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神奇的帽子手工製作
神奇的帽子手工製作是一項有趣的活動,適合所有年齡段的紙藝愛好者。以下是製作步驟:
1. 准備材料:您需要一張質地堅實的折紙。
2. 首次對折:將折紙沿中心線向上和向下折疊,確保兩邊的邊緣對齊。
3. 再次對折:將紙沿中心線向左和向右折疊,同樣確保邊緣對齊。
4. 摺痕保留:小心地打開紙張,此時紙上應留下明顯的摺痕。
5. 沿邊折:從右側開始,將紙沿邊緣向內折疊。
6. 重復折:從左側重復上一個步驟,將紙沿邊緣向內折疊。
7. 再次沿邊折:重復步驟5和6,分別從右側和左側沿邊緣向內折疊。
8. 向上折:將紙從底部向上折疊,直至接近頂端但未完全覆蓋。
9. 反面折:翻轉紙張,重復步驟8,從底部向上折疊。
10. 中心線折:將紙從底部向上折疊,直至中心線。
11. 精準對准:從右側開始,將對准之前留下的摺痕進行折疊。
12. 完成主體:完成帽子主體的折疊。
帽子的種類繁多,每種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用途:
1. 貝雷帽:一種無檐軟質制式軍帽,常被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使用。
2. 鴨舌帽:特徵是平頂和寬帽舌,俗稱為鴨嘴帽,常見於休閑服飾。
3. 鍾型帽:流行於20世紀30年代末的美國,由小帽檐和水桶形帽身組成。
4. 八角帽:又稱紅軍帽,是紅軍的象徵,也是其軍裝的顯著標志。
5. 禮帽:與正式場合或傳統服飾搭配,具有高帽頂和寬帽檐,散發優雅氣息。
6. 無邊女帽:無帽邊的女式帽子,設計簡約,搭配靈活。
7. 前進帽:類似貝雷帽,但前部有帽檐,具有良好的遮陽效果。
8. 棉耳帽:保暖型帽子,適合在寒冷環境中佩戴。
9. 後扣帽:後方有扣子調節松緊,適合各種頭型。
10. 老爸帽:時尚變體的棒球帽,舒適寬松,適合休閑場合。
11. 卡車司機帽:後部帶網眼,通風透氣,是棒球帽的一種。
12. 無頂遮陽帽:專為戶外活動設計,無頂只有帽檐,便於遮擋陽光。
13. 獵戶帽:堅固耐用,適合探險和戶外活動,也稱作飛行員帽。
通過上述步驟,您可以製作出各種款式的帽子,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收獲了獨特的裝飾品。
B. 紅軍服裝的顏色
是灰藍色。
上世紀20年代末,隨著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擴紅」運動的展開,中國工農紅軍隊伍迅速擴大,從作戰和管理等方面服裝統一的必要性也日益顯現。
1929年3月長汀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前委為提振士氣,決定趕制4000套正規的紅軍軍裝,從而使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1929年3月,長嶺寨一戰後,紅四軍乘勝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城和周圍的農村。當時長汀人口約2萬人,物產豐富,富商雲集,手工作坊遍布城鄉,有很好的經濟基礎。
解放長汀後,紅四軍沒收了10餘家反動豪紳的財產,並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共籌得5萬余元。 「給養已不成問題,士氣非常振奮。 」紅四軍前委決定給每位指戰員4塊光洋軍餉。
同時考慮到紅四軍自創建以來,軍裝各式各樣,相當破舊,急需更換。前委決定利用這些軍餉和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趕制4000套軍裝。長汀秘密工會協助紅四軍後勤供給部購置布匹。
當時商店沒有灰布,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系,幫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為中華蘇維埃被服廠)。
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制,當時共有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台。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進行縫制,然後在軍衣的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前縫上五角星。
由於此時適逢列寧逝世5周年,為緬懷列寧的豐功偉績,紅四軍前委決定將4000套灰色軍衣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表示紀念。這是紅軍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新軍裝的顏色是灰色的,每一套有一副裹腿和一頂有紅星的軍帽。
紅四軍幹部戰士穿上新軍裝,士氣大增,在南寨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
毛澤東曾作演講,其中說道:「紅軍軍服領口上的兩個紅領章代表兩面紅旗。」陳毅則對軍服的顏色做了說明:「灰藍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遼闊的大地。」這也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范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
(2)如何手工製作紅軍帽子擴展閱讀:
紅四軍換上新軍裝後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也陸續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著裝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
上衣為灰色中山裝;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軍上衣是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一副紅布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但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逐漸統一,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
紅軍服裝的顏色多為灰色,但也有不同的顏色。比較典型的是紅二軍團的軍裝:紅七師為灰色軍服,紅八師為青色軍服,紅九師為藍色軍服。
C. 手工編織八角帽的詳細步驟
手工編織八角帽的詳細步驟:
1、首先,准備材料:粗針、毛線。開始起針,起8針,如圖。
D. 粘土小紅軍圖片教程簡單
粘土小紅軍圖片教程簡單介紹如下:
先捏出圓圓的腦袋,然後畫出彎彎的眼睛和嘴巴。
手工製作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手工活動是探索求知的一個途徑,是促進大腦發育的活動,動手做得越多,能夠學到的東西就越多。
第二、手工能夠為孩子帶來精細動作能力的鍛煉,也就是思維意識和肌肉運動的統一協調。 從粗略的手工到精細的手工的進步過程,讓孩子的動手能力循序漸進的提高,通過做手工能夠讓孩子更精準的控制自己的動作。
第三、不只是生理層面的作用,手工活動對人的綜合能力和心理健康更加重要。手工活動能夠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創造力、想像力。
孩子會在手工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越來越精準地抓住事物的特徵。孩子從模仿到創作的手工活動,正是創造力不斷提升的過程。在觀察現實事物與創造想像事物的過程中,豐富了孩子頭腦中的連接,創意正是由此產生的。
第四、手工活動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知。正確引導孩子動手動腦解決手工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使孩子體驗付出後取得的成功,感知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同時孩子在活動中更加清楚自己與自然界的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五、做手工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樂觀積極,生活充滿樂趣。手工活動會自然地帶來豐富的故事環境創設,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更容易排解各種不良情緒,每次手工活動相當於一次小規模地實現理想的歷程,過程中充滿各種因素,讓孩子體驗了豐富的場景,帶來更樂觀的生活態度。
E. 紅軍八角帽由來
八角帽和紅五星,是紅軍的象徵。
關於紅軍八角帽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至少有四種。
第一種說法,前面提到過,l929年3月,紅四軍打下長汀後。趕制了4000套新軍裝,軍服款式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和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l909年7月7日出生於湖南茶陵縣火田鄉麻芙村。只上過半年學,9歲起跟叔叔學裁縫。3年後出師,憑著超群的手藝獲得「尹一剪」的名號。1929年,尹德明跟隨毛上了井岡山,編入譚余保(當時湘贛游擊隊司令員)的游擊隊。那時游擊戰士們沒有統一的著裝,戴的是「老帽」(即當時的學生帽)。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游擊隊司令員譚余保專門召開軍容整肅會議,主要精神就是怎樣讓隊伍成為「正規軍」,並將製作標志性制服的任務交給了尹德明。3天內,尹德明從工農革命軍有8個縱隊,當地有八角樓等得到啟發,很快裁出第一頂紅軍八角帽。譚余保拿著帽子愛不釋手,連聲稱:「棒!棒!真棒!」兩個月後,全縣兩千多名戰士戴上八角帽。一年內,中國工農革命軍全部戴上他設計的八角帽。被通報表揚的「尹一剪」當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尹德明還先後擔任新四軍軍需科長兼服裝廠廠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尹德明帶著妻子回到家鄉,積極參加生產和建設,曾被評為生產標兵。「打了無數次仗,立了那麼多功,可我始終認為做出第一頂八角帽和管理服裝廠是我一生當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尹德明自豪地說。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l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後,在紅都瑞金成立了紅軍學校。1932年初,劉伯承調入紅校任校長。他到任後,看到在出操或集合時,從各部隊抽調來的學員著裝五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把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找來說:「學員的著裝太亂了,現在已經立國了,可以有條件製作統一的校服了,聽說你多才多藝,還是個能工巧匠,你就負責給設計一套校服吧!」
趙品三領命後,經仔細琢磨,覺得還是參照蘇聯紅軍的軍裝比較好,衣服採用套頭緊口。帽子嘛,考慮布瓊尼式的軍帽不適合我國南方氣候,其他軍帽多是白軍的,不便參照。部分學員戴的那種大八角帽帽型太大,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他考慮來考慮去,畫了許多張草圖,覺得還是要採用八角式,以示紅軍是工農的武裝。不過將帽型大大縮小,改變成小八角,這樣看起來與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比較般配。他還找來負責總務的楊至誠給提提意見,楊至誠看了草圖後也贊成小八角這種。於是,楊至誠買來布料,趙品三剪裁成型。帽子由趙品三自己手工縫制,頂上綴上一顆紅五星。衣料叫裁縫依樣製作,取回後趙品三在領子上縫上兩只紅領章,這也是參照蘇聯紅軍的樣式。衣服制好後,找來學員試穿,穿後覺得緊口套頭不方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就又改成開襟敞口。做了幾套讓學員穿上請劉伯承校長來審定。劉伯承看後非常滿意,立即指示楊至誠就照此樣子給全校教員、學員每人做一套。
紅校學員的新式軍裝整齊劃一,威武雄壯,很快引起了總部首長和各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同樣制式的小八角帽新式軍裝。
第四種說法,紅軍的八角帽是馮玉祥贈的。馮玉祥在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悄悄將自己原本打算重整旗鼓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捐給了紅軍。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的軍裝,這就是以八角帽為標志的紅軍軍服。
這么多種說法,到底以哪個為准?可以肯定地說,八角帽列寧確實戴過。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戴過,這從照片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實事求是地講,八角帽不是紅軍首創,應該是借鑒或仿製的;也不完全是哪一個人設計的。1929年紅四軍的八角帽和l930年尹德明的八角帽都是大八角帽,1931年趙品三的八角帽是小八角帽。
但不管怎麼說,灰色的八角帽成了紅軍的特殊標記。據說,有一次紅軍打了白軍一個埋伏。天黑了,紅軍就都散到溝里、坡上去抓俘虜,跟敵人混在一起了。天黑,看不清人,怎麼抓俘虜呢?唯一可以識別的記號,就是敵人的軍帽和紅軍的不同:敵人的軍帽帽檐又短又硬,紅軍的八角帽帽檐長,是軟布做的,帽檐邊上還撐了一條篾片。因此,紅軍戰士碰到了人就往往攔腰一抱,摸到對方是硬布短帽檐,就把他的槍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