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皇冠
『貳』 道教祖師爺玄天上帝戴什麼樣式帽子合適,請賜教
真武祖師的典型形象是散發在外,話說有什麼必要要冠帽呢?但也不是沒有,但那隻是在真武大帝在受玉皇敕封時的相。可戴通天冠或冕旒(但不可是十二冕旒,十二冕旒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格制。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真武大帝本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下北極四聖之一。
『叄』 玉帝的帽子是怎麼描述的
玉皇大帝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
『肆』 宋朝常見的長翅帽,長翅有什麼作用皇帝和士大夫都佩戴
古代人對於帽子特別重視,甚至在一段時期曾以帽子區分層次,皇帝所佩戴的帽子和官員是不同的。
但在宋朝,卻出現了一種極其罕見的帽子——長翅帽,官方名稱是襆(fu二聲)頭,這種帽子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都需要佩戴,而且還是在正規場合佩戴。
在古代皇權統治下,出現這種情況,是很值得深究的。
對於後代人來說,對於朝堂的理解基本都處於影視作品,再深一些的就是一些淺層次的史書,對於古代真正的朝堂並不是很了解,而基於這些認知,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朝堂就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場合,官員們戰戰兢兢地匯報工作。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古代朝堂和菜市場差不多,非常混亂,官員們交頭接耳是非常常見的事情,甚至朝堂之上還打死過人。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軍損失慘重,明英宗也被瓦剌給生擒了,而作為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太監王振等人自然難逃罪責。
王振自知沒有生路,早早自殺,但這件事並沒有結束。明代宗繼位後,大臣們要求清算王振的黨羽。
明代宗想要息事寧人,結果大臣們不同意,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是王振提拔上來的官員,在朝堂之上生生被一群文官打死,這也造成了 歷史 上唯一的一次朝堂打死人的事件。
這次事件發生在明朝,而明朝是一個經歷了宋朝理學統治過的時代,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都發生了這樣的事件,更別說剛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宋朝時期了。
五代十國作為唐朝之後的亂世,國家更替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軍擁兵自重,建立政權,這樣的時代,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權力平衡相當脆弱。
朝堂如果大臣強勢,發生爭斗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大臣不強勢,朝堂上依舊會爭吵不休,而皇帝不可能在朝堂上殺發言的官員,唐朝時期的魏徵就是一個例子,將李世民氣個半死,但李世民卻不能殺他。
中國真正將皇權提高到巔峰是明朝完成的,明朝朱元璋特別重視官員的監察工作,可就算如此,朱元璋也依舊不敢在朝堂之上亂殺人。
明朝皇權如此集中尚且如此,更別說是宋朝時期了。宋朝時期,趙匡胤早就規定,不能隨意殺害朝堂之上發言的言官,基於這種情況,所以朝堂一直都是吵吵嚷嚷的,說是菜市場絕對不為過。
其實統治者怕的不是官員不發言,而是官員交頭接耳,發言就意味著一件事還有解決的辦法,如果不發言,那幾乎就是判了死刑,沒有多少解決辦法了。
比如古代常見的缺糧問題,如果遇上天災,又遇到外族入侵,那朝堂之上發言的寥寥無幾,最後或許只有皇帝的幾個親信發言。
所以對於皇帝來說,發言是好事,但如果在朝堂之上交頭接耳,就是大事,這就意味著有人拉幫結派,宋朝時期,為了不讓官員交頭接耳,長翅帽就出現了。
長翅帽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兩根長翅,這個長翅不是戲劇表演的時候的那種長翅,戲劇表演的長翅是被縮短了的,宋朝長翅帽的長翅是非常長的,而官員與官員之間的距離就是長翅的距離。
這樣的距離,讓想要討論的人必須要提高聲音,不然對方聽不到,而一旦提高聲音,那整個朝堂都知道了,而且,因為長翅帽過於明顯,不管是轉身還是轉頭,皇帝在上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但這只是其一,長翅帽的長翅偏長,動作幅度過大就會導致長翅大幅度搖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崇尚端正的國家來說,長翅的大幅度搖擺是絕對難以接受的。
而且宋朝是理學昌盛的一個朝代,對這種不雅的行為更是難以接受,所以長翅帽也有著端正官員行為的作用。
長翅帽的發明據說和趙匡胤有關,趙匡胤是宋朝的建立者,他建立宋朝之後,曾進行過杯酒釋兵權,是政治手段非常厲害的一位君主。
另一方面,趙匡胤是從五代十國過來的君主,經歷過唐朝之後的軍閥割據,而且是由將軍起家,他杯酒釋兵權是害怕有人和他一樣,將軍起家。
但他忌憚的絕對不僅是將軍,還有朝臣,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朝臣交頭接耳討論朝政,這樣的局面趙匡胤怎麼可能忍受。
雖然沒有具體的史書證明,但根據宋朝 歷史 ,趙匡胤發明長翅帽的可能性非常大,除了趙匡胤,就是趙光義,趙光義是宋朝第二位皇帝,而且他的皇位得來的問題很大。
趙匡胤莫名身死,他就繼承了趙匡胤的皇位,繼承皇位之後,他自然害怕朝臣議論自己的皇位,所以也可能是長翅帽的發明者。
不過綜合來看,趙匡胤發明長翅帽更為可信一些,因為沒有那位朝臣大庭廣眾之下討論皇位的接替,反倒是趙匡胤,在經歷了五代十國之後,更害怕朝臣勾結,所以發明了長翅帽。
其實長翅帽並不適合官場辦公,很多影視劇里將長翅帽放在很多地方使用,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長翅帽一直都只在重要場合使用,比如大型的慶典,以及上朝之類的。
一般辦公的時候並不會用到長翅帽,因為戴上長翅帽就意味著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儀態,稍不注意就會導致長翅搖擺。
其次,長翅過長,不管是伏案辦公還是行走,都不方便,所以長翅帽的使用,並不是很普遍,只存在於重要場合。
三、 皇帝和官員一樣戴長翅帽
流傳下來的皇帝的畫像,秦漢時期皇帝佩戴軒冕,這種帽子可以擋住朝臣們的視線,讓朝臣看不清皇帝的面部表情,軒冕也融入了我國的神話體系,玉皇大帝就是佩戴軒冕的。
軒冕除了有阻擋的作用外,還具有區分的作用,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佩戴軒冕。
而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畫像基本都是戴著長翅帽,如果不是一身黃衣,恐怕皇帝和朝臣沒有什麼區別,為何宋朝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之前提到過,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下令不得殺害言官, 歷史 上著名文豪蘇軾因為烏台詩案下獄之後,除了王安石等人的營救,也和這條命令有關,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文官,皇帝幾乎就是和士大夫一起在治理天下。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決了武將的武裝,而對於文人,他是既防著,又重用著,為了和文人拉近距離,因此他也開始和朝臣一樣,佩戴長翅帽。
皇帝佩戴長翅帽,雖然拉近了和朝臣的距離,但也埋下了隱患,因為長翅帽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儀態,朝臣佩戴可以讓皇帝看清楚官員有沒有失儀,而皇帝佩戴,也讓官員們可以看到皇帝有沒有失儀。
這種情況導致宋朝中後期的皇帝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儀態,流於形式化,重文輕武,加上皇帝一直被嚴格要求,這是宋朝武力孱弱的重要原因。
長翅帽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政治物品,它一方面成為了皇帝控制朝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為宋朝的枷鎖,鎖住了宋朝的君臣。
不能說長翅帽的出現沒有積極作用,長翅帽也是君權高度集中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理學的催化劑之一。
但對於宋朝來說,長翅帽雖小,但久而久之,形式化的規矩,讓宋朝整體守規守矩,沒有改變風氣的魄力,以至於武力從始至終都非常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