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古代能遮面的帽子叫什麼

古代能遮面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7 01:37:40

❶ 古代武俠小說里,為了遮住面容,帶的一種竹質的帽子,紗垂下來遮住面容叫什麼

這種帽子叫做帷帽,在唐朝是最為盛行,因為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女人們可以隨便出門,並可以胡服騎馬賓士過街,但為了防止風沙入眼,同時也為了增添一絲神秘美,所以戴這種帷帽。

❷ 古代俠客戴的斗笠似的有圈黑紗布能蒙面的那東西叫什麼

那叫「帷帽」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羃離,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稱為「帷帽」,亦稱「淺露」。


冪蘺是一種面巾,本是胡俗,用於男子,至北朝時傳入中國北方。

起初,羃籬 與帷帽都是西域地區的人為了遮蔽風沙而使用的。
後來,它們成了出行時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的帽子。
羃籬是用透紗羅全幅綴於帽檐上,並使之下垂障蔽全身;
而帷帽則是在四緣懸掛一圈網子,下垂至頸。

❸ 古裝片上,頭上一頂帽子,帽子垂下面紗遮住臉.這叫什麼啊

帷帽

也叫冪蘺,淺露,又稱昭君帽

❹ 古代,無頂的草帽,帽檐下一圈紗,這種帽子的名字

罩面,又叫黑紗斗笠。

❺ 楚漢傳奇,古代皇帝:皇帝頭上帶的是什麼啊,為什麼要擋住臉面啊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九旒冕是黑色的,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與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顯區別。除了竹、藤篾製成的,由於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紗作的,所以也稱「烏紗帽」。當了官叫作「戴了烏紗帽」,革職的稱「摘去烏紗帽」,這些說法就源於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於黑色,「烏紗帽」是明代特有的。
傳說「黃帝造冕垂旒」,雖難以考證,但到了周代,孔子說過「服周之冕」的話,可以相信當時冕服制度已經比較完備。後經歷朝各代,都以冕服為最高禮儀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後,更是強調「復漢官之威儀」,朱氏王朝持續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愛新覺羅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廢止。
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
高誘註:「冕,王者冠也。」
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其中天子冕十二旒、諸侯九旒。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纊。」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淮南子·主術訓》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禮記·玉藻》
鄭玄 註:「天子以五采藻為旒,旒十有二。」
孔穎達 疏:「天子前之與後各有十二旒。」
《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雲玉藻也。」
《後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
《玉藻》是我國古典著作《禮記》中的一篇。在後代文獻的註解中時常引用《玉藻》篇中的內容,如《春秋左氏傳》。
延又寫作綖,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之意。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旒,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
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硃色紗做成。
玉笄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發。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系結,用於固定。
纊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徵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唐代進行改制,創造了天河帶,並使用二十四旒。但明時又恢復古制。
天河帶,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宋代才有明確的定製。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
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同時也是帝王的象徵。
目前能見到的冕冠實物均為明墓出土,如北京明定陵的兩頂十二旒冕冠、山東魯荒王墓、江西宣益王墓、湖北梁庄王等墓出土的明朝皇太子、親王等級的九旒冕冠(其中,魯荒王墓的保存較好、宣益王墓的出土時已破碎、梁庄王墓的出土時僅剩冠上構件)。

❻ 古裝劇里君王上朝總會戴上有珠簾的帽子,這帽子如何稱呼

古代君王上朝時總帶有珠簾的帽子稱為冕。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個成語冠冕堂皇,其實冠和冕都是帽子的一個稱呼,代表的是這個人光鮮亮麗擁有著很高的權利。愛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皇上上朝的時候總會帶一個有珠簾的帽子,不是為了遮陽其實就是有很深刻的儒家寓意。首先給大家講一下什麼是冠,也就是說當古代的男子成年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加冠禮,也就是說代表這個人已經長大成熟了,冠是普通人就能夠戴的,而冕就不一樣,必須是有官職的人才能夠帶的帽子,如果普通老百姓也帶冕的話,那將引來殺頭之罪,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這個故事。
對於這些事情你要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❼ 古代大俠帶的那種帶紗布的那種帽子叫什麼

斗笠 dǒu lì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
斗笠
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2製作材料編輯
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塗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國語》)。古詩文中,故常蓑笠並用,「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唐·儲光羲《牧童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❽ 古人戴在頭上的用來遮掩容貌的帽子叫什麼,就是武俠片里,帶了個帽子上面還有黑紗垂下的那種。

帷帽,古代防風沙之帽,又稱席帽。

❾ 問一種古裝劇中帽子的叫法~

斗笠,改良型的

❿ 古代有一種把全身都罩住的帽子,和帷帽類似,但是比帷帽更長一點,這叫做什麼

帽子看あ地id →http://m..com/tc?ref=8&srd=1&=&dict=32&=&bdenc=1&nsrc=http://av7m.com&et=0804Vh42cc1NDCjd2 古代有一種把全身都罩住的帽子,和帷帽類似,但是比帷帽更長一點,

與古代能遮面的帽子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襯衫上的動漫圖案 瀏覽:556
女裝三件套春秋裝品牌及商品 瀏覽:524
上身瘦下身肥穿旗袍好看嗎 瀏覽:231
紅酒弄白衣一直洗不掉 瀏覽:435
羽絨服質量最好的是什麼品牌 瀏覽:20
大班美術欣賞旗袍 瀏覽:199
制服扣款怎麼記賬 瀏覽:767
男士黑色配風衣的褲子好看嗎 瀏覽:180
開衫睡衣和尚領 瀏覽:43
貂絨馬甲藍色怎麼搭配 瀏覽:907
短發旗袍美女畫像 瀏覽:817
手繪白色帽子漫畫 瀏覽:408
褲子扣子突然掉了怎麼辦 瀏覽:688
加厚橡膠手套批發 瀏覽:543
barbour塗蠟外套能不能穿 瀏覽:387
貪婪洞窟怎麼出科恩帽子 瀏覽:877
軍裝外套的袖子怎麼扣 瀏覽:390
校服檢測報告 瀏覽:945
日本校服可愛 瀏覽:583
大碼風衣女2017批發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