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中山服帽子圖片

中山服帽子圖片

發布時間:2024-11-23 20:35:43

『壹』 時尚的發源地,歐洲服飾的名稱以及樣式都有哪些

巴伐利亞

皮褲,緊腰褲,男士短上衣,亞麻襯衫,粉紅色的絲綢領帶和婦女民族服裝。婦女們留著辮子,臉上點著雀斑,衣著時髦,而男士們則頭戴帥氣的帽子,留著特意蓄起來的鬍子。

維多利亞

指1837年至1901年間,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的服飾風格,該時代女性的服飾特點是,大量運用蕾絲、細紗、荷葉邊、緞帶、蝴蝶結、多層次的蛋糕裁剪、折皺、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領、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宮廷款式。

隨著復古風潮的盛行,這股華麗而又含蓄的柔美風格,正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哥特式服飾

受建築影響較大,其服飾上的特點是多採用縱向的造型線和褶皺,使穿著者顯得修長,並通過加高式帽來增加人體的高度,給人一種輕盈向上的感覺。哥特風格的服飾特別重視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線條。

女裝上裝緊身合體,下半身的裙子寬大、上輕下重,形成一種圓錐狀造型,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中世紀,裙長是一種等級的標記,只有高貴的太太們才允許後擺拖地,並有權把它染成綠色。

服裝上的分割線、裝飾線多採用縱向的、垂直的線條。13— 15世紀歐洲服裝中歌特風格最為流行。那尖尖的埃寧帽就像一個小尖塔,還有兩個褲腿顏色各異的緊身褲,尖尖的翹頭鞋,飾以不對稱圖案的上衣等。

時下流行的哥特式時裝也常常是不對稱的,但時下所謂的哥特式時裝只不過是帶有些許哥特式藝術的氣息,它看起來帶有更多的商業色彩,這使得「哥特式」聽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銷口號。

典型的哥特打扮是黑色高領緊身皮衣和有著復雜紋路的銀飾,最關鍵是黑眼圈和悲傷麻木的表情。對他們來說,這意味著某種精神境界。

服裝樣式

倒掛領〕指領角向下垂落的領型。

〔中山服領 zhongshan coat collar〕由底領和翻領組成,領角呈外八字形。

〔尖領 pointed collar, peaked collar〕領角呈尖角形的領型,也叫尖角領。

〔襯衫領 shirt collar〕或襯衣領,由上領和下領組成,是襯衫專有的領型。

〔圓領 round collar〕指領角呈圓形的領型,也叫圓角領。

〔青果領 shawl collar〕是翻駁領的一種變形,領面形似青果形狀的領型。

〔荷葉邊領)領片呈荷葉邊狀,波浪展開的領型。

〔燕子領 swallow collar, wing collar〕領面下止口的兩條線形,似燕子飛翔時翅膀張開的形狀。

〔兩用領 convertible collar〕也叫開關領。指可敞開、可關閉的領型。

(1)中山服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歐洲服裝 - 10 世紀

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

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

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

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歐洲服裝 - 12 世紀

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

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一塊大布不同。

歐洲服裝 - 13 世紀

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

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

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

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歐洲服裝 - 14、15 世紀

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

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

《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

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

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

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

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

『貳』 求一種衣服請問一下 我們經常在電影電視劇中看到的,晚清民國那個歷史時期,留學生穿的那種很特別的衣服,

就是中山裝,只是那個帽子現在沒有了

『叄』 少數民族所穿戴的服飾

2、蒙古族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4、藏族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5、維吾爾族
[服飾特色]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綉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綉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7、彝族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婦女的花包頭,象傳說中的阿詩瑪一樣,至今,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3 米,寬約0 . 1 7 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綉有數條彩色圖紋,花色圖紋的優劣,標志著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擇偶的一個標准。因此,花包頭的製作十分精緻美麗。每逢喜慶、外出,姑娘們都要穿上嶄新的民族服飾。花功夫纏包頭,要經過七、八道手續才能完成,被當地群眾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徵。 彝族不同支系服飾各異,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勝枚舉,相對而言,男子的傳統服飾特色已經不多。不過,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發,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族俗稱「天菩薩」。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結」。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0.33米左右的旒須。製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徵。

9、布依族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11、滿族
[服飾特色] 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13、瑤族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14、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荷包上綉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 等字樣。綉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16、哈尼族
[服飾特色]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18、傣族
[服飾特色]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19、黎族
[服飾特色]
黎族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馳名中外。尤其是「雙面綉」最為出色,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黎族服飾圖案的取材,多採用平日喜聞樂見的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以及幾何紋等。但不同地區有所側重。這些圖案的造型稚拙誇張,構思大膽巧妙,運用直線、平行線、方形、三角形等構成整齊的富有裝飾風格的花紋圖案。在色彩上,一般採用紅、黃、白等幾種,配色和諧,絢麗華美。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銀箔,雲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綴以貝殼、穿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更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僳僳族
[服飾特色]
僳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歡穿民族服裝。各地服飾大同小異。根據服飾的顏色分為黑僳僳、白僳僳、花僳僳。聚居在怒江一帶的白、黑僳僳族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婦女戴大銅環,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料珠為飾。年輕的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幣,並在海貝上刻有簡單的橫豎紋或小圓孔。一些貴重的胸飾可值一二頭黃牛。永勝、騰沖一帶的「花僳僳」,服飾較為艷麗美觀,婦女均喜歡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綉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裙長及地,行走時長裙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富麗。 各地僳僳族男女服飾都是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喜畜發辮於大腦後。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在社會上享有榮譽和尊嚴。
21、佤族
[服飾特色]
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 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 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製成。上面刻有精緻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22、畲族
[服飾特色]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23、高山族
[服飾特色]
過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著身體毀飾的習俗,如拔毛、鑿齒、穿耳、束腹、紋身等。4 0 年代中期以後,這些習俗逐漸趨於衰退,但其殘余影響還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體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夾子拔,女性以細麻線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燒,並不覺得痛苦。 鑿齒,是在十二歲至十六歲時,拔掉左右兩個門牙或兩個犬齒。有的直接用小鐵棒抵在牙上用石頭敲掉欲拔之牙。有些無拔牙缺齒習俗的支系,願將牙齒染成黑色,以黑齒為美。 穿耳,尤以排灣人與阿美人的男子最為突出。他們耳垂穿孔較大,一般用鉛盤,貝殼和竹管做耳飾,並將琉璃珠用絲線連在雕有花紋的竹管一端,結扎在腦後的頭發上,來防止擺動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習俗。束腹帶是用厚竹片彎成的,兩端鑽孔,穿麻繩以勒緊,勒扣在後腰。從十二三歲起直到五六十歲停止,晝夜都緊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發達健康。 紋身,各支系具體情況不同,有的男紋女不紋,有的女紋男不紋。有的以紋身為美飾,有的以紋身為勇武的象徵。受原始宗教的影響,認為紋身可以得到祖先靈魂的保佑,去災免禍。除紋身外,還有紋面的。無論以什麼方式毀飾身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美觀、勇武、聯姻、紀功、尊貴。

24、拉祜族
[服飾特色]
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愛穿傳統服飾。拉祜西支系婦女喜歡裹0 . 3 米多長的黑色頭巾。最末一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有地方婦女還有用黑布裹腿的習慣。黑色衣服上綴以色彩斑斕的圖案,顯得格外莊重富麗。拉祜西婦女穿窄袖短衫飾以彩色布條;或穿裙子,間隔出紅、黑、白三色。她們出門時,總是肩挎背包,既裝物品,也顯示自己紡織技藝。 瀾滄縣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藍黑布拼制而成,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邊,頂端綴有一撮約1 5 公分長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則用黑布長巾裹頭。婦女穿花邊衣服,也用黑布包頭。 現在,青年小夥子多在對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們則在衣衫下襯上一件白汗衫,下擺露在筒裙上面。他們認為,白色與黑色相配,象喜鵲一樣漂亮。
25、水族
[服飾特色]
水族男裝在2 0 世紀4 0 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倒是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 」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物。
26、東鄉族
27、納西族
[服飾特色]
本世紀中葉,麗江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
,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綉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穿船形綉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綉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嵋。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經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綉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幹、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鬥,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後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徵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28、景頗族
[服飾特色]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29、柯爾克孜族
34、布朗族
[服飾特色]
布朗族穿著簡朴,男女皆喜歡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成年男子喜愛紋身。
35、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喜留鬍子,頭戴黑色或白色圓帽,身穿白汗褡,青夾襖;婦女頭戴蓋頭,喜佩耳環、手鐲等金銀首飾。

36、毛南族
[服飾特色]
毛南族婦女多穿青色或藍色右襟上衣,配上銀飾手鐲,藍白相襯。男子則穿唐裝或琵琶上衣。

39、阿昌族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 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緻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

40、普米族
[服飾特色] 按古老的習俗,普米族兒童只能穿長袍大褂,1 3 歲以後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成年男女無論衣式如何,均外著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帶;婦女還以發辮粗大為美,喜歡用氂牛毛和黑絲線編入發辮之中,盤於頭頂;寧蒗地區的普米族婦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綉一道紅色綵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

41、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襯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藍色無領對襟長大衣,腰系一根腰帶,右側掛一把小刀。腳蹬野公羊皮長筒靴。頭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絨作面的圓形卷邊高統帽。身跨駿馬,往來賓士於草原、雪山間和白雲下,顯得十分威武、瀟灑。塔吉克婦女的裝束鮮艷奪目,更具魅力。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綉花棉帽。帽的後部較長,可遮住雙耳和後頸。青年婦女的帽子上鑲有很多飾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綴有一排色彩華麗、熠熠閃光的珠子和銀鏈,配以耳環、各種寶石項鏈和稱為「阿勒卡」的圓形銀胸飾,顯得嬌美、艷麗,楚楚動人。當她們外出時,帽子外要披一條數米長的紅、黃或白色大頭巾。

42、怒族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
44、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人的服飾豐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馬褲、皮靴或皮鞋,女的穿連衣裙(俗名布拉祺)。中年人多穿漢族服裝或西服。年輕人則愛隨社會的潮流,喜歡穿時裝。
46、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布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婦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對襟短上衣和長裙,用黑布包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用四五對大方塊銀牌為鈕扣,長裙上織有彩色的橫條紋。青年人不論男女均喜歡佩戴銀項圈、耳筒、耳墜等首飾。 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 此外,在德昂族的飾品中,五彩斑斕的絨球也頗具特點。男子包頭巾的兩端、胸前,婦女衣服的下擺、項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墜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裝飾有彩色的絨球。這些絨球如同朵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前和項頸間,鮮艷奪目,別具一格。 過去,德昂族還有漆齒紋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馬、花草等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
47、保安族
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飾與當地的回族、東鄉族無根本差異。男子平時戴白色號帽,身穿白色襯衣,黑色坎肩,藍或灰色褲子;走親訪友或外出時,多穿中山服或軍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50、塔塔爾族
在服飾方面,塔塔爾族男子喜歡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綉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歡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寶珠項鏈為裝飾。
如今,身披精美的獨龍毯已成為獨龍人民特有的傳統服飾。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獨龍毯斜披並從腋下拉向前胸,前後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褲。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右肩右臂穿襯衣或完全袒露。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渾身煥發出一種粗獷的野性。獨龍男女均喜愛裝飾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同時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既美觀又實用,為獨龍女子裝飾自己的組成部分。

52、鄂倫春族
在長期的游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狍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狍皮毛長而密,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狍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 這種帽子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做而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只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只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狍子而出現誤傷。

『肆』 禮服的種類有那些

禮服分男士禮服和女士禮服從廣義上講,禮服泛指一切適合在莊重場合中或舉行儀式時所穿的服裝。 男士禮服又分為晨禮服、小禮服、大禮服、中山服等。 晨禮服,又名常禮服,是日常用的禮服。 小禮服,小禮服晚餐禮服和便禮服。 大禮服,也稱燕尾服,是一種晚禮服,適合晚宴、舞會、招待會等。 中山服,又稱中山裝,可以用於各種禮儀活動。 女士禮服又分為晨禮服、小禮服、大禮服、旗袍等。 晨禮服,又名常禮服,通常是質料、顏色相同的上衣和裙子搭配而成,也可以是單件連衣裙,一般以長袖為准。 小禮服,也稱小晚禮服或便裝。通常指長至腳面而不拖地的露背式單色連衣裙,衣袖可長可短。 大禮服,大禮服為袒胸露背的單色拖地或不拖地單色連衣裙服裝,佩戴顏色相同的帽子和長紗手套以及各種飾物。大禮服是一種最正式的禮服。 旗袍,有各種不同款式和花色。

『伍』 青島民俗的服飾

服飾民俗是指人們在服裝、鞋帽、佩戴、裝飾方面的風俗習慣。服飾和飲食一樣,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
時代、氣候以至人的地位、職業、性別、年齡都對服飾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服飾民俗也有著十分廣泛的內容。人們為了適應季節變化,製作出了單衣、夾衣、棉衣、皮衣等各類服裝;為了裝飾和美化生活,按照不同性別、年齡,創造了各個時期不同的發型、首飾和佩戴方式;為了區別不同的職業分工,又出現了樣式各異的職業服裝,使人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穿著者的身份和職業。
生活水平的高低對服飾民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舊時,青島地區農民大都一年只有兩套服裝(一套單衣和一套棉衣),還要「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並不是為了節儉,而是貧窮所致。穿衣只是為了遮蔽身體、抵禦風寒,根本談不上裝飾和審美功能。50年代以後農民開始穿針織或細布內衣,服裝布料不斷更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類款式的服裝爭奇斗艷,人們的服飾再不是單純為了蔽體禦寒,而更多的則是為了美化生活而從款式、用料、色彩等多方面進行選擇和穿戴。
帽子 辛亥革命前,男子多戴瓜皮帽,俗稱「半帽」或「瓜皮子」,因其形狀象半個西瓜而得名。瓜皮帽是用上尖下寬的多塊綢布做成,用琉璃蛋或絨布結為頂飾(叫「帽葫蘆」)。紅色頂飾為青年人所戴;中老年戴的頂飾為藍色;家中遇有喪事,則頂飾用白布包住。
氈帽,又稱「氈帽頭」,農民和商販多在天冷時戴用。帽分左、右、後3塊,翻上去是一圓形帽頭,折下來可蓋住面頰和後頸,多為褐色。
「老頭樂」是老年人冬季愛戴的一種帽子,也叫「擼頭帽」或「滿頭擼」。帽子為圓筒形,卷上去是一軟胎絨線帽;擼下來,則臉和後頸全可遮掩,僅露出雙眼,由於寒效果甚佳,青年人也多戴用。
為防嚴寒,男子出門多戴「耳捂」。耳捂是用藍黑綢布作面料,里絮棉花,邊緣縫上兔毛,中系一繩,掛兩耳上。也有人叫其為「耳套」。
20年代起,禮帽在民間流行,多與長衫配合穿用。
葦笠為農民和市販勞動者夏季戴用,呈六角形,由葦篾或高梁千篾編制而成,布帶系頦下,用以遮陽和避雨。城鎮男人夏季則多戴草辮編的形同禮帽的草帽或圓頂草帽。
中青年婦女多不戴帽,有的老年婦女戴一種叫頭箍的「箍帽」,是用兩片約6厘米寬的絨布做好後,用兩根小帶箍在頭上。另一種是用黑色平絨做成的軟帽,帽前飾以綠色琉璃「帽珠」,叫「老婆帽子」。
「虎頭帽」是7歲以下小孩戴的風帽,前短後長,帽頂的兩旁縫一撮白色兔毛,正中綉一「王」字。嶗山民間認為,山中野獸很多,易傷孩子,虎為獸中王,戴虎帽可消災避難。
建國後,「幹部帽」流行,「鴨舌帽」卻受人冷落,原因是在戲劇電影以至民間秧歌中,扮演特務者都戴這種帽子,所以人們都叫它「特務帽」。
軍帽在「文革」初期特別受人喜愛,一些青年人以戴上一頂綠色軍帽而感榮耀。
進入80年代,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帽子除實用功能外,其裝飾美化生活的功能日顯突出,不同樣式、不同色調的單帽、棉帽、草帽等,爭奇斗艷,使服飾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發型 辛亥革命後,男子剪去長辮子,鄉間人多剃光頭,俗稱「和尚頭」。城鎮人多蓄發,發式有平頭、分頭兩種,分頭又有正分、偏分、背頭等樣式。
女子發型是幼年扎「髻」,即在頭部綰雙髻。長大未婚時梳一長辮,辮稍扎頭繩,垂背後。結婚後綰一圓髻,套發網,盤腦後,稱「綰纂」。年老頭發稀疏,纂小,稱「鬏鬏」。
男童發型,有的在前額留片發,其餘頭發全部推光,叫「瓦瓦檐檐」。
40年代,中青年婦女多剪短發,俗稱「披毛」。一種額前頭發隆起的叫做「飛機頭」的發型曾在即墨、嶗山一帶已婚婦女中盛行一時。
解放初期,興梳雙辮,有人認為辮子越長越美,最長者幾可垂地。
70年代,留短發者增多,有的在頭兩側各梳一短辮,叫「扎兩把刷子」。在腦後將頭發攏起,群眾戲稱「鴉鵲尾巴」。
80年代,流行燙發,初傳到農村時,農婦們曾謔稱為「鴉鵲窩」,如今燙發者很普遍,發式越來越多樣化了。
上衣、下衣 清代,豪門富家男子穿長袍馬褂。馬褂是一個半身小罩褂,馬蹄袖,穿時袖口白野子翻出。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系長裙或肥褲。一般人家,男女都穿粗布短衣,俗稱「更衣」,上衣分單衫(亦叫「小褂」)、夾襖、棉襖3類。男上衣為對襟,下端左右兩邊有兩個長方兜,一排布制扣子,稱「子母扣」。女上衣都逞大襟,大襟從左到右可把全胸裹住。老年人還喜歡用約10厘米寬的布帶扎腿,布帶稱「腿帶」,多為黑色。
20年代後,馬褂漸被淘汰,但長袍、長衫(亦稱「大褂」)仍很流行,是知識分子、商人、鄉紳們的常用服裝。戴禮帽、穿長衫是會親放友和禮節交往中的最好穿戴。直到50年代長衫才逐漸淘汰,如今,說唱藝人在舞台上也很少穿用了。
旗袍也從20年代起廣為流行。40年代,一種仁丹士林布的藍色旗袍很受青年學生青睞。
50年代,男子穿中山服和學生服的居多。冬季穿棉大衣或呢子大衣(鄉間人習慣稱呢子大衣為「大氅」),夏季興穿制服短褲。女子多穿列寧服和連衣裙,但流行時間不長,冬季穿一種帽子和上衣連在一起的短大衣,有棉、皮兩種,分別叫「棉猴」和「皮猴」。農民仍多著便衣褲褂,布料有所改善,土布漸汰淘汰,燈芯絨布普遍。春秋衫針織品穿著也很廣泛。
60年代到70年代,化纖、化棉混紡布暢,補丁衣服基本絕跡。80年代,男女穿西服的增多,各類衣服顏色也由灰、黃、藍變為五顏六色。
90年代,服裝樣式更趨多樣化,人們追求款式、追求新潮。西服、夾克服、太空服、T恤衫、獵裝、裘皮服裝等絢多彩。老年人服裝也重視款式,追求鮮艷色調。
除常用服裝外,民間尚有一些服飾為不同年齡的人專用。
「緊身」,一種紅色內衣,布扣密密麻麻,穿時緊貼上身,為青年女子婚前必備,婚後也要穿一段時間。
「肚兜」,也是青年婦女的一種內衣,正方形,上部成淺半圓,下角圓形,設布帶系腰圍間,兜面多綉石榴、壽桃等吉祥圖案。兒童也在夏季穿戴。
「*褲」,也叫「套褲」,是老年人穿的一種開襠棉褲。臀部及大腿後上部裸露,穿時套在單褲外。
「百家衣」,亦稱「百納衣」,由百十戶人家討來的各色花布做成,為兒童穿用,舊俗認為穿「百家衣」的孩童好養活。
鞋、襪 布鞋在青島民間已流行100餘年,因穿著舒適輕便,至今仍受到人們特別是老年人的喜愛。布鞋一般為圓頭、圓口、布幫、布底,做時要經過搓麻繩、納鞋底、做鞋幫、緔鞋等多道工序。舊時,新媳婦過門前要給婆家每一個人做一雙新鞋,婆家以針線活的好壞,評說媳婦的巧拙。如今,機制商品鞋到處都有,已很少有人自己做鞋穿了。
30年代到40年代,綉花鞋在農婦中曾廣為流行。綉花鞋亦布底、布幫、圓口,只是在鞋頭、鞋幫處用絲線綉上梅花、蘭花、荷花、菊花等花樣,新婚婦女必穿。
過去還有幾種民間自製的、實用而不美觀的靴鞋受到農民的歡迎。
豬皮靴(俗名「豬皮綁」),是用整塊豬皮縫制的,內裝牛、羊毛,既禦寒,又防滑。據傳此靴源於戰國時期,齊國軍師孫臏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用獸皮製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供作戰時穿用,齊人盡效仿,流傳下來。
熬皮綁,是用輪胎外帶作鞋底、簾子布作鞋面製成的。因結實耐穿、價格低廉,嶗山、即墨等山區農民多穿用。
夫子履,是在鞋前用較硬皮革做成單條或雙條凸筋,分別叫「單梁夫子履」和「雙梁夫子履」。因其形如抓勾,所以又叫「抓勾鞋」。鞋的前頭堅硬結實,踢到硬物時可保護腳趾,平度一帶山民穿用者較多。
另有虎頭鞋,為孩童穿用,與虎頭帽相同,意在消災。
如今,農民平時勞動多穿膠鞋,節日和會親訪友時穿皮鞋。在城鎮,皮鞋、皮靴、旅遊鞋都很流行,款式繁多。
襪子,從前農民穿布襪,多用手搖紡車織的「小土布」做成,耐穿,但粗糙厚重。後來,機制線襪傳入,因穿著舒適,很快流行開來。線襪不結實,易破,破時用碎布補綴。如今,人們普遍穿尼龍襪,但精製線襪也很時興。
首飾、佩戴 舊時,婦女的飾物佩戴有耳墜、頭簪、手鐲、項鎖、戒指等多種。耳墜俗稱「墜子」,平時佩戴是一對圓圈形的小耳環,也叫「圈兒」,節日和禮儀往來則戴長墜。有的男
手鐲在民間也很流行,成年人戴的為平板式,飾有花紋。小孩戴的為圓形,對接處有兩個小圓豆,以避免損傷皮肉。有的在手鐲上系一對小鈴鐺,小孩搖動小手,嘩嘩作響,饒有情趣。小孩還戴鎖,是鎖住小孩好養的意思。百家鎖(也叫「長命鎖」)是小孩過百日時的必戴飾物。
舊時,除富戶、官宦人家有金鐲、金墜、金戒指外,一般人家的飾物都是銀制的。近幾年,戴金戒指、金耳環很普遍,金項鏈、金手鏈、金腳鏈也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服飾民俗中,服飾的顏色、樣式、製作方法都有許多禁忌。如子女在服孝期間不能穿紅、黃、綠等鮮艷色彩服裝,只能穿白、灰、黑等素色;婚嫁、生育、過年等喜慶日子則忌穿白、有的禁忌與諧音有關,如做壽衣忌用緞子,「緞」與「斷」同音,恐斷子絕孫。
黑素色,結婚時甚至新郎穿的襯衣也不用白布;衣服的下擺忌有毛邊,帶毛邊的是喪服,穿了不吉利。
在民間,許多習俗中都認為雙數吉利,衣服扣子卻喜單忌雙,說是「四六不成才」,雙數會影響穿衣人事業的成功。
衣服破了或掉了扣子,忌穿在身上縫補。如果必須在身上補,被縫者口中要銜一根草,說這樣針不扎人。
男人還忌從晾曬的女人褲下走過,說這會妨礙男人運氣,實際上是輕視婦女的一種表現。
孩只在左耳朵上戴一隻小墜子,說是「曳」著好養活。
結婚後的婦女帶簪,梳頭時插在纂上。簪一般為平板式,上部微彎,下部尖細。另有一種針形簪子,簪頭鑲有珠子或珠花。

與中山服帽子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太胖穿褲子磨腿怎麼辦 瀏覽:798
男裝品牌維護的顧客方法 瀏覽:983
灰色校服配什麼顏色鞋子好看圖片 瀏覽:425
為什麼牛仔褲越破舊越流行 瀏覽:879
bossini男裝羽絨服 瀏覽:45
隸書的帽子怎麼寫 瀏覽:974
徒步者褲子 瀏覽:354
織圍巾雙螺紋一般起多少針 瀏覽:750
nba2020年全明星外套 瀏覽:235
女裝要多少錢 瀏覽:201
米色開衫針織衫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488
灰色圍巾配什麼色衣服好看 瀏覽:970
磨砂扣古馳男款皮帶哪款好看 瀏覽:502
皮帶平方米如何計算公式 瀏覽:687
紫色男士高領衣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789
和平精英綠色風衣沒了 瀏覽:564
男四十歲工裝外套拼接色 瀏覽:61
非主流男裝批發價格 瀏覽:307
深藍色格子連衣裙搭配外套好看嗎 瀏覽:273
為什麼女上衣要掖在褲子上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