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美則美矣,為何要開叉
旗袍,這一中國傳統的女性服飾,其根源可追溯至北方滿族婦女的日常著裝。最初,她們由於應對北方嚴寒的氣候,穿著寬松的直筒袍子。有趣的是,為了方便勞動和騎馬,這一服飾在左右兩側設計開叉,這一設計反映了滿族人的騎射文化,不論男女,都擅長騎馬。在騎馬或其他活動時,他們可以將袍子下擺提起,用紐扣固定在腰間,從而自由地行動。那時,開叉處通常配有扣子,平時不勞作時,可以將開叉處扣緊,既保持溫暖又增添美感。
隨著滿族人入關,滿族婦女隨八旗兵遷至華北平原,尤其是北京城。由於滿族人被納入「八旗」體系,滿族婦女所穿服裝自然而然地被稱為「旗袍」。到了民國時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政府曾提倡女性禮服可借鑒西歐的上衣下裙樣式。傳統女裝通常是長袍,胸肩腰臀的線條平直,缺乏曲線美。經過改良,新式旗袍的最大特點是腰部收緊,備渣岩展現了女性身材的曲線美。從那時起,中國女性不再認為顯露身形是有傷風化,這種改良旗袍於1929年被國民仿御黨政府定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女性「國服」。
盡管旗袍的輝煌已成為歷史,但它是女性思想解放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反映了中國女性從思想到行為的逐步解放。
Ⅱ 為什麼我們國家的旗袍要在側面有開叉設計,為了什麼
旗袍的開叉設計最主要還是為了舒適方便,為人的肢體靈活運動提供更大的空間。至於女性穿著旗袍因為開叉露出雪白修長的大腿,展示出女性的曲線之美,倒是無意插柳了。
隨著剪裁工藝的進步和時代的變化,旗袍的款式也在不斷變化。但是旗袍側面開叉的設計是原本就有的,女性穿著這樣的開叉的旗袍,不但美觀,像平時走路、曲膝下蹲、彎腰撿東西這些,都是非常的方便。
總的來說,到了現代,旗袍兩側開叉這個設計,既有它的歷史淵源,也有實用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