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唐朝的帽子襆頭怎麼戴

唐朝的帽子襆頭怎麼戴

發布時間:2024-04-10 18:51:31

『壹』 請問唐朝官員的帽子怎麼一回事

古代官員的服飾極為講究,不僅透露著身份,還表現了一定的美學。就比如唐朝男子的官帽,是有一定的形狀固定的,不僅挺括,還美觀,象徵著身份,其實唐朝的官帽一開始是由裹頭發的頭巾演變而來的,我們在有關於唐朝的影視劇中所看到的官帽,都是按照歷史史書上的記載還原的,所以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其中有很大參考價值的大型影視劇有《神探狄仁傑》、《武媚娘傳奇》、《大唐榮耀》、《貞觀之治》等。

這是因為李世民非常喜歡在日常生活中也戴襆頭,於是人們便學著皇帝的這個行為。要知道,平民百姓最喜歡學宮中的風氣,所以在一些宮廷劇中,後宮主張節儉,也就是為了宮外的百姓不要學習奢靡之風。在唐朝的時候,雖然都是襆頭,但是不同時期的襆頭也不太一樣,比如前期的襆頭還是有很多頭巾的特點,那就是軟腳的,而後期的襆頭都是硬腳,這樣為了更方便的佩戴。

『貳』 簡述唐代襆頭的發展歷程

相傳始於北周武帝。始名「帕頭」,至唐始稱為襆頭。
襆頭
初以紗羅為之,後因其軟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紗內,使頂高起。裹襆頭時除在額前打兩結外,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後取消前面的結,又用銅、鐵絲為干,將軟腳撐起,成為硬腳。
唐時皇帝所用襆頭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趨平直。至宋,襆頭以藤織草巾子作里,用紗作表,再塗以漆,稱為「襆頭帽子」,可以隨意脫戴。其式樣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身份不同,式樣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僕役則多戴無腳襆頭。

『叄』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四腳頭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頭部時,每個人的折疊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襆頭形狀各異。隋朝時,禮部尚書牛弘上書朝廷,建議在襆頭內設置骨架,罩在頭上,以利於折出造型一致的襆頭,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襆頭的種類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軟腳襆頭;唐中後期的硬腳襆頭。

『肆』 唐朝各級官員服裝分別是什麼樣的

文武官員

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圓領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細麻布製成,領、袖、襟加緣邊,在衫的下擺近膝蓋處加一道橫襕,故又稱「襕衫」。據說,這道橫襕是唐代中書令馬周建議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武則天時流行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有飛禽,頗具文雅氣質,武官袍上綉走獸,呈現勇猛氣魄。

唐代群臣服飾多達20餘種,一品官服為袞冕。冕有九旒,青衣纁裳,綉有九章紋,金玉飾劍鏢首。二品官服為鷩冕。冕有八旒。青衣纁裳,綉有七章紋,銀裝劍。三品官服為毳冕。冕有七旒,衣裳綉有五章紋,佩金飾劍。四品官服為絺冕。

冕有六旒,衣裳綉有三章紋,佩金飾劍。五品官服為玄冕。冕有五旒,青衣纁裳。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官位越高,冕旒越多,衣裳章紋越復雜,佩劍的質地也越好。

唐代官吏的禮帽,種類繁多。文武官吏都戴進賢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即國官一梁。杜甫的《丹青引》中寫道「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指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員的服飾。

襆頭即包頭軟巾,也叫折上巾,兩腳左右伸出,叫「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兩腳腦後交叉,叫「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

唐代中葉,二腳稍翹,系裹襆頭,裡面加襯物「巾子」。「巾子」形狀決定了襆頭的造型。唐代「巾子」歷經四次變革。開始為「平頭小樣」,呈扁平狀,沒有明顯的分瓣,唐高宗、太宗、高宗時的巾子就是這樣的。

接著是「武家諸王樣」,樣式比「平頭小樣」高,頂部上有明顯的分瓣,中間部分呈凹勢。因由武則天創制,賞賜給諸王近臣,故稱「武家諸王樣」。再後是「英王踣樣」,出現於景龍四年,它比「武家諸王樣」更高,頭部略尖,左右分成兩瓣,並明顯地朝前傾倒。

開元後,人們認為「傾倒」的巾子不吉利,逐漸改成「官樣巾子」。它比「英王踣樣」還高,左右分瓣,形成兩個球狀,但不前傾。《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因系唐玄宗賜給供奉官及諸司官吏,故稱「官樣」。

唐代官吏的氈帽比較厚,而且堅固。據說,唐憲宗元和年間,晉國公裴度早朝的路上,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進帽檐,由於唐憲宗戴的是厚氈帽,才躲過一劫。唐代官吏按品級不同分別佩帶金、銀、銅制的魚符,他們將金屬魚形的符信裝在袋裡,這種袋叫魚袋。

魚符上面刻有姓名並且分成兩盤,一盤在朝廷,一盤自帶。如有遷升,以魚符相合為證。魚符也是出入宮廷的憑證,它的質料因官階等級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魚符,五品官以上佩銀魚符。到了天授二年,改為佩龜,三品官以上龜袋飾金,四品官龜袋飾銀,五品官龜袋飾銅。直到中宗,又恢復了魚符。

唐代的革帶不用帶鉤,而用帶扣板扣結。帶上裝有帶銙,這是一種方形飾片,依官職品階不同飾片質地有所區別。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銀銙。

唐代文武官員都穿靴。當時,不僅有皮靴,還有馬靴。高承的《事物紀原》「唐馬周以嘛為之」,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

(4)唐朝的帽子襆頭怎麼戴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唐代的官服,側重儒教中陰陽五行的說法,把青、赤、白、黑、黃五色當作「五方正色」,即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黃色。黃色既代表中央,也代表打底,帝王服色便採用黃色,其他等級的官服,也用顏色和圖案加以區分。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在中國消失。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

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艷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朴、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

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褶襇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襇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發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

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襕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代官服

與唐朝的帽子襆頭怎麼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線風衣 瀏覽:349
中年人加厚襯衫 瀏覽:494
韓國脖套帽子一體 瀏覽:800
深圳市冬季校服 瀏覽:112
羽絨服白鴨絨絨好還是灰鵝絨好 瀏覽:534
系圍巾的方法那種最好看 瀏覽:521
米線帽子醬肉怎麼做 瀏覽:635
女演員朱珠旗袍 瀏覽:288
半身冬裙子配什麼上衣好看 瀏覽:252
旗袍吳士保演員 瀏覽:393
馬甲湖景豪園出售 瀏覽:205
風衣男生頭像黑白 瀏覽:53
羽絨服拉鏈拉不合 瀏覽:649
衛衣大衣馬甲 瀏覽:33
一米七的人一般買多長的風衣 瀏覽:726
深灰色皮草馬甲怎麼配 瀏覽:846
羽絨服上黑色臟漬怎麼洗 瀏覽:11
黑色皮衣發黃怎麼清理 瀏覽:365
藏傳佛教的帽子顏色 瀏覽:819
裙子8號是多少尺碼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