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腰圍,測量上檔就是前檔,從前褲子腰的中間扣子到大腿檔彎處,測量後檔從後腰圍中間量到檔彎處即可。
拓展資料:
1、據考古實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褲子至晚在西周便已經開始,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已經有麻布褲實物出土。之前訛傳的由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才由外部傳入褲子這一服飾的說法被證偽(早於趙武靈王450至500年)。「胡服騎射」該政策推出時便遭到趙國大量貴族反對,武靈王死後則被廢止。而且作為軍事改革對民間生活的影響限度值得考慮。
2、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作「絝」、「_」。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3、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_)。《說文》無_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_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_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_絝_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_(褲),《釋名》曰:「_,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_,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_。段玉裁《說文解字注》:_,謂為「今所謂套_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_,亦有問題。_,《釋名》曰:「_,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_,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_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_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_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_。」皆以_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_為合檔,段且謂_即犢鼻_,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_著《古書解讀初探》)
⑵ 褲子的上擋、中檔、下檔怎麼區別分別又是怎麼測量
⑶ 西服中的橫檔、立檔、中檔是什麼意思啊,怎麼量啊,說的通俗點吧,我怕我不懂
首先更正一下原答案,只有西褲才量橫檔、立檔、中檔,三者的意思如下:
1、橫檔是大腿的最寬處;
2、中檔是臀圍線到腳口的二分之一往上3CM處;
3、立襠也稱直襠或者上襠,即前立檔是腰頭上口到褲腿分叉處的長度。
測量方法如下:
1、量橫檔
量橫襠:身體直立,雙腿微分,用皮尺量大腿根部所得的圍距;
整套西服的量體方法
一、報號
常用於夏裝T恤、襯衫等較為寬松的服裝,一般根據市場通用的尺碼如S、M、L、XL等或襯衫尺碼39、40、41等,再加個人身高由客戶自己填寫報至製作方,統一歸碼製作。
二、量身定做
用於合體度要求較高的服裝如西服、套裝等,由於製作方派專業量身人員給每個人進行單獨量身,收集尺碼後再統一歸碼製作。
三、西服量體試穿
在量身的基礎上再根據已得尺碼將預先准備得合適樣衣給被測量者試穿,再根據個人穿衣習慣進行進一步確認。這種方法雖然前期准備比較麻煩(需提前製作號型較齊全的試穿服裝),但准確率較高,適用於批量大的服裝製作中。
四、三維量身法
三維量身是服裝CAD體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種通過計算機操縱進行自動人體測量,為西服製作提供基礎數據的方法。特點是快捷准確、數據詳細,局限性在於設備要求高, 要有專門的測量用暗室,不適於制服量體的大面積流動性。
⑷ 直襠,前襠,後襠是什麼意思
褲子的檔是指左右兩條對稱褲片在兩腿交孫謹歷叉處的部位。褲子穿在身上時晌仔,從前中,經過襠部到後中,有一條拼縫,就是常說的襠縫,褲子前襠長度是從前中到襠下十字交叉處的長度;後襠是後中則搜到襠下十字交叉處的長度。按一條褲腿縫制的褲片來分,前片的檔稱為前檔,後片的檔稱為後檔,直襠是褲子裁剪圖中的褲襠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