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清朝皇後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皇後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4-09-17 14:47:52

❶ 清朝皇帝皇後怎麼穿衣服

清朝皇室的服飾,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服飾按官的大小而決定官服得布料和圖案。而後宮中的服飾也是非常有考究,後宮中從皇太後到妃嬪,從服飾、鞋履到配飾都有嚴格的限定。等級越高服飾越是華貴。皇帝太後服裝上的圖案多採用龍鳳等象徵高貴的事物,配飾方面則有黃金、珍珠,琥珀、綠松石和珊瑚等。禮服類一、朝冠清代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

清高宗夏朝冠冠頂(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

清皇帝冬朝冠夏朝冠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二、朝服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與龍袍的區別在於:一,龍袍無披領而朝袍有披領;二,龍袍為衣裳相連屬的四開裙袍,而朝袍則為上衣下裳不相連屬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種。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時所穿的柿蒂形、圓領、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連屬的下裳為裙式的禮袍。其色有明黃、藍、紅、月白四種。

冬朝服

冬朝服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於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時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別於冬朝服。夏朝服之色僅明黃、藍、月白三種,其功用場合皆同於冬朝服。其制僅一種,披領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紋皆與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邊均沿片金緣,並且根據氣溫的變化還有緞、紗及單、袷之分。皇帝根據自己的活動內容及時間來選擇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朝服。皇帝在大朝時著明黃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時著藍色朝服;東郊朝日時著紅色朝服;夕月則著月白色朝服。三、端罩

端罩,滿語叫「打呼」,清代服飾名。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一種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季時替代袞服、補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端罩按《大清會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紅豹皮、黃狐皮等幾種;按質地、皮色的好壞及其里、帶的顏色等內容,又分為八個等級,以此來區別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四、補服

補服是明清時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綉成的補子,故稱。通常文官綉鳥,武官綉獸。各品補子紋樣,均有規定。清代規定,命婦受封,亦得用補服,補子各從其父之品以分等級。五、朝褂

皇後在正式場合所穿服裝之一。清乾隆朝增改服制,皇後朝褂制三,皆為石青色,片金緣。六、朝裙

著於外褂之內、開衩袍之外,在朝賀及祭祀時用之。皇太後、皇後之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石青行龍妝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隨用。余如冬。其下至皇太子妃皆同。一品命婦冬朝裙與民公夫人同,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紅緞,皆正幅,有襞積。下至三品命婦皆同。夏朝裙,片金緣,緞紗隨用。余如冬朝裙。七、朝珠

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據說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質料也不盡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篤信佛教,凡皇帝、後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八、朝靴

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本圖為清代康熙綉鉤藤緝米珠朝靴。九、朝帶

皇子朝服,金銜玉方版四。每版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帶及左右佩絛,用金黃色。帶紛下廣而銳。親王朝帶制同。 郡王朝帶,每版飾東珠二,貓睛石一。余制如皇子朝帶十、領約

清 代皇後、貴妃、妃和嬪套於頸間的飾物,用以區別身份。貴妃、妃和嬪所用同。十一、金約

皇後金約金約為後妃及女貴族穿朝服時佩戴在朝冠下檐的飾品,形似圓形發卡。金約以其上鏤雕的金雲紋和鑲飾的珠寶數目以及腦後所垂貫珠的形制區別等級。吉服類

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吉服包括袞服、龍袍。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綉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綉花卉八團,為石青色。吉服冠

清代官帽的一種,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清代皇太後、皇後吉服冠,熏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皇貴妃、貴妃制同。一品命婦頂用珊瑚。其下二品命婦則頂用鏤花珊瑚,三品命婦頂用藍寶石,四品命婦頂用青金石,五品命婦頂用水晶,六品命婦頂用硨磲,七品命婦頂用素金等。大體與男品官同。其它種類常服清代帝後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是除禮吉服之外,唯一一類可佩戴朝珠的服裝。常服是清代帝後一生中穿用較多的一類服裝。在清代政治活動中,祭祀齋戒活動占據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而清代皇帝每一年裡要在那些繁雜的各處拈香、禱告以及頻繁的齋戒期內完成自己的使命。行服行服是清代服制中特有的服種,而且只限於男性。它是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獵征戰時所穿的服裝,與滿族喜愛騎射的風俗和傳統服飾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其特點是便於騎射。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帶五部分。雨服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時所穿的服裝,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用時,雨衣穿在內,雨裳系於外。皇帝的雨冠有冬夏兩種,冬雨冠為高頂、深前檐,夏雨冠為平頂、敞前檐。皇帝的雨冠為明黃色,皇子以下至文武三品官為紅色,文武七、八、九品官為青色加紅邊。便服清代便服的形式繁復多樣,包括便袍、襯衣、氅衣、馬褂、坎肩、襖、衫、褲、套褲等。清朝皇帝的便服像

清太宗皇帝(天聰.崇德)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皇帝(順治)愛新覺羅.福臨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愛新覺羅.玄燁

清世宗憲皇帝(雍正)愛新覺羅.胤禛

清.高宗純皇帝(乾隆)愛新覺羅.弘歷

清仁宗睿皇帝(嘉慶)愛新覺羅.顒琰

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愛新覺羅.旻寧

清文宗顯皇帝(咸豐)愛新覺羅.奕詝

清穆宗毅皇帝(同治)愛新覺羅.載淳

清德宗景皇帝(光緒)愛新覺羅.載湉

❷ 清朝官帽上的頂戴花翎有什麼講究官袍上的那串珠子是怎麼回事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至於官袍上的珠子,叫朝珠。

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後、官員、命婦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飾物。《大清會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則是完全不能掛朝珠。滿清諸帝篤信佛教,這朝珠許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的,108珠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鍾,象徵佛家「醒百八煩惱」蓋有相同的意義。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清朝以馬上得天下,服飾也體現了這種觀點。
整個臣子如同一匹馬:
1.袖子是馬蹄袖,跪下,雙手伏地,如同一匹馬狀。
2.朝珠就是馬韁繩。
3.補子就是馬鞍。

❸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什麼

叫做頂戴花翎。
清代「頂戴花翎」禮帽分二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❹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❺ 清朝的頂戴花翎該怎麼區分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羽毛是區分權力和威望的象徵。它是皇帝特別賜予的裝飾品,被插在帽子里,所以不是普通官員可以戴的。羽毛有兩種:藍羽毛和花羽毛。牐犓做青羽,孔雀羽做花羽。羽毛分為一目、二目和三目。所謂 "眼 "是指孔雀羽毛上的眼形圓圈,一個圓圈可以看作是一隻眼。

通常情況下,五品以下的官員只能獎勵一羽,四品以上的高官可以獎勵二羽,而三羽則是獎勵給對國家、民族或其親屬有突出貢獻的官員。"環翎 "是皇帝對官員的獎勵,是插在帽子上的一種裝飾,即孔雀翎。它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❻ 清朝宮中宮女.格格.妃子.皇後頭上的戴的是帽子還是用頭發包成的

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❼ 清朝古代妃子的這種頭飾叫什麼 就是圓圓的那種

大兩把頭」由道光皇帝的寵後孝全皇後發明,這個發型需要藉助一些特殊的工具:首先要用鐵絲根據腦袋的大小盤制一個圓圈,用來作為「發架」,在發架之上,再製作一個類似於眼鏡架似的架子,梳頭時,可將這個架子像戴帽子一樣戴在頭上,將頭發從「眼鏡架」中穿向後面,再從「眼鏡架」上發拉下來固定。有架子撐住的頭發,比原來的「小兩把頭」結實緊密得多,可以插戴更多的鮮花和珠寶。從此,清宮貴婦的頭上,便越來越璀璨奪目。慈禧年代,終達頂峰。

❽ 清朝女子為什麼要帶旗頭

1、滿族人原來是生活在大草原上的,馬上功夫可以說是一流,而且他們的主要生活也是以打獵、捕魚、種地為主,那麼為了你幹活方便,大家都會把自己的長頭發編起來,然後再盤成髻。在當時,不論你地位如何,都是這種統一的發型。

2、後來,清朝建立,頭發再這樣一直盤著就有些不正式了。而且在一些節日里妃子們是要戴鈿子的。如果你戴上鈿子,後頭再垂著頭發就不方便了。於是呢,妃子們開始梳兩個橫長髻這樣戴上鈿子就穩穩的了。這種發型在清朝流行了很長時間。

3、再然後,隨著清朝發展的越來越好,一些製作首飾的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地步。而且宮里的女人也都不缺錢花,各個地方新奇的、好看的、名貴的首飾也都要往宮里送。

但是好看的金、銀、玉、寶石呀這么多,頭卻只有一個,能戴的也有限,而且之前的發型也不適合了。就這樣,發架出現了。梳頭的時候,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發分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然後用發卡固定就可以了。

這樣無論你想帶什麼首飾,也都方便了,都能固定的住。當時的妃子們年齡不同戴的首飾肯定也就不一樣。年紀輕的,戴艷麗的,正好顯示己正處於大好清春,也正是可以高調的時候。年紀大點的就只是戴些質量比較好的,高貴的就可以了,因為畢竟已經老了,這樣才會顯得端莊。

這種戴上旗頭,再加上腳上穿著花盆底,使清朝的女子走起路來也慢悠悠地,顯得很是優美,或許這才是那個時候女子所該有的行為規范。

(8)清朝皇後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旗頭的歷史: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

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 、「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

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與清朝皇後頭上戴的帽子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秋季高領衣搭配 瀏覽:178
高檔男士長袖襯衫圖片 瀏覽:993
男士中老年人夏天褲子 瀏覽:214
換羽絨服里子多少錢 瀏覽:951
白色外套搭什麼打底衣 瀏覽:184
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白色校服 瀏覽:370
配裙裝的女士風衣好看 瀏覽:440
線織外套教程 瀏覽:586
qq飛車男裝怎麼搭配又萌又帥 瀏覽:513
鄧倫的帽子 瀏覽:322
春天牛仔褲搭配什麼上衣更顯腿型 瀏覽:116
皮卡堂粉色回憶女裝長什麼樣 瀏覽:413
灰色套頭針織衫搭配圖片 瀏覽:152
成都兒童批發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540
進才中學新校服 瀏覽:763
撲克牌做帽子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831
一字肩衣怎麼樣 瀏覽:795
煙灰色褲子配綠色上衣 瀏覽:772
半身棉裙子配什麼上衣好看 瀏覽:555
牛仔短袖配外套好看 瀏覽:840