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宋朝朝廷帽子

宋朝朝廷帽子

發布時間:2024-03-14 14:16:52

A. 古代官帽的兩根長翅,連皇帝都戴,有何妙用

對一些喜歡看古裝劇的人來說,他們或許會發現在中國那麼多朝代的古裝劇中,宋朝的古裝劇是最特別的。之所以說宋朝的古裝劇最特別就在於宋朝時期古裝劇穿的衣服跟其他朝代穿的古裝劇衣服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在宋朝時期,不管是官員的官帽,還是皇帝的官帽都有著兩條長長的翅膀。有些好奇的人可能會問,這兩條長長的翅膀有什麼用呢?其實這兩條長長的翅膀是可以規范朝廷官員在上朝時的紀律。

三、綜述

宋朝時期出現的長翅帽,目的是為了整頓大臣上朝時的紀律。

B. 宋朝常見的長翅帽,長翅有什麼作用皇帝和士大夫都佩戴

古代人對於帽子特別重視,甚至在一段時期曾以帽子區分層次,皇帝所佩戴的帽子和官員是不同的。

但在宋朝,卻出現了一種極其罕見的帽子——長翅帽,官方名稱是襆(fu二聲)頭,這種帽子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都需要佩戴,而且還是在正規場合佩戴。

在古代皇權統治下,出現這種情況,是很值得深究的。

對於後代人來說,對於朝堂的理解基本都處於影視作品,再深一些的就是一些淺層次的史書,對於古代真正的朝堂並不是很了解,而基於這些認知,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朝堂就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場合,官員們戰戰兢兢地匯報工作。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古代朝堂和菜市場差不多,非常混亂,官員們交頭接耳是非常常見的事情,甚至朝堂之上還打死過人。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慘重,明英宗也被瓦剌給生擒了,而作為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太監王振等人自然難逃罪責。

王振自知沒有生路,早早自殺,但這件事並沒有結束。明代宗繼位後,大臣們要求清算王振的黨羽。

明代宗想要息事寧人,結果大臣們不同意,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是王振提拔上來的官員,在朝堂之上生生被一群文官打死,這也造成了 歷史 上唯一的一次朝堂打死人的事件。

這次事件發生在明朝,而明朝是一個經歷了宋朝理學統治過的時代,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都發生了這樣的事件,更別說剛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宋朝時期了。

五代十國作為唐朝之後的亂世,國家更替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軍擁兵自重,建立政權,這樣的時代,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權力平衡相當脆弱。

朝堂如果大臣強勢,發生爭斗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大臣不強勢,朝堂上依舊會爭吵不休,而皇帝不可能在朝堂上殺發言的官員,唐朝時期的魏徵就是一個例子,將李世民氣個半死,但李世民卻不能殺他。

中國真正將皇權提高到巔峰是明朝完成的,明朝朱元璋特別重視官員的監察工作,可就算如此,朱元璋也依舊不敢在朝堂之上亂殺人。

明朝皇權如此集中尚且如此,更別說是宋朝時期了。宋朝時期,趙匡胤早就規定,不能隨意殺害朝堂之上發言的言官,基於這種情況,所以朝堂一直都是吵吵嚷嚷的,說是菜市場絕對不為過。

其實統治者怕的不是官員不發言,而是官員交頭接耳,發言就意味著一件事還有解決的辦法,如果不發言,那幾乎就是判了死刑,沒有多少解決辦法了。

比如古代常見的缺糧問題,如果遇上天災,又遇到外族入侵,那朝堂之上發言的寥寥無幾,最後或許只有皇帝的幾個親信發言。

所以對於皇帝來說,發言是好事,但如果在朝堂之上交頭接耳,就是大事,這就意味著有人拉幫結派,宋朝時期,為了不讓官員交頭接耳,長翅帽就出現了。

長翅帽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兩根長翅,這個長翅不是戲劇表演的時候的那種長翅,戲劇表演的長翅是被縮短了的,宋朝長翅帽的長翅是非常長的,而官員與官員之間的距離就是長翅的距離。

這樣的距離,讓想要討論的人必須要提高聲音,不然對方聽不到,而一旦提高聲音,那整個朝堂都知道了,而且,因為長翅帽過於明顯,不管是轉身還是轉頭,皇帝在上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但這只是其一,長翅帽的長翅偏長,動作幅度過大就會導致長翅大幅度搖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崇尚端正的國家來說,長翅的大幅度搖擺是絕對難以接受的。

而且宋朝是理學昌盛的一個朝代,對這種不雅的行為更是難以接受,所以長翅帽也有著端正官員行為的作用。

長翅帽的發明據說和趙匡胤有關,趙匡胤是宋朝的建立者,他建立宋朝之後,曾進行過杯酒釋兵權,是政治手段非常厲害的一位君主。

另一方面,趙匡胤是從五代十國過來的君主,經歷過唐朝之後的軍閥割據,而且是由將軍起家,他杯酒釋兵權是害怕有人和他一樣,將軍起家。

但他忌憚的絕對不僅是將軍,還有朝臣,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朝臣交頭接耳討論朝政,這樣的局面趙匡胤怎麼可能忍受。

雖然沒有具體的史書證明,但根據宋朝 歷史 ,趙匡胤發明長翅帽的可能性非常大,除了趙匡胤,就是趙光義,趙光義是宋朝第二位皇帝,而且他的皇位得來的問題很大。

趙匡胤莫名身死,他就繼承了趙匡胤的皇位,繼承皇位之後,他自然害怕朝臣議論自己的皇位,所以也可能是長翅帽的發明者。

不過綜合來看,趙匡胤發明長翅帽更為可信一些,因為沒有那位朝臣大庭廣眾之下討論皇位的接替,反倒是趙匡胤,在經歷了五代十國之後,更害怕朝臣勾結,所以發明了長翅帽。

其實長翅帽並不適合官場辦公,很多影視劇里將長翅帽放在很多地方使用,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長翅帽一直都只在重要場合使用,比如大型的慶典,以及上朝之類的。

一般辦公的時候並不會用到長翅帽,因為戴上長翅帽就意味著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儀態,稍不注意就會導致長翅搖擺。

其次,長翅過長,不管是伏案辦公還是行走,都不方便,所以長翅帽的使用,並不是很普遍,只存在於重要場合。

三、 皇帝和官員一樣戴長翅帽

流傳下來的皇帝的畫像,秦漢時期皇帝佩戴軒冕,這種帽子可以擋住朝臣們的視線,讓朝臣看不清皇帝的面部表情,軒冕也融入了我國的神話體系,玉皇大帝就是佩戴軒冕的。

軒冕除了有阻擋的作用外,還具有區分的作用,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佩戴軒冕。

而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畫像基本都是戴著長翅帽,如果不是一身黃衣,恐怕皇帝和朝臣沒有什麼區別,為何宋朝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之前提到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下令不得殺害言官, 歷史 上著名文豪蘇軾因為烏台詩案下獄之後,除了王安石等人的營救,也和這條命令有關,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文官,皇帝幾乎就是和士大夫一起在治理天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決了武將的武裝,而對於文人,他是既防著,又重用著,為了和文人拉近距離,因此他也開始和朝臣一樣,佩戴長翅帽。

皇帝佩戴長翅帽,雖然拉近了和朝臣的距離,但也埋下了隱患,因為長翅帽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儀態,朝臣佩戴可以讓皇帝看清楚官員有沒有失儀,而皇帝佩戴,也讓官員們可以看到皇帝有沒有失儀。

這種情況導致宋朝中後期的皇帝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儀態,流於形式化,重文輕武,加上皇帝一直被嚴格要求,這是宋朝武力孱弱的重要原因。

長翅帽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政治物品,它一方面成為了皇帝控制朝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為宋朝的枷鎖,鎖住了宋朝的君臣。

不能說長翅帽的出現沒有積極作用,長翅帽也是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理學的催化劑之一。

但對於宋朝來說,長翅帽雖小,但久而久之,形式化的規矩,讓宋朝整體守規守矩,沒有改變風氣的魄力,以至於武力從始至終都非常孱弱。

C.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宋朝時期的管帽兩旁有兩個類似長耳朵的東西,有人說這樣的造型是因為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在早朝時交頭接耳而發明的。這種說法其實有誤,因為這種帽子被稱為「長翅帽」,在唐末時期就已經出現,只是到了宋朝是得到了完善。

帽子,是我國一種比較特殊的歷史文化,從歷史發展以來就不曾斷絕過,直到今天,帽子的作用和款式更加的豐富多彩。

D. 宋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這種帽子叫做長翅帽,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

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

(4)宋朝朝廷帽子擴展閱讀:

管帽的起源是在晉朝,當時發明出來的管帽,並不只是官員才能配戴,平民百姓皆可佩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管帽就成了朝廷官員才能帶的帽子。

到了宋朝時烏紗帽的形狀有了改變。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大臣們在朝廷上交頭接耳,就下詔書修改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有一尺多長,並裝飾不同的花紋用以區別官階高低。

明朝時烏紗帽則成為官員的象徵。在《明史.輿服志》上載:「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便正式成了當官的代稱。

而自明世宗開始,烏紗帽的雙翅也做了一些變動,翅的長度縮短,其寬窄也改變了,官階越高,雙翅就越窄,官階越低,雙翅則越寬。

E.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耳朵,這個有什麼作用

宋代官帽以有對長長翅子而聞名。如果問誰發明的?網路上鋪天蓋地的回答:宋太祖趙匡胤,他是這種官帽原創「設計師」。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實際真是如此嗎?錯,這只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一個故事。

宋朝的官帽叫「襆(fú)頭」,是從初唐時的襆頭演變而來,宋代正式文獻中依然直接稱為「襆頭」或「折上巾」。

而且,這也並不是專供上朝的官帽,各種宋代文獻裡面,也都記錄了展角襆頭其實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宋史·輿服志》說「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角……平施兩角,以鐵為之」。

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

我們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幹活的僕人都使用展角襆頭。自然更不可能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而專門設計的。

沈括在《夢溪筆談》也對此有一番論述,不過他認為加骨架的硬角襆頭在唐代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愛戴這種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鎮僭用,到了宋代,直角成為貴賤通用的樣式:

「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角。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角。本朝襆頭有直角、局角、交角、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角貴賤通服之。」

在流行史研究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情況,當一個本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結構,因為露在外被人們加以誇張裝飾。當誇張的趨勢一旦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極端,甚至脫離了原始的結構功能,變成後人無法理解的樣子。

而原來普通的「襆頭」到了宋朝,演變成長長的一對翅子,並且以長、硬挺為美,也就是誇張到了極端。

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彰顯裝飾,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頭頂尺高的「旗頭」,緬甸一些婦女脖子上多到像長頸鹿一樣的項圈,還有歐洲中世紀長度超過兩尺的鞋尖,其實也並沒有實際功能或者脫離了本來的實際功能,都屬於裝飾逐漸誇張化並以其為美的情況。

後人看起來不可思議,為解釋這種情況,往往就會附會為某位名人的特別故事,百姓喜聞樂見而傳播,甚至不同版本附會的人物往往還不一樣。

宋代冠帽兩邊長長的耳朵,其實也是本來起到打結作用的襆頭角,在數百年來長期演變中,逐漸硬挺化、威儀化,發展形成的一種誇張裝飾。當伸長的平角襆頭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後,宋代繼承並發展成為上下通用的首服。

這種首服被五代、遼、宋、金,各階層、各民族、各時代廣泛接受和使用。當長到極致時,客觀上也起到了莊重端正的效果。

當發展得太誇張影響了實際生活使用以後,又會逐漸消失。

元代時,展角襆頭已經不再在日常使用,變成了官員公服專用的一種帽子。又因為太過不方便而在明代越用越少,逐漸消失。

F. 宋朝的官帽戴起來不方便,為何官員們還要戴它呢

與宋朝朝廷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裝立裁外套步驟 瀏覽:904
粉色的風衣搭配什麼色褲子好看 瀏覽:511
男士舞蹈服襯衫款式圖 瀏覽:874
韓劇中的男士褲子 瀏覽:770
威鵬牛仔褲屬於什麼檔 瀏覽:747
上虞品牌真絲絲巾圍巾批發 瀏覽:564
第一次穿女裝出門 瀏覽:819
旗袍領子紙樣 瀏覽:983
男士冬長睡衣 瀏覽:224
純棉外套洗完變硬變皺 瀏覽:616
褲子上的牆面漆用什麼能洗掉 瀏覽:400
耐克反光外套價格 瀏覽:555
橘紅色風衣外套搭配衣服好看圖片 瀏覽:423
臉小的男生適合戴什麼帽子好看嗎 瀏覽:15
綠皮帶褶是什麼葫蘆品種 瀏覽:709
暗紅色t恤配什麼顏色的褲子 瀏覽:744
條紋襯衫的說詞男款 瀏覽:269
珠海天虹商場童裝品牌 瀏覽:130
網球王子有龍馬女裝的 瀏覽:324
粉色褲子配白色衣服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