的財產,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財色雙收」的「納妾工程」。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門慶謀財娶婦」。

我們說,西門慶這個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說文學人物寫得好,有兩個概念:一是文學人物本身很可愛,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個無私無畏的英雄,非常可愛,讀者都喜歡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畫得好,例如《三國》里的曹操,奸詐狠毒,從道德評判上,沒人喜歡他。但作者能把那股老奸巨猾的勁兒寫出來,這屬於「寫」得好。西門慶就屬於「寫」得好的人物。這樣的文學人物有一個鑒別的方法,就是這個人物在小說中一出場,讀者就不禁精神為之一振,帶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去看他如何說話、如何做事,希望他在場面上多呆一會兒———這就是人物「寫」得好的標志。西門慶就是這樣的人。

資料二
閑談西門慶的商業才能
在中國小說史上,《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寫人生與人生之慾望為主調的長篇,通過西門慶發跡變態到縱欲身忘以及其家族的興衰,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世上芸芸眾生對慾望的追求,尤其是對財色之欲的追求,揭示了由於物慾橫流帶來的人性墮落和道德的淪喪,以及生命的毀滅。西門慶是《金瓶梅》這部書的核心人物,關於對他的評價已經是仁者見仁,我不敢再這里班門弄斧,今天我僅就西門慶身上一些符合當今社會狀態的一些特質來和大家聊聊。

小說第六十九回通過文嫂的口對西門慶的產業進行了一個概括「家中方官吏債,開四五處當面:緞子鋪、生葯鋪、絹綢鋪、絨線鋪,外面江湖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臘,伙計主管有數十」。從《金瓶梅》中可以看出,西門慶是個下海比較早的人,他從一個小葯鋪起家,短短幾年時間,變成巨富,不管其手段如何,他都是一個精明的實業家。但是他沒有多高深的文化情操,他沒有控制好自己,最終沒有逃脫縱欲而忘的結局。也成為當今社會很多發跡老闆效仿的偶像,君不見,某君一有點資本便包二奶,養小秘,就算沒有發跡,官當大了也不得了,所貪遠甚於「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吧?縱觀全書,西門慶所發生性關系的女人有數十人,但是沒有一人是被強暴的,都是出於自願,除了潘金蓮和春梅因為看上西門慶「潘安般的貌兒」外,其他女人和西門慶通姦的原因都是為了他的銀子,無論是如意兒,還是宋惠蓮,無論是賁四嫂還是那些妓女,都是為了得到西門慶的錢財。西門慶有問題,但是有問題的絕對不只他一個。

飽暖思淫慾,西門慶發達了,找一些女人,對於他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看他「。。。咱聞那西天佛祖,也止不過要黃金鋪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鏹營求,咱只要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就使強奸了嫦娥和姦了織女,拐了許飛瓊,盜了西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西門慶的觀點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通神」,他淫慾滔天,連神仙姐姐也不放在話下,攫取錢財來飽私慾便成了他的價值取向,但他依然有現在很多人應該效仿的一面:「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雖然現在有錢人都要撈點政治資本,捐點資鬧個什麼委員代表乾乾,也沒有像西門慶所言「消盡」的地步。很多人錢多了就要忘本,官大了就要忘祖,西門慶絕對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比起那位勾搭了近170名婦女的官老爺來講,要說婦女看中的是西門慶的錢財的話,不知道那些婦女看中的是那位官老爺的什麼。天網恢恢,當道德的防線不再起作用的時候,那麼那位官老爺就不要埋怨執法者從他的保險櫃裡面搜走他「收藏」的近170多名婦女體毛的罪證了,就算西門慶生活在當代也自愧弗如的。現在我們社會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依然離不開道德的規范,現在很多企業家的身上還是沒有擺脫西門慶的影子,當然,西門慶本身就有很多經驗確實值得商家們學習,因為他是一個成功的總經理。

西門慶有常人難及的才智,他深諧世事,明白「官倒」 結合的道理。靠著大樹好乘涼,扯著虎皮好乾事,這和遠華紅樓的賴某某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西門慶的時代稅費猛於虎,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西門慶不得不結交權貴,賄賂官吏,使自己在政府官員的庇護下合理合法的避稅和免稅,使得他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局面。但是他仍不滿足,老子不能老給你們送禮啊,他也想撈點官場上的實惠。於是,他不惜重金開路,認了蔡京太師當乾爹,這個乾爹認得可有價值,很快西門慶就當上了山東的千戶刑提,手中有了實權,朝廷有了靠山,這樣就使得他的經營一帆風順了,他憑藉手中權力,獨攬內庭進奉,牟取大量金銀,在經營上他搞壟斷,他強行佔有東平府古器生意,壟斷食鹽銷售,因為他有官方的通行證。在明清時代,鹽都是官府統購統銷,有公子權貴們經營,獲利巨大,平常人根本難以觸及這種生意的。西門慶就因為他是蔡京太師的干兒子,所以就作上了這個無本萬利的買賣。可謂官商兩興旺。

之所以說西門慶是個企業家,還是因為他具有當代企業家的先進管理理念和經營哲學。首先,在商場上,西門慶做到了知己知彼,認識到抓住市場行情的重要意義。他熟悉市場運作規律,懂得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和心理的作用和奇貨可居的道理,他也以此自詡「你不知蠻奴才行市,連貨沒處發脫,才來上門脫於人,遲半年三個月找銀子,若快時,他就張致了滿清河縣。除了我家鋪子大,發貨多,隨問多少時,不怕他不來找我」。一個米商在冷天封河的時候賣給西門慶五百包無錫大米,留下等價陰貴賣,西門慶不同意,「我憑白要它做甚,封河了都沒有人要,到船開了,越發價跌了」,「銀子是好動不好靜的,曾肯埋沒到一處」。這些話都可以看到西門慶的商業才幹,他反對積壓物資佔有資本,他主張以資金適時周轉來獲利,他明白商品流通的價值理論。其次,西門慶熟悉人力資源管理和配置,尤其明白股份結構在商業中的重大作用。他知人善任,用合理的分紅手段來調動職員們的經濟性,我仔細查閱了一些資料,那個時代還不流行期貨,那個時代人們都很注重信譽,所發的都是實在的銀兩,比現在網路圈子的預期股票要實在的多了。西門慶手下有三個好幫手,一個是韓道國,一個是崔本,還有一個是甘出身。韓道國唯利是圖,人品低下,但是他熟悉綢緞等市場營銷和管理;崔本是既熟悉業務渠道,有懂得經營;甘出身善於開拓市場和招攬顧客。這三個人被西門慶委任到他和喬大戶合資經營綢緞的公司去分任部門經理,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西門慶還制定了與喬大戶這個公司的股份分配比例,「西門慶三分,喬大戶三分,其餘韓道國、崔本、甘出身三分均分」。這樣就把公司職員的利益和他們的利益結合起來了,增強了員工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從這也可以看出西門慶還不是一個很黑的商人,比現在一些企業家強得多了。

作為一個企業家,西門慶還是一個很懂得包裝策劃的人才,遺憾的是那個時代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媒體可以幫助他,要不他絕對不會是現在大家的這個印象的。西門慶深知客戶是上地的道理,他在綢緞庄開張的那天,門前布置十分熱鬧,有鼓樂手的演出來吸引顧客,最起碼應該有現在一些企業開張的氣派了吧?但是他沒有找高官來給剪綵,而更注重百姓的感受「甘(出身)伙計於韓(道國)伙計在櫃台上發賣;一個看銀子一個講說價錢;崔本專管收生活,不拘經紀買主進來,讓進去,每人飲酒兩杯」。這種視顧客如家人的態度生意能不火嗎?!他的這一宣傳舉動吸引了大量的顧客和觀光的人,第一天就賣出去500多兩銀子。

西門慶商業眼光敏銳,在商場上他「高瞻遠矚」,他看準行情,多種經營,既搞店鋪經營,又搞販運和物流生意。廣開進貨渠道,分別在南京、杭州、蘇州、湖州等地購進貨物,不僅價格低廉,而且還省去給別人的運輸費和被二道販子賺取的差價,這樣就保證了他的貨真價實的特點,大大增加了人們對西門慶品牌的信任,使他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西門慶的一些營銷思想和管理理念仍然是現代的很多企業家難以企及的。在這里就不多列舉了。總之,西門慶是個成功的下海經商的人才,但是最後是他自己把自己害掉了,關於他的成敗,很值得一些經商的人研究研究。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79500

明朝人的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史·食貨二》:「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小街邊買個饅頭要660多元,太貴了吧。

明朝人的工資。

柴薪皂隸:百姓有給國家服役的義務,不過服役是有工資的。輪到當役了,派給當官的跟班,柴薪皂隸就是買柴燒水、干雜活。年收入20兩,計13216元。(明朝國家規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隸,縣丞二員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員,每人用馬夫一名,國家付工資。)

馬夫:給政府公務員趕馬,出差辦事使用。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

明朝縣官:正七品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約3萬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隸4個、馬夫一個,這5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看起來七品縣官45兩白銀跟馬夫40兩白銀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很低的,歷朝歷代中明代公務員工資收入算少了。)但是縣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所以年俸基本是凈收入,而且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還有多餘。馬夫就沒有那些好處了。

學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明史·食貨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剛夠兩人吃)給魚肉油鹽。(註: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優待秀才時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不過明代的學生概念不是現在的學生概念,現代的學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縣學才算是廩膳生,才可以「食廩」,所以明代秀才不幹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幹活只吃「廩膳」會很窮,所以有窮秀才之稱。

以上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談》、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馮夢龍在萬曆年至天啟年寫有《三言》,其中《賣油郎獨專花魁》中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除去一年用度剩餘16兩。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窮秀才范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看來殺豬的收入直逼馬夫了。約23789元。

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設古代耕種水平低只及現代的1/2或2/3,那麼農民每畝約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豐年加勤懇,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農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來,幾年裡蓋個優質磚瓦四合院不成問題。

明朝的物價(萬曆年)。

明朝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銀七分五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重大鯉魚價白銀1錢合人民幣13.2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隻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級紅棗100斤價白銀2兩5錢合人民幣16.5元/斤

會試用黃絹傘二把價白銀六分合人民幣3元/把

刑部用鐵鍬五把價二錢五分合人民幣33元/把

官用桂圓重二斤八兩價一錢二分五厘合人民幣29.5元/斤

以上物價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記》。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兩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個菜刀價格也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這600多元錢在我們現在大酒店裡還不夠,可是在小酒家裡也確實可以隨便上菜了。

房產價格:「可成道:『在墳邊左近,有一所空房要賣,只要五十兩銀子。若買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兒就湊五十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萬以上。「施小舍人急於求售,落其圈套,房產值數千金,郭刁兒於中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員外途窮懺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還是真夠貴的。

物價的穩定。明朝初幾年和末期時物價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正統年間也有一兩可以買四石的年景,崇禎帝國亂時還有過二兩一石的物價。但比起民國末年物價天漲,總算銀子還是硬通貨。明朝的物價基本是平穩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兩比二石大米。對穩定貨幣價格有相當作用。

稅收。

《明史·食貨五》「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宛署雜談》「至萬曆十年內,又蒙題,將鋪行下三則免徵稅契,買價不及四十兩及典價,一概免稅,其買價至四十兩以上者,每兩止稅銀壹分伍厘。」

《明史·食貨二》建文二年詔曰:「江、浙賦獨重,而蘇、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懲一時頑民,豈可為定則以重困一方。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

《明史·食貨二》宣德五年二月詔:「舊額官田租,畝一斗至四斗者各減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減十之三。著為令。」

明朝的商稅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這算是照顧弱勢群體嗎?農民稅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後來民田稅收減為每畝一斗米,約18.9斤。官田為一至三斗多一點。人民稅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機構精減有關,但發生戰爭時費用大量不夠,崇禎國亂時期,為求一點兵費,皇帝幾乎四處求告。萬曆年間最好收成時全國財政一年有200萬兩白銀,還是張居正改革搞下來的。明朝萬曆時總人口約6000萬,人均每年負擔國家稅支0.033兩白銀,約人民幣22元。

福利。

《明史·食貨一》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賜爵。復下詔優恤遭難兵民。然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右貧抑富。

明朝沒有叫化子和流浪漢,每個縣都有養濟院免費收留。《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斗,歲給甲字型檔布一匹。」入養濟院的條件是:「查都城內外之老疾孤貧者,籍其年以請。」由於有待遇以至於某些人發達了也不走,「間有家饒衣食、富於士民者。」也在裡面混個名字撈個實惠。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貧民沒錢買地葬的,國家給地。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不過要等到八十歲。

過節。

春節、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陽。對於現代瑞午節來說來說明代比較這個節日。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後幸內沼,看劃龍船,炮聲不絕。」——明代《菽園雜記》。

明代人生活如此。清兵入關後,強權政治,焚典改史、剃發易服,稅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檔次降低,難怪反清復明一直進行了半個清朝。

漢族人作於2006年12月30日

浙江寧波

❸ 諸葛亮的三國故事

(是野史啊,不是正史!)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三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智慧過人,深謀遠慮,曾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任丞相職,長期主持蜀漢的軍政事務,對於西南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傳 書

一提起諸葛亮和司馬懿,人們都知道是三國時的冤家對頭,可傳說他們小時候還是同窗學友呢。

那是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群雄競起,天下大亂。他們的老師是個極有才學的人,不願意在朝里當官,隱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幾個好學生,將來好安邦定國,拯救天下百姓。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父親都和這位老師相好,各將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了他。這兩個孩子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又得老師悉心指教,因此他倆的學業進展很快,不相上下。

這位老師有一部奇書,是先人秘傳。這書里天文地理、行兵布陣、定國安民等奇策,樣樣俱全,誰得到了它就能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是天下第一奇書,因此人們又叫它「天書」。這位老師年逾花甲,膝下又無一男半女,為此就打算把此書傳給一個心愛的學生。可兩個學生究竟傳給誰呢?因為當時諸侯割據,群雄紛爭,要是傳錯了人,豈不誤國害民,違了自己的心願。因此老師一直猶豫著,沒有決定究竟傳給哪個學生,卻更細心地觀察著兩個學生的品德志向。諸葛亮和司馬懿也都知道老師有一部奇書,都很想得到這部書,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師,苦學苦讀,以求老師喜愛,賜贈奇書。

一天,老師領著他倆到房後的小山頭上,指陳山川地理、行兵布陣之法。對面的山崖上有個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師徒三人一見同吃一驚。老師猛一閃念,繼續不動聲色地講述。司馬懿也就安然地聽著。可諸葛亮卻飛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傷的樵夫,察看了傷勢,迅速在周圍找了幾樣草葯,嚼碎後敷在傷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來,紮好了傷口。這時,老師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才領著司馬懿下山,幫助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接到一封家書,說是他父親病重,想讓他回家去看看。諸葛亮隨即含淚辭別了老師學友,匆匆回家去了。棗襪歸家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細心料理了父親的喪事,才回到老師的身邊。說來也巧,幾天以後,司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說是他母親病重,思子脊賣心切,想讓他回家見一面。可司馬懿怕他走後老師把奇書傳給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終於沒有回家去。老師嘆息地搖了搖頭,心裡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個多月後,老師偶感風寒病倒了。兩個學生守在床前,煎湯熬葯,細心照料。怎奈老師年邁體弱,病勢越來越沉重了。一天,諸葛亮出外給老師挖草葯,司馬懿在床前侍候。他見老師昏迷不醒,就偷偷溜進老師的書房,東扒西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小箱子,他偷著打開一看,果然是那部奇書。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在喊他,他來不及細看,心想,老師近來更偏愛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這部奇書肯定到不了自己手裡。無毒不丈夫,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他沒理老師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諸葛亮采葯口來,老師睜開了雙眼,讓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開下邊的夾層,取出一個黃包袱,雙手交給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諸葛亮一眼,輕聲囑咐道:「我死後,房屍同焚,速走他鄉。」說罷,就安然地閉上了雙眼。

諸葛亮遵照老師囑咐,忍痛燒了房子和老師的屍體,背起黃包袱,立即歸家,隨叔父到了南陽,隱居在隆中,潛心攻讀起來。

再說司馬懿逃回家裡以後,打開箱子細看盜來之書。翻到後邊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四句話;「定國須愛民,盡孝奉雙親,兩者皆相悖,怎做傳書人?」這才知道盜來的原來是部假書。他老羞成怒,隨即帶人趕到老師的住地,誰知這里早已變成一片瓦礫了。

徐東 搜集整理

潑水節(傣族)

很久很久以前,勤勞勇敢的傣族人就在瀾滄江邊定居下來。他們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生活得象孔雀一樣自在,象菠蘿蜜一樣的甜。可是掌管著那一帶地方的漢官,卻是個殘暴的壞傢伙。他象一頭貪婪的豹子,看見什麼都眼饞。為了滿足他那永遠也滿足不了的慾望,定下了許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魚,要把魚身子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魚頭和魚尾;傣人打來野獸,要把肉交給官府,自己只能吃骨頭和腸肚;獸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給獵人;傣家的姑娘必須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誰不服從法令,輕者趕出壩子,重者殺頭。從那以後,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來了,再也聽不到小夥子凳野激的口弦和姑娘的歌聲,就連孔雀都不敢到江邊來了。傣家人實在無法忍受貪官的壓榨,紛紛離開了美麗的瀾滄江,逃出了壩子,在高高的悠樂山上,莽莽的密林中,過起「野果充飢天當房,抱著火種串大山」的凄慘生活。

過了許多年之後,諸葛亮帶兵來到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裡迷了路。正當這時。他們遇見了傣家最勇敢的獵手岩肯。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對他說:「你如果能把軍隊引出迷途,我會重重地獎賞你。」起初,岩肯看到這些漢人心裡又恨又怕,他裝聾作啞,說什麼也不給漢人帶路。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發火,也不生氣,熱情地請岩肯住進軍營,好酒好肉地款待著他。幾天之後,岩肯慢慢發現這個身穿畫著圓圈圈的大袍子(後來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頭戴見棱見角的帽子,手裡搖著鵝毛扇的漢官和藹可親,並不象瀾滄江邊的那個貪婪的漢官。他的心開始有些活動了。他又細細觀察了幾天,當他認准這位漢官是好人之後,終於把諸葛亮的軍隊引出了迷途。

諸葛亮是個說話算話的人,當他們走出迷途之後,一定要重賞岩肯。岩肯推辭不過,只好說:「漢官老爺,我們傣人不愛金,不愛銀,只想在美麗的瀾滄江邊,靠自己的雙手,換來菠蘿蜜一樣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裡的漢官卻把我們逼得……」說到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諸葛亮聽罷岩肯的話,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對岩肯說:「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壩子里來吧,我自有辦法讓你們安生。」

岩肯謝過了諸葛亮,興沖沖地跑進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當他們來到壩子里時,諸葛亮已經殺了那個貪婪的漢官,廢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廉潔奉公的漢官。於是,傣家人又在江邊搭起了草棚,過起了捕魚打獵、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連吉祥的孔雀也飛回來為他們祝福。

正是布穀鳥叫起來的時候,諸葛亮巡察江邊的地形,來到岩肯的草棚,他關心地問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興地說:「從來沒這樣好過,比菠蘿蜜還要甜。不過,我有樁心事想稟告丞相。」諸葛亮和藹地問:「什麼事情啊?」岩肯說:「你們漢人的身體為什麼那樣強壯,我們傣人為什麼這樣瘦弱呢?」

「哦——」,諸葛亮又閉起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陣說:「你告訴所有的傣人,明天都來你這里集合,我來教你們強壯身體的辦法。」

第二天一早,諸葛亮果然帶著人馬和許多金黃的顆粒(後來他們才知道那是「谷種」),來到傣人中間,命令每三個士兵領著一家傣人在壩子里開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種插秧。到了雨季的時候,瀾滄江邊的壩子里鋪滿了金毯子一般的稻穀。後來,諸葛亮的漢兵又教傣人打穀舂米,使傣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噴噴的大米飯。從此,傣人也把種谷當成了主業,把大米飯當成了主食,漸漸地強壯了起來,日子也就越過越甜美了。

後來,諸葛亮打了勝仗,平定了邊疆,要回內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著眼淚,依依不捨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時候,他們把最美的麂子干,最珍貴的獸皮拿出來,捧到諸葛亮面前說:「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沒有丞相為我們開出的稻田美;樹上的菠蘿蜜再甜,也沒有丞相播種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沒有丞相為我們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貝葉樹,會永遠記下丞相的恩德。」

諸葛亮說:「傣家的心情我領了,可是我能給你們留下什麼呢?」

聰明的岩肯早就發現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閉著眼睛,用鵝毛扇敲敲帽子,然後定出奇妙的計策,彷彿帽子里藏著無窮的智慧。於是岩肯試探地問:「丞相,能把你頭上的帽子留下嗎?」

諸葛亮想了想,說:「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幾張小綢子條塞在帽子里,叮囑道:「以後你們再遇到什麼困難,就從帽子里拿出綢子條看看,那裡面有戰勝困難的法寶。」

又過了許多年,傣家的人口越來越多,大家都擠在江邊又低矮又潮濕的小草棚里過日子。天氣漸漸熱起來了,太陽一出,曬得草棚象蒸籠一樣,很多人受不住悶熱病倒了。沒過多久,整個壩子都籠罩上一層可怕的瘴氣,奪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這危難的關頭,岩肯忽然想起了諸葛亮臨走時留下的話,他急忙找來那頂帽子,從裡面掏出一張綢條,只見那上面寫著;「想命長,水沖涼;草棚矮,住高房。」聰明的岩肯拍拍頭說;「對呀!只有常洗澡才不會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風。洗澡倒還容易,可是高房誰也沒有見過,怎樣蓋呢?」他找來九十九位老師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後大家商定按照諸葛亮帽子的樣式蓋。因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徵,住進那樣的高房,傣人會變得聰明起來。又過了九十九天,家家都蓋起了和諸葛亮的帽子一樣的高房子,人們住進去又通風又涼爽。再加人人都養成了常洗澡、愛干凈的好習慣,很快就驅跑了瘴氣,戰勝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時都潑水表示歡樂。——「潑水節」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傳到了今天。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與官老爺帽子怎麼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玉林褲子之都 瀏覽:591
維密男士睡衣一般什麼價格 瀏覽:37
褲子的是腳底是松緊樓怎麼做 瀏覽:725
韓版北面羽絨服袖口有刺綉嗎 瀏覽:134
ol制服白高跟 瀏覽:254
韓國進口服飾女裝over 瀏覽:894
歐式長袖外套公主裙 瀏覽:300
桔色衛衣配什麼色好看 瀏覽:996
純藍色上衣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68
搭襯衫外套好看 瀏覽:667
褲子上有筆道怎麼消除 瀏覽:852
男士黑色襯衣配藍色褲子好看嗎 瀏覽:567
巴寶莉格子襯衫女款 瀏覽:130
鉤子針織帽子編織方法 瀏覽:657
粉色西裝外套襯皮膚嗎 瀏覽:839
白色褲子沾油了怎麼辦 瀏覽:892
到膝蓋緊身純色衣如何搭配 瀏覽:465
織菠蘿花衣怎麼收針視頻教程 瀏覽:255
哪種羽絨服好看質量又好 瀏覽:413
西裝褲子怎麼改大視頻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